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其中天然的琥珀可以说是活化石,古生物学家可以通过通过琥珀了解到古代许多生物的生活环境等。在北京时间2月2日,中加美等国的古生物学家宣布,他们在缅甸产的一枚距今约一亿年的白垩纪琥珀中发现了一只如蜂鸟般大小的、几乎完整的小鸟,取名为“煎饼鸟”。
据了解,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黎刚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美籍研究员邹晶梅(Jingmai O’Connor)、美国洛杉矶自然史博物馆恐龙研究院院长路易斯·恰普(Luis M. Chiappe)教授和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瑞安?麦凯勒(Ryan C. McKellar)教授、台北市立大学的曾国维教授等学者共同研究。
此次新发现的标本来自著名的琥珀产区,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冈谷地。据火山灰测定,此地的琥珀距今约一亿年前,属于白垩纪晚期的最早期。此次发现的琥珀相当大,珀体长约7厘米,其中保存的古鸟完整,暴露的头颈部区域保存着更长更密的羽毛,代表着这具标本比刚孵化的小鸟或幼鸟更为年长,也就是说,这只小鸟已经出生较长一段时间,过着独自的生活,是目前琥珀中发育程度最高的古鸟。
“很有意思的是,由于矿工的疏忽或自然风化,这个标本沿着冠状面剥蚀,这虽然损失了部分皮肉,但也因此暴露出了身体内多区域的解剖学细节,为学者们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台北市立大学的曾国维教授表示,“这个薄薄的标本也因此被昵称为煎饼鸟”。
青年古鸟类学家表示,相比蜥蜴类,目前缅甸琥珀中的鸟类包裹物依然极为少见。煎饼鸟虽然缺失了部分左翅与腿部,但它仍然是迄今为止缅甸琥珀中发现的最完整的古鸟标本。
“煎饼鸟”具有反鸟类的特征,反鸟类是白垩纪出现的一类相对原始的鸟类,是鸟类演化的重要分支,它们都有着较强的飞行能力,拇趾与其他三趾对握,适宜树栖,但最终在晚白垩世末期与恐龙一道完全绝灭。煎饼鸟标本的发现,表明了缅甸琥珀中反鸟类类群在白垩纪中期仍然存在较大的生态分化和辐射,这对我们理解古鸟类的演化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