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初到法國的中國留學生而言,第一件事肯定是找到落腳之處。那麼,中國留學生在法國有哪幾種住宿形式?需要額外關注哪些問題?要規避哪些風險?到巴黎租房應該注意什麼?
留法期間住宿形式
目前,中國學生留學法國期間的住宿形式,主要有幾下幾種:
學生公寓。法國學生公寓有公立和私立之分。公立學生公寓是法國政府建立,並由法國大學事務管理中心負責管理。公寓約9至12平方米,通常是帶家具和盥洗設備的單人間。此類公寓相對便宜,房租每月120至300歐元。不過,其缺點在於房源非常緊張,有時候要提前一年排隊,還未必能申請到。而且,由於每人一間,整棟公寓是男女混住的,但衛浴和廚房是公用的,生活起來並不方便。私立學生公寓(Residence)則相對貴一些,根據官方參考價格,巴黎每月約需590至686歐元,巴黎之外的城市則在400至686歐元,去除房補後大概房租在300至400歐元,押金一般為1到3個月的房租。水費、電費、網費等費用基本上全包,偶爾會有自付的情況。需要提醒的是,近年來,法國大學事務管理中心和私立學生公寓都開始要求有擔保人。
校外租房。校外租房主要分單身公寓(Studio)和與人合租兩種。單身公寓比較獨立,廚衛齊全,但價格較高。以巴黎市區為例,房補前月租在700至900歐元左右,巴黎郊區在300至500歐元,外省會比巴黎便宜些。這類住房通常需要通過房屋租賃網站或者房屋中介公司尋找。除去每月的正常租金,這類住房的水電費和網絡費也大多需要單獨支付,而且還會涉及一個叫做「雜費」(Charges)的名目,用於支付日常公共開支,如信件、門房、公攤面積的清潔等。與他人合租,在留學生中已越來越普遍。這種方式因為房租和水電網等都是和室友均攤的,所以能夠降低生活成本。要注意的是,合租人的挑選非常重要。
家庭寄宿(Homestay)。所謂家庭寄宿,就是在私人家庭裡享有1間帶家具的房間,並和房東家庭一起生活。這種方式對於短期居留者尤其合適,但對留學生而言,也不失為一種解決住宿的方式。根據法國官方給出的參考價格,寄宿在巴黎大約每月需要800至1050歐元,外省價格減半。寄宿的限制比較多,如很多房東會限制朋友來訪、限制做飯、限制用水量、限制夜歸時間等。
在法租房注意事項
在法國租房過程中,每個環節都應該慎重,具體如下:
房屋狀況評估。一般來講,在簽署住房合同之前,房東會帶學生完成房屋狀況評估(Etat de lieu),而在學生退房的時候,房東會將之前的評估拿出來,逐項對比。因此,在入住前,一定要細緻認真地核對清單上列的所有物品與屋內陳設是否相符,所有家具設施是否完好,牆體是否完好等,如果有刮痕或污損也要及時提出,因為一旦簽了住房合同,再發現任何不符之處,都要由本人來承擔責任。
交房租。交納房租時,儘量慎選現金方式,可選擇銀行卡支付或者支票支付,留好相關票據底單,並連同房租收據一併單獨成冊,以備隨時查閱。有時候,房東會忘記房客交過房租,如果房客提供不了足夠的證據,就需要重新交納。
房補。作為留學生,通常有社會住房補貼(ALS)和個人住房補貼(APL)兩類住房補貼可以申請,但兩者不能兼領。申請到住房補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住房所帶來的經濟壓力。補貼金額一般是房租的25%到60%。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在假期也必須交納房租,需要提前和住房補貼負責機構做好溝通,以確保假期同樣發放房補。
住房合同。如需和中介或房東簽訂租住合同,一定要查驗房東身份證原件和房產證原件,並確認好相關細節,包括當事人信息,所租房屋地址、面積以及住房配套設備,關於出租房的用途,合同的有效期以及合同的起始日和終止日等。此外,必須明確雙方責任和義務,以避免日後發生糾紛。
住房稅。依照法國法律規定,凡於每年1月1日擁有或租有一處住所者,均須繳納居住稅,無收入或低收入留學生可免交。如收到稅務局的交稅單,留學生可以寫信申請減免住房稅。
房屋保險。法律規定無論是房東還是房客,都需要買相應的房屋保險。房屋保險在法國各大保險公司或各大銀行都可買到。房屋保險很重要,尤其是發生住房被撬、被淹等事件時。
留法住宿安全法則
安全,是留學期間的第一要務。為此,一些留法住宿安全法則,亟需中國學生的關注,具體如下:
謹慎選擇租房渠道。從安全係數上講,租住留學當地的正規學生公寓或通過正規的房屋地產中介及正規的房屋租賃網站租住的房子,會比較好。通過網上找房子,要提高警惕,尤其是通過某些論壇渠道。
謹慎選擇住房類型。正規學生公寓,尤其是那些帶門禁和宿管的私營學生公寓安全係數最高。校外租房的話,獨立住房也肯定比與人合租要安全。
妥善選擇租房地段。在任何一個城市,都有相對安全和相對不安全的區域。就法國多數城市來說,租房要儘可能遠離其他族裔居住區。選擇離學校比較近的地段租房,是初到法國的學生可以考慮的方式。
儘可能遠離二房東。有些網上的租房信息看起來很誘人,但經常會遭遇二房東,一來利益和安全沒有保障,二來申請房補的時候也會遇到問題。
(據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