解讀:海外樓市與中國樓市的三大不同之處 | 美國

近日,有德國新聞稱:600套公寓被中國人買走,越來越多的中國股民逃離股市,在海外大量購買當地房產,其中越來越多的人盯上了柏林。

近幾年,中國人去國外購房金額越大越大。海外購房熱的興起,作為一種社會現像,不僅反映了國內政治、經濟、樓市環境的明顯變化,而且還說明國外少數城市樓市的吸引力超過了國內。

美國全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稱,截至2015年3月底的一年中,中國買家在美國購置房產花費了286億美元,約占美國住房銷量的1%。NAR調查顯示,截至2015年3月底的12個月內,中國買家在美國住宅的國際買家中占比最高,為16%,高於2013年的12%。加拿大買家的占比為14%,低於2013年的23%。

數據證明了中國人海外購房需求之旺盛,不僅快速增長,而且已經成為全球跨國購房的最大“金主”。中國人去國外買房,包括多種因素:比如房價漲得快、小孩子讀書、貪官外移資金、中產與富人移民等。但是,近兩年中國人海外購房增長如此迅猛,他們真的了解發達國家的樓市嗎?

>>>點擊查看:美國購房流程 | 美國房貸申請 | 美國房產稅費

中國買家在美國住宅的國際買家中占比最高,為16%
中國買家在美國住宅的國際買家中占比最高,為16%

點擊查看美國房源

中國人炒股,多數是聽消息和跟風的。中國人去海外購房,其實也多以跟風為主,不可能全面而系統的研究國外樓市,這些國家房地產市場化已有上百年歷史,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與特征。筆者將其總結為三點。

其一,進入成熟期。一國或一城的房地產市場,是具有生命周期的,這與經濟發展階段有關。經濟增速放緩,比如歐美多為2-3%;人口增長緩慢,年齡老化,其中日本和德國最為嚴重;住宅存量接近飽和,新房需求量小;城市建設告別高潮期,只是小修小補。

典型現像是,二手房成交量遠大於一手房成交量,比如美國二者的比例大概是9:1。政府管理部門、房屋買賣雙方、房產中介機構、律師事務所等,都是圍繞存量房進行工作或展開業務的。而國內各方主要圍著新房轉。比如我國地方政府很重視土地出讓金,而發達國家的地方政府離不開房屋持有稅。再如發達國家有很多收購舊房裝修翻新之後再出售或出租的機構,而中國比較少見(大都市的二房東、群租房的經營模式非常粗糙,且不被政府認可)。

其二,房價漲幅較小。2003-2010年期間,我國房價持續大漲(除了2008年),很多人都習慣了年均兩位數的漲幅。而發達國家的房價則非常溫和,絕大部分年份漲幅都是一位數。

比如,2015年二季度相比2002年初,英國房價指數上漲110%,年均上漲8.1%;2015年二季度相比2000年初,日本東京都市圈房價指數下跌了16%;2015年二季度相比2000年初,美國房價指數上漲了72%,年均增幅只有4.7%,如果回顧百年,則美國房價漲幅僅跑贏通脹1個百點左右。

這樣的房價漲幅,在中國人看來,實在沒有什麼競爭力。房地產市場步入成熟期後,房價漲由就會變小,這是行業規律。在新房開發熱潮時期,市場需求旺盛,產品質量和小區環境不斷提升,所以新房價格引領著房價快速上漲。而進入存量房時代之後,城市與社區成熟、沒有大拆大建、缺少成片的新建小區,房價自然趨穩。另外,從需求端分析,歐美國家居民沒有投資房產習慣,甚至連自住性購房需求也不算旺盛,很多國家的租房比例多在30-50%之間。

其三,租金收益率較高。我國房價漲幅總體高於發達國家,但租金收益率卻低於後者。當前,我國大城市住宅租金收益率平均為2-3%,而歐美國家可達到4-5%,而日本東京甚至高達5-8%。商辦類物業的租金收益率比住宅還要高一些。

中外存在這一差異的原因,可歸結為兩點:其一,租房需求有別。中國人能購房,則絕不租房,購房置業是種民族習慣。而發達國家租房觀念流行,美國房屋自有率只有六成,歐洲大城市租房居民占四至五成。其二,假如租金基本平穩,則房價漲幅越大,租金收益率越低。我國房價漲幅大於歐美。

長期投資股票,有兩塊收益:分紅與股價上漲。投資房產,則房租相當於股票分紅,房價上漲則相當於股價上漲。如果購房自住,則可以虛擬一下房租。將房租收益率加上房價漲幅,則可算出總體的長期收益率。過去多年,我國房產收益率,總體超過歐美。

2011年以來,我國多數三四線城市收益率大降,但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仍然強勁。而過去兩三年,國外只有個別城市,如舊金山、多倫多、悉尼、倫敦的住宅總收益率,接近中國一二線城市的水平,還都是華人集聚的城市。對此,有意在海外購房的中國人,不得不關注。

(據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