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以为高楼大厦林立、车多人流多、经济发展、交通网覆盖面积大,就是发展潜力大的城市应有的面貌?
这就是为什么全球这么多大城市都有着相同的问题:交通拥挤、住房紧张、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等。
这种所谓发展潜力大的城市,只能被称为大城市,并不能称之为好城市,而且因为上述种种的大城市衍生出来的问题,进而催生了一种病——城市病。
“花园城市”的由来
那么,何谓好城市?当然是以人为本的城市,也就是满足人民的安全、方便和舒适的标准,才是一个成功的城市。
有了好城市,进而延伸了“花园城市”这一概念,这是由英国皇室记者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在1898年发表的《明天的花园城市》专著中提及的一词。
由于当时英国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导致伦敦的贫民区出现住房紧张的情况,霍华德因此视伦敦为“邪恶之城”。
对此,他在专著中提出拯救药方,就是停止伦敦的发展,重新分布周边乡村的人口,并试图在城乡结合的郊区建设“花园城市”。
“花园城市”就是让城市中的穷人重新贴近大自然的同时,在规定的区域里部署工业发展,生活区有学校、住宅区和绿化区,城市中心公共区域聚集商业、俱乐部和文化设施等。
花半世纪,新加坡打造成著名“花园城市”
全球很多国家或城市为了让城市发展均衡,都朝着“花园城市”的概念健康发展,如国内的深圳、厦门,国外的墨尔本、日内瓦、维也纳等,而新加坡则是举世闻名的“花园城市”。
那么这个小岛国,是如何打造闻名于世的“花园城市”呢?
我们如今看到新加坡苍翠葱郁的面貌,可是经过半世纪的努力和逐步打造,才有如此漂亮干净的环境。
在60年代独立初期时,其领导人李光耀就提出把新加坡打造成具备“第一世界”城市标准的东南亚绿洲,通过清洁、绿化环境的优势吸引世界投资和商旅。
他亲自倡导植树运动,快速大面积地种植、移植速生和树冠浓密的植物,初步奠定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基础。
接着,新加坡通过严格执行城市绿化法律,并加强人民的绿化教育,提高全民绿化意识,同时也开发各类公园和配套设施,让整座城市出现绿油油的景观,马路两旁也都种植了植物。
这样的绿化计划,改变了新加坡人民的生活,炎热的天气、工业化带来的污染、城市化带来的噪音,全都因植物的增加而减轻了。人民能享受干净、整洁和宁静的生活环境。
不满足现状,新加坡升级打造“花园中的城市”
别以为新加坡只注重绿化发展,新加坡的人均GDP位居亚洲四小龙第一,甚至是名列亚洲发达国家第一。
与其他城市一样,这里高楼林立,目前最高的高楼建筑达290米,同时也有很多象征性的建筑物、住宅楼等。
不过,新加坡的蓬勃发展,并没有造成普遍城市出现的“城市病”,这就要归功于在打造 “花园城市”时,早已经好好规划各个新镇。
这里的各个新镇不仅有住宅楼,还拥有餐饮区、商业区、银行、医院、公共交通等完善配套,居民的日常需求全部可以在该新镇内得到满足,完全不需要到别的新镇奔波,多功能新镇方便了居民又避免交通拥堵,给全球许多大城市做出了范例。
由于花了半世纪努力打造的“花园城市”,新加坡并没有因为经济迅速发展而损害自然环境,甚至其政府还不满足于现状,认为城市的绿化程度还不够,甚至希望做到让民众“开门见绿”,生活、工作都在花园里,从“花园城市”发展升级 “花园中的城市”,让整座城市犹如搬进花园里。
尽管新加坡土地面积不大,政府仍保留一部分土地专用来做绿化公园,而且还进一步提出“垂直绿化”的概念,即政府用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开发商和建设商在大厦的垂直墙面上种植密集的绿色植物,致力于让人们回归大自然,也平衡整座城市的工业与绿化发展。
就好像新加坡全新公寓 One Holland Village ,建立在繁茂森林的第十邮区,公寓与“植物园”为邻,世外桃源般的居所达到了政府所提出的“开门见绿”概念,让民众尽享自然静谧,便利的生活圈也能让民众享受多彩的生活体验。
一键稳定投资新加坡学区盘、地铁盘、综合体商圈和绿化区的房产!
撰文:Wen Wei
编辑:Serene 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