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熱衷赴美讀名校 繞道加拿大“爬藤”成時尚

加拿大《星島日報》報道,移民到北美的華人中,很大部分是為了能讓孩子享受到北美良好的教育環境。美國有3000多所大學,排名前15位的精英名校,就是大家口中常說的“常春藤盟校”(Ivy League),成為學生和家長夢寐以求的世界殿堂級學府。近幾年來,藤校又分別出了“大藤校”和“小藤校”,華裔家庭同心協力“爬藤”成為時尚。

近年有個名為“曲線爬藤之路”的新名詞在家長圈中出現。睿私學(Elite Path Consulting)聯合創始人、首席文案導師Sherry Hu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這是形容非美國籍、不在自己的出生國申請美國藤校的學生群體。他們往往先去其他學校就讀一段時間,再去申請美國的藤校,比如先去加州念一些小區大學,兩年後再申請加州的其他大學,例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另外還有一條曲線,就是先到加拿大念幾年書,再從加拿大申請美國的藤校。

點擊查看加拿大的在售房源

根據哈佛大學本科生項目的統計數字顯示,目前有來自103個國家的791個國際學生正在哈佛學院(Harvard College)就讀,平均每5.8個國際學生中就有一個是來自加拿大,人數遠高於其他國家的爬藤率,也許便利的地理位置,和美國相近的文化傳承,導致越來越多人把加拿大作為爬藤校的中間站。

睿私學創始人、首席策略規劃師Jeanne Ye表示,加拿大的留學生在美國各大精英學府的國際生中,占比基本都保持在前三,是絕對的“爬藤大戶”。雖然加拿大本土的大學並不差,在世界上排得上名次的大學很多,且加拿大人的本土認同感非常堅固,加上美國大學學費昂貴讓人卻步,所以本地迷戀藤校的家庭,更多是來自於私校以及移民群體。

安大略省持牌教師、睿私學首席教育成長導師Maggie Ying表示,華裔小區對藤校的持續關注和熱衷,主要來自於華人家庭經濟實力的增長和消費觀念的轉變。“新移民或國際學生家庭,他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經濟實力比較雄厚。他們對孩子的教育、尤其是精英教育的投入,基本上屬於一擲千金。只要能夠受到精英教育,再昂貴的學費和成本都願意支付,並覺得非常值得。教育,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

Maggie把加美兩國的大學作了個對比。“美國的社會競爭性強,加國相對落後一些。加拿大的很多家長覺得去美國可以讓孩子更積極、上進;有國際生的經驗,又不用漂洋過海,美國的工作機會相對也多。”

居外網現共有超過155萬套美國房源立即查看

加拿大華裔學生“爬藤”的很多,成功率也並不低,當然這也伴隨著昂貴的代價。不光在私校,即便在加拿大普通公立學校的天才班、IB Program裡,學生去學一些AP課程,或者學業比較優秀的,爬藤的成功率都是非常高的。Jeanne解釋,“華裔會認為反正在哪兒都是移民,就會比較傾向於把孩子送到美國去。本地的一些西方人反而不會想讓孩子去美國上本科,或只會考慮去美國讀研究所,很少有家庭會直接鼓勵孩子在本科的階段去美國考藤校。相對而言,華裔的爬藤成功率較高。”


居外網是房源量最大的海外房地產門戶中文網站,有超310萬講華語用戶,平台上的280萬房源分別來自90個國家或地區。居外網連續兩年中國電子商務評估機構選為中國優秀海外房地產網平台,並榮獲著名“紅鯡魚”(Red Herring)全球百強創業企業獎。
歡迎點擊查看居外網上的美國在售房源,或致電 400-041-7515 諮詢美國留學、移民和投資的機會。

 

來源:中國僑網
責編:Zoe Chan

出國留學最強中學榜單:哪些中學是名校“收割機”?

隨著出國留學人群的日益低齡化,越來越多家長選擇讓孩子在國內就讀國際學校和國際課程班,給孩子打下良好的出國留學基礎。究竟哪些國際學校和國際課程班的加工能力強呢?最近公布的一份“出國留學最強中學”榜單或許能給大家一些參考。

最近,宜校機構發布了2018年度中國內地出國留學最強中學TOP100榜,前三甲分別為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北京第四中學、復旦大學附屬中學。前十位中並沒有來自廣州的學校,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位列第12位。此外,廣州外國語學校、ULC劍橋國際高中、廣東實驗中學也入圍前100強榜單。廣東上榜的學校有12所,總上榜數排在第四位。

記者了解到,去年,胡潤百富旗下國際教育平台“胡潤百學”也發布了《2017胡潤百學·中國國際學校百強》,入圍的廣州學校更多,有11所上榜,位列第三。兩份榜單無一例外顯示,上海和北京的上榜學校占百強榜單的近一半。

前三甲優勢在哪?

