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香港房價7年漲188% 居民收入僅增30%

中國香港基層市民通過努力工作晉身社會上層的難度越來越大。中國香港立法會昨日發表的《中國香港的社會流動》研究簡報指出,中國香港小型住宅均價在2006年至2013年期間累計上升188%,而同期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只增加30%,置業困難讓基層市民無法向上流動。

中國香港房價7年漲188% 居民收入僅增30%

62%受訪者5年收入沒增長

中國香港立法會昨日發表的《中國香港的社會流動》研究簡報,從收入、教育、職業和跨代流動四方面研究中國香港社會問題。

港大的研究發現,在2003-2008年的5年期間及在1998-2008年的10年期間,62.9%的受訪者工作5年後仍停留在同壹收入組別,多達47.2%的受訪者工作10年後仍停留在同壹收入組別。

收入增長緩慢,但樓價卻日益飆升。擁有自置私人住宅物業,正是中國香港社會流動的另壹指標。報告指出,中國香港小型住宅的平均售價在2006-2013年期間累計上升188%,而同期的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只增加了30%。中國香港私人住宅單位的自置居所住戶比例,壹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上升趨勢,近年呈現下降跡象,反映中國香港置業負擔能力持續減弱。

學歷增加收入未見增長

通過教育獲得學位,是基層家庭子女實現向上流動的重要途徑。港府在上世紀90年代急速發展學位教育,並在本世紀初大幅增加副學士學位。根據人口普查的結果,中國香港曾接受專上教育的人士占2011年總人口的27.3%,與1991年的11.3%比較增加超過1倍。

然而,新增的專上教育課程學額主要來自兩年制自資副學位課程學額。大學本科學位持有人和副學位持有人兩者的收入有明顯差異。2013年,學位持有人的每月就業收入中位數為25000港元,較壹般工人所賺取的13000港元為高。但副學位持有人在2013年的收入中位數僅為15000港元。

教育程度的提升並未帶來較佳的就業前景,越來越多的人擔任薪酬較低的輔助專業人員職位,甚至從事服務性及銷售的工作,兩者人數占整體工作人口的比例均不斷增加。

報告指出,就業情況未必與年輕壹代的期望相稱,尤其是他們經歷較富裕的生活環境和接受較高的教育水平後,對事業和人生的期望難免相對提高。

父親讀大學兒子73%機會念大學

中國香港大學2008年的研究發現,中國香港的父母與子女兩代的教育水平呈正向關系,父親擁有大學學位,兒子則高達73%的機會擁有學位。而父親是專業人士,兒子有42%的幾率也是專業人士。

研究簡報總結指出,經濟增長放緩,讓中國香港市民在社會階梯向上移動的機會有限。如何提高社會流動的能量,報告指出,政府應推動經濟多元化及改善經濟結構,充分利用創新科技的全球趨勢;開拓創意產業;投資人力資本及創新發展,使生產力得以持續改善;擴闊經濟基礎,改變過去30年過分偏重地產及金融業的局面。這些策略或有助創造更多較高薪酬及較高技術階層的就業機會,從而提高收入及職業流動性。

改變中國香港房屋政策思維 今後以供應為主導

中國香港特區政府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5日在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會議上表示,特區政府改變房屋政策思維,今後以供應為主導,以期逐步扭轉目前房屋供求嚴重失衡的局面。

特區政府在2014年12月16日公布新的長遠房屋策略,同時公布長遠房屋策略截至2014年12月的最新推行進度。張炳良表示,政府將來會在每年年度終結前發表長遠房屋策略推展的最新報告。

改變中國香港房屋政策思維 今後以供應為主導

張炳良指出,政府改變房屋政策思維,同時汲取過往經驗教訓,新長遠房屋策略力求保持靈活變通,每年更新長遠房屋需求推算,按此訂定逐年延展的十年房屋供應目標,以及時反映實際社會經濟和人口狀況的轉變。

根據最新的房屋需求推算,政府會以48萬個單位作為2015/2016至2024/2025年度十年期的總房屋供應目標,當中公營房屋供應目標為29萬個單位,包括20萬個出租公屋單位及9萬個資助出售單位;而私營房屋為19萬個單位。

張炳良表示,政府采取”供應主導”的策略,並在未來10年新增房屋供應中偏重公營房屋,體現了在當前樓價租金高企下,政府決心重建房屋階梯,在房屋供應方面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他強調,長遠房屋策略分三大主線:壹,增建出租公屋,善用現有公屋資源,回應基層市民的住屋需要;二,加建資助出售單位,促進現有單位的市場流轉,善用私營機構力量以輔助增加供應,讓更多中低收入家庭實現自置居所的願望;三,透過持續土地供應及實施需求管理措施以穩定樓市,並在私人住宅物業銷售和租務上促進良好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