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近日报道,新加坡人以个人名义购买商业房地产的市场份额近年来锐减,公司买家的比重则大增。
根据新加坡市区重建局(URA)的数据,从2011年起,当地公民以个人名义购买办公楼与商铺物业的市场份额从51%逐年减少至去年的27%;外国人买家的占比则相当稳定。当地公民在2014年购入了226个办公楼和商铺单位,比2013年的660个单位少了60%。
新加坡人以个人名义购商业房地产锐减反之,公司名义购买的商业房地产市场份额则从2011年的近50%上升至73%。
据分析师普遍认为,2013年推出的总偿债率框架(TDSR),加上以公司名义购买商业房地产较“划算”,是当地个人投资者锐减的主要原因。
新加坡欣乐国际(SLP International)执行董事麦俊荣表示,如果投资者仍有房屋或者汽车贷款等其他未还清的款项,他们很难再用个人名义贷款投资商业房地产。即使投资者没有其他现有贷款,用个人名义贷款买商业房地产也意味着他们可能以后无法再贷款购置新住宅。
虽然无法确定公司买家是否是当地人控股,但分析师相信很多当地投资者会通过成立公司的形式来购买商业房地产。
麦俊荣说:“公司有自己本身的总偿债率,以公司形式购买就不必担心投资者个人的贷款上限。”
新加坡第一太平戴维斯(Savills)研究与咨询部主管张敏璋说:“买家以个人名义购买商业房地产必须偿还7%的消费税,以公司名义购买的话,只要是消费税注册公司(GST registered company),公司可向政府税务部门申请退还消费税。”
从市场份额来看,外国买家对新加坡商业房地产的需求保持稳健。
新加坡高力国际(Colliers International)研究咨询部主管谢岫君表示,基于新加坡政治的高度稳定性及法律体系的高度透明性,外国买家依然推崇包括商业房地产在内的新加坡物业投资。她也指出,商业房地产市场不受额外买方印花税(additional buyer stamp duty)和卖方印花税(seller stamp duty)等降温措施影响,因此对外国投资者来说,投资商业房地产会比投资住宅受到更少限制。
高纬环球(Cushman & Wakefield)研究主管李敏雯认为,新元近年兑令吉和欧元等货币稳定升值,也使得投资新加坡房地产成为外国投资者货币保值的选择之一。
新加坡办公楼和商铺市场去年整体售出了988个单位,比2013年的1915宗缩减一半。根据过往经验,麦兆荣认为当地经济增速放缓,加上去年推出市场的新商业项目不多,是导致交易量下滑的原因。
放眼今年,谢岫君认为几个即将推出的新商业项目将吸引市场眼球,例如位于莱佛士坊的GSH Plaza、兀兰地铁站附近的Woodlands Square,以及罗敏申路的永久地契项目Crown at Robin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