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投資帶動柬埔寨建築土地開發熱潮

文:Prak Chan Thul

根據今年1月柬埔寨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在中國投資的驅動下,柬埔寨的土地開發建設項目價值在2017年間增長了22%以上,達到了64億美元。

土地管理、城市規劃和建設部表示,去年共批準了3,052個項目,覆蓋面積超過1億平方米(1.08億平方英尺)。該部沒有按住宅和商業項目進行細分,也沒有給出開發商的國籍。但金邊近幾年建造了許多公寓、在度假城市西哈努克維爾(Sihanoukville)為中國買家建造了酒店和賭場,從這些摩天大樓可以明顯看出中國的高投資水平。

許多公寓和共管公寓都是為中國投資者建造的,房地產公司21世紀湄公河(Century 21 Mekong)的首席執行官Chrek Soknim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購買這些物業的人不會住在這裏,他們只是在投資”。

柬埔寨房產投資
隨著投資大量湧入,柬埔寨當地出現了越來越多現代化樓盤項目,圖為建在西哈努克市旅遊景點的豪華酒店式公寓,地段極佳,但價格僅需幾萬美元!!

查看居外網上更多柬埔寨真實房源

柬埔寨官方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是柬埔寨最大的外國投資國 -中國在2016年度的投資占到了總投資額的30%。

realestate.com.kh的首席執行官湯姆奧沙利文(Tom O’Sullivan)說,中國的太子地產(Prince Real Estate)和悅泰集團(Yue Tai Group)都計劃在2018年推出大型項目。但他補充說,當地買家的市場也在不斷擴大,共管公寓的銷售額介於22,000美元至90,000美元之間。“現實情況是,金邊需要建設更多住宅來滿足中等收入者的需求,”他說。

房地產專家表示,2017年的政治動蕩對投資幾乎沒有影響。柬埔寨主要反對黨領導人根索卡(Kem Sokha)因叛國罪被捕後,許多黨內人士被禁止參政,根索卡說這是出於政治動機,欲在2018年的大選中將他趕下臺。

盡管西方捐助者批評洪森(Hun Sen)首相l領導下的政府對主要反對黨采取的舉動,但是中國壹直站在柬埔寨這壹邊。中國總理李克強今年早先在金邊與柬埔寨簽署了壹系列新的援助和投資協議。

奧沙利文說:”中國投資者並不擔心即將舉行的大選。“對於中國在柬埔寨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幾乎沒有人公開表示反對意見。

但在壹個罕見的沖突事件中,柬埔寨警方逮捕了74名在金邊的公寓樓項目中工作的中國公民。柬埔寨移民局調查主任海塞拉(UK Heisela)對媒體表示,這些被逮捕的華人涉嫌在柬埔寨無證工作和非法居留。

 

選稿:AC

翻譯:LSP

排版:HY

來源:路透社

 

本文系居外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內外有別 個人海外購房留神法律風險

據不完全統計, 2008年至2014年期間,中國對外房地產投資增長200多倍,投資總額達到337億美元左右,僅2014年上半年私人海外房產投資規模就接近50億美元。那麽,海外購房投資是否真如中介宣稱的那樣壹帆風順?個人購房又當防範哪些法律風險?

內外有別 個人海外購房留神法律風險

海外購房法律風險幾何

因國情不同,各國對於房產物業的法律規定亦不相同,再加上購房者往往通過中介了解投資地產的情況,信息不對稱容易使海外購房者對東道國法律不了解或疏於法律審查,造成以下法律風險:

對東道國的法律規定理解有偏差,造成購房目的不能實現。國內購房人海外購房的主要目的是獲取“綠卡”或者免簽權,方便日後子女留學以及出境。但是,大部分國家並非購買了房產便給予購房者永久居住權,往往還需購房者滿足壹定的前置條件。比如,葡萄牙規定在葡萄牙購買50萬歐元以上的房產即可辦理臨時永居卡,而在西班牙外國人只要購買西班牙主權債務或房產,就可以獲得居留許可,但是對於這兩個國家來說,移民手續完成以後還需要通過語言考試才能獲得正式的永久居住權,考試難度相當於雅思六分,並且考試采用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通過者寥寥無幾。

