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如何傾力打造“花園城市2.0”?

你還以為高樓大廈林立、車多人流多、經濟發展、交通網覆蓋面積大,就是發展潛力大的城市應有的面貌?

這就是為什麼全球這麼多大城市都有著相同的問題:交通擁擠、住房緊張、能源緊缺、環境污染等。

這種所謂發展潛力大的城市,只能被稱為大城市,並不能稱之為好城市,而且因為上述種種的大城市衍生出來的問題,進而催生了一種病——城市病


花園城市”的由來

那麼,何謂好城市?當然是以人為本的城市,也就是滿足人民的安全、方便和舒適的標准,才是一個成功的城市。

有了好城市,進而延伸了“花園城市”這一概念,這是由英國皇室記者埃比尼澤·霍華德(Ebenezer Howard)在1898年發表的《明天的花園城市》專著中提及的一詞。

由於當時英國處於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階段,導致倫敦的貧民區出現住房緊張的情況,霍華德因此視倫敦為“邪惡之城”。

對此,他在專著中提出拯救藥方,就是停止倫敦的發展,重新分布周邊鄉村的人口,並試圖在城鄉結合的郊區建設“花園城市”。

“花園城市”就是讓城市中的窮人重新貼近大自然的同時,在規定的區域裡部署工業發展,生活區有學校、住宅區和綠化區,城市中心公共區域聚集商業、俱樂部和文化設施等。


花半世紀新加坡打造成著名“花園城市

全球很多國家或城市為了讓城市發展均衡,都朝著“花園城市”的概念健康發展,如國內的深圳、廈門,國外的墨爾本、日內瓦、維也納等,而新加坡則是舉世聞名的“花園城市”

那麼這個小島國,是如何打造聞名於世的“花園城市”呢?

我們如今看到新加坡蒼翠蔥郁的面貌,可是經過半世紀的努力和逐步打造,才有如此漂亮干淨的環境。

在60年代獨立初期時,其領導人李光耀就提出把新加坡打造成具備“第一世界”城市標准的東南亞綠洲,通過清潔、綠化環境的優勢吸引世界投資和商旅。

他親自倡導植樹運動,快速大面積地種植、移植速生和樹冠濃密的植物,初步奠定新加坡“花園城市”的基礎。

接著,新加坡通過嚴格執行城市綠化法律,並加強人民的綠化教育,提高全民綠化意識,同時也開發各類公園和配套設施,讓整座城市出現綠油油的景觀,馬路兩旁也都種植了植物。

這樣的綠化計劃,改變了新加坡人民的生活,炎熱的天氣、工業化帶來的污染、城市化帶來的噪音,全都因植物的增加而減輕了。人民能享受干淨、整潔和寧靜的生活環境。


不滿足現狀,新加坡升級打造“花園中的城市

別以為新加坡只注重綠化發展,新加坡的人均GDP位居亞洲四小龍第一,甚至是名列亞洲發達國家第一。

與其他城市一樣,這裡高樓林立,目前最高的高樓建築達290米,同時也有很多像征性的建築物、住宅樓等。

不過,新加坡的蓬勃發展,並沒有造成普遍城市出現的“城市病”,這就要歸功於在打造 “花園城市”時,早已經好好規劃各個新鎮。

這裡的各個新鎮不僅有住宅樓,還擁有餐飲區、商業區、銀行、醫院、公共交通等完善配套,居民的日常需求全部可以在該新鎮內得到滿足,完全不需要到別的新鎮奔波,多功能新鎮方便了居民又避免交通擁堵,給全球許多大城市做出了範例。

由於花了半世紀努力打造的“花園城市”,新加坡並沒有因為經濟迅速發展而損害自然環境,甚至其政府還不滿足於現狀,認為城市的綠化程度還不夠,甚至希望做到讓民眾“開門見綠”,生活、工作都在花園裡,從“花園城市”發展升級 “花園中的城市”,讓整座城市猶如搬進花園裡

盡管新加坡土地面積不大,政府仍保留一部分土地專用來做綠化公園,而且還進一步提出“垂直綠化”的概念,即政府用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開發商和建設商在大廈的垂直牆面上種植密集的綠色植物,致力於讓人們回歸大自然,也平衡整座城市的工業與綠化發展。

就好像新加坡全新公寓 One Holland Village ,建立在繁茂森林的第十郵區,公寓與“植物園”為鄰,世外桃源般的居所達到了政府所提出的“開門見綠”概念,讓民眾盡享自然靜謐,便利的生活圈也能讓民眾享受多彩的生活體驗。

一鍵穩定投資新加坡學區盤、地鐵盤、綜合體商圈和綠化區的房產!


撰文:Wen Wei
編輯:Serene 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