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标准”服务吸引国际学生

国际学生对于国家软实力、知识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吸引国际学生因而成为多国发展战略。目前,美国的国际学生人数已近百万,澳大利亚将近70万名,加拿大和德国都各自提前完成了招收45万和35万名国际学生的目标。日本表示将在2020年吸引30万名国际学生。其他国家也先后提出各自目标。印度和以色列将分别招收20万和24万名国际学生,英国2030年的目标是60万名国际学生,俄罗斯2025年要吸引71万名国际学生。

为实现各自目标,各国采取了不同措施。非英语国家大量增设全英课程、加大奖学金数量以及放宽毕业生就业领域限制。英语国家则简化签证审批手续,延长毕业生工作签证。

值得注意的是,法国为吸引国际学生,从支持服务着手,实行了“欢迎来法国”项目,提出了“法国标准”的国际学生支持服务系统。该项目已于7月公布了首批25所项目认证高校,有艾克斯—马赛大学、朗格多克—鲁西永大学、昂热大学、卡昂诺曼底大学、第戎大学、拉罗谢尔大学、利摩日大学、雷恩第一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巴黎综合理工大学、第戎高等商学院、国立高等电子及电子应用学院和埃塞克高等商学院等高校。

巴黎综合理工大学在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排行法国第二

“欢迎来法国”项目始于去年3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法兰西学院的讲话。他指出未来几年国际学生流动性将大幅增强,法国必须增加国际学生数量,要尽全力改善接待环境。8个月后,法国总理在法语国家大学会上宣布新出台的“吸引国际学生战略”,明确了2027年吸引50万名国际学生的目标

该战略包括6方面的策略,“欢迎来法国”是其中之一。其他策略还包括,简化签证手续,不仅优先审批,提供一站式线上服务,还为留法毕业生赋予回法居留权;大幅增加法语和全英课程数量,既增加学习法语的人数,也增设全英课程;创设国际学生支持服务品牌,提升支持服务至国际最高标准,并把该品牌推至世界;实行学费分类收取标准并把奖学金数量增加3倍。收取非欧盟国家学生学费的同时,扩大学费减免人群;增强法国高等教育影响力,增加海外课程数量,提供教育援助为主的发展援助;开展全球性宣传活动,激发学生留学法国的热情。

点击查看居外网上3200套法国在售房源

“欢迎来法国”项目具体由“法国校园”实施。项目不评估高校的国际发展战略和教学工作,而是聚焦大学用于接待国际学生的支持服务系统。评估结果分3个等级,1级最低,3级最高。接受评估的高校通过提交自评报告,陈述其对评估指标的响应度。高校响应指标的数量和质量决定其能否得到项目的认可。评估指标分5个方面,包括20个指标。若响应指标超过10个,且其中8个为“欢迎包”指标,可认定为1级;若响应指标超过15个,且12个为“欢迎包”指标,则为2级;若响应所有指标则为3级。符合条件的高校会被授予认证图标,图标上显示具体认证等级。

此外,法国的接待服务多样便捷。例如,设立多服务功能集于一身的接待台,与当地医疗、交通、房屋机构等联合提供专项服务;提供欢迎手册,至少要用英文为国际学生提供行前预备和到达服务的介绍;准备“欢迎礼物”,如法语课程和机场、火车站接站。大学可通过校外机构提供免费或付费的、有助于提升服务和加速文化融合的服务产品,如48小时至一周的公交卡;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融入活动,如联合当地社区组织聚会,帮助国际学生尽快融合。

课程方面,法国增设了全英课程,定期更新“法国校园”平台上相关信息;利用数字平台提供部分学位先修课,以及面授形式的先修课和跟进课;发展数字课程资源。教师开展线上授课或分享课件,学生则远程访问课程资源并与教师互动;开设法语课程,为国际学生提供认证过的课程。

对于国际学生的住宿和校园生活,法国政府要求,从事国际学生支持服务的工作人员能用多种语言(至少会英语)提供高效问询服务;设立专门学生住宿办公室,为国际学生预留充足房源;设立学习伙伴结交平台。大学为新生和老生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可用学分认定的方式进行鼓励;为国际学生配备具体联系老师,他们能给学生提供日常帮助,并根据需要引入专业心理帮助。

毕业后,法国高校也为国际学生提供后续服务。例如,给予就业帮助,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帮助建立与企业的联系;开展创业培训,支持创业并提供孵化支持;组织线上线下校友活动,加强联系;开展职业跟踪,统计相关数据。

为了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法国从支持服务体系入手,将院校的国际学生支持服务标准化,这样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居外网是房源量最大的海外房地产门户中文网站,有超310万讲华语用户,平台上的280万房源分别来自90个国家或地区。居外网连续两年中国电子商务评估机构选为中国优秀海外房地产网平台,并荣获著名“红鲱鱼”(Red Herring)全球百强创业企业奖。欢迎点击查看居外网上的法国在售房源,或致电 400-041-7515 谘询法国留学、移民和投资的机会。

 

作者: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法国五本书公司
来源:中国教育报

责编:Zoe 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