對維權難度預估有偏差,出現糾紛難解決。不少以投資為目的的海外購房人,誤認為國外法律完善,維權容易,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比如澳大利亞法律雖然規定物業在落成的7年內如果遇到質量問題可以追究建造商的責任,但是沒有親戚朋友在當地當“參謀”的話,維權訴訟不僅涉及到較高的律師費用、漫長的訴訟過程以及地方法律保護,而且手續繁瑣,效果更是不能期待。

對東道國開發商的實力信譽缺乏深層次了解,導致利益受損。在中國海外購房熱潮的帶動下,國外也雨後春筍般湧現了眾多房地產開發商,這些開發商規模較小,實力普遍較弱,易受經濟形勢影響。同時,國內投資者往往缺乏途徑全面了解這些房地產開發商的實力,武斷投資後容易留下財產不安全的隱患。曾經發生過因經濟波動,西班牙當地銀行在房地產開發商破產之後,強行扣押購買人的房產證,逼迫國內購房者替開發商還錢的事例。

個人海外購房功課不可少做

雖然海外購房存在法律風險,不過法律風險具有可預防性,海外購房者在購房過程中做好以下功課,慎重出手,還是可以實現投資安全最大化的。

壹是了解當地房價構成。海外住宅物業通常是將房價和土地價格分開計算,房產用途不同,土地使用時間亦不相同,部分別墅擁有土地的永久使用權。購買時明確土地使用年限便於預估房產價值,也能減少日後糾紛。

二是時刻關註東道國針對國外購房人的政策變化。各國和地區對境外人士購房的限制各不相同,有緊有松。比如貸款政策方面,部分國家給予國外購買人同等的銀行貸款政策,而有的則是給予更為嚴格的貸款政策。同時,各國針對國外購房人的政策也會隨著社會和市場形勢變化而改變。比如,部分國家在經濟低迷時壹度采取購房換“綠卡”政策,隨著中國人海外購房趨熱,不少國家又取消了這壹“優惠”政策。

三是留意合理避稅途徑。在海外購房,壹定要關心所在地區政府的各種免稅優惠政策並充分利用好各種避稅的方法,以增加自己的投資收益。以澳大利亞為例,購房貸款所產生的利息、裝修翻新費用、赴澳大利亞考察房產的費用、律師代理費、驗房費等等,都可以用來抵稅。

四是留神“養房”成本。海外房地產的稅收政策和國內是有區別的,通常須繳納契稅、土地稅、印花稅以及增值稅。但是不同國家征稅種類和比例又有區別,如契稅僅是部分國家征收,如泰國、馬來西亞等,征收標準壹般為房價的1.5%左右;歐美國家主要征收土地稅,壹年壹次,繳納金額由政府委托專業評估機構對物業價值評估確定;也有些國家如英國,出於鼓勵,對在當地購房的海外人士均不征收房產增值稅。另外,不是所有國家的政策稅收都對投資客有利,很多國家在除房產增值稅外,出租獲利也要交稅,並非所有的租金都歸房主擁有;有些海外項目購買時價格聽起來很便宜,但是“養房”成本很高。

房屋購買後,要重點關註以下方面:壹是及時繳納日常物業管理費和房貸:物業費的繳納關系到房屋的妥善管理,房屋長時間空置將直接影響房屋的增值以及出租收益。此外,按揭貸款的還應及時還貸,拖欠銀行按揭貸款將直接影響到購房者的信用記錄,不僅要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也將使購房者日後在該東道國處處受困。二是註意風險防範。購房者可選擇購買相應的財產保險,達到財產保值的目的。比如在沿海城市購買房屋,災害性天氣對房屋的損耗較大,購房者可以考慮購買相應的災害險,以確保財產安全。

