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不落的曼哈頓房産帝國

在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寒冬後,曼哈頓房産市場熱火朝天,節節高升,不停地刷新新紀錄。據紐約房地産協會調查顯示,曼哈頓第一季度房屋平均成交價較去年同期上漲16.9%,平均房價每平方米房屋售價已達到92332.3 元人民幣。平均成交房價爲$1,733,523.00 (人民幣一千零七十五萬)。

曼哈頓第一季度待售房屋庫存下降到歷史新地點,比如年同期下降13%。房屋出售挂牌時間已從去年同期的137天到如今89天。現在經常發生這種情况,上午約好看房,下午就被告知,有客戶要買了,取消看房。房子出售速度相當迅速。

所有的數據指向了一個事實,曼哈頓是名副其實的僧多粥少。購買力遠遠要大于房源供應數量。曼哈頓的購房者面臨著很大的困難和挑戰。房價從08年以後一直創新高,背後有理可依。

08年金融危機後,地産開發商就停止了新樓盤開發,一直到11年左右才恢復新樓盤開發。之間的空白期,造成了新房供應量急劇下降,同時,本身就數量有限的二手房庫存被進一步消耗。

顯然08年金額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創傷不小,但曼哈頓却是能够提供較爲高檔的就業機會唯數不多的城市之一。醫生,銀行家,律師,科技公司(比如穀歌),科技創業者,會計,時尚業吸引了大量全美以致全世界的精英和年輕人。大部分的常春藤大學的畢業人都來到曼哈頓工作。 新興的服裝設計師都以紐約曼哈頓爲他們通往世界大本營。 曼哈頓的租金隨著需求的進一步加大而義無反顧地往上直沖。一個在曼哈頓地點最普通的大開間每月需要3000美金左右,一房會在4000美金左右。如果是豪華公寓,兩房就會在11000美金一個月以上,三房就在20000美金一個月了。

很多美國人一輩子都在租房。但這個情况在曼哈頓有點變化。曼哈頓是美國買房比租房不划算的極少數城市之一。太貴的租金讓很多人選擇了買房。尤其是近幾年的歷史上最低的利率,能凑個首付貸款買房,是很多美國人的選擇。

說到貸款,就不能不提現金買家了。選擇貸款的買家,很多時候都不能如願。曼哈頓超過60%的都是現金買家使得貸款買家沒有任何優勢。曼哈頓很多的住宅樓對貸款的數量都有限定,不是所有的樓都能貸款。就算是貸款,貸款的數額很多也不能超過房價的70%,或者更少。這也是08年金融危機時,曼哈頓房價仍然堅挺的原因。房屋擁有者的經濟情况都相對較好,沒有急需脫手和需要還貸款的情况。

除了本地人,外國買家對曼哈頓無比青睞。從之前的俄羅斯人,歐洲人,到現在的中國人,加拿大,墨西哥人。世界金融之都的曼哈頓吸引了全世界的富豪和成功人士。全世界就一個曼哈頓。有首耳熟能詳的經典老歌,如果你能在曼哈頓成功,你能在任何地方成功。曼哈頓的魅力是沒有任何一個城市能比的。在曼哈頓有一處房産,是這些富豪和成功人士的身份象徵。相比倫敦,巴黎和中國香港的房價,曼哈頓的房價又是極爲合理,對這些有獨特投資眼光的人士來講,投資曼哈頓有非常大的升值潜力。

在中國的Vogue時尚雜志,有一期把One57公寓大樓作爲了雜志封面。One57是曼哈頓最奢華的五星級住宅樓。買家可以花1千9百萬美元買一個三房或者花5千5百萬美元買下整個81層。中國買家在曼哈頓的購房非常活躍,中國買家已經超越俄羅斯買家,成爲曼哈頓的第一國外購房主力。隨著進一步的改革開放,富裕的中國人很多申請投資移民,在美國EB5的投資移民,很多會選擇曼哈頓房産作爲自住。越來越多的孩子來紐約讀大學,經濟條件好的父母親會購買曼哈頓的房子給孩子住,能省下不菲的租金費用,幷且增值空間又很大。

曼哈頓沒有其他地區所謂的學區房,因爲人口密集,紐約的公立學校幷不怎樣,唯一好的PS6只收上東區靠近中央公園幾條街的住戶。所以,很多經濟條件好的家庭都送孩子去私立學校,而很多著名的私立學校都在曼哈頓,進了這些學校,離進常春藤大學也就不遠了。

曼哈頓的房價是一條街一個價,一棟樓一個價,沒有一個真正的均價。還有一個特點是,在曼哈頓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房子面積越大單價越貴。二房的單價往往是一房的兩倍,三房往往是兩房的兩倍,單價成倒金字塔型。

曼哈頓中城西的57街上聚集著世界上最富有的富豪們。下城區(不包括金融區,下東區和Battery Park City)是平均價最貴,庫存量最少的區,很多著名的明星,模特都特別喜歡這個區。傳統的上東區靠近中央公園的樓裏面,繼續住著世代相傳的富人。往西幾條街的Yorkvile, 房價的性價比相對高一點。尤其等二大道的地鐵開通以後,那裏將會更加方便。在上西區在哥倫布廣場和林肯中心的帶動下,也越來越成熟。靠近哥倫比亞大學附近的哈林西區,近年來發展也很快。不同的買家按照自己的喜好和資金選擇不同的區域。中國客戶從傳統的只選擇中央公園南和中城西,已經遍及到曼哈頓各個角落。

歡迎讀者發郵件至editorial@juwai.com提問或發表評論,或是加入Lucy.Luo的微博【紐約置業Lucy.Luo】與她近距離接觸。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