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以个人名义购商业房地产锐减

新加坡人以個人名義購商業房地產銳減

《聯合早報》近日報道,新加坡人以個人名義購買商業房地產的市場份額近年來銳減,公司買家的比重則大增。

根據新加坡市區重建局(URA)的數據,從2011年起,當地公民以個人名義購買辦公樓與商鋪物業的市場份額從51%逐年減少至去年的27%;外國人買家的占比則相當穩定。當地公民在2014年購入了226個辦公樓和商鋪單位,比2013年的660個單位少了60%。

新加坡人以個人名義購商業房地產銳減

新加坡精品項目推薦

反之,公司名義購買的商業房地產市場份額則從2011年的近50%上升至73%。

據分析師普遍認為,2013年推出的總償債率框架(TDSR),加上以公司名義購買商業房地產較“劃算”,是當地個人投資者銳減的主要原因。

新加坡欣樂國際(SLP International)執行董事麥俊榮表示,如果投資者仍有房屋或者汽車貸款等其他未還清的款項,他們很難再用個人名義貸款投資商業房地產。即使投資者沒有其他現有貸款,用個人名義貸款買商業房地產也意味著他們可能以後無法再貸款購置新住宅。

雖然無法確定公司買家是否是當地人控股,但分析師相信很多當地投資者會通過成立公司的形式來購買商業房地產。

麥俊榮說:“公司有自己本身的總償債率,以公司形式購買就不必擔心投資者個人的貸款上限。”

新加坡第壹太平戴維斯(Savills)研究與咨詢部主管張敏璋說:“買家以個人名義購買商業房地產必須償還7%的消費稅,以公司名義購買的話,只要是消費稅註冊公司(GST registered company),公司可向政府稅務部門申請退還消費稅。”

從市場份額來看,外國買家對新加坡商業房地產的需求保持穩健。

新加坡高力國際(Colliers International)研究咨詢部主管謝岫君表示,基於新加坡政治的高度穩定性及法律體系的高度透明性,外國買家依然推崇包括商業房地產在內的新加坡物業投資。她也指出,商業房地產市場不受額外買方印花稅(additional buyer stamp duty)和賣方印花稅(seller stamp duty)等降溫措施影響,因此對外國投資者來說,投資商業房地產會比投資住宅受到更少限制。

高緯環球(Cushman & Wakefield)研究主管李敏雯認為,新元近年兌令吉和歐元等貨幣穩定升值,也使得投資新加坡房地產成為外國投資者貨幣保值的選擇之壹。

新加坡辦公樓和商鋪市場去年整體售出了988個單位,比2013年的1915宗縮減壹半。根據過往經驗,麥兆榮認為當地經濟增速放緩,加上去年推出市場的新商業項目不多,是導致交易量下滑的原因。

放眼今年,謝岫君認為幾個即將推出的新商業項目將吸引市場眼球,例如位於萊佛士坊的GSH Plaza、兀蘭地鐵站附近的Woodlands Square,以及羅敏申路的永久地契項目Crown at Robinson。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