中國開發商在海外:投入大,但未成規模

近期,DTZ戴德梁行發布的研報顯示:過去8年,中國房地產企業的海外直接投資水平呈快速上升趨勢。其中,國有房地產企業對外投資在2009年開始初現端倪,至2010年其總投資額已超過私有企業的投資額。2013年,國有房企投資規模約為私有企業投資規模的兩倍。

中國開發商在海外:投入大,但未成規模

劉德揚曾不止壹次地提到中國開發商“海外之行”的驅動因素,“隨著房地產企業的不斷壯大,在中國市場立足後,就自身的發展考慮,這些企業需要進壹步在海外市場布局,提高在國際市場的知名度,豐富投資渠道,增強抗風險能力。同時,海外市場經歷了2008年的低谷,目前市場正在不斷復蘇也釋放很多機會,融資成本低廉而投資收益較高”。

但是,目前中國房企在海外開發上仍處於特別初期的階段。業內人士還透露,中國的房企現在都為了“全球化”而“全球化”,開發商在國外拿地的時候甚至有“買貴了”的事情。劉德揚在這方面有自己的看法,“中國開發商在設計項目時也會有自己的優勢,比如較大規模的配套設施,包括會所、健身房、娛樂室等,這在國外還比較罕見,也給海外市場註入了新的元素。”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曾表示,“萬達的目標是至2020年海外業務要占據較大比重。主要投資海外星級酒店業務和文化產業。”日前,萬達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目前萬達在海外也在做很多事情,也將會做更多新的事情,但是現在還未成體系。”萬科在海外開發這方面也處於試水階段,萬科相關負責人也坦言,“項目涉及仍較少”。

海外人士積極評價中國海外投資

商務部年初公布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對外投資規模約為1400億美元,超過我國利用外資總規模約200億美元,這也就意味著我國已經躋身全球資本凈輸出國行列。轉折來之不易,卻又在意料之中。中國的海外投資正越來越多地得到世界的認可。

海外人士積極評價中國海外投資

壹件兩全其美的好事

泰國國家發展學院教授李仁良說,中國的海外投資不僅給中國經濟增長帶來新機遇,而且也給全球經濟註入了新的活力。中國的海外投資除了能對外提供更多的設備和技術支持,還提升帶動了當地的就業,東盟國家應把握機遇,順勢而為。目前東盟各國紛紛出臺鼓勵外來投資的政策,以促進產業升級,提升本國競爭力。這不僅會有效實現中國產能的向外投放,也能促進其他新興市場的快速發展,堪稱壹件兩全其美的好事。中國企業進行海外投資的同時,應多了解當地文化,促進同當地的融合,只有紮根當地,才能做穩做強。

“走出去”並非沒有風險

“走出去”並非沒有風險。有人擔心中國投資海外的企業在國內創造的就業會少於海外。德國也曾經產生過類似爭論。但統計顯示,2003年到2006年,德國出口導向型企業在國內創造的就業增加2%,而只面向國內市場的企業減少了3.5%的員工。這也證明,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的企業同樣能給國內市場帶來積極效應。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亞太市場專家克裏斯蒂娜·奧托表示,過去數十年中國經歷了快速工業化的過程,但國內高度集中的投資也帶來了某些工業部門產能過剩的問題,企業間競爭加劇。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機械、電子等產品市場,資本管制和投資機會減少極易引發房地產和信貸泡沫。中國企業“走出去”有助於它們獲得更多金融資源、新市場和技術,並讓產品多元化,提升產品質量。

增加非洲人民發展經濟信心

非洲亨利商學院院長喬·佩德雷表示,中國給非洲的投資不僅給當地帶來了緊缺的資金,還有資金背後所帶來的產業技術、就業機會、經驗等,最重要的是還為當地帶來了正能量的多元文化和智慧,比如中國人對工作的勤勞和刻苦,中國在減貧、經濟增長、提升教育水平等多個方面取得讓人欽佩成績背後所隱藏的智慧等。他認為,非洲人民由於殖民歷史等原因有時候會缺乏自信,而中國的投資無疑正在幫助增加非洲人民發展經濟的信心。

