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近年遇上经济增长欠缺新动力的“瓶颈期”,参与大湾区建设将是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诚然,经济复苏不是仅仅寄望于官方,香港市民更不应该被动地等待,需要撇开成见,放眼大局,着眼世界,理性客观分析自身现况及海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主动寻求最利于自身发展的机会。
中央一直提供多种惠港政策,以帮助香港振兴经济。2003年的CEPA开始至今,已经签了九个补充协议。前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除了对泛珠三角提出指导性意见之外,亦针对港澳地区发展,提出了明确指引:“充分发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的优势……加强内地与港澳紧密合作,共同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放宽准入限制,简化审批环节,推动扩大内地与港澳企业互相投资,鼓励和支持内地与港澳企业共同‘走出去’,支持内地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并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有序推动开展粤港澳游艇自由行……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可以看出,国家对港澳地区时刻关心,甚至发动周边城市一起为港澳经济发展作努力,但另一方面又基于尊重“港人治港”的基本法原则,没有直接给指示性意见。
汇聚人才产业 推动城市发展
国家推动“一带一路”下,往往首先考虑为港澳提供优惠政策,如经济贸易方面鼓励内地企业与港澳合作。内地经济急促发展,中央协助内地与香港携手走向国际市场。国际上多个港口城市群曾因港口优势发展起来。时至今日,人才汇聚及产业群聚,成为推动城市持续发展的关键。如美国纽约湾区汇聚J.P. Morgan, Citigroup, Time Warner等金融及电讯界巨擘;三藩市湾区则坐拥Google、Apple、Facebook、Netflix等科技创新龙头。国家规划大湾区建设,以每个城市的特质为依据,充分尊重各地的经济特点,力求将大湾区打造成“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立世界级城市群。香港恰恰是湾区“创新科技城市”之一,并且具备其他“创新科技城市”城市不具备的“一国两制”独特政策环境,以及国际金融服务业、国际航运业、国际进出口贸易平台、国际知识产权及法律等多方面优势。
据统计,有超过52万港人现时于广东省长期居住、就业和就读,走在内地与香港两地融合潮流前端的人群可谓不少。“走出去”和“走进来”,最终“共同走出去”,成为了香港融入大湾区发展的大致方向。
“走出去”是指港青可效仿上世纪80年代主动回乡投资建设的前辈们,主动与内地进行沟通合作;“走进来”是支持内地企业“走进香港”,利用香港地区环境优势,为内地企业提供多元化的风险管理、资产管理、法律以及争议调解等专业服务和利用香港“科技创新城市”平台,成为泛珠三角对外科技交流合作基地、知识产权贸易平台,发挥香港文化及科技优势,帮助泛珠三角地区企业提升品牌形象和产品质量,然后“共同走出去”,携手走向世界市场。
运用独特优势 投身创新创科
如今,内地期待香港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谋求合作,实现经济共同增长。笔者认为,港人应审时度势,善于运用独特优势,如国际金融制度、国际税务制度、国际法律制度、国际进出口制度和国际商标版权保护制度等,正视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巨大潜力,主动与大湾区乃至全国企业互通合作;合理考量内地给予的各种优惠及资源的支持,善加运用,结合本地资源,融合区域特征,消除因不瞭解造成的偏见;并需充分瞭解中国历史文化背景及我国的国际地位,用近水楼台的地区优势发挥自己所长,利用“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创造共赢经济局面,抓紧大湾区发展机遇,面向世界寻求新发展动力。
来源:大公网
责编&排版:Shelly 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