榜單顯示,入圍的前三甲均是北京、上海當地的名校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師資力量強大,生源優秀。該校國際部雖然也開設了AP課程,但其核心課程是由學校自主開發。該校國際部高一學生是和本部普高學生同時上課,學業基礎十分扎實。該校國際部2018屆畢業生有191人,美國方向為173人,24人拿到藤校offer(宜校機構統計時把芝加哥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算在藤校之內)。

北京第四中學是北京的另一所名校,該校國際部是招外籍學生入讀,招中國籍學生則為國際校區。國際校區的規模不大,每年的畢業生在70人左右。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國際項目結構相對復雜,主要分為三大塊,一是招收外籍學生入讀的國際部;二是通過中考體系招生的國際班,國際班學生在完成指定的高中會考課程學習後,和國際部的學生一同學習IB課程;三是由普高學生組建的出國班。

廣州最牛是華附

廣州排名最靠前的是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排在第12位。據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國際部朱主任表示,此次排名相對客觀地展示了各地國際教育的情況,評估的分類也較為完整。據他介紹,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國際部的國際課程教育始於2004年由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與英國北方大學聯合會聯合開設的一年制IFY英澳預科。2009年,經美國大學理事會授權批准,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國際部又開辦了華南地區首個AP美式高中。截至今年4月份,華附AP班2018屆130名學生共收獲了七個國家及地區超過700份的海外大學錄取通知書,獲得獎學金總額超300萬美元。

100所上榜學校當中,公辦學校為62所,私立學校為38所,前5強的學校均是公辦。宜校負責人肖經棟表示,公辦名校之所以遠超私立學校,主要原因在於公辦名校能夠吸引到各地最優秀的學生,同時,公辦名校的師資力量、競賽條件等不錯,課程設置也具有相當高的水准。在這些綜合因素影響下,公辦名校的學生申請結果都很不錯。

點評:在統計2018年的藤校數量時,將芝加哥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等三所頂尖名校納入到藤校範圍內。8所藤校每年在中國內地發放的offer約為200份左右,芝加哥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在中國內地發放70份左右offer。從數據來看,獲得丘成桐獎、CTB、英特爾科技創新獎等高等級賽事獎項的學校所在城市,是藤校錄取集中的區域。

點評:深圳國際交流學院是牛津劍橋的錄取大戶,其“牛劍”錄取人數遠超其他學校。不過,深圳中學由於英國方向基數小,其牛劍錄取率反而超過了深圳國際交流學院。深圳國際交流學院是英國劍橋考試院、國際學校委員會、愛德思國家學歷與學術考試機構(Edexcel)授權的全日制國際高中,還獲得美國大學理事會的AP課程授權。

點評:英國G5名校包括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倫敦大學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深圳國際交流學院的G5錄取人數是上榜學校中數量最大的。廣州人所熟知的老牌學校廣東碧桂園學校排在第三位,該學校是一所同時實施IB三大項目PYP、MYP、DP的學校。此外,統計顯示,社團總數和人均社團最高的分別為北京十一學校、廣東碧桂園學校。


居外網juwai.com
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海外房源門戶網站,有來自中國及世界各地的2百多萬用戶查詢居外網上的280萬條分布在90個國家的掛牌房源,也是華人海外留學和移民的專業向導。歡迎致電 400-041-7515 諮詢海外留學、移民和投資的機會。

 

來源:大洋網-廣州日報
責編:Zoe Chan

從全美第一“學霸學區”看美國慘烈的升學競爭 | 美國

4月初是美國大學正規招生傳統發榜季節,美國傳媒應景大量報道了不少“學霸”故事,尤其是獲得全部八所常春藤大學再加斯坦福大學(錄取率近年來低於哈佛)錄取的超級“大滿貫學霸”。據《紐約時報》報道,今年全美這樣的“大滿貫學霸”有三位。