推動中國經濟與全球接軌

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商務與經濟學院講師梁璠說:“中國經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增長速度很快而且較穩定。在新常態下,中國開始調整以往偏重於 量 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更加關註 質 的提升。中國企業在海外進行的投資能促使它們進行更多的創新嘗試,包括產品、技術以及管理模式。中國企業 走出去 ,適應不同市場環境下的競爭,熟悉國際競爭規則,有助於增強其國際競爭力。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 走出去 ,也有助於完善中國市場的競爭規則,推動中國經濟進壹步與全球經濟接軌。”

梁璠表示,中國經濟與澳大利亞經濟具有很大互補性,“當地民眾普遍歡迎中國投資,認為中國企業的進入活躍了當地經濟,並提升了就業率。”

面向全球整合資源 中國民企對外投資快速趕超國企

中國已成為資本輸出大國,如今,在浩浩蕩蕩的出海企業大軍中,民營企業從2008年占全國對外投資的14%,上升至2013年的45%,5年增長了3.5倍,所占比重接近國企。專家指出,民營資本在對外投資中產權明晰,決策靈活,未來應與國企優勢互補,分工協作,實現投資效益最大化。

面向全球整合資源 中國民企對外投資快速趕超國企

面向全球整合資源

目前,在全球184個國家和地區內都有來自中國的投資,其中,很多民企都從事著大手筆投資。從中國民營經濟國際合作商會日前發布的“2014年民營企業走出去十大新聞”中,可以壹瞥這些企業在海外創業的身影。

壹是阿裏巴巴集團於美國時間2014年9月19日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二是三壹集團在美勝訴。三是華為榮登中國企業海外專利申請量榜首。四是復星集團海外投資達52億美元。五是新希望投資27億美元,在澳洲建首個萬頭牧場。六是利關集團實行海外本土化經營,在俄羅斯建廠。七是蘇寧低調建立跨境電商自營體系。八是萬達集團將在歐洲投資最大單體地產項目。九是錦江國際並購歐洲盧浮酒店集團。十是臥龍電器收購海外機器人公司。

專家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營企業發展迅猛,逐漸具備了參與國際化競爭的實力,走出去面向全球整合資源成為必然。亨通集團副總裁孫中林說,經過多年發展,民企在國內已遇到發展瓶頸,而國際市場非常大,如果進壹步發展,只有走出去。同時,隨著中國經濟在世界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國內民營企業走出去具有非常多的機會。

據普華永道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中國內地民營企業海外並購金額較2013年下半年暴增218.6%,而同期國有企業海外並購金額環比增幅僅為5.03%。

競爭優勢日益凸顯

民企對外投資增速能超過國企,在於其自身具有壹定的競爭優勢。專家指出,相比國企,民營資本的優勢是產權明晰,決策靈活,反應迅速,也有較好的人才儲備。對於國企與民企的在對外投資方面的差異,中國民營經濟國際合作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燕國總結,第壹個是政治障礙,第二個是決策效率,第三個是投資成本。

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廖天舒認為,與國有企業海外並購主要集中在資源領域不同,中國私營企業海外投資更為多元化,更關註獲取技術、品牌和打開當地市場。這使得私營企業的“國際化”發展速度更快。

此外,海外對民營資本接受度較國企更高。“在發達國家,民企受到的制度和政治的懷疑阻力可能會少。在第三世界國家,民營企業更加靈活,更能夠適應當地的情況。很多民營企業的項目是涉及民生以及建築方面的。”《環球時報》社總編輯胡錫進認為。

從國內審批看,民企走出去將越來越寬松。“民營企業自己拿錢到國外投資,政府沒必要給人家審批,幫人家把關!”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

分工協作互利共贏

雖然所有制不同,但走出去的民企和國企都代表著中國投資。聯合國有關機構的報告指出,中國應推進對外投資體制改革,制定新的對外投資戰略,即通過集群式、國際生產壹體化的對外投資,在更高層次上利用、整合國際資源,最終建立自己的全球壹體化生產體系。專家表示,在這個壹體化生產體系中,民企國企需要分工協作,實現互利共贏。

