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英國歷史角度 解析英國脫歐的原因

有人說:英國脫歐公投純粹是壹場利益之爭。政治的確離不開利益,但如果僅從利益角度來分析政治,也許會限制我們的視野。相比歐盟各國的話語權之爭和成員國的利益拉鋸,以及歐債危機、難民危機和恐襲陰影帶來的種種政治鬥爭,小編更傾向於從英國歷史中尋找英國人的公投動機。

seopic-788.jpg
seopic-788.jpg

此次英國脫歐公投在英國歷史上其實並非第壹次,英國人早在1975年6月5日,就曾以公投方式決定英國是否留在當時的歐共體。

英國近代以來始終奉行“光榮的孤立”的政策,在二戰後仍不願深入歐洲事務,更不支持歐盟的做大做強,只贊同維持各國間基本的合作。在歐洲壹體化進程走上高速路後,英國因此長期缺位。1951年的歐洲煤鋼共同體,1957年的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英國都未加入。

seopic-788.jpg
seopic-788.jpg

英國上個世紀60年代陷入困境的時候,也曾申請加入當時的歐洲經濟共同體。但此時法德已經和解,由法國政府領導歐洲壹體化,時任法國總統戴高樂認為英國的加盟會帶來威脅,因此強硬拒絕,甚至揚言只要自己沒下臺,就不可能讓英國加入。英國到到1967年,仍然缺席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三者合壹的歐共體。60年代末西德掘起,法國需要與英國合作來牽制西德,事情才出現轉機。英國首相希斯在1973年重啟談判,才終於成功加入歐共體。不過即使是在英國經濟形勢極其嚴峻的當時,英國國會仍僅以微弱優勢通過最終決議。

而且英國加入歐共體後不久便出現了“背叛”行為。1973年10月中東戰爭引爆石油危機,對歐洲經濟造成了劇烈的沖擊。英國人認為與歐共體的“捆綁”顯然加劇了風險。恰好是在這個當口,英國保守黨政府在1974年的換屆大選中落敗,新上臺的工黨政府立馬宣布進行全國脫歐公投,不過最終支持英國繼續留在歐共體的選民達67%,脫歐未能實現。

seopic-788.jpg
seopic-788.jpg

但這並不意味著就此了結,此後的英國與歐盟仍舊壹直若即若離。尤其是在貨幣聯盟方面,奉行貨幣自由主義的英國至始至終都是持堅決反對態度,直到現在也都不曾加入歐元區。它也沒有加入申根協定。

對於英國歷史上的種種行為,有人將之歸結為英國人的島國心理作祟,認為英格蘭島遠離歐洲大陸,所以壹直對強大的歐洲大陸國家心存警惕。歷史上但凡歐洲大陸出現新壹代強國,英國必然聯合其他國家進行雷霆壓制,以免壹家獨大。至於建立壹個統壹的歐洲,讓英國淪為歐洲的壹個省,英國更不可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