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身份的疑惑:加拿大移民二代的冷眼

我公司里华人相当多,尤其是这几年来在各大院校招聘的理工科商科毕业新生和COOP的在读生中,超过半数是华裔。近一两年来工作的华裔大学生,从姓氏看他们大多来自大陆移民家庭,这和十多年前华裔毕业生多来自港台的状况相比有很大的改变。

华裔身份的疑惑:加拿大移民二代的冷眼

十多年前,华裔是在整个加拿大社会是实实在在的少数族裔,他们的孩子在校园里也是少数族裔。大学一毕业能通过几番筛选和面试进到大公司里的华裔年轻人,应该算得上是精英。我们这些当时在育儿年龄的新移民,都很希望将来的孩子象他们那样出类拔萃。

记得那时有五六个华裔新毕业生,有男有女,分别在不同部门担任管理培训生。一年多下来,我发现他们在工作上除非不得已要和和我们这些第一代移民同事打交道,否则绝不有任何接触。就算是为了公事,公事公办讲完以后一转身就当你透明视而不见。相比之下,他们跟其他族裔或者跟他们同样背景的移民二代有说有笑热情亲切,表现完全正常。公司里搞活动,比如多元文化节这类活动,他们要不就不参与,要参与则去别的族裔小组帮忙,不愿意在华人组里出现。亚裔员工协会欢迎新会员,喊他们参加聚会他们要么当没听见,要么否认自己是亚裔拒绝参加。平时部门开会搞活动分小组讨论,这几个同事都坐在我们旁边了却只和其他族裔同事说话,不与我们搭嘴。有位华裔女孩,需要找一些数据跟我开会。开会的时候好好的,该讲什么讲什么。然而会后在电梯里遇到,周围只有我和她两个人,她却好像不认识一样,扭过脸去不打招呼。那种判若两人的态度还真是少见。我以为是我自己多心,或者无意说错了话闹了误会。后来和其他两个华裔老同事闲聊时提起这件事,他们都慨叹有同样的经历,不光是她,和她同期毕业来的几个华裔青年都是这样的表现。从那时我们明白了不是他们对我们某个人有意见,也不是他们当中某个人有毛病,而是整体有意识地和我们划清界限。

当一个人不愿意承认和认同自己的肤色,种族和文化,在我看来是悲哀的。虽然他们不把自己当作华裔,但是其他族裔同事仍然在各种场合把他们当作华裔对待。在一次亚裔员工讨论会上,几位早期移民二代的同事分别讲述自己在加的成长故事。他们的父母来时大多没有经验,资产和积蓄,无法融入社会,做着底层的工作维持生计。当时的社会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接受远远不像现在这样普遍,这些孩子们无论去那个学校,经常被同学耻笑恶搞,老师也不管。中国的国际地位低,在西方世界的形象不好,西方媒体的负面报道多,令他们经常为自己是华裔不爽。父母辈的逆来顺受,他们本人在体型,家庭背景,社会地位上都感觉矮人一截,觉得除了好好读书上大学,没有其他途径能够向本地人证明他们的实力,在这个社会被尊重。青少年时期和种族有关的不愉快经历,令他们产生了IDENTITY的挣扎。

十多年过去了,九十年代大陆新移民的子女们现在都纷纷成年进入就业市场。同为华人移民的第二代,现在这批人的父母本身也是专业人士或者生意人,家庭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的提升,本地华裔人数的剧增,多元文化的深入,中国经济的崛起,令他们对自己是华裔非更有自信。他们对待第一代华人移民同事的态度也很不同。现在来的新毕业生,中午乐意和我们同桌吃饭,分享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和游览的经历。他们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认同相对来讲强烈很多,没有他们的小前辈那种集优越感和自卑感于一身的纠结。

我希望我的孩子将来对自己是加拿大华裔这个身份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同时热爱两种传统两个文化;不要在乎我们华裔和他们非华裔的区别,而是带头创造一种求大同存小异的族裔和谐。

欢迎前往加拿大海外生活

拼爹、拼妈、拼学区房,加拿大华裔步入“拼”时代

20年前寒门出贵子,聪慧勤勉的孩子通过读书求学终会有绝地反击的机会;20年之后的拼爹时代,精英多出自富裕家庭。当今中国的社会是人脉和金钱的社会,寒门子女缺乏这些条件,想要出人头地,难上加难。太平洋彼岸的枫叶国,当子女未来教育成为国人移民的主要动力,“拼爹”,“拼妈”,“拼学区房”,华裔移民已经全面步入了“拼”时代。

拼爹、拼妈、拼学区房,加拿大华裔步入“拼”时代

被披上“拼”时代的标签是这些九零尾或者零零后们。这些新新人类“拼一代”,不仅“拼爹”,“拼妈”,更“拼学区房”。他们所面临的竞争早已拉开了帷幕。

最近几年,加拿大楼市一直备受争议和关注:唱衰的一派认为“泡沫严重”,唱涨的一派则认为价格涨幅保持在“正常范围”。但就市场价格走势来看,加拿大楼市似乎真的“好得不得了”。学区房也是一路扶摇直上,涨幅摇摇领先,因为买学区房,抢占最好的位置,这也是我们传统“教育卡位”的思路。教育在国人思路中永远是第一位的因素。