民企在海外投資的表現可圈可點,但國企資金實力強大,受經濟外交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多,更有利於開展對外投資。專家建議,在對外投資的區域和領域中,民企、國企可根據自身特點進行科學布局。

“通常在新興經濟體中,國有企業與權威型政府的合作比較多壹些;但在發達經濟體,還是以民間合作較多。”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建議,民資進行商業投資,政府做偏基礎設施的投資,讓國家和民間這兩股力量形成效益最大化,走到壹起形成合力。

民資和國資混合所有制走出去也是很好的方式。邵宇認為,部分民營企業走出去已有壹段時間,有些已獲得競爭優勢。國資在資源方面比較有優勢,只需要將資金配給民企,讓他們將海外投資的能力成倍放大即可,相當於民資作為GP(壹般合夥人),國資成為LP(有限合夥人),這樣整個投資的效率和強度都會迅速增加。

 

海外房地產投資方興未艾

近兩年中國對外投資房地產的熱情不斷增加,投資規模持續擴大。萊坊最新發布的《中國對外房地產投資報告》顯示,2009年到2014年,中國對外房地產投資總額已從6億美元上升至150億美元。澳大利亞、英國及美國的門戶城市成為投資熱門城市。

海外房地產投資方興未艾

房企布局海外市場

1月23日萬達集團收購澳大利亞悉尼1 Alfred大廈和緊鄰的Fairfax House大樓,計劃投資約10億美元,建設壹個綜合性地標項目。這是萬達集團繼黃金海岸珠寶三塔項目後在澳大利亞的又壹重大投資。此前,綠地集團也曾拿下海外地標性項目,而這僅僅是中國對外房地產投資熱潮的縮影。

“如今投資者正將目光投向有長線回報的投資產品上。促使中國投資者在海外投資房地產的主要原因有中國國內政策推動海外投資、國內市場需求放緩、海外市場更客觀的回報率等。”萊坊澳大利亞亞洲市場高級董事王家明指出。

根據萊坊的統計,目前中國對外投資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亞、英國和美國的門戶城市,其中中國在澳大利亞的投資總額增長最為強勁,2014年同比增長超過60%。

“2013年中國流入上述三個市場的資本比2012年增長了5倍。”王家明預計,2014年中國投資者在這三個市場的交易額將達到或超過2013年水平,未來仍將是投資的熱門地。

目前大型開發商已開始在海外市場積極開發物業項目,尋求多元化發展。根據萊坊統計,總資產規模超過110億美元的19家房企中,已有8家房企在海外進行了投資,另有8家房企對海外投資“有興趣”。

除了傳統熱門城市外,部分城市還具有投資潛力。萊坊董事及大中華研究及咨詢部主管紀言迅表示,如果綜合考慮甲級寫字樓回報率以及與10年期國債息差因素的話,法蘭克福、東京、休斯頓等城市也具有投資吸引力。

險資“出海”異軍突起

除了開發商“出海”外,險資也成為中國對外房地產投資的“主力軍”。業內人士預計,2015年將是保險公司海外地產投資活躍的壹年。

萊坊數據顯示,保費收入在11億美元以上的15家保險公司中,有4家已經在海外進行房地產投資,還有8家保險公司表示對海外投資“有興趣”。安邦保險、中國人壽、平安保險、陽光保險集團均已在海外進行房地產投資。其中,安邦保險擬以19.5億美元收購紐約的華爾道夫酒店,中國人壽及平安保險均收購位於倫敦的物業,陽光保險集團則宣布以4.63億澳元收購悉尼的喜來登公園酒店。

“險資投資海外地產主要集中在標準型建築,註重風險和回報平衡,同時也會考慮到同行競爭。”紀言迅表示,由於保險公司最高可以將總資產的15%用作境外投資,因此未來保險公司投資海外地產將保持較高活躍度,有望出現更多投資案例。

