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加拿大房奴的辛酸 表面光鲜内心压力山大

細數加拿大房奴的辛酸 表面光鮮內心壓力山大

加拿大「房奴」也辛酸

記得當年剛下飛機,坐著車從機場去往寄宿家庭的路上,心中最大的疑惑就是——這裡真的是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嗎?為何如此這樣一個世界級的城市,這個世 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的多倫多看起來有點太低調了,甚至可以說是「土」。飛機著落之前,坐在飛機上,滿眼望去除了市中心幾個像樣一點的高樓大廈以外,周邊全是低矮的樓房。不用跟國內的「北上廣深」比了,可能就連武漢、成都、南京都不及。想像中那種生活在繁華都市裡的小期待,還沒等到飛機著陸就被艙外那一 片片小矮房抹殺掉了。

當年的寄宿家庭位置如果搬回北京來說,算是四環外五環裡這麼個位置。房東是一對菲律賓移民夫婦,大概50許歲的樣子。自家是個地面一層地下一層的獨棟別墅。寄宿家庭所在的那片區域基本都是如此的獨棟別墅,佔地面積都差不了太多,唯獨不同的就是外觀稍有差異和個別的幾個單位地面以上的部分擁有兩層建築。每棟房子距離馬路都有一段距離,這段距離之中是一片草坪和一條與馬路平行的人行小路。如此一來,基本上是家家都有一個開放式前院和較為獨立的後院。當 時在驚訝加拿大地廣人稀之餘,同時也感慨於加拿大人的生活水準之高。若是如此別墅放在國內,定是價值不菲而且單位數量極少,更不用說在一線城市了。這也就 可以在一個側面窺見為何多倫多會被多個經濟學智囊團列為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之一了。

隨著住在加拿大的時間越來越長,慢慢習慣了別人用「多村」或是「土倫土」來代稱多倫多,同時慢慢的也就習慣了周圍都是大片低矮的別墅群和無數的佔地面積極大但只有二三層的購物中心。對「地大物博」有了與少時不同的領悟。

多倫多作為一個移民城市,在開放的留學和移民政策刺激下,隨著大批的留學生和新移民的到來,對於房市和房地產業的推動是不言而喻的。就個人體會來 說,比起剛到這邊的時候,當下的房價和當年無法同日而語。雖然多倫多房價的漲幅還不及這些年國內的一二線城市。但是對於當地人看來,這幾年房市的火熱已經 有些瘋狂了。

與此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加拿大房屋抵押暨房屋組織(CMHC)等許多機構都發出警告提醒投資者:房市被高估,充斥泡沫。不過,這些報導阻止不了不斷攀升的房價和房地產業的火熱。

可能大家這麼一看,對多倫多的房價沒有什麼直觀感受,當然更不能比較在國內做房奴和在加拿大做房奴誰更「苦X」。那現在,筆者就來個現身說法:

筆者去年5月份購置人生第一套房產,位置尚可,雖不在市中心但是鄰近地鐵站和高速路口。2003年完工的房子,2012年新(舊)的高層公寓二手 房,面積80平米,兩室一廳,兩車位。成交價36.3萬加元,以5月份的匯率牌價換算成人民幣大概185.13萬左右。首付25%,總共貸款27萬多加元,30年的按揭。每兩週還款一次,每月還款額約1100塊加元。加拿大的高層公寓跟國內的比其實有不少不太一樣的地方,突出有兩方面,一個是管理費,一 個是地稅。

在加拿大買高層公寓,每個月都要給管理處繳納管理費,管理費的用途主要是負責樓房日常的維護,比如電梯的維護、公共區域的維護與翻新及清潔與保養等 等。隨著房齡的越來越長,每個月需要繳納的管理費也會越來越高,從起初的三四百到之後一千多一個月。而且,這樣的增長基本上也都是不可逆的。關於地稅,每 年都有變化,只是不會太大。加拿大的房產是永久產權,但是,政府每年都會向業主徵收土地稅。目前我所住單位,每年的地稅越有2000多加元。如此一來,大家可以幫我算一筆賬:

按揭每月1100+管理費620(12年的房市,管理費確實有些高)+地稅200+保險/電費/氣費/網費=2200塊加元。一個畢業3~5年左右 的本科生,平均收入稅後大概3500加元左右。如此看來,每個月花在房子上的錢,基本佔據了收入的2/3。 再加上別的開支,基本就是「月光族」加時不時的「啃老族」。

這只是在一間十幾年二手高層公寓上的花銷。獨棟別墅根本就望塵莫及啦!那就是「別人家的房子」。表面上,我的生活挺光鮮,房子、車子都有了,應該知足,可是經濟「壓力山大」的感覺更像是住進了「紙牌屋」,輕輕一碰就會垮掉。

不知道國內與我年紀相仿的「房奴」看了後,心情是否會平和一些。很多時候,一山望著一山高,只是不知道那山的風景而已,就讓這一分同樣的「想要一個家」的心,讓同是「房奴」的我們都能釋懷和淡然吧!

 

關注居外網官方微信:居外資訊(juwai-com),每日閱讀精選海外文章。

(互聯網資訊綜合整理)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