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 | 倫敦市長的房市承諾能實現嗎

英國房屋價格

英國基準利率已減至0.25%,但是隨著其在降至負值前有反彈的趨勢,英格蘭銀行同時也宣佈一組量化寬鬆措施來刺激經濟。新財政大臣必須在其下年預算中想出一些財政政策來刺激投資,否則,量化寬鬆也將被終結。

與此同時,Halifax7月的房價下跌1個百分點,但是Nationwide報告稱8月有0.6個百分點的回升。現在就斷言脫歐對價格的影響還為時過 早,但是英國抵押貸款協會的最新數據表明,3、4月份期間,額外的印花稅戲劇化地影響了銷售。2016年,申請房貸的數量下降了86%,從28,700筆 降至4200筆。今年四月,申請房貸的數量只有4,200,比去年同期的8,600筆下降了51%。

過去,在一些不確定時期,投資者信心總是從傳統低回報高資本增長的倫敦和東南部房產轉向相對高回報的北部和中部投資。因此,從短期來看,後者房價的表現可能會好過倫敦及東南地區。

倫敦平均租金已經達到每月1,600英鎊,是全英平均值的兩倍。算上其他費用和市政稅,租房費用一般會佔到工資的40%,而且未來並沒有會下降的跡象。

現實問題

新任倫敦市長曾保證,他的第一個住房政策是令可負擔住宅的比重達到50%,並每年建造每年5萬間住宅。但他上任不久,其代表就表示,這些目標需要幾年的時間來完成。

從動工到交房,大宗房屋項目至少需要三年的時間。因此,新市長五萬新住房的許諾在他任期的最後一年以前是不可能完成的。

首先,市長在說服「貪婪的」開發商接受這個建造50%可負擔住房的計劃上就有一定的難度。

其次,供應這些可負擔住房的成本將需要從其他地方補足。這樣一來,餘下的50%住房將要提高多少價格呢?如果這部分的成本不能被補足,那麼這項計劃就只能被擱淺,新市長五萬住房的目標就不能達到。

第三,對這些規劃的終審取決於環境部。且不說可能面對的各種司法覆核和政治分歧,像這樣的審核案例通常需要一年的時間,來決定是否對這些住房項目的開始和結束日期進行延期。

最後,在可負擔住房項目上,市長的標準太僵化了。這種一刀切的指標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因為倫敦有33個區,各區的需求和供給區別很大,價格敏感度、可利用的土地量以及基礎設施都應是參考標準。

僵化的設置50%的指標意味著,在較不富裕的區——這些地區住房需求最大——房價甚至會變得更不可負擔,或者由於房價上升幅度不足以彌補這些可負擔住宅的成本,這些地區的住房項目將不得不擱淺。

只有在那些富裕的區域,買家的財務壓力較小,提供50%可負擔房的成本才有機會被補足。

當這樣的情況發生,供需比與可負擔價格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進而加深住房危機。

新市長或許需要想出一種混合系統,將33個區分類。那些供需差距大、房價承受力最差以及開工與完工日期都有硬性規定的的不那麼富足的區域可以繼續將可支付住房的比例保持在13%。而那些最富裕的區域,可負擔性住房的比例可以逐漸增加到50%。

目前的住房危機不再只是數量問題,交房時間也同樣重要。不願承諾交房日期的開發商將不得不提供更多可負擔性住房。

另外一個市長需要重新考慮的承諾是倫敦市民的買房優先政策。先不說怎麼判斷誰是倫敦人,誰不是,也不論這是否合法,單憑這一條規定,倫敦以外的居民就已經被歧視了。即使合法,那怎樣杜絕非倫敦人先租再買,或者成立一家倫敦的公司再來買房的情況呢?

此外,如果房價難以支付,那麼所謂的優先權也形同虛設。除非供需差距縮減,價格能夠降低,不然這樣的優先的政策無異於羞辱,尤其在英格蘭銀行毫無理由地不斷收緊貸款政策的情況下。

最後,我們看到,2015年英國全國總共建了118,760套新住宅,新市長想要一年將倫敦新供房提到50,000棟,且不說他能否成功迫使倫敦交通部門以低於市場價出售未開發土地,請問他可以去哪裡找到那麼多技術過硬的勞動力來建樓呢?

相關資訊:倫敦奧運會後,這些地方的房價就一直在漲

(據英中時報)

new-qrcode_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