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发展新界土地 适宜采取基建先行|居外专栏

中国香港的房屋问题已经成为长期的深层社会矛盾。在香港,上车必须靠父母的话,便成为世袭制度,令社会阶层难以流动、民怨不断累积。

“明日大屿”

而造成香港房屋问题的一个深层次原因是土地供应不足。大屿山可以是未来土地供应的主要来源。

大屿山具备无可比拟的策略性地利,并有完善的航空、道路和铁路运输交通网络,向外连接到大湾区其他城市及世界各地,对内连系位于中环的现有核心商业区。在大屿山附近区域新增土地应付住屋和经济需求,有助达至更均衡的人口和就业空间布局。因应大屿山发展而建造的策略性交通设施,亦有助纾缓新界西北现时的交通压力,以及加强市区与新界之间的连系。为把握大屿山的策略性优势和机遇,行政长官在2018年施政报告中公布“明日大屿”愿景,以期为香港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稳固基础。

但目前看来,“明日大屿”排期上立法会要求拨款可能有困难,通过拨款又是难上加难。

土地共享计划

香港行政长官在《2018年施政报告》概述了“土地共享先导计划”(先导计划),旨在释放私人拥有的新界农地的发展潜力,以公私营合作模式作公营及私营房屋发展。

该原本计划可释放150公顷土地,应该在年中提交报告,但现在又延至2020年。长期供应似乎毫无头绪,至于中期供应则可从动工量估计。根据屋宇署资料,2018年全年动工量只有12,609伙,是2018年全年入伙量的六成。2019年头9个月也只有6,327伙动工,加上2019年头10个月只有8,007伙在等待批准预售。可以预见,私楼供应在2021年开始就出现断崖式下跌。

《土地收回条例》

刚刚公布的施政报告,提出通过《土地收回条例》来兴造公屋,即使成功收回新界土地,也会受制于基建限制。可以发展的地积比率有限,难于提供大量单位、填补不足!

该条例有超过100年历史,目的是为了便于收回须作公共用途的政府土地。因此,政府要运用条例收地,第一步是由规划署、房屋署或地政总署等相关的政府部门确立土地的公共用途,一般是公营房屋、基建或公共设施,过程包括咨询区议会,及城规程序。之后经过特首及行政会议同意,便会开始刊宪,期间收地公告的副本会交予土地的注册业主,给予1至3个月通知,并作出赔偿。最后土地业权就会复归政府所有,并由相关部门清场及发展。

就以新界北米埔自然湿地保育区(WCA)为例,此湿地面积有1,781公顷,属于保护地带,当然不能建屋。但包围WCA周边的湿地缓冲区(WBA)面积也达1,231公顷,这里申请建屋,难度极高。根据过往经验,即使获批,密度也会低于1,交通配套是其中一个死结。

其实,香港铁路北环线正好经过该区,可大大解决交通问题。但规划已近20年,一直只闻楼梯响,未见落实,相信是与估计乘客量不足有关。土地未能大规模发展因为无铁路,铁路未能落实因为无足够人口。这又是一个鸡蛋同鸡的问题。

香港的土地及居住问题,累积了20多年,政府要大刀阔斧式的改革才行。开发新界土地,宜采取基建先行方式,才能让土地发挥最大的功能,以便兴建更多房屋,让更多香港人安居乐业!

 

“真心待您”李峻铭与您全析香港房产市场

Juwaicolumnist

如需咨询或有疑问,欢迎随时发邮件至:editorial@juwai.com,我们会尽快为您解答!

本文系居外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