国内“拼爹”,国外“拼妈”正流行

自古孟母三迁,不是因为环境不好,而是因为邻居不好,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孟母全家三次迁移。如今为了给子女更好的资源和教育,多少父母选择移民海外。如今“拼爹”、“拼妈”并驾齐驱。父亲在国内赚钱养家,妈妈在外海全职陪读已经成为许多移民家庭的常态。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拼一代”的父母们大手笔拼名校,花重金买下学区房。

在移民异国他乡的环境里,妈妈们首先要会开车,可以买菜和接送孩子上下学或者参加各种兴趣班。身体要健硕,因为每天不仅要做饭、洗衣、整理家务,到了春天还要给房子外面的土地施肥、播草种、种花、种树;到了夏天要除草、浇水;到了秋天要捡树枝、扫落叶;到了冬天要扫雪。

厨艺要好,因为孩子长身体需要补充营养,每天要变花样做好吃的食物。英文沟通能力要强,英文水平不仅可以处理日常事务,又要和学校的老师沟通孩子的情况。还要不断提升自己,作为全职妈妈,生怕守旧的思想是跟不上当今时代进步的育儿经验。家庭条件不是特别宽裕的超人妈妈们,还要身兼数职,不仅要将一切打理妥当,还要抽出时间打工或者到学校继续学习深造。海外的妈妈都是24小时随时候命的On Call,任曾经再小鸟依人、十指不沾阳春水,在海外基本都要做到一副铁肩挑重担。父母们上紧了发条一般绷足了劲儿为孩子各种“拼”,抢占资源首当其冲便是要抢占学区房。

海外超前投资  “拼教育”首当其冲

中国家长重视教育的程度让全世界瞠目结舌,许多中国买家们纷纷到北美甚至欧洲一些名校附近买房置业,一掷千金去抄底,掀起一轮轮海外购房旋风。多数买家境外购买豪宅是为了子女日后的教育考虑。甚至有新闻报道,一名富商之女在美国名校附近购买下天价豪宅,竟是为了还在襁褓中的儿子日后读大学考虑。一些买家入手名校附近的高端物业是为了满足孩子日后上大学居住的需求,而另一些买家投资房地产则为了升值后可以帮助孩子支付昂贵的学费。随着中国的父母们海外买房的愈演愈烈,学区房的拼抢异常火爆。

多数海外的华裔子女学习都是比较努力的,考进名校的也很多,多半孩子不辜负父母提供了比较有利的学习资源。因为在本地出生或者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母移民到了海外,很轻松就可以融入本土文化,英语已经同母语无异。名校毕业后进入职场,无论是语言优势,还是文化背景,比一代移民的父辈们的境遇已经好了很多。

华裔父母渐进式放手  “拼一代”渐进式独立

国内连戏剧《虎妈猫爸》正在热播,赵薇为了女儿可以顺利进入第一小学,不惜卖掉舒适的大房子,全家搬进8、9万一平米的学区房。家长为了子女教育貌似已经步入了疯癫的状态。

海外的许多移民父母虽然也会付出高价钱来买学区房,但是还是相对理智的。为孩子提供有利资源的同时,也不忘锻炼子女独自生存的能力并适时回报社会。

每年国殇日,加拿大人都会佩戴红罂粟花参加纪念活动,一些大型的商场或者超市门口,那些穿着制服的小Cadets 佩戴着红罂粟花为国殇日募捐。邻居的小孩儿,从十岁开始就帮助左邻右舍除草扫雪,每次都可以赚取几块钱的零花钱。

许多移民父母都认为,为孩子负担教育基金是应该的,但是工作后一定要独立生活,负担自己的开销。也有少数父母会提供孩子的学费,而生活费用则需要孩子自己去赚。这种渐进式的放手模式,在华裔的父母间已经越来越普遍。而孩子也在更多的接触社会和生活的不断历练中成熟起来。

移民的第一代,通常都是牺牲的一代,辛苦艰辛打拼为子女创造最有利的生存环境。而跟随父母而来的二代移民们,从小学习了父母的优良拼搏精神,英语和国语同为母语的语言优势又显得出类拔萃。不管是父亲忙于国内生意飞来飞去,母亲在这边独自打理一切的家庭,还是父母共同在海外拼搏重头再来,一起抚养子女的家庭,对孩子的付出和殷切希望都是一样的。这些披着“拼”时代的标签,背负着使命的“拼一代”们也在自己特定的轨道上渐行渐稳。

