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50年代,新加坡為瞭解決當時的住房問題,將「居者有其屋」作為基本國策之一,推出了多項被後世引為經典的政策,將新加坡打造成全球唯一近乎達到百分之百擁屋率的國家。這樣的條件,讓面對房價不斷攀升的加拿大市民們為之無比羨慕。但是在加拿大,房地產業有太多說不清、道不盡的細節,令人可堪玩味。下面我們來看看加拿大房價不斷攀升不斷暴漲的真正原因有哪些?
在安省,因為著名景點尼亞加拉大瀑布(Niagara Falls)以及因為毗鄰大多倫多地區的巴裡(Barrie)地區的房價升幅相當明顯。而如果解讀這背後的一個走勢,就會明白:「高房價,已經開始從中心城區向衛星城市蔓延」。雖然從整體房價而言,衛星城市的房價在算上增幅後,仍然不及約克區、杜蘭區、密西沙加,以及奧克維爾-米爾頓地區 (Oakville-Milton)的平均房價高。多倫多與溫哥華等大型城市,毫無爭議地成為加拿大房價增長的「火車頭」。
多倫多與溫哥華等大型城市,毫無爭議地成為加拿大房價增長的「火車頭」高房價的蔓延,似乎打破了從2008年就開始「加拿大房地產泡沫論」和「加拿大房地產崩盤論」。但至今,房地產市場仍然越來越火熱。而老生常談的問題,就又出現了:「這樣的熱度,還會繼續下去嗎?」這個問題背後的答案,是相當曖昧的。
從供求關係看房價
如果房屋看作是商品的一種,就必須要闡明供求關係。現在的多倫多地區,乃至多倫多地區外圍的衛星城市,在房地產市場上,都屬於賣方市場。從 「求」的方面看,加拿大全國人口在今年的1月份突破了3600萬。在增加的人口數量中,大部分是屬於來自不同國家的移民。既然是移民,就意味著符合「財」 或「才」的其中一個硬標準,間接提供了充裕的資金支持;再者,人口的不斷流入,從中產生的剛需「高燒不下」。
從「供」的方面看,房屋數量的供應不足,則是從根本上為高房價打造了豐厚的土壤。在「馬太效應」的心理下,大型的城市因為其就業、教育、 醫療等資源的相對更完善,而吸引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前來聚居,但因此而造成的中小型城市更加難以競爭。大型城市的房價也因此在市場上步步高陞。在此論調下, 如果相應地增加房屋的供應量,大型城市的房價即使上升,也是穩步上升。於是問題又來了:「多倫多、溫哥華等大型城市的房屋供應量,足夠嗎?」
答案是:非常不足夠!從這就造成了可供購買的房屋數量,遠遠未能跟上等待消費的「剛需」資金。再算上因為加拿大元目前相當低的匯率,國際投資界 追求平穩的投資策略,內外因素聯手持續托高了房價。而現在多倫多地區外圍衛星城市的房價也在走高,其實是一種無奈的市場自然分流。於是一眾市民們就可以 在加拿大總理小杜魯多的基礎設施投資計劃中,看到了聯邦政府將撥出27億加元,用作住房建設工程(包括原住民住房建設)。27億加元是怎樣一個概念?是否 足夠呢?或者從這一條新聞可以找到答案:
在去年2015年的年末,法國巴黎的世界氣候大會上,加拿大總理小杜魯多向世界承諾「未來五年內,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總值26.5億美元援助,主要是幫助他們發展新型能源設備,應對環境污染」。
從政策導向看房價
加拿大廣播公司報導,加拿大卑詩省最近宣佈一項新規定,要求購房者填報身份,不論是本國公民、永久居民, 還是海外居民。卑詩省政府和加拿大聯邦政府也撥款開始研究如何才能限制外國買家炒房, 以及外國買家的行為對房地產市場的潛在影響。
但關鍵詞在於:「開始研究」。與加拿大相比,澳洲早已執行多項限制海外居民在澳洲購房的政策,即使這些政策也無阻悉尼(Sydney)和墨爾本 (Melbourne)成為全球房價排行第二與第四最貴的城市,加拿大的溫哥華則夾在第三。雖然此前加拿大政府就已經推出一些政策試圖限制外國買家炒房, 例如加拿大首付比例、要求外國資金進行更嚴謹登記等。但如果參考澳洲的政策經驗以及當下加拿大的房地產業熾熱狀況,似乎加拿大在未來推出更多的限制外國買 家炒房的政策,收效應該也不太大。所以,正因為現階段相對寬鬆的政策,才一定程度上在加拿大引發了「外國錢多人X的買家推高房價」的激論。
加拿大房地產業的非理性繁榮,其實是犧牲了眾多年輕人創新創業的 熱情。但熾熱的房地產業又能帶來豐厚的稅收。從這個方面看,加拿大政府的立場是曖昧的,想保證稅收,又想將資源自然平衡到中小型城市。所以政策導向能夠影 響、想影響的,其實是自住型購房者居多。若希望將外國投資型購房者的資金,自然平衡到全國各省的中小型城市中去,加拿大政府的心態就已經轉變—–降 低移民門檻、廣納人才,擴大人口基數的同時,均衡發展其它產業。迷戀房地產業帶來的豐厚稅收,無異於飲鴆止渴。
關注居外網官方微信:居外資訊(juwai-com),每日閱讀精選海外文章。
(據網絡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