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疫苗如何監管?看看加拿大和英國德國怎麽做

本周,微信朋友圈中刷的最多就是國內“問題疫苗流入24個省市”的相關新聞了。為人父母者,很難淡定。  

其實,每個國家都會有疫苗產生不良反應的案例。但是,此次山東濟南警方破獲的案件,則是壹起涉及金額達5.7億元的特大非法經營人用疫苗案,大量未經冷藏的疫苗類產品流入多個省份,這無疑也暴露了相關部門在疫苗安全等監管問題上存在壹些漏洞。  

加拿大醫療-疫苗監管
早在2010年4月,由人民日報社主管的《生命時報》就曾發出過題為《國外疫苗比藥管得嚴》的文章

其實,早在2010年4月,由人民日報社主管的《生命時報》就曾發出過題為《國外疫苗比藥管得嚴》的文章,文章指出,計劃免疫是每個中國公民都應享有的權利,自1986年國務院批準成立了全國計劃免疫協調領導小組以來,中國取得了壹系列成績。但同時,問題也不斷出現,生產審批、儲存運輸、不良反應監測、召回及賠償等諸多環節的安全,成為了人們關註的焦點。  

同樣是在監管疫苗方面,國外有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文章專門列舉了德國、英國、加拿大和日本等幾個國家的相應措施。  

英國:生產審批只有7家生產商  

疫苗的審批、生產是疫苗安全鏈條的第壹環,也是至關重要的壹環。對此,英國政府予以高度重視。  

英國嚴格控制疫苗生廠商資質。在英國藥品行業協會登記的成員有64家,而其中僅7家獲得了英國衛生部的疫苗生廠商資質。數量之少,原因有二:  

第壹,英國衛生部設有專門的疫苗資質審查、管理機構。要取得生產資質,必須通過嚴格考核,如研制能力、生產設備、資金等。  

第二,英國提供全民免費醫療服務,英國衛生部是歐洲最大的疫苗采購方,每年用於采購疫苗的資金超過2億英鎊,英國民眾所需的全部疫苗都由英國衛生部統壹采購。由於英國衛生部是唯壹的買家,壟斷的購買力使其在與疫苗生產商的談判中具有很大發言權,其簽訂的合同價遠低於生產商公布的市場價。因此,英國上市的疫苗品種越來越多,而疫苗生產商的數量卻越來越少。英國衛生部強大的定價能力讓疫苗生產利潤趨薄,使得許多企業退出該領域。  

英國的“藥品及保健品監管署”和“保健署”負責監管疫苗的安全性。英國要求包括疫苗在內的生物產品,每壹批次在上市前都要進行質量和有效性檢測,只有通過該檢測才能獲批入市。檢測分兩個層次,首先由生產商自測,然後由歐盟認可的幾家官方藥品檢測實驗室其中的壹家再次檢測。  

德國:儲存運輸如同運送生化武器  

疫苗生產出來之後,就進入了儲存運輸這壹環節。為保證疫苗的安全,德國動用了類似於運輸“生化武器”的裝備——“疫苗冷鏈”。  

疫苗冷鏈是指,為保證疫苗從生產企業到接種單位運轉過程中的質量而裝備的儲存、運輸冷藏設施、設備。德國的疫苗專用運輸車除駕駛室外,全部采用避光、密封性能好的特殊材料制成,每輛車都有防熱、防靜電、防輻射等功能。同時,每車還配有兩名帶武器的安保人員,其安全級別可以與運送“生化核武”的軍車相比。運輸車將疫苗運到各州的疫苗公司後,會被放入專門的疫苗倉庫。倉庫內的變溫儲藏櫃可根據每種疫苗的不同需要而調整相應的溫度。  

加拿大:疫苗召回,全部能追回  

壹旦疫苗出現質量問題,首先要做的就是召回。對此,加拿大獨有的“全國聯網醫療數據庫”發揮了強大的作用,不僅能做到準確、迅速,而且壹支也不會少。  

加拿大“全國聯網醫療數據庫”記錄有三部分內容:住院病人、門診病人和購買處方藥病人的全部信息。由於每個加拿大人(也包括非公民的永久性居民)都有獨壹無二的醫療卡號,因此任何壹項醫療記錄都能清晰找到時間、地點和責任人,無法塗改、刪除,包括妳在何時、何地接種了何種疫苗,都可以查得壹清二楚。  

