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房产

我爲什麽留在了英國——前電視人看《穹頂之下》有感

在2015年2月的最後一天、兩會召開的前夕,沉寂了一年之久的柴靜,携紀錄片《穹頂之下》出現在公衆眼前。從央視離職後的她,被定義爲“自媒體”、“公民記者”。這場因名人效應引發的大衆對霧霾的集體重新關注,被描述爲自媒體力量的興起、與主流媒體完美合作的示範。

柴靜的《穹頂之下》

可就在一夜間,對柴靜自費百萬拍攝霧霾紀錄片的驚嘆關注,全被淹沒在網上鋪天蓋地的質疑、詆毀、甚至人身攻擊、個人喜好裏。視頻流傳的當天晚上我完整地看了一遍,從新聞由頭、事實呈現、追溯原因,到多方剖析、經驗借鑒、行動建議,加上柴靜條理清晰、思維連貫、語速得當、字字珠璣的演講串聯,這個紀錄片的專業性可謂毋庸置疑。

曾身處與柴靜一樣的職業背景,我深知作爲一名致力于追尋、記錄、報道事實真相的記者,對關注家國天下的責任感,常常與改變不了現實的無力感衝撞、碰擊、鬥爭。記者的職責不是改變,而是督促改變。這種改變的困難和阻力却是常人難以想像——《穹頂之下》號召環保體制的變革、政府部門的作爲、你我行爲習慣的改變,這種督促遠未見效之前首先得到了大衆對其行爲動機、利益集團背景、私人八卦的陰謀論的詆毀,可想而知前方還有多少重重阻力。

我不是柴靜的粉絲。她歪著頭向對面的嘉賓咄咄逼人時,擔心她活得太沉重。這幾年好了一些,臉上多了很多笑容——《穹頂之下》的演講我們就可以看到。無論如何,這個片子激發了我對霧霾的重新審視。

剛來英國留學時,我曾有整整八個月的時間沒有回國。飛機落地北京首都機場的那一刻,我的心情雀躍極了。當我進了航站樓走向安檢台的時候——我深深地記得那個畫面——T3航站樓裏可以用“塵土飛揚”來形容,空氣裏滿滿的黃土顔色和灰塵的味道,我下意識地捂住口鼻。這座我曾經非常熟悉的城市,因八個月的離開,帶給我鼻子、呼吸道强烈的不適應感——也許因爲在英國習慣了那裏的藍天白雲。

英國是一個多雨的國家。我們都知道,在國內開車的人最害怕洗車後的第二天下雨——車白洗了,雨一淋全是花花的泥點子。在英國,尤其是住house的居民,習慣將車停在路邊或露天院子裏。當然這邊很少暴雨,而平日裏的淅瀝小雨,是根本不用擔心車子弄髒的。甚至人人都沒有下雨天打傘的情况——至少雨不髒。如果你住在倫敦市中心,比如金絲雀碼頭的某棟高樓裏,平時天晴的時候,你完全可以遠眺到15英里外的希思羅機場——據說曾經的北京,也能在後海銀錠橋遠眺到西山。

三個月前我因工作需要回國出差,一名曾在英國留學的男士,帶著妻子和剛出生幾個月大的寶寶過來諮詢移民英國的事宜。他從英國畢業回來北京,創立了自己的公司,而且發展相當不錯,但他現在,執意重回英國。“尤其結婚生了孩子之後,很多時候想帶寶寶出門遛個彎兒,但空氣實在太差勁了,常常霧霾,就不敢帶孩子出去了。”他對我說:“爲了孩子的成長,看來我必須得帶他們重回英國”。

柴靜拍《穹頂之下》也提到了自己的女兒。她在片子裏幷未講女兒未出世患腫瘤與霧霾之間是否存有因果關係,但是由于關心女兒的健康問題而開始與霧霾死磕,從母親的立場來看,是十分能够被理解的。食品安全、大氣污染、成長環境等等這些在國內不能被忽視的問題,對于我這個還沒當媽的人來說,已經爲將來的孩子考慮到了,何况成千上萬的母親呢!必須承認,這也是我選擇留在英國的原因之一。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