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籍學生去年留學英國人數超歐盟學生總和

英媒報道稱,英國大學院校的中國籍新生人數高于歐盟國家來英的新生人數總和。這是歷史上首次出現這種情况。

中國籍學生去年留學英國人數超歐盟學生總和

儘管英國針對移民的簽證制度不斷收緊,但在中國留學生眼中,英國大學學制短底蘊深依然具有很大吸引力。相關人士則表示,英國需采取更積極且統一的方式吸引全世界高天賦人才,减少流失國際學生的市場份額。

中國在英留學生人數創新高

英國大學“學費極有競爭力”

據英國媒體報道,英國大學院校的中國籍新生人數如今已高于歐盟國家來英新生的人數總和。

數據顯示,在2014年,有58810名中國籍留學生在英國開始了本科階段的學習,而來自非英國的歐盟國家的新生人數總和僅爲57190人。而此消彼長的結果是,據官方數據顯示,來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新生人數少了上千人,這也表明政府試圖限制學生簽證的措施已經讓一些本科生被拒之英國國門之外。

來自英國高等教育統計局(Higher Educations Statistics Agency)的數據顯示,2009至2010財政年,來英求學的中國籍新生有36950人,自此之後中國籍新生的數量增長了59%。

对此英國商業、創新及技能部新聞發言人Rob向記者透露,中國學生數量在過去十年裏增長迅速,去年是第一年在英國大學中中國學生數量相當于來自整個歐盟學生的數量。

他表示,學習刻苦的中國學生意識到英國擁有世界知名的高等教育體系和來自英國的學位是優异的投資回報。此外一旦海外畢業生完成學業,如果他們找到畢業生等級的就業,他們都有機會在英國工作生活。

面對與美國、澳大利亞等留學大國之間的競爭,Rob表示:“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在英國進入高等學府的海外學生人數已達到新高。英國高等教育的系統,是國際公認的極好的投資回報,而學費比起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大學都非常有競爭力。”

而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高等教育總監Gordon Slaven對此則稱:“對于留學生的總體增長,英國表示欣喜,但美國和澳大利亞等競爭對手國家的留學生增長勢頭更猛。這也凸顯 了英國采取更積極且統一的方式吸引全世界高天賦人才的必要性,這有利于减少我們流失國際學生市場份額的風險。”

中國學生“鍍金”傳統仍在延續

英國教育學制短底蘊深仍是優勢

在全球前100的頂級名校中,英國就有9所高校名列前茅。其中不乏牛津、劍橋等世界等級名校。

中國學生及爲他們付學費的中産階級家長皆爲英國大學院校在全球一流的排名所吸引,而中國的中産階級家庭正在不斷擴大。海外留學“鍍金”的傳統使得來英留學的中國籍學生越來越多。

文化、學力及教育方法存在差异

中國留學生在英國大學“表現不佳”

最新的官方數據還顯示,2014年夏天以一等成績畢業的學生人數創歷史新高,5名學生中即有1人取得最高的一等學位。

2014年取得一等學位的畢業生約爲79440人,比2013年多千餘人,而十年前拿到一等學位的畢業生比例僅爲十分之一。

儘管獲得一等學位的畢業生數量持續增長,但是占據留學生比例高于歐盟國家總和的中國留學生在其中的表現却不盡如人意。

對此現象,《衛報》匯總了多個大學的相關研究成果,大致分析了中國留學生在英國大學表現不佳的原因。其中包括:

1、校園文化不同——習慣于“寒窗苦讀”的中國學生初來乍到,對英國大學重視團隊合作與小組分工的學習方法感到很不適應,影響了他們的學習體驗,也拖累了他們的學習成績。此外,中國學生對英國的酒吧與聚會文化不甚適應,也阻礙了他們融入英國校園文化的進程。

2、後繼無力——根據巴斯泉大學(Bath Spa University)對財會專業的研究發現,中國大學生即便在第一年表現優异,也常常在第二年面臨成績滑坡。根據研究者表示,這背後應當有多種因素的作用。

3、背景變化——根據HESA的數據,愛丁堡大學的研究者發現在2004年左右,中國赴英留學生開始從公派爲主轉爲自費爲主,之前的經濟、社會背景與學力也變得缺乏保證。很多赴英留學的中國學生可能缺乏必要的語言與學術能力,但這在A-Level制度與中國應試教育傳統的作用下很難體現出來。

4、輕視語言——因爲不計入總成績,中國學生往往不參與英國大學的語言培訓課程,而這對于很多英語能力不足的中國學生而言却是相當重要的。

5、應試教育——中國的本科教育制度不存在學位等第一說,因此大多數中國留學生認爲只要在中學努力學習、考上一所好大學,就能高枕無憂,從而低估了英國大學的學習壓力。

英國移民法案屢遭抨擊被指是一種政治姿態

擁有相對完備的教育制度和高質量教育水準的英國歷來是來自亞洲、非洲等非歐盟國家留學生青睞的留學目的地國。其中的許多留學生在學成後選擇留在英國工作、 生活,進而成爲英國新移民的一員。近日,英國內政大臣特雷莎·梅擬推動英國制定更加嚴格的新移民法案,法案將矛頭對準非歐盟學生,號稱要“一刀切”地實現 “留英學生零滯留”,使那些簽證到期的留學生在英國結束學業後不再擁有4個月的“緩衝期”而是必須離境,若想返回英國則必須在海外重新申請簽證。這一醞釀 中的法案一經英國內政部公布,就引發强烈反響。