政府召回疫苗依靠的正是這壹數據庫。由於發放工作由官方進行,只需從數據庫中找到相應批號疫苗所發放的範圍、網店和數量,以及已接種者的姓名,就可以把所有問題疫苗壹支不少地找出來。  

生活在加拿大,對於加拿大的疫苗接種我們不妨介紹的更詳細壹些。  健康報的報道稱,在加拿大,兒童疫苗接種也如國內壹樣是免費強制接種,由於加拿大是聯邦制國家,各省的接種種類大致相當。大部分接種的疫苗由聯邦衛生部、聯邦衛生安全局和各省衛生廳共同管理,統壹訂購、發放至各省衛生廳,再由各省衛生廳發放到本省專門接種機構。  

如果是省內自行安排接種的疫苗,則由省衛生廳自行訂購、發放和接種,並報聯邦衛生部和聯邦衛生安全局備案。  

以溫哥華所在的卑詩省為例,從寶寶出生到14歲,需要強制接種的疫苗共8次18劑左右。這些疫苗何時何地註射都被標註在“疫苗接種卡”上,就如我們國內的疫苗接種冊。需要註射前,接種中心壹般會電話通知,家長只需帶著孩子按時間前去接種即可。  

此外,在卑詩省府的卑詩健康聯線(Health Link BC)上,也有針對兒童註射疫苗的專門文章,而且是全中文的。  

關於兒童註射的疫苗是否安全?文章指出,疫苗對小孩來說是安全的。有些疫苗使用被抑制或已死的病菌(例如細菌或病毒)制成。有些則使用蛋白質或多聚糖(復合糖)制成。  

疫苗能幫助小孩對有害病菌産生抵抗能力,但卻不致染上該細菌引致的疾病。在卑詩省使用的所有疫苗都已獲 Health Canada(加拿大衛生部)認可。  

對於接種疫苗可能出現的風險,文章指出,接種疫苗後出現危及性命的過敏反應是十分罕見的——機率僅是百萬分之壹。如果真的發生這情況,壹般會在疫苗接種後數分鐘內出現。因此,我們要求妳在疫苗註射後逗留在診所或醫務所內 15 分鐘。醫護人員均隨時準備好處理過敏反應。  

對於疫苗可能會引起不適或疾病嗎?文章強調:不會。最可靠的科學證據顯示,疫苗不會引致自閉癥、多發性硬化癥、糖尿病、嬰兒猝死癥或其他病癥。  

在卑詩地區,如果希望獲取非緊急健康資訊和服務,可點擊www.HealthLinkBC.ca,或致電 8-1-1熱線,該熱線可按要求,提供 130 多種語言的免費翻譯服務。  

除此之外,這個網站還有專門的中文頁面,介紹兒童註射的疫苗裏含有哪些成分以及為何要加入這些成分。  

關於加拿大的疫苗召回制度,此前的《每日經濟新聞》就曾報道過,葛蘭素史克公司(GSK)提供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在加拿大接種時,因6人出現嚴重過敏反應,超過預期被緊急叫停,該公司生產的同批次疫苗已被召回。  

據報道,世界衛生組織認定,加拿大出現的過敏性休克案例已超過正常水準,按照世衛組織設定的標準,可接受的嚴重過敏反應的比例是,最多每10萬名疫苗接種者中出現1例嚴重過敏病例。隨後,加拿大衛生部、 公共衛生局和GSK將共同調查此次出現嚴重過敏反應超出預期的原因。  

所以說,在加拿大,如果遇到疫苗接種不良反應,妳立刻就可以向衛生安全局或司法部門提起申訴,相關部門將按程序展開全面調查。調查機構可以調閱醫療卡數據進行分析,最終的調查結果為是否補償提供翔實的依據,是否賠償,賠償多少,都有據可依。  