因為這三位學霸中,有兩人是第一代移民:其一是出生在尼日利亞的黑人女生,另一是5歲時才從馬來西亞移民美國的華裔姑娘(這或許是她獲得“大滿貫”的重要原因;如果是中國移民後代,進入常春藤的門檻越來越高)。還有一位,從姓名就知道是個猶太人。這些例子以及傳媒的熱門報道,通過刻苦努力和教育競爭進入名牌大學,仍然是美國未來社會成功的重要通道。

列克星敦高中的“壓力鍋”情勢

4月9日,《紐約時報》教育版刊載一份長篇報道《一個市鎮爭取減少學生的壓力》,詳細介紹了馬薩諸塞州列克星敦鎮高中學生如何面對巨大的升學壓力,成為整個市鎮關心的議題,引起了知識分子為主的讀者群的熱烈反應,因為這彰顯了美國高收入、高教育城市郊區的一個日益普遍的社會趨勢。

《紐約時報》選擇波士頓市區西北郊的列克星敦鎮深有用意:根據斯坦福大學一項調查,總人口大約3萬2千的列克星敦鎮是美國全國的“高考學霸”——在全美所有公共教育學區中,列克星敦鎮的標准化高考平均分數最高。這一“學霸”地位並非偶然,因為本鎮集中了哈佛大學和麻州理工學院的許多教授家庭。熟悉大波士頓地區交通情況的人都知道,列克星敦鎮到兩大名校校園的距離分別不過10和11英裡。鎮上住過的名教授,除了在世的世界著名語言學家兼左翼政論家諾姆·喬姆斯基,還有過至少8名諾貝爾獎得主。

列克星敦鎮住戶的高教育水平,並不僅僅在於這些名校教授,更還有大波士頓地區蓬勃發展的高科技和其他相關工業,尤其是生物制藥與人工智能公司。兩大名校所在的劍橋鎮近年來大興土木,新建辦公樓林立,大多是這些科技公司企業的擴展。因此更吸引了大批高教育專業人士及其家庭成員。列克星敦鎮的優秀公共教育體系,特別是全美最高的高考成績,成為這些拖兒帶女的高收入職業人士最中意的居住區。列克星敦鎮目前成年人口中,超過一半具有碩士以上研究生學位。

作為近年來美國精英教育中最突出的群體,列克星敦鎮的亞裔人口特別是華裔和印度裔因此快速增加,新世紀十多年來翻了一番,從11%增加到22%,遠遠高於全美亞裔人口占5.6%的比例。這樣的情況,加劇了本鎮原有的高質量中小學教育體系的競爭性,也在日益血淋淋“割脖子”的名校入學比賽中,維持了列克星敦鎮的“學霸”傳統:本鎮有兩所初中(美國初中只有7、8兩年級),但只有一所高中(從9到12年級)——列克星敦高級中學,每年招生500多名。去年畢業班學生有10名進入哈佛,7名進了麻州理工,被其他常春藤名校錄取的更比比皆是。

如此優異的“高考”成績,以及大批亞裔尤其華裔家長帶來的“名校情結”,也給在校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這便是《紐約時報》長篇報道的主題。

列克星敦高中的“壓力鍋”情勢,見於2015年一項全美中學生健康調查:有95%列克星敦高中學生在問卷中回答承受了巨大的課堂壓力,有15%承認在過去一年中出現過自殺的念頭。在亞裔中,自殺傾向比例高出兩個百分點,達到17%。今年1月,確有一位剛轉學到列克星敦高中的花季女孩無法承受高壓,自殺身亡。

再如學校放學之後,《紐約時報》記者走訪鎮上的公共圖書館,只見裡面擠滿了列克星敦高中生,要麼在做微積分習題,要麼在寫實驗室報告或學期論文等等。一位女生暫時放下正在用心攻讀的世界史課本,向記者說:“看到這許多人?他們都是為了同一個壓倒一切的目標”——爭取進入名牌大學。後來又有目擊者評論:聖誕假期前一天,圖書館下午最後關門時,還剩下幾十名列克星敦高中生在裡面。記者還專訪一名華裔應屆女生艾米莉。她說她每晚學習過了午夜才休息,睡了5個小時左右便起床准備上學。為了擠出更多時間,不得不放棄參加生日聚會等等。

在如此巨大的學校壓力之下,從校長到鎮上社會人士都在呼吁和發起各種行動和措施,以圖減壓減負,諸如心理咨詢和增設幫助放松的瑜伽課,強調預防自殺教育,組織學生自助小組等等。但是大家都承認效果十分有限,因為這些措施和做法都不能改變壓力的最終來源——進入名牌大學這個“壓倒一切的目標”。