雖然特雷莎·梅認爲,這將有助于在英國實現更加公平、有效的移民體系,但這一醞釀中的新移民法案不僅招致工党和自由民主黨的反對,就連同屬保守黨的英國前大學與科學國務大臣戴維·威利茨也對此予以猛烈抨擊,幷用“小氣”來形容這一政策。

國際社會對此也予以高度關注。英國留學生來源大國印度的媒體《印度時報》在報道時甚至將標題定爲“英國將‘踢走外國畢業生’以遏制移民”。

取消4個月簽證緩衝期

英國不是一個移民國家。在英國留學畢業後的去向是所有留英學生及有意向選擇赴英留學的學生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根據英國現行法律及政策,歐盟以外國留學生在英國學校的課程結束後,可以在英國逗留4個月的時間,如果在此期間找到相應的工作,就可以申請把學生簽證改爲工作簽證。

但是,保守黨人、英國內政大臣特雷莎·梅近日致力于推出一項新的移民法案,要求所有留學生在簽證到期後立刻離境,如果要繼續深造或者在英國工作,則必須在海外重新申請英國簽證,以達到“留英學生零滯留”的目的。

據悉,特雷莎·梅還正努力推動以使得這項新規被納入保守黨正在起草的2015年宣言中。

這樣一來,非歐盟學生在學業結束後,就被“一刀切”地規定立即離開英國,而不再擁有目前的長達4個月的緩衝期。這顯然將打亂不少非歐盟學生的職 業及人生規劃,也將對英國經濟産生不小影響。因爲在現行政策法律下,除了那些在學成後打算回國就業及生活的留學生外,其他一些打算留在英國工作的留學生中 的大部分人都能在緩衝期內找到工作幷成功申請英國的工作簽證,這一過程中他們幷不用離開英國境內。據統計,目前全球每年有超過400萬名海外留學生,其中 有將近50萬人選擇來英國留學。

醞釀中的英新移民法案遭抨擊 被指是一種政治姿態

計劃中法案遭猛烈抨擊

英國內政部對外表示,確保留學生在簽證到期後立即離境,是保證英國移民體系公正、有效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署的官方統計數字,截至今年6月,進入英國的12.1萬非歐盟國家學生中只有5.1萬人離開。此外,據估計,截至2020年,來英學生將以每年6%的速度增長。

據悉,根據特雷莎·梅計劃中的新方案,她還將向英國各大學施壓,使得英國的大學院校若不能確保其學校中的外國留學生學成後立即離開英國,將會受到懲罰,如剝奪其對外國留學生發放獎學金的資格等。

然而,特雷莎·梅的計劃使得她遭到工党、自由民主黨人士的强烈反對。例如,她近日就與隸屬于自由民主黨的英國商業、創新和技能大臣文斯·凱布爾 頻發“衝突”。文斯·凱布爾認爲,特雷莎·梅的新移民法案將嚴重打擊海外留學生來英學習的積極性,而目前,海外留學生給英國教育産業帶來的益處及在整個英 國經濟中所占的比重正逐年上升。

此外,自由民主黨人士也認爲,特雷莎·梅的新移民法案將使得英國流失許多高技術人才,“這樣一個‘魯莽’的計劃幷不會給英國帶來幫助”,“在英 國學習的留學生中,很多的人會成爲舉足輕重的工程師、科學家,給英國經濟創造無以估量的貢獻及價值,但如果你在其畢業後立即讓其離境,那麽其可能給英國經 濟帶來的潜在價值也將隨之流失”。

工党人士也持有類似態度,他們指出,英國目前正受到低出生率和老齡化的嚴重影響,超過65歲國民的比例正在不斷攀升中。根據穆迪公司的統計數據,到2015年將有18.1%的英國民衆超過65歲,而到2030年,這一比例將上升至21.7%。這顯然將給英國經濟帶來不小的負擔。與之相比,打算留在英國工作的海外學生大多年富力强、受過高等教育,他們在英國獲得工作後大多從事生物科學、法律、醫學等熱門專業,其給英國所創造的價值顯而易見。特雷 莎·梅提出的新移民法案將使外國留學生給英國每年帶來的經濟收益嚴重流失。

此外,與特雷莎·梅同屬保守黨的英國前大學與科學國務大臣戴維·威利茨也對此持負面看法,他認爲針對海外留學生的教育産業是“一個不斷擴張的全球市場”,英國應該保留甚至擴大在這一市場中所占份額,而特雷莎·梅的計劃顯然反其道而行之。

被指是一種政治姿態

在特雷莎·梅提出這一新移民法案之前,英國首相卡梅倫就曾一再强調,在英國,只有保守黨能够有充分的能力處理複雜的移民問題。卡梅倫曾表示,相較于工黨政府,他所領導的聯合政府解决了很多前者所遺留下來的不曾解决的問題,其中移民失控問題就在此列。

有分析認爲,在卡梅倫反復表態之後,特雷莎·梅提出新移民法案其實更多地是一種政治姿態,以顯示在處理英國移民問題上,保守黨及她本人比其他政 党及競爭對手更嚴厲。特雷莎·梅表示相信,如果在2015年大選保守黨得以繼續執政,那麽新移民法案將有望得到通過幷得以貫徹實行。 據悉,卡梅倫及特雷莎·梅本來計劃在下次大選前將英國每年的淨移民人數從數十萬人减少至數萬人,然而特雷莎·梅近日在參加BBC的一檔政評類節目時無奈地承認,這一目標可能很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