 欢迎前往加拿大海外生活

曲婉婷:留学加拿大勇闯乐坛 谱写精彩人生

华裔歌手曲婉婷约会温哥华市长罗品信的新闻,读者纷纷好奇曲婉婷的加国成长史。

曲婉婷:留学加拿大勇闯乐坛 谱写精彩人生

人物写真 留学生曲婉婷 勇闯加国乐坛

今年上映的中国香港电影《春娇与志明》获得好评,片中由温哥华华裔创作歌手曲婉婷(Wanting)创作及主唱的《Drenched》,因而令她红透中国香港甚至泰国等地。曲婉婷透露,父母本来反对她投身音乐,但最后受到她的诚意打动。她说,未来会在加国及亚洲双线发展。

出生于中国东北哈尔滨的曲婉婷,12年前到多伦多修读语言,后转往温哥华西门菲沙大学(SFU)攻读经济,但她发现对经济学根本缺乏兴趣;加上与男友分手,决定休学5个月,四处演唱及创作,《Drenched》就是她当时的其中一首创作歌曲。

在曲婉婷温哥华的家中,不大的房间里摆满了各种乐器。曲婉婷称,这是自己从小的梦想——长大当个歌手、屋子里摆满乐器,灵感迸发,随时可以创作、唱歌。

2000年,曲婉婷到加拿大留学,学业虽然紧张,但她一直没有放弃音乐。相反,这次出国让她有机会欣赏到国外的音乐风格。初来乍到,曲婉婷第一次听到外国的Hip-pop和R&B时,第一反应是怎么旋律这么平呀?

留学加拿大 难忘音乐爱好

不过,2004年偶然参加的一场比赛让她意识到了音乐是无国界的,“当时加拿大音乐电视频道在温哥华的一家商场举办音乐比赛,评委就是观众。当时一共有7位参赛选手,感兴趣的观众也可以报名。我正好路过,就试了一下,唱的是蒂朵的《Thank You》。没想到,素不相识的异国观众给我的掌声最热烈,我赢了。”曲婉婷说。

2005年,曲婉婷开始尝试自己写歌,把内心深处最坦白的感受通过歌词、旋律表达出来。她还记得,自己的第一首歌是写给前任男友的《To Markus》,“现在看歌词写得挺直白的,但那是我的真情实感。”之后,曲婉婷就开始慢慢尝试创作,并且唱给朋友听。

至今让许多朋友印象深刻的,是她写给父亲的歌曲《Hide Away》。曲婉婷表示:“这首歌是我在11月11日创作的,那天是我爸的生日。给他打完电话,祝他生日快乐后,我就不停地想他,想他不怎么爱说话,很老实,也很善良,有一颗包容的心,从不说别人的不好,也想起了我周围一些朋友和他们父亲之间的事,有所感悟,就写出来了这首歌。”

有了这样的激励,2005年,婉婷和几个朋友组成了“The Wanting Band”(婉婷乐队)。至今,曲婉婷还记得第一次出场的情景,“那是在一个咖啡店演出,为了晚上的演出,我们一早就开始准备。快到半夜12点时,终于轮到我们上场了,因为人剩的不多了,反响不是很热烈,下台后我有点儿沮丧。但这次演出也让我意识到,在家里唱和在台上唱是不一样的,只有经验多了,在舞台上才不会紧张,而且摇滚风格也不适合我。所以过了一段时间,我主动解散了乐队,开始独自打拼。因为常在当地演出,时间长了大家都知道,这座城市里有个会唱歌的中国女孩。”

打工交学费 出成绩获母亲谅解

为了挣部分学费和买CD的钱,曲婉婷开始了她的打工生涯,“当时我只是学生,没有工作签证,我就跑到网上看那些请人的帖子。后来看到一个富人每週六都会在家里举行Party,需要人每週日去打扫,我就自告奋勇。每次从早上10点打扫到晚上6点,算上工资及卖酒瓶子的钱,平均每週能赚100加币。虽然很累,但拿到自己赚来的钱去交学费、买CD,就觉得值了,这个工作我足足干了两年。”

相对于体力上的付出,曲婉婷称有一段时间母亲的不理解让自己更难受,“母亲一直希望我学商科,不想让我把音乐当成主业,在知道我开始创作音乐后,母亲很生气,有三年时间没和我联繫。我在电话里曾给妈妈唱过一首为她创作的英文歌《Shell》(壳),她可能都不知道我唱的是什么,实际上我当时是哭着唱的,听完后她说的还是‘把心思用在学习上’。直到后来我取得了一些成绩,妈妈身边的朋友夸我以后,我们才慢慢开始联繫。”

曲婉婷音乐旅途上的第一次大转折,应该是遇到了加拿大顶级音乐公司Nettwerk的CEO——Terry(特里),国际着名歌手艾薇儿以及在今年冬奥会开幕式上边弹边唱的莎拉•克劳克兰等许多世界知名的音乐人,都是这家公司打造出来的。2005年,曲婉婷已认识特里,但直到去年,才把唱片《Love I Am》(《爱我》)寄给他。特里很喜欢,不久就找到她,并签下她为公司的第一个华人创作型歌手。