不僅是開發商及險資,目前超高凈值人士、中小型國有企業以及民營開發商也開始走出海外投資房地產項目。據王家明透露,目前上海某私企在澳大利亞的投資額已經超越萬達及綠地。

“在海外投資時語言、文化、買賣談判等很多方面與中國國內有較大差別,部分國家的項目審批流程也比較長。”王家明表示,國外房地產買賣均應進行估價,且成交額通常會高於估價10%,因此在對外投資時應該聘請專業化團隊,在物業地點、類型及估值上進行全面考量。

中國對外投資的“新常態”

無論是從投資總量的增長趨勢、國別和產業多元化以及交易的復雜化,還是從監管層來看,2014年毫無疑問都是中國海外投資具有重大轉折意義的壹年。

2014年前11個月,中國對外投資已經達到898億美元,同比增長11.9%。全年對外投資額可能會接近或者是超過境外對中國大陸的投資額。中國正從跨境資本的“吸金大戶”向“世界投資人”的角色轉變。

中國對外投資的“新常態”

2014對外投資樂見新跨越

除了投資總量穩步增長、由資金流入國向資金流出國轉變外,2014年中國對外投資還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投資目標國家/地區較以往更多元,除了發達經濟體外,中國企業也廣泛涉足中亞、拉美以及非洲等發展中國家,對各國相關行業的投資也各有側重;投資領域的覆蓋面更廣,從傳統能源礦業的壹家獨大逐步轉向房地產、基礎設施建設、TMT(科技/媒體/通信)、農業等多個領域,新能源、醫療衛生以及文化娛樂也占據了壹定投資規模,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投資主體的結構逐漸優化,從以往國企壹統天下的局面,發展到現在私營企業在投資項目數量上趕超國企,投資金額差距逐漸縮小;交易的結構日趨復雜化,中國投資者日趨成熟並充分利用市場化的交易和融資安排。上述變化的背景是對外投資監管大幅松綁,國務院、發改委、商務部、外匯局以及證監會在2014年陸續出臺了壹系列境外投資/並購的管理辦法及目錄,大大簡化了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審批程序,同時還進壹步簡化了相關的監管流程,讓中國投資者能夠便易“出海”。

傳統的能源和資源壹直是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最重要的資產類別,雖然2014年該領域的投資金額及熱度有所下滑,但仍是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重要目標之壹。TMT、房地產、基建/公用事業的對外投資增勢強勁,金融、農業、汽車/航空、新能源以及醫療健康行業的對外投資也有不俗表現。從投資目的國家/地區來看,除了英美這兩個“資深”發達國家外,澳、法、德等經濟體也吸引了中國企業的大量投資,馬來西亞則因其房地產行業受到中國企業和私人投資者的青睞而在中企海外投資中占據了重要的壹席。綜合來看,西歐、北美和大洋洲仍然是中企海外投資最熱門的區域。

傳統能源礦產:由於全球經濟形勢的影響以及中國經濟轉型帶來的大宗商品市場的持續低迷,2014年傳統能源礦業領域的涉資規模和交易數量均大幅減少。需要指出的是,2013年中海油收購尼克森交易的金額在壹定程度上“扭曲”了與2014年的對比值。盡管如此,傳統能源礦產項目仍是推動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主力之壹,壹些大型的交易仍在全球範圍內發生。

