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人來講,家庭似乎就意味著“安穩”、“束縛”、“一成不變”,因為任何變化都有可能給原本穩定的家庭帶來不可預知的動蕩。
來自社會中同輩競爭的壓力更是將人從小就牢牢箍在按部就班的生活軌道——小時候特長不能比別人少,成績不能比別人差;長大了就是掙得不能比別人少,房子不能比別人小……
能供孩子自由生長的空間少得可憐。
不過下面這位孟女士和她的家人們,就從原本安穩,卻並不適合自己兒女的生活圈子中走出來,在清邁為孩子創造了一片新的天地。
孟女士 41 自由工作者
比起成績,我更注重孩子在成長裡快不快樂。
我家有兩個孩子,兒子叫小海,今年上高中,女兒叫姜姜,還在上小學。說起來還蠻慚愧,雖然現在自詡自己還蠻開明,但其實在小海小時候,我還是個不折不扣的嚴厲媽媽。
小海小的時候聰明,但很淘氣,對於少數他喜歡的東西都學的特別快,但對不喜歡的科目之類的就一下也不想學。每次我看到他成績單,經常是一兩科班級前三,其余科目全都吊車尾。
所以當時我恨鐵不成鋼,矯枉過正,之前他擺弄過家裡的提琴,馬上就給報上提琴的班;他周末跟朋友去踢過次足球,周末也就把足球班給報了。還給他報了一大堆數學班,英語口語班之類。後來……他成績確實見長了,但也越來越不願意說話,也再沒見過他在家拉過琴,或是出去和朋友踢過足球。
後來有了姜姜。他跟姜姜很親,從小就護著她。在姜姜上小學之前,我和他們爸爸商量要讓姜姜報些什麼興趣班補習班才能不被其他小朋友落下。
小海聽到了這個事,那天晚上過來找我們很認真地聊,說的話簡直不像個半大孩子。他說,他不想讓妹妹和自己一樣,小時候都被圈在補習班裡面,那樣的生活不開心的。
我那幾天反反復復想這個事,真的覺得自己太不稱職,為了這些明裡暗裡的這些比較,違背他們的意願讓他們做不喜歡的事……那也就是我們決定搬到清邁的契機。
我們想要給孩子們一個更加開放的學習環境,更多的他們發自內心的喜歡,更多的自由吧。當時在很多論壇底下看合適的地點推薦,清邁算是完美契合我們要求的一個地方。
最吸引我們的,首先就是這邊的教育。
把孩子送到這裡的國際學校有非常明顯的優勢:生活成本低(學費也低),孩子不辛苦,國際化程度高。
泰國的國際學校師資比我們想像中要強得多。由於旅游國家的特性,有大量西方人長居在此的泰國,有足夠的歐美師資,國際學校裡的外籍學生比例很高,國際化氛圍非常棒。
因此清邁的國際學校的類型足夠豐富,有著比歐美本土學校更國際化的氛圍和多元文化的包容。有美制學校、英制學校、IB學校、德國學校、新加坡學校,還有不少泰英雙語學校,來這裡上學,可以非常多元化地去感受和體驗。
國際學校的費用相對於國內也要低得多,就好比姜姜,我們給姜姜找的學校,第一年加上擇校費一共8萬元,第二年只要6萬塊。要是在上海,這種國際學校,一年的學費起碼要二十萬。
其次,清邁很漂亮,道路兩旁都是很漂亮的花草,第一次給家裡兩個孩子看照片的時候他們就說喜歡,而且在泰國北部,氣候又很涼快,是沒什麼負擔,住著會很舒服的地方。
所以兩年之前,我辭掉了工作,帶著兩個孩子來這邊,我辭掉了國內的編輯工作,在這面也會寫東西投稿,孩子爸爸在國內工作。我們租了一套小二層的別墅自己住,通過居外買了幾套公寓房,想著這面的房產市場很熱,可以把房子租出去當作投資收益。
蠻棒的一點是,我們之前對於這面的租房市場不怎麼了解,聯系了居外之後,也幫忙找到了打理出租房產的人,靠著收租的錢,支持我們在這邊的花銷不是問題。
現在每天最欣慰的就是,兩個孩子在這面都交了不少朋友,而且有很棒的成長環境。他們的學校都很貼近自然,校園裡面都是草地,孩子們可以赤腳在園區內玩。學校還真的有一些農田,供孩子們體驗。
小海比之前開朗得多,還和朋友組了個樂隊玩,他是鼓手。照理來說,他這個年紀可能還被密密麻麻的卷子壓著,被升學壓力壓著,所以現在看著他更加自在地成長,沒有被束縛成流水線上的那種沒了個性、標標准准的好學生,應該是我作為媽媽最開心的一件事。
如果想要讓孩子能夠在更加多元的環境中成長,塑造自身獨一無二的個性,那麼不妨考慮性價比極高的東南亞國際學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