有了专业的指导,曲婉婷在创作上更是游刃有余,至今为止,她已创作了40多首歌曲。

作为公司签约的第一个华人女歌手,公司给曲婉婷的定位是亚洲市场、北美市场一起闯。

在2010年8月16日晚举行的第30届“哈夏”闭幕式大型文艺演出上,曲婉婷专程从纽约赶回哈尔滨,在现场自弹自唱由她自己创作的两首英文歌曲——《Hide Away》(《避风港》)和《Drenched》(《沉醉》)。

返华演唱获好评

“一首是我在父亲生日时创作的《Hide Away》(《避风港》),对我个人来说,这是我第一次在父亲面前演唱这首歌曲,而我更希望就像我在演出现场说的那样,将这首歌献给天下所有的父亲和子 女,一起感受父爱的深沉和伟大。”

至于另一首选择了《Drenched》,曲婉婷表示:“既然回到中国、回到家乡,我当然要唱一首带些中国特色的歌曲。 《Drenched》是我在去年年底创作的,一些朋友听后觉得旋律有中国韵味,之前曾在世界很多地方唱响,我也希望它能同样得到家乡人的认可。”

曲婉婷又透露,今年8月刚完成港沪等地专场演出,10月9日及14日又到美国洛杉矶及纽约市表演。她说已跟环球音乐公司签约,未来将往返加国、中国和东南亚等地作双线发展,让更多人欣赏她的原创歌曲。

她还成功地担任了温哥华旅游大使。

欢迎前往加拿大海外生活

移民加拿大魁省生活就比在中国幸福?

中国加拿大生活对比移民加拿大魁省生活就比在中国幸福?

移民加拿大魁省生活就比在中国幸福?

第一部分:魁北克的移民

在移民方面,魁省平均每年接收来自100多个国家的45000个移民。

从来源国上,魁省移民人口:

 
排名
出生国
人数
百分比
1
Italy
65,550
7.7
2
France
59,219
7,0
3
Haiti
56,755
6.7
4
China
39,190
4.6
5
Lebanon
34,875
4.1
6
Morroco
33,565
3.9
7
Algeria
29,515
3.5
8
Romania
26,955
3.2
9
United States
26,575
3.1
10
Viet Nam
24,445
2.9
 

第二部分:魁省概貌

魁省面积1,667,441 平方千米,相当于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比利时、瑞士和德国的总和,人口7,546,130个。

魁省自然情况:750,000个湖以及130,000个河,覆盖了10%的领土;森林覆盖750,300平方千米,约1/2领土。

魁省人口稀疏,多居住在南部,圣劳伦斯河谷一带。

 
每km2 居住人数(2005)
Québec
4.6
Russia
8.5
Argentina
14.1
Chile
21.5
Brazil
21.8
Peru
21.8
Venezuela
30.3
Colombia
44.3
Mexico
56.1
Bulgaria
70.0
Romania
94.0
France
110.4
United Kingdom
249.4
Belgium
345.9
Hong Kong
6,642.0
 

 

从人口分布来看,魁省人口最多的几个城市:

 
魁省大城市人口统计
Montréal 3,635,571
Québec 715,515
Ottawa – Gatineau (Québec part) 283,959
Sherbrooke 186,952
Saguenay 151,643
Trois-Rivières 141,529
 