從具體類型看,中企對外投資仍以石油天然氣、銅礦和金礦為主;從區域來看,仍集中於澳大利亞、加拿大、中亞以及非洲地區。2014年發生的較大規模的交易包括:五礦資源牽頭的中國聯合體以58.5億美元(PBOC)收購秘魯嘉能可斯特拉塔公司的拉斯邦巴斯銅礦項目;中國人民銀行以21億歐元的對價獲得意大利國有能源企業Eni和Enel各約2%的股權;寶鋼資源澳洲有限公司與澳大利亞Aurizon公司組成聯合體,以約11.4億澳元全面收購鐵礦石生產商Aquila;廣晟有色以14.6億澳元收購澳大利亞資源公司PanAust50.1%的股權;中石化以12億美元收購俄羅斯盧克石油公司所持的卡斯潘資源50%的股權;漢能太陽能集團有限公司以11億美元的對價收購加納SavannaSolar公司加納太陽能發電項目70%的股權;洲際油氣股份有限公司以5.25億美元收購哈薩克斯坦的馬騰石油股份有限公司95%的股權;復星國際以4.89億澳元收購澳大利亞上市公司RocOil100%股權;中國河北中鉑鉑業有限公司以2.25億美元收購東部鉑業旗下位於南非的全部鉑族金屬礦資產;中國熔盛重工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以21.84億港元收購吉爾吉斯斯坦CentralPointWordwideInc60%的股權;延長石油以2.3億加元收購諾瓦斯能源公司全部已發行的股份;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下屬的鳳凰能源(PhoenixEnergyHolding)以11.84億元人民幣收購加拿大AthabascaOil的Dover油砂項目40%的股權;中廣核礦業以1.33億美元收購哈薩克斯坦Semizbay-U項目等。

房地產:國內房地產政策趨緊、市場利潤下滑等“內因”的推動,加上歐美房地產市場潛力大、房屋租賃需求旺盛、回報率高等“外因”的作用,讓中國房地產開發商和保險公司紛紛“出海”進行住宅和商業地產的投資。從投資主體而言,萬達、萬科、碧桂園、富力、綠地、新華聯、雅居樂、中國人壽、安邦保險等房地產開發商和保險公司仍是表現最為活躍的投資者;從投資區域來講,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等傳統西方發達國家因為宜居環境、房地產市場的投資價值以及吸納移民等因素受到了中國投資者的青睞。

在投資主要目標地區、方式、用途和考量上,中國個人投資者和企業投資者表現出了兩種路徑:中國個人投資者在海外購置房地產時更多地考慮當地福利、教育及生活方面是否有可靠保障,並且大多以移民、居住或投資(比如賺取租金或轉手賣出)為目的,購置已建成或者即將建成的房產。而企業投資者為賺取利潤或者拓展全球化運作,會選擇市場透明度高、流動性強、收益好的國家/地區,通過競拍土地或收購項目的方式進行酒店/旅遊、住宅和商業綜合體的自主開發,它們較少投資已建成的房產或是二手房(有些國家對外國企業購買二手房有嚴格限制,比如澳大利亞政府認為外國企業購買二手房並不能增加當地房屋存量,與國家吸引外資的初衷不符,所以對外國企業二手房購買設置了諸多限制條件)。

2014年,中國企業在海外酒店(旅遊)/寫字樓的開發中大動作頻頻:萬達以9億美元在美國芝加哥修建萬達大廈;錦江國際集團以約12億歐元從美國喜達屋集團手中收購法國盧浮酒店集團100%股權;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和卡塔爾控股公司以總價7.95億英鎊收購倫敦金絲雀碼頭10UpperBankStreet大樓;萬達集團以2.65億歐元從桑坦德銀行手裏購買了馬德裏地標性建築——西班牙大廈;中國建設銀行通過非公開交易以1.11億英鎊從比利時聯合銀行手中購得倫敦金融城111OldBroadStreet寫字樓的永久產權;陽光保險集團以4.63億澳元收購澳大利亞悉尼喜來登公園酒店。

在住宅投資方面,跟前幾年紮堆投資英美澳這幾個房產成熟國家有所不同的是,中國投資者對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新興房產市場的興趣在增加(歐洲壹些國家出臺了新移民政策鼓勵外國投資者在當地買房)。另外,中國投資者對馬來西亞、韓國住宅項目的投資也有相當不錯的表現。比如,碧桂園以7300萬澳元購買了位於悉尼西北部的壹處開發用地;雅居樂在馬來西亞成立的合資公司,以4.3億元人民幣收購位於吉隆坡4.1萬平方米的地塊;綠地集團在韓國濟州島購置壹幅面積約31.3335萬平方米的地塊。