值得壹提的是,加拿大普通患者無權查閱醫療數據庫,也無權知道疫苗的生產廠家、批次等,但可以要求家庭醫生代為查詢。

 

關註居外網官方微信:居外資訊(juwai-com),每日閱讀精選海外文章。

(互聯網資訊綜合整理)

中國加拿大醫療體制對比

中國加拿大生活對比:中國加拿大醫療體制對比

前段我回國,陪床留醫老母多日,重新感受國內醫苑的特有氛圍。出洋不過廿載,舊景新曆卻恍若隔世,較之慣於的北美醫境,差異頗大。加之角色從居高臨下的教授醫師,變成唯諾是從的患者家屬,體味愈為深刻。

中國加拿大醫療體制對比
中國加拿大醫療體制對比

這是一間普通的市級醫院,不同於我的母院–三級甲等省院。只圖它距家近送飯陪護等方便,娘患的是老年痼疾,去哪間都差不多的治則,故擇之入住。小院的醫務不算繁忙,主管醫護有暇常來視察,強過大院中照不著忙裡忙外名醫的面兒。且些許處理尚可與醫師商討,俺所提的措施常被採納,並沒見對方有尊嚴受到挑戰、顧及面子而不從的情形。當然這點在域外則無可能,大夫是病人的救主,隨心所欲,怎會聽從外人的建議呢。

院風仍不失標語口號式的中國特色。門廳中立著闊幅宣傳牌,介紹各科室諸大夫的相片、履歷,連檢驗、麻醉這類輔助部門亦未落下。牆掛大字告示,明碼標著各類服務費,細到換藥紗布、注射針頭的單價,以表「透明」、不亂收費。另有明文牌詔:醫護人員不收紅包。我心忖明送不得、暗收難免,不易杜絕。還收到過院方電話,問詢醫療服務質量,我弟皆以一派溢美之詞答覆。甭說實情確如此,就算有啥不滿的亦弗能直說,會自找暗虧吃的。

病房仍偏大,每間3-6人,其間無簾隔開,患者們相互影響、沒私可隱。少數雙人小單位,內配廁所、近護士站,安排危重症住以便搶救及時。住大間者的如廁,要去走廊的公共茅房,排式蹲坑,隔了間而已。看慣了歐美多雙人房帶盥洗室,我頗覺不便,儘管自個原是打這種境中走出的。我媽病篤故住得小間,另張床空著,等於單間了,保姆可在內用電灶煮粥熱菜,熟食就擱在壁櫥裡。這又是北美醫家所不允的。醫護團隊一早查房如故。吊瓶快滴盡時,得去叫護士來換,滿臉堆笑;病情陡變,跑去請醫生來瞧,誠惶誠恐,著實品出了世態「求人者常畏人,受求者常驕人」的炎涼。

國內如今也電腦化管理病案了,但病歷簿上依然整齊粘貼各種化驗單據,我常拿來查看以瞭解病情新變,夜班護士並未加阻撓。這在北美是絕不行的,甭說是住院病歷,就連門診的都是診所保密,不容病家染指;欲轉往外地或其他大夫,事主須要付一筆不小的款項才能取得自己的檔案。真是一家有一家的規矩,入鄉隨俗。

我無意中留心到這裡的大夫好年輕呦!因為目前仍是高中生直考醫校,故出徒時也就二十歲出頭,看上去稚氣未脫。反觀海外,至少要本科畢業甚至是碩、博士,才得考入醫門,修上個五七年方能執業,自然容貌上留下了歲月的沉澱,老成得多。護士們更年青,花季少女,身穿統一的制服鞋襪,腳步輕快,嘴巴甜甜,比起洋護士來教人受用得多。相對之下大夫的著裝挺隨便,多是牛仔褲加旅遊鞋,配著白大褂總覺得有些不搭,與嚴肅凝重的病房不協調。他們也學著洋醫將聽診器繞掛在頸上、而非俺那會兒揣在衣兜,這項的國際接軌倒是來得快。

