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成為資本輸出大國,如今,在浩浩蕩蕩的出海企業大軍中,民營企業從2008年占全國對外投資的14%,上升至2013年的45%,5年增長了3.5倍,所占比重接近國企。專家指出,民營資本在對外投資中產權明晰,決策靈活,未來應與國企優勢互補,分工協作,實現投資效益最大化。
面向全球整合資源
目前,在全球184個國家和地區內都有來自中國的投資,其中,很多民企都從事著大手筆投資。從中國民營經濟國際合作商會日前發布的“2014年民營企業走出去十大新聞”中,可以壹瞥這些企業在海外創業的身影。
壹是阿裏巴巴集團於美國時間2014年9月19日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二是三壹集團在美勝訴。三是華為榮登中國企業海外專利申請量榜首。四是復星集團海外投資達52億美元。五是新希望投資27億美元,在澳洲建首個萬頭牧場。六是利關集團實行海外本土化經營,在俄羅斯建廠。七是蘇寧低調建立跨境電商自營體系。八是萬達集團將在歐洲投資最大單體地產項目。九是錦江國際並購歐洲盧浮酒店集團。十是臥龍電器收購海外機器人公司。
專家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營企業發展迅猛,逐漸具備了參與國際化競爭的實力,走出去面向全球整合資源成為必然。亨通集團副總裁孫中林說,經過多年發展,民企在國內已遇到發展瓶頸,而國際市場非常大,如果進壹步發展,只有走出去。同時,隨著中國經濟在世界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國內民營企業走出去具有非常多的機會。
據普華永道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中國內地民營企業海外並購金額較2013年下半年暴增218.6%,而同期國有企業海外並購金額環比增幅僅為5.03%。
競爭優勢日益凸顯
民企對外投資增速能超過國企,在於其自身具有壹定的競爭優勢。專家指出,相比國企,民營資本的優勢是產權明晰,決策靈活,反應迅速,也有較好的人才儲備。對於國企與民企的在對外投資方面的差異,中國民營經濟國際合作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燕國總結,第壹個是政治障礙,第二個是決策效率,第三個是投資成本。
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廖天舒認為,與國有企業海外並購主要集中在資源領域不同,中國私營企業海外投資更為多元化,更關註獲取技術、品牌和打開當地市場。這使得私營企業的“國際化”發展速度更快。
此外,海外對民營資本接受度較國企更高。“在發達國家,民企受到的制度和政治的懷疑阻力可能會少。在第三世界國家,民營企業更加靈活,更能夠適應當地的情況。很多民營企業的項目是涉及民生以及建築方面的。”《環球時報》社總編輯胡錫進認為。
從國內審批看,民企走出去將越來越寬松。“民營企業自己拿錢到國外投資,政府沒必要給人家審批,幫人家把關!”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
分工協作互利共贏
雖然所有制不同,但走出去的民企和國企都代表著中國投資。聯合國有關機構的報告指出,中國應推進對外投資體制改革,制定新的對外投資戰略,即通過集群式、國際生產壹體化的對外投資,在更高層次上利用、整合國際資源,最終建立自己的全球壹體化生產體系。專家表示,在這個壹體化生產體系中,民企國企需要分工協作,實現互利共贏。
民企在海外投資的表現可圈可點,但國企資金實力強大,受經濟外交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多,更有利於開展對外投資。專家建議,在對外投資的區域和領域中,民企、國企可根據自身特點進行科學布局。
“通常在新興經濟體中,國有企業與權威型政府的合作比較多壹些;但在發達經濟體,還是以民間合作較多。”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建議,民資進行商業投資,政府做偏基礎設施的投資,讓國家和民間這兩股力量形成效益最大化,走到壹起形成合力。
民資和國資混合所有制走出去也是很好的方式。邵宇認為,部分民營企業走出去已有壹段時間,有些已獲得競爭優勢。國資在資源方面比較有優勢,只需要將資金配給民企,讓他們將海外投資的能力成倍放大即可,相當於民資作為GP(壹般合夥人),國資成為LP(有限合夥人),這樣整個投資的效率和強度都會迅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