著名的八所常春藤盟校之一——賓夕法尼亞大學
著名的八所常春藤盟校之一——賓夕法尼亞大學

精英教育競爭後面的利益動機

列克星敦高中的情況絕非例外。在加州、科羅拉多州、麻州其他高科技和“大腦”工業和人才集中的地區的公立學校,都出現類似的高壓狀況和學生自殺現像。造成這一狀況的根本原因,是全球化和科技革命推動的美國職場演變,以及美國高等教育本身的競爭分化。用麻州理工學院著名勞工經濟專家大衛·奧托爾(David Autor)的話,前者造成了美國職場的“杠鈴化”現像,中產階級職位日益減少,高收入職業越來越集中在受過精英教育的高技能人士。美國高等教育的競爭分化,則在於普通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經費投入和質量不斷下降,而頂尖名校的情況截然相反:聘請世界上最有名的專家教授,采購最先進的儀器設備,教育最優秀也是最勤奮的學生,其最終“產品質量”和“市價”自然越來越高。即便是排名第25位的次級名牌大學,其畢業生收入還是比哈佛、耶魯畢業生幾乎少40%,不用說排名50之後的普通大學了。

一位家長讀者用切身例子說明精英教育競爭後面的利益動機:我兒子想成為一名生物學家。要在這一領域找到一個滿意工作的機會,和他上的是紐約州立大學,還是(常春藤)賓州大學或是耶魯大學,關系巨大。保持下一代中上層社會地位的“生存性恐慌”,才是目前瘋狂性升學競爭的驅動力。

還有列克星敦高中畢業生追述學校老師的話,來解釋升學競爭與當地房地產和人口組成的“良性循環”或曰“惡性循環”:家長們爭先搬到列克星敦,是因為本地學校的良好聲譽。於是本地房地產不斷升值,房產稅收入持續上升,再投資回饋給學校,進一步強化學校的教育質量,如此循壞往復。這是美國教育競爭的一個金錢物質層次。

回到“減負”主題。切不能把美國名牌中學的“減負”與中國混為一談,因為中國中小學的學生負擔,多為課業和考試,而目標對准常春藤名校的美國中學教育競爭,則是全方位的:學業之外的課外活動負擔,並不亞於課堂考試。我自己小兒高中四年的各項課外活動的負擔,實在超過了學校裡的課業。以今年三位常春藤名校錄取大滿貫考生為例:尼日利亞移民女孩是某項全美演講比賽冠軍;馬來西亞來的華裔女孩作為小記者,曾經對數十名美國名人做過電視采訪;而那位猶太學生,除了滑雪、游泳、田徑等運動,還是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列克星敦高中校長口口聲聲強調的“減負”,如大量讀者評論,實在只是形式主義。這是因為課外活動也是列克星敦高中的傳統強項,學校的辯論隊、運動隊、機器人科研小組等,都在全國比賽中贏得過名次。要取得這些成就的負擔,不在課業之下。另外還有美國社會強調的義務工作,學校規定每個學生至少四十小時社會義工,常常是大學升學競爭的重要“點綴”。去醫院或老人院的義工服務,時間花得再多也不起眼,而需要別出心裁的獨創,或者需要家長財力的“第三世界扶貧”經歷。而主張“減負”的家長們,或許也有不足為外人道的苦衷。例如上述華裔女生艾米莉的母親便是“減負”主要提倡者,引起其他華人家長的不滿。但這並不影響艾米莉同時申請十幾所名牌大學,雖然只被哈佛備取、在耶魯落第,仍然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和杜克大學等同時錄取的驕人結果。

本文的目的之一,是介紹美國名牌大學入學競爭的慘烈和壓力,絕不亞於中國教育體制的學業和考試壓力,以圖糾正國內不少家長對美國教育沒有壓力負擔的迷信。當然,因為美國公共教育和大學教育的競爭異化,一般中小學和大部分普通大學的教育質量每況愈下,確實不存在如列克星敦高中以及常春藤校園裡那樣的高度競爭壓力。但是後者才是美國教育的精華所在。美國大學中的中國留學生早已超過三十萬,還要加上五年多來增長三倍、就讀中小學的小留學生。這數十萬留學生上的大多是美國的二三流大學和普通中小學,每年數十億美元的花費,除了幫助填補美國公立學校預算的虧空,也無形中抵消了不少美中貿易的赤字。但是他們實際所學,不見得會比國內二本、三本大學畢業生多出多少。

(據華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