第三部分:了解魁北克17个行政区

1. Bas-Saint-Laurent

下圣劳伦斯地区

人口:200,653  面积:22,232.11 km

特色:农村,63%的人口居住在农村

已有移民:法美英中等国。

2. Saguenay–Lac-Saint-Jean

萨格奈-圣约翰湖

人口:274880  面积:98710.11

特色城市:萨格奈

特色:农产品、旅游业

已有移民:法中美德等。

3. Capitale-Nationale

首府地区

人口:700,616 面积:18,638.7

特色城市:魁北克市、夏奥尔良岛、夏洛瓦地区

特色:生活品质和绿色空间

已有移民:法哥伦比亚美中摩洛哥等。

4. Mauricie

摩丽丝区

人口:259424 面积:35452

特色城市:三河市以及沙威尼根

特色:三所大学,学术网络

已有移民:法美德中等。

5. Estrie

艾第地区

人口:310733 面积:10195

特色城市:舍布鲁克

特色:四所大学、农矿及旅游业

已有移民:美法英中等。

6. Région de Montréal

蒙特利尔地区

人口:1,886,481 面积:499.19

特色城市:蒙特利尔

特色:占魁省1/4人口

已有移民:70%魁省移民居于蒙特利尔,占总人口28%;欧37%、亚29.5%、美21%、非12.4%。

7. Outaouais

乌塔韦区

人口:338491 面积:30504

特色城市:加蒂诺

特色:安省魁省交界,渥太华首都圈

已有移民:黎巴嫩,葡法美英德中等。

8. Abitibi-Témiscamingue

阿比蒂比- 蒂米斯坎明格

人口:144835

面积:57340

特色:林业、采矿业。

已有移民:美法意德英中等。

9. Côte-Nord

北岸

人口:94766

面积:236700

特色:第二大,铁矿、铝业和林业。

已有移民:法、摩洛哥、中、罗马尼亚、阿尔及利亚。

10. Nord-du-Québec

北魁北克

人口:42,579

面积:839,000

特色:第一行政区、水面积丰富。

11. Gaspésie–Îles-de-la-Madeleine

嘉比茜-马德兰岛

人口:96924

面积:20272

特色:农业、渔业、林业、旅游,森林覆盖率高。

已有移民:美法中比利时等。

12. Chaudière-Appalaches

肖迪耶-阿帕拉什

人口:410829

面积:15071

特色:第二大农业区。

已有移民:美法中瑞意等。

13. Laval

拉瓦尔

人口:401553

面积:247.09

特色:移民主要定居地。

已有移民:美法中比利时等。

14. Lanaudière

勒奴地耶

人口:424233

面积:13537

特色:旅游资源,度假胜地。

已有移民:法意美中等。

15. Laurentides

洛朗第

人口:499882

面积:20560

特色:洛朗第山脉,湖边别墅和滑雪场。

已有移民:法美葡意德英比中瑞等。

16. Montérégie

蒙泰雷吉

人口:1,442,433

面积:11,851

特色:蒙泰雷吉山,农业及旅游业。

已有移民:法美英中意 德比 葡越等。

17. Centre-du-Québec

中魁北克地区

人口:224,200

面积:6,928

已有移民:瑞美法中 等。

第四部分:魁省移民生活

教育:

 
 
本科生学费2005-2006
( $ 加元)
Québec
$1,900
Western provinces
$4,583
Atlantic provinces
$4,102
Ontario
$4,396
 

住房:

租房>>

 
加拿大各省房租价值(两居室) – 20091
省份
加元
Newfoundland-Labrador
616
Prince Edward Island
681
Nova Scotia
808
New-Brunswick
653
Québec
629
Ontario
949
Manitoba
757
Saskatchewan
796
Alberta
1 069
British Colombia
1 003
 
 

  主要都会区房租价格(两居室)- 20082

都会区
加元
Saguenay (Québec)
518
Trois-Rivières (Québec)
505
Sherbrooke (Québec)
543
Montréal (Québec)
659
Québec City (Québec)
653
Gatineau (Québec)
677
Halifax (Nouvelle-Écosse)
833
Kingston (Ontario)
880
Ottawa (Ontario)
995
Toronto (Ontario)
1,095
Winnipeg (Manitoba)
769
Saskatoon (Saskatchewan)
841
Calgary (Alberta)
1,148
Edmonton (Alberta)
1,034
Vancouver (British Colombia)
1,124
Victoria (British Colombia)
965
 

买房>>

 
  加拿大各省买房成本- 2004
Provinces
加元
Newfoundland-Labrador
130,096
Prince Edward Island
110,815
Nova Scotia
146,096
New-Brunswick
112,933
Québec
173,725
Ontario
245,229
Manitoba
119,245
Saskatchewan
110,824
Alberta
194,769
British Columbia
289,107
 
 
 
 
加拿大主要都会区买房成本 – 2004
Metropolitan regions
加元
Saguenay (Québec)
93,243
Trois-Rivières (Québec)
90,728
Sherbrooke (Québec)
138,473
Montréal (Québec)
194,692
Québec City (Québec)
129,149
Gatineau (Québec)
150,264
Ottawa (Ontario)
238,152
Toronto (Ontario)
315,266
Winnipeg (Manitoba)
121,925
Saskatoon (Saskatchewan)
132,549
Calgary (Alberta)
222,860
Edmonton (Alberta)
179,610
Vancouver (British Columbia)
373,877
Victoria (British Columbia)
325,412
 

经济与就业:

收入>>

 
 
加拿大各省周薪 – 2006.02
加拿大各省
加元
Nova Scotia
647.27
New Brunswick>
681.19
Québec
697.15
British Columbia
742.82
Canada>
745.88
Ontario
786.75
 
 
国家
$年可支配收入
年份
Mexico
7,379
2003
Québec
17,740
2005
France
17,793
2003
Belgium
17,930
2003
Canada
19,310
2005
United Kingdom
20,089
2003
United States
30,469
2005
 

失业率>>

 
一季度失业率-2006
魁北克主要都会区
失业率
Saguenay
7.8
Québec
5.5
Sherbrooke
8.3
Trois-Rivières
9.1
Montréal
9.4
Gatineau
5.7
All of Québec
8.4
 

第五部分:魁省的社会价值观

1、在魁北克,讲法语是一项必要的任务。根据《法语宪章》的规定,法语是魁北克社会的官方语言。在魁北克永久定居的移民的孩子们通常都去上法语学校。

2、魁北克是一个自由和民主的社会。魁北克的政治体制建立在以下几项基本原则之上:言论自由和人权平等,公民有权参加各种协会、政党以及诸如董事会这样的管理决策机构。

3、魁北克实行政教分离。魁北克政体及其机构都实行政教分离,他们的决策和行动独立于一切宗教权力。在公立学校已经不再教授宗教和教派课程。

4、魁北克是一个丰富多样的社会。魁北克是一个多样化的社会,人口占多数的法裔加拿大人和英裔加拿大人、[北美]原住居民以及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血统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分享生活。

