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爹、拼媽、拼學區房,加拿大華裔步入“拼”時代

20年前寒門出貴子,聰慧勤勉的孩子通過讀書求學終會有絕地反擊的機會;20年之後的拼爹時代,精英多出自富裕家庭。當今中國的社會是人脈和金錢的社會,寒門子女缺乏這些條件,想要出人頭地,難上加難。太平洋彼岸的楓葉國,當子女未來教育成為國人移民的主要動力,“拼爹”,“拼媽”,“拼學區房”,華裔移民已經全面步入了“拼”時代。

拼爹、拼媽、拼學區房,加拿大華裔步入“拼”時代

被披上“拼”時代的標籤是這些九零尾或者零零後們。這些新新人類“拼一代”,不僅“拼爹”,“拼媽”,更“拼學區房”。他們所面臨的競爭早已拉開了帷幕。

最近幾年,加拿大樓市一直備受爭議和關注:唱衰的一派認為“泡沫嚴重”,唱漲的一派則認為價格漲幅保持在“正常範圍”。但就市場價格走勢來看,加拿大樓市似乎真的“好得不得了”。學區房也是一路扶搖直上,漲幅搖搖領先,因為買學區房,搶佔最好的位置,這也是我們傳統“教育卡位”的思路。教育在國人思路中永遠是第一位的因素。

國內“拼爹”,國外“拼媽”正流行

自古孟母三遷,不是因為環境不好,而是因為鄰居不好,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環境,孟母全家三次遷移。如今為了給子女更好的資源和教育,多少父母選擇移民海外。如今“拼爹”、“拼媽”並駕齊驅。父親在國內賺錢養家,媽媽在外海全職陪讀已經成為許多移民家庭的常態。為了給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拼一代”的父母們大手筆拼名校,花重金買下學區房。

在移民異國他鄉的環境裏,媽媽們首先要會開車,可以買菜和接送孩子上下學或者參加各種興趣班。身體要健碩,因為每天不僅要做飯、洗衣、整理家務,到了春天還要給房子外面的土地施肥、播草種、種花、種樹;到了夏天要除草、澆水;到了秋天要撿樹枝、掃落葉;到了冬天要掃雪。

廚藝要好,因為孩子長身體需要補充營養,每天要變花樣做好吃的食物。英文溝通能力要強,英文水準不僅可以處理日常事務,又要和學校的老師溝通孩子的情況。還要不斷提升自己,作為全職媽媽,生怕守舊的思想是跟不上當今時代進步的育兒經驗。家庭條件不是特別寬裕的超人媽媽們,還要身兼數職,不僅要將一切打理妥當,還要抽出時間打工或者到學校繼續學習深造。海外的媽媽都是24小時隨時候命的On Call,任曾經再小鳥依人、十指不沾陽春水,在海外基本都要做到一副鐵肩挑重擔。父母們上緊了發條一般繃足了勁兒為孩子各種“拼”,搶佔資源首當其衝便是要搶佔學區房。

海外超前投資  “拼教育”首當其衝

中國家長重視教育的程度讓全世界瞠目結舌,許多中國買家們紛紛到北美甚至歐洲一些名校附近買房置業,一擲千金去抄底,掀起一輪輪海外購房旋風。多數買家境外購買豪宅是為了子女日後的教育考慮。甚至有新聞報導,一名富商之女在美國名校附近購買下天價豪宅,竟是為了還在繈褓中的兒子日後讀大學考慮。一些買家入手名校附近的高端物業是為了滿足孩子日後上大學居住的需求,而另一些買家投資房地產則為了升值後可以幫助孩子支付昂貴的學費。隨著中國的父母們海外買房的愈演愈烈,學區房的拼搶異常火爆。

多數海外的華裔子女學習都是比較努力的,考進名校的也很多,多半孩子不辜負父母提供了比較有利的學習資源。因為在本地出生或者年紀很小的時候就跟隨父母移民到了海外,很輕鬆就可以融入本土文化,英語已經同母語無異。名校畢業後進入職場,無論是語言優勢,還是文化背景,比一代移民的父輩們的境遇已經好了很多。

華裔父母漸進式放手  “拼一代”漸進式獨立

國內連戲劇《虎媽貓爸》正在熱播,趙薇為了女兒可以順利進入第一小學,不惜賣掉舒適的大房子,全家搬進8、9萬一平米的學區房。家長為了子女教育貌似已經步入了瘋癲的狀態。

海外的許多移民父母雖然也會付出高價錢來買學區房,但是還是相對理智的。為孩子提供有利資源的同時,也不忘鍛煉子女獨自生存的能力並適時回報社會。

每年國殤日,加拿大人都會佩戴紅罌粟花參加紀念活動,一些大型的商場或者超市門口,那些穿著制服的小Cadets 佩戴著紅罌粟花為國殤日募捐。鄰居的小孩兒,從十歲開始就幫助左鄰右舍除草掃雪,每次都可以賺取幾塊錢的零花錢。

許多移民父母都認為,為孩子負擔教育基金是應該的,但是工作後一定要獨立生活,負擔自己的開銷。也有少數父母會提供孩子的學費,而生活費用則需要孩子自己去賺。這種漸進式的放手模式,在華裔的父母間已經越來越普遍。而孩子也在更多的接觸社會和生活的不斷曆練中成熟起來。

