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近年遇上經濟增長欠缺新動力的“瓶頸期”,參與大灣區建設將是下一階段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誠然,經濟復甦不是僅僅寄望於官方,香港市民更不應該被動地等待,需要撇開成見,放眼大局,著眼世界,理性客觀分析自身現況及海內外經濟發展新格局,主動尋求最利於自身發展的機會。
中央一直提供多種惠港政策,以幫助香港振興經濟。2003年的CEPA開始至今,已經簽了九個補充協議。前年出台的《國務院關於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除了對泛珠三角提出指導性意見之外,亦針對港澳地區發展,提出了明確指引:“充分發揮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的優勢……加強內地與港澳緊密合作,共同開拓國際市場。進一步放寬准入限制,簡化審批環節,推動擴大內地與港澳企業互相投資,鼓勵和支持內地與港澳企業共同‘走出去’,支持內地企業走向國際市場並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有序推動開展粵港澳遊艇自由行……攜手港澳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可以看出,國家對港澳地區時刻關心,甚至發動周邊城市一起為港澳經濟發展作努力,但另一方面又基於尊重“港人治港”的基本法原則,沒有直接給指示性意見。
匯聚人才產業 推動城市發展
國家推動“一帶一路”下,往往首先考慮為港澳提供優惠政策,如經濟貿易方面鼓勵內地企業與港澳合作。內地經濟急促發展,中央協助內地與香港攜手走向國際市場。國際上多個港口城市群曾因港口優勢發展起來。時至今日,人才匯聚及產業群聚,成為推動城市持續發展的關鍵。如美國紐約灣區匯聚J.P. Morgan, Citigroup, Time Warner等金融及電訊界巨擘;三藩市灣區則坐擁Google、Apple、Facebook、Netflix等科技創新龍頭。國家規劃大灣區建設,以每個城市的特質為依據,充分尊重各地的經濟特點,力求將大灣區打造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建立世界級城市群。香港恰恰是灣區“創新科技城市”之一,並且具備其他“創新科技城市”城市不具備的“一國兩制”獨特政策環境,以及國際金融服務業、國際航運業、國際進出口貿易平台、國際知識產權及法律等多方面優勢。
據統計,有超過52萬港人現時於廣東省長期居住、就業和就讀,走在內地與香港兩地融合潮流前端的人群可謂不少。“走出去”和“走進來”,最終“共同走出去”,成為了香港融入大灣區發展的大致方向。
“走出去”是指港青可效仿上世紀80年代主動回鄉投資建設的前輩們,主動與內地進行溝通合作;“走進來”是支持內地企業“走進香港”,利用香港地區環境優勢,為內地企業提供多元化的風險管理、資產管理、法律以及爭議調解等專業服務和利用香港“科技創新城市”平台,成為泛珠三角對外科技交流合作基地、知識產權貿易平台,發揮香港文化及科技優勢,幫助泛珠三角地區企業提升品牌形象和產品質量,然後“共同走出去”,攜手走向世界市場。
運用獨特優勢 投身創新創科
如今,內地期待香港與泛珠三角區域經濟謀求合作,實現經濟共同增長。筆者認為,港人應審時度勢,善於運用獨特優勢,如國際金融制度、國際稅務制度、國際法律制度、國際進出口制度和國際商標版權保護制度等,正視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巨大潛力,主動與大灣區乃至全國企業互通合作;合理考量內地給予的各種優惠及資源的支持,善加運用,結合本地資源,融合區域特徵,消除因不瞭解造成的偏見;並需充分瞭解中國歷史文化背景及我國的國際地位,用近水樓台的地區優勢發揮自己所長,利用“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創造共贏經濟局面,抓緊大灣區發展機遇,面向世界尋求新發展動力。
來源:大公網
責編&排版:Shelly 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