5、魁北克是一个[人的]权利至上的社会。在价值观和尊严问题上,人人平等,人人都有权利得到平等的法律保护。

根据《人权和自由宪章》说明的原因,魁北克禁止人与人之间在以下方面表现歧视 :· 种族· 肤色· 性别· 妊娠· 性取向· 人的(法律)身份· 年龄,法律规定的情况除外· 宗教· 政治信念· 语言· 族裔或国籍· 社会境况· 残障或为克服这种残障使用某种手段。

6、在魁北克,男女享有同样权利,也承担同样的义务。

7、在魁北克,行使人权和自由的前提是尊重他人的人权和自由及尊重全体公民的幸福和安宁。

欢迎前往加拿大海外生活

 

中国与加拿大小学教育的对比

中国加拿大生活对比:中国与加拿大小学教育的对比

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国土面积第三大的国家,人口约13.8亿,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密度约139.6人/平方公里。 

加拿大,国土面积约997.061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第二大的国家,却仅有3500万居民在此居住(仅相当于北京、上海两个城市的常住人口之和、美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加拿大人口密度非常低。 

国土面积相当,人口却有着天壤之别。那么,到底中国与加拿大之间,在小学教育方面有着怎样的差别呢?本文通过对比两国在小学教育的各个方面的情况,分析其教育之经验,说明其教育之差异。 

中国与加拿大小学教育的对比

一、    教育观念 

中国是一个有着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的国家,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说法,这种思想沿袭至今,教育已经成为家长眼中孩子出人头地、升官发财的一种手段,最起码也是为了将来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教育的意义完全被歪曲,孩子也很难在学习中得到快乐。我们的教育从小就让孩子生存在一种侄俈之中,使孩子缺失发展的空间与创造力的发挥。 

而加拿大的教育指导思想并非分数,而是鼓励每个学生的创造精神,鼓励学生树立信心,人人都要体现自我价值,敢于改变世界、敢于创造新的事物,而非墨守陈规。 

二、 教育方式 

中国使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授课方式,一切以分数来作定论。大多都是大班上课,教材内容陈旧脱离现实,大量引用外国故事脱离具体环境,过于注重思想品德教育,每册书覆盖面广缺少侧重点。小学数学则过难过深,原来应该初中学的知识都搬入小学。多数教材都存在什么都有的大杂烩现象,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点、智力水平和心理现状。大大的书包,繁重的家庭作业,周末的各种培训班这些都成为中国小学生的代名词。全国有那么多的小学生,每年的纸张浪费惊人,还不包括人工费、印刷费、运输费等一系列的费用。 

而加拿大是没有统一的中小学课本的,无形中节约了大量资源。,每个省单独制定本省的教学大纲和课程科目。采用混合编班制,基本上是三个年级的学生编在一班,每个班级大约20-30人。其好处是让不同年龄的学生能够互相学习,这种结构好像家庭里有不同年龄的兄弟姐妹一样。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一般没有家庭作业和测验,主要是让小孩多参加些课外活动。小学四年级到七年级,老师会安排一些家庭作业和测验,许多功课是以课题设计方式进行的,学生要自己到图书馆、互联网络等找参考资料和相关信息,整理这些资料并在班级参加讨论,这些课题不会有标准的答案,主要是鼓励学生勇于思考。有的还会安排同学轮流向全班发表研究报告内容,培养学生的组织与表达能力。 

三、 教育资源 

加拿大公立学校的教学设备与我们中国相比,并不先进,有许多方面,如多媒体教学、实验室的设备、大型的阶梯教室等,远没有我们国内的一些学校发达,但是,并不先进的教育教学资源却发挥着最大的效益。所有的共用场馆,包括图书阅览、特殊功能教室、体育场馆等,在课间等自由活动时间向学生开放,以较高的利用率发挥着较高效率。 

四、作息时间

 中国的小学生要早晨6点多起床,7点40到学校,一直到下午4、5点回家,然后就做功课,中间除了吃饭顶多看一会动画片,这样枯燥的学习生活日复一日直到考上大学。 

而加拿大的小学生则是早晨8点起床,8点45到学校,中午回家吃饭或在学校吃饭,下午3点半回家。每天上课六小时,有充足的课后娱乐时间,丰富孩子们的童年。 

五、 教育费用 

在中国,从幼儿园开始,入园费、课外班费,上小学时的择校费、书本费用,都是一大笔钱。即使是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免除了学费之后,仍是要交各种各样的其他费用。 

而在加拿大,公立学校实行12年义务教育,完全免费(无书杂费)。作为加拿大永久居民的子女与加拿大公民一样,上公立小学、中学的学费是全免的,且入学手续简单。中小学的入学原则是:就近按照学区划分(即按住处所在地划分)。 

