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移民條例放寬 外國醫生護士更易取得簽證

據《星島日報》歐洲版微信公眾號報道,英國政府將放寬移民條例,容許更多非歐盟勞工進入英國。

英國內政部於當地時間6月15日宣布放寬移民條例,讓更多非歐盟勞工進入英國,外國醫生和護士將被豁免在政府的簽證限額之外。

簽證限額是由首相特雷莎·梅在擔任內相期間引入的。她為非歐盟技術勞工設限,一年為20,700個名額。但國民保健署負責人已經明確表示,這令到聘請足夠人員非常困難。

商務機構NHS Providers的Saffron Cordery說,“這是正確的方向。對全國正苦於難以聘請醫生和護士的機構來說,終於可以松一口氣。”

一向反對放寬的壓力組織移民觀察的Alp Mehmet也表示,他接受這個改變,但不是長遠解決方法。“不要忘記最重要的是培訓本地人員。”

英國內政部確定,外國醫生和護士將被豁免在政府的簽證限額之外
英國內政部確定,外國醫生和護士將被豁免在政府的簽證限額之外

建議的改變是針對二級簽證(Tier 2 visas),是非歐洲經濟區和瑞士以外技術勞工進入英國工作使用的途徑。

《金融時報》周二(6月12日)報道,在今年首5個月,有歐洲經濟區以外的2,360名醫生簽證申請被拒。在4月份,在100名印度醫生的申請被拒後,國民保健署已經發出了請人難的警告。

NHS英格蘭目前有35,000名護士空缺,接近10,000個醫生職位無人做。

智庫“環球未來”說,NHS英格蘭的12.5%的員工來自海外,其中45%為專科人員。

簽證設限也令千名電腦和機械人員專才的簽證被否決。

建議的改變僅限於醫生和護士,但卻能騰出數千名額。第二級簽證的20,700個名額雖然不變,但少了醫生護士加入競爭,予電腦、教師的申請名額相應増加。

內相賈偉德上周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已經表示,對目前現行的英國移民政策作出了與首相特雷莎·梅不完全一致的解讀。他會進行檢討。

據悉,唐寧街已經被游說長達幾個月,衛生大臣侯俊偉也是游說者之一。他呼吁政府最起碼對NHS醫生“網開一面”。據侯俊偉說,醫生是特殊案例,英國面臨最大的危機之一就是醫生人數遠遠未達到基本水平,而醫護工作則因醫生短缺而被推往萬劫不復。商業、能源及工業策略大臣祈國光(Greg Clark)也在為商界游說,希望政府顧及更多特殊工種的外勞,讓他們更易取得工簽。

居外網juwai.com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海外房源門戶網站,有來自中國及世界各地的2百多萬用戶查詢居外網上的280萬條分布在90個國家的掛牌房源,也是華人海外留學和移民的專業向導。歡迎致電 400-041-7515 英國留學、移民和投資的機會。

 


來源:環球時報
責編:Zoe Chan

澳洲 | 澳大利亞移民職業列表將保留醫護相關職業

據澳洲網報道,盡管澳大利亞有聲音呼籲將醫生這壹職業從移民列表中移除,但是在2017年的全新移民職業列表中,醫護相關職業的大部分仍將被保留。

澳大利亞移民職業列表將保留醫護相關職業

點擊查看澳洲更多精品房源

醫護職業被保留 城市工作更難找

根據澳大利亞論壇28日消息,包括全科醫生,外科醫生和麻醉師在內的海外醫護職業在2017年將繼續被保留在澳大利亞移民職業列表中。

此前有消息表示,迫於反對黨呼籲加強對海外技術移民限制的聲音,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對包含超過650種職業的457簽證技術移民職業列表進行壓縮。

壓縮醫護相關職業的聲音很大,但是澳聯邦政府表示,暫時不會對醫護職業進行壓縮,但是醫護人員持簽證在澳大利亞找工作的時候會發現,在主要城市找工作變得困難,偏遠地區更容易些。

本土醫生“掘起” 郊區需求大

澳大利亞此前曾就本國是否需要大量海外醫生而產生激烈辯論,鑒於澳大利亞本土合格的醫護人員逐漸增多,有人認為應該將這些職位優先供給本地的醫護人員。

最終,政府表示,澳大利亞郊區地區的醫生目前仍然存在短缺,海外和澳大利亞本地的醫護人員更願意在城市內工作,而不是偏遠地區。這就造成了城市內和偏遠地區醫療水平差距的增大。

目前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醫護人員在同意到澳大利亞偏遠地區工作的情況下,聯邦才會對其發放簽證。但是在2017年更新的移民職業列表中,暫時不會取消醫護職業。

41項醫護相關職業大多被保留

澳大利亞衛生部表示,澳大利亞本土醫生的短缺潮流已經過去,包括全科醫生,社區醫療人員,外科醫生以及麻醉師等在內的41類醫護從業人員已經不再短缺,這就導致了人們呼籲政府在新壹年的移民職業列表中將醫護職業移除,減少海外醫生的數量,讓本土醫護人員有所發展。

在2016年至2017年的移民職業列表中,41個醫護類職業中僅有4個被移除,分別為牙科衛生師,假肢師,技術員以及治療師,包括全科醫生和麻醉師在內的八個職業可能會被移除,但大多數醫護相關職業會被保留。

澳大利亞醫學培訓委員會表示,即使醫護類職業列表沒有變化,海外醫生在澳大利亞找工作會越來越難。

(據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