農業食品:2014年年初,中央壹號文件《關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幹意見》中強調要支持農業“走出去”以及與周邊國家進行農業合作。為響應文件精神,也是出於對企業自身發展的考量,中糧集團、中農發集團、光明食品集團、重糧集團等大型國企在2014年的對外投資上也邁出了重要步伐:中糧集團斥資28億美元先後並購荷蘭Nidera公司、中國香港來寶集團旗下來寶農業有限公司,對這兩大公司均擁有51%的控股權;光明食品集團以85億謝克爾的對價收購以色列最大食品公司Tnuva56%的股權。

除了國企外,地方民企的境外農業投資也初具規模。但民企在融資、政策、營銷以及技術水平等方面的劣勢,使其在對外投資中很難與國企相匹敵。然而,不論是國企還是民企,同樣面臨企業運營分散、缺乏協同運作的難題,國際市場競爭力還較弱。為了增強我國農業的海外發展能力、拓寬國際發展渠道,農業企業可以著力於收購具有全球整合能力的國外農業及食品公司,政府及政策性金融機構也應為企業的海外收購提供政策審批便利和資金支持。

TMT:TMT行業海外投資額大幅上揚是2014年的壹個重要趨勢,其投資首選地仍為美國,投資熱點是遊戲業與半導體業。聯想、中國移動、阿裏巴巴、華為、騰訊等公司在2014年的TMT海外投資中表現最為活躍。聯想集團以23億美元收購IBMX86服務器業務,以29.1億美元從谷歌手中收購摩托羅拉移動控股公司。中國移動以5.16億美元拍得巴基斯坦的3G和4G牌照,以287.5億泰銖從正大集團手中收購泰國唯壹的全國性綜合電信運營商True公司18%的股份。華為公司以2500萬美元收購英國物聯網公司NeulLtd100%的股權,以2600萬美元收購英國XMOSLtd股權。阿裏巴巴以3.125億新元入股新加坡郵政,以2.5億美元投資美國拼車應用Lyft。此外,中國人民銀行收購意大利電信集團2.08%的股權,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以200億韓元(1970萬美元)收購韓國PATIgames20%的股權等交易也都反映了中國企業在TMT海外投資方面的趨勢。

基礎設施建設/公用事業:近幾年,中國的海外基礎設施投資表現搶眼,中國的投資者、EPC企業紛紛出海,在拉美、非洲、東南亞、歐洲和澳大利亞的基建與公共事業領域有著良好的業績。這得益於各經濟體對私有化的推進以及PPP模式的逐步完善與發展。2014年該領域幾大交易包括:國家電網公司以21億歐元收購意大利國有銀行所持的意大利存貸款能源網公司35%的股權(這也是迄今中國企業在意大利進行的最大單筆投資),中國人民銀行收購意大利睿斯曼電纜集團2.018%的股權,以及北京首都創業集團有限公司以9.5億新西蘭元(合8.3239億美元)收購新西蘭TranspacificIndustriesGroupFinance(NZ)Limited100%的股權。此外,中國將與巴西、秘魯組建聯合體,合作修建“兩洋鐵路”這壹項目,也成為2014年中國海外基建投資的亮點。隨著中國政府“壹帶壹路”戰略的進壹步實施以及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銀行的設立,預計中國資本對海外基礎設施的投資還會不斷加速。

金融:在中國企業“走出去”勢頭日益強勁的影響及作用下,中國的金融業也加快了海外擴張的步伐,通過增加全球網點布局、持股海外金融機構、吸引國外資產的方式,為走出國門的企業提供各類金融服務及支持。鑒於投資/交易金額龐大、流程復雜、風險較高等原因,中國金融企業的海外投資/交易呈現出以下特點:不以數量著稱、資產集中度相對較高、投資主體和目標國比較局限。就投資主體而言,目前還是以銀行為主(且集中在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等幾家大行),保險、證券以及租賃公司也有相當程度的參與;從目標目的地來看,主要集中在美國、英國、德國、中國香港等成熟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