六、 教育经费 

中国人口占世界的19.3%,教育经费占世界的1%,卫生经费占世界的2%。2012年,教育经费硬指标首次实现占GDP4%目标,全国教育支出占GDP的4%,低于联合国要求的6%。中国人均教育公共支出在世界排名中比较靠后。 

在加拿大,教育是一大产业,其规模达到575亿加元。目前,加拿大拥有16,277所公立、私立和联邦的中小学学校。加拿大人均公共教育投入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公民或永久居民及其子女从小学到中学全部免费教育。政府对高等教育也有很高的津贴。加拿大之所以维持如此高的教育投入是因为教育质量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教育投资对提高国家整体生活水平做出了直接贡献。 

七、 考试模式 

在中国,小学教育在长期以来,以应试升学为目的,以追求高分为目标,完全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将孩子的天性以及创造力消磨殆尽。单一的文化课书面考试,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和劳动技能素质的提高,导致劳动教育、品德课教学普遍存在着片面强调记忆观点与资料,忽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品质的养成。提倡了多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口号,至今无法得到真正的体现。尤其是班级考试分数的公布和排名对孩子心理的影响巨大。 

而在加拿大,学校每年派发2-3次成绩报告表,分别是在12月初、3月底和6月底。通常情况下,成绩报告单的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有关学生各科的学习情况,第二部分为考察学生的学习技巧,第三部分为家长的反馈意见。派发成绩单时校方鼓励家长多与教师会面,以讨论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交换意见,这有助于教师因应学生的需要而做出个别的辅导,有些学校会安排翻译帮助家长与教师的交流。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的成绩单不用等级表示,而是使用描述式评语,如语言的表达能力、对数学的理解、艺术方面的悟性、社交的活跃性等。小学四年级到七年级的成绩以等级表示,如A、B、C等等,但是绝对不会有班级内的排名,加拿大的学校对什么都保密,尤其是学生的成绩。公布分数和排名最直接的结果是在班里造成竞争态势,对成绩一般和较落后的学生来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从而影响学习和成长,也违背教育的本来目的。 

八、 学期假期 

中国的学生每年分为上、下两个学期,上学期从9月份到12月份,下学期从次年2月份到6月份。寒假放假时间为当年1月12日至2月9日;暑假放假时间为7月4日至9月1日。

而在加拿大,小学的新学年一般是从9月初或劳工节(9月的第一个星期一)之后开始,至次年的6月底结束。一学年有三个学期,第一个学期从9月份到12月份的圣诞节之前,之后有两周的寒假,包括圣诞节和新年元旦;第二学期从12月中旬到3月中旬,之后是一周的春假;第三学期从3月下旬到6月底,最后是7月和8月为期两个月的暑假。  

总结: 

受不同教育教学思想和文化传统的影响,教育的不同亦在意料之中。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将来是个“成功人士”。但对于成功人士的定义,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我觉得至少在北美,他的教育是让孩子能全面的发展。如果你 “优秀”,他们也有很好的体制来给你机会发展。我倒是觉得中国的教育体制需要有很大的改良,搞那些超难超深的习题,如奥数题这些,对于小学生的发展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我觉得加拿大的教育体制比中国先进了许多。这不单单在学习上,不单单在体育课上,不单单在选修课上,还表现在让你成为一个完整人格的人,还在于从小就建立你的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对社会的奉献。在全世界发达国家中,唯一没有实行教育产业化的国家就是加拿大。加拿大教育基础雄厚,教育水平居世界前列,是吸引世界八方移民的主要原因。那么,作为世界上整体教育水平一流的国度,加拿大的教育制度有着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欢迎前往加拿大留学指南

加拿大留学生存小贴士:“衣食住行”话留学(组图)

又到一年海外开学季,你有没有面对一屋子的东西一筹莫展的抓狂?居外网特别请来欧美澳日各地学子,用血泪史告诉你那些“冷门”常识:有一种寒冷叫“忘穿秋裤”,有一种打车叫“站到天黑”……过来人的经验就是:打包行李先思量,异国他乡幸福多;若是图得一时爽,此处省略1万字……

加拿大留学生存小贴士:“衣食住行”话留学(组图)

 

欢迎前往加拿大留学指南海外生活

中国加拿大医疗体制对比

中国加拿大生活对比:中国加拿大医疗体制对比

前段我回国,陪床留医老母多日,重新感受国内医苑的特有氛围。出洋不过廿载,旧景新历却恍若隔世,较之惯于的北美医境,差异颇大。加之角色从居高临下的教授医师,变成唯诺是从的患者家属,体味愈为深刻。

中国加拿大医疗体制对比
中国加拿大医疗体制对比

这是一间普通的市级医院,不同于我的母院–三级甲等省院。只图它距家近送饭陪护等方便,娘患的是老年痼疾,去哪间都差不多的治则,故择之入住。小院的医务不算繁忙,主管医护有暇常来视察,强过大院中照不着忙里忙外名医的面儿。且些许处理尚可与医师商讨,俺所提的措施常被采纳,并没见对方有尊严受到挑战、顾及面子而不从的情形。当然这点在域外则无可能,大夫是病人的救主,随心所欲,怎会听从外人的建议呢。