移民的第一代,通常都是犧牲的一代,辛苦艱辛打拼為子女創造最有利的生存環境。而跟隨父母而來的二代移民們,從小學習了父母的優良拼搏精神,英語和國語同為母語的語言優勢又顯得出類拔萃。不管是父親忙於國內生意飛來飛去,母親在這邊獨自打理一切的家庭,還是父母共同在海外拼搏重頭再來,一起撫養子女的家庭,對孩子的付出和殷切希望都是一樣的。這些披著“拼”時代的標籤,背負著使命的“拼一代”們也在自己特定的軌道上漸行漸穩。

 歡迎前往加拿大海外生活

曲婉婷:留學加拿大勇闖樂壇 譜寫精彩人生

華裔歌手曲婉婷約會溫哥華市長羅品信的新聞,讀者紛紛好奇曲婉婷的加國成長史。

曲婉婷:留學加拿大勇闖樂壇 譜寫精彩人生

人物寫真 留學生曲婉婷 勇闖加國樂壇

今年上映的中國香港電影《春嬌與志明》獲得好評,片中由溫哥華華裔創作歌手曲婉婷(Wanting)創作及主唱的《Drenched》,因而令她紅透中國香港甚至泰國等地。曲婉婷透露,父母本來反對她投身音樂,但最後受到她的誠意打動。她說,未來會在加國及亞洲雙線發展。

出生於中國東北哈爾濱的曲婉婷,12年前到多倫多修讀語言,後轉往溫哥華西門菲沙大學(SFU)攻讀經濟,但她發現對經濟學根本缺乏興趣;加上與男友分手,決定休學5個月,四處演唱及創作,《Drenched》就是她當時的其中一首創作歌曲。

在曲婉婷溫哥華的家中,不大的房間裏擺滿了各種樂器。曲婉婷稱,這是自己從小的夢想——長大當個歌手、屋子裏擺滿樂器,靈感迸發,隨時可以創作、唱歌。

2000年,曲婉婷到加拿大留學,學業雖然緊張,但她一直沒有放棄音樂。相反,這次出國讓她有機會欣賞到國外的音樂風格。初來乍到,曲婉婷第一次聽到外國的Hip-pop和R&B時,第一反應是怎麼旋律這麼平呀?

留學加拿大 難忘音樂愛好

不過,2004年偶然參加的一場比賽讓她意識到了音樂是無國界的,“當時加拿大音樂電視頻道在溫哥華的一家商場舉辦音樂比賽,評委就是觀眾。當時一共有7位參賽選手,感興趣的觀眾也可以報名。我正好路過,就試了一下,唱的是蒂朵的《Thank You》。沒想到,素不相識的異國觀眾給我的掌聲最熱烈,我贏了。”曲婉婷說。

2005年,曲婉婷開始嘗試自己寫歌,把內心深處最坦白的感受通過歌詞、旋律表達出來。她還記得,自己的第一首歌是寫給前任男友的《To Markus》,“現在看歌詞寫得挺直白的,但那是我的真情實感。”之後,曲婉婷就開始慢慢嘗試創作,並且唱給朋友聽。

至今讓許多朋友印象深刻的,是她寫給父親的歌曲《Hide Away》。曲婉婷表示:“這首歌是我在11月11日創作的,那天是我爸的生日。給他打完電話,祝他生日快樂後,我就不停地想他,想他不怎麼愛說話,很老實,也很善良,有一顆包容的心,從不說別人的不好,也想起了我周圍一些朋友和他們父親之間的事,有所感悟,就寫出來了這首歌。”

有了這樣的激勵,2005年,婉婷和幾個朋友組成了“The Wanting Band”(婉婷樂隊)。至今,曲婉婷還記得第一次出場的情景,“那是在一個咖啡店演出,為了晚上的演出,我們一早就開始準備。快到半夜12點時,終於輪到我們上場了,因為人剩的不多了,反響不是很熱烈,下臺後我有點兒沮喪。但這次演出也讓我意識到,在家裏唱和在臺上唱是不一樣的,只有經驗多了,在舞臺上才不會緊張,而且搖滾風格也不適合我。所以過了一段時間,我主動解散了樂隊,開始獨自打拼。因為常在當地演出,時間長了大家都知道,這座城市裏有個會唱歌的中國女孩。”

打工交學費 出成績獲母親諒解

為了掙部分學費和買CD的錢,曲婉婷開始了她的打工生涯,“當時我只是學生,沒有工作簽證,我就跑到網上看那些請人的帖子。後來看到一個富人每週六都會在家裏舉行Party,需要人每週日去打掃,我就自告奮勇。每次從早上10點打掃到晚上6點,算上工資及賣酒瓶子的錢,平均每週能賺100加幣。雖然很累,但拿到自己賺來的錢去交學費、買CD,就覺得值了,這個工作我足足幹了兩年。”

相對於體力上的付出,曲婉婷稱有一段時間母親的不理解讓自己更難受,“母親一直希望我學商科,不想讓我把音樂當成主業,在知道我開始創作音樂後,母親很生氣,有三年時間沒和我聯繫。我在電話裏曾給媽媽唱過一首為她創作的英文歌《Shell》(殼),她可能都不知道我唱的是什麼,實際上我當時是哭著唱的,聽完後她說的還是‘把心思用在學習上’。直到後來我取得了一些成績,媽媽身邊的朋友誇我以後,我們才慢慢開始聯繫。”

曲婉婷音樂旅途上的第一次大轉折,應該是遇到了加拿大頂級音樂公司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