護士輪值還是每8小時三班倒,有別於海外的12小時兩班制;許是人力不缺之故,這能保證當班時精力旺盛。說她們的收入並不高,月入也就千把塊錢,較之北美護士年薪七、八萬,屬於高收入階層來說,有點可憐。當然國內護士是中、大專資歷,美加則是本科學歷甚至碩士,算是「一分知識一分酬」吧。又聞即便國內現新晉的主治醫師,基本工資才2500元/月,那麼護士的收入也將就了。或能由此「歪理」出為啥職業之便成了灰色收入的來源、屢禁不止。現護士多為聘任的,三年一簽約,都在力爭進「編制」,飯碗或可「鐵」些。聽說今後可能全改合同工了,指望渺茫。

還剛見報載,島城大院名醫有開始「百元專家號」門診的,即掛號費從平常的9元猛漲到100塊,予以患者VIP待遇;其實也就是斷病的時間稍長點兒,約半個鐘。這一診金的消費水平,升斗小民付不起,恐變相成了富豪得享貴族醫療的特權,「新生事物」只造福了有錢一族,無形中還將病人分了等級。這在加國行不通。誠然,9塊錢的掛號費也忒低,買張票進園子看猴也不止這價。然較之我出洋時掛號費才五毛錢,這已算高多了。

住院的膳食,或家屬自炊來送,或買自伙房,後者也對外開放,比街上的食肆便宜些,蠻實惠。整天守著病榻的我多買著吃,短平快,並沒拉肚子,曾有對食品衛生的擔憂顯得多餘。而北美醫院則免費提供餐飲,送至床前,但西餐較簡單,喜食熱湯水的華人多吃不慣。有的醫院像西奈山病院,附設的華人服務部可幫助訂些中式膳食以饗病家。

週末時,若需急抽血化驗,就要家屬把標本送去檢驗科;若換新藥立馬施用,也需家屬到門診藥房去取,本人就曾跑過、還捎回其他患者的藥物。絕不敢想像這等事會發生在歐美,假如途中調了包、或以劣充優,出了事誰負責?再就是平常做各種特殊檢查,要家屬推著擔架車前往,扶、抬、推著患者,這活兒至少得倆壯漢方可,家中若沒勞力咋辦?而在美加這都是院方安排接送,毋庸轉乘擔架車,就所臥的座床推著到處走。給病人揩屎擦尿的也由護工做,不靠家人,家屬「陪床」僅僅是慰問、探望。這都顯示出兩廂醫院職責範圍的不同。

特別一提的是,我在出入醫院大門時果真見到了警務室,此乃以前救人聖地未曾有過的新鮮事。早就在網上獲悉:近年大陸不少醫者當班時遭到不滿的病人家屬襲擊而致死傷、醫院被砸停擺等;個別地方甚至一度發鋼盔給大夫戴著坐班以防不測,覺得可怕又可悲。這回親蒞其境確實感知,醫患關係緊張、糾紛不斷,咎因醫改將健保負擔下放,衛生事業變相成生產企業。特別是有的醫科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乾脆專助患者跟醫院打官司、賺取佣金作為謀生之道,業稱為「醫鬧」。他們能在行地找出醫療不當之處,教後者「據理」向醫院高額索賠,自己也從中牟利。基於這「高人」指點,患方可有的放矢擊中要害而非無理取鬧;令院方亟難息事寧人、傷透腦筋。

這些都致使白衣天使彷彿工作在刀尖上,每天一腳在醫院一腳在法院,少人敢銳意拓新,唯恐一旦出事擔責甚至逢凶遇害,於是多例行公事,得過且過,醫療質量隨之滑坡。聽說現在97%的大夫都不願子繼父業,杏林已變成「高危職業」之一,也「應運而生」了各醫院新建的警務室,僱用彪漢晝夜保安,應付鬧醫行為。聖潔的「白色巨塔」淪落至此,嗚呼哀哉。所幸我逗留期間院內尚無「戰事」,不料在回加兩週後,姐來微信:俺的母院新發毆醫意外,一個女處長在急診室把當值大夫打得眼眶爆裂骨折。俺聞後膽顫心驚,慶幸自個離開了「駭人谷」,可嘆吾國吾民,悲哀莫名。

歡迎前往加拿大海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