院风仍不失标语口号式的中国特色。门厅中立着阔幅宣传牌,介绍各科室诸大夫的相片、履历,连检验、麻醉这类辅助部门亦未落下。墙挂大字告示,明码标着各类服务费,细到换药纱布、注射针头的单价,以表“透明”、不乱收费。另有明文牌诏:医护人员不收红包。我心忖明送不得、暗收难免,不易杜绝。还收到过院方电话,问询医疗服务质量,我弟皆以一派溢美之词答复。甭说实情确如此,就算有啥不满的亦弗能直说,会自找暗亏吃的。

病房仍偏大,每间3-6人,其间无帘隔开,患者们相互影响、没私可隐。少数双人小单位,内配厕所、近护士站,安排危重症住以便抢救及时。住大间者的如厕,要去走廊的公共茅房,排式蹲坑,隔了间而已。看惯了欧美多双人房带盥洗室,我颇觉不便,尽管自个原是打这种境中走出的。我妈病笃故住得小间,另张床空着,等于单间了,保姆可在内用电灶煮粥热菜,熟食就搁在壁橱里。这又是北美医家所不允的。医护团队一早查房如故。吊瓶快滴尽时,得去叫护士来换,满脸堆笑;病情陡变,跑去请医生来瞧,诚惶诚恐,着实品出了世态“求人者常畏人,受求者常骄人”的炎凉。

国内如今也电脑化管理病案了,但病历簿上依然整齐粘贴各种化验单据,我常拿来查看以了解病情新变,夜班护士并未加阻挠。这在北美是绝不行的,甭说是住院病历,就连门诊的都是诊所保密,不容病家染指;欲转往外地或其他大夫,事主须要付一笔不小的款项才能取得自己的档案。真是一家有一家的规矩,入乡随俗。

我无意中留心到这里的大夫好年轻呦!因为目前仍是高中生直考医校,故出徒时也就二十岁出头,看上去稚气未脱。反观海外,至少要本科毕业甚至是硕、博士,才得考入医门,修上个五七年方能执业,自然容貌上留下了岁月的沉淀,老成得多。护士们更年青,花季少女,身穿统一的制服鞋袜,脚步轻快,嘴巴甜甜,比起洋护士来教人受用得多。相对之下大夫的着装挺随便,多是牛仔裤加旅游鞋,配着白大褂总觉得有些不搭,与严肃凝重的病房不协调。他们也学着洋医将听诊器绕挂在颈上、而非俺那会儿揣在衣兜,这项的国际接轨倒是来得快。

护士轮值还是每8小时三班倒,有别于海外的12小时两班制;许是人力不缺之故,这能保证当班时精力旺盛。说她们的收入并不高,月入也就千把块钱,较之北美护士年薪七、八万,属于高收入阶层来说,有点可怜。当然国内护士是中、大专资历,美加则是本科学历甚至硕士,算是“一分知识一分酬”吧。又闻即便国内现新晋的主治医师,基本工资才2500元/月,那么护士的收入也将就了。或能由此“歪理”出为啥职业之便成了灰色收入的来源、屡禁不止。现护士多为聘任的,三年一签约,都在力争进“编制”,饭碗或可“铁”些。听说今后可能全改合同工了,指望渺茫。

还刚见报载,岛城大院名医有开始“百元专家号”门诊的,即挂号费从平常的9元猛涨到100块,予以患者VIP待遇;其实也就是断病的时间稍长点儿,约半个钟。这一诊金的消费水平,升斗小民付不起,恐变相成了富豪得享贵族医疗的特权,“新生事物”只造福了有钱一族,无形中还将病人分了等级。这在加国行不通。诚然,9块钱的挂号费也忒低,买张票进园子看猴也不止这价。然较之我出洋时挂号费才五毛钱,这已算高多了。

住院的膳食,或家属自炊来送,或买自伙房,后者也对外开放,比街上的食肆便宜些,蛮实惠。整天守着病榻的我多买着吃,短平快,并没拉肚子,曾有对食品卫生的担忧显得多余。而北美医院则免费提供餐饮,送至床前,但西餐较简单,喜食热汤水的华人多吃不惯。有的医院像西奈山病院,附设的华人服务部可帮助订些中式膳食以飨病家。

周末时,若需急抽血化验,就要家属把标本送去检验科;若换新药立马施用,也需家属到门诊药房去取,本人就曾跑过、还捎回其他患者的药物。绝不敢想象这等事会发生在欧美,假如途中调了包、或以劣充优,出了事谁负责?再就是平常做各种特殊检查,要家属推着担架车前往,扶、抬、推着患者,这活儿至少得俩壮汉方可,家中若没劳力咋办?而在美加这都是院方安排接送,毋庸转乘担架车,就所卧的座床推着到处走。给病人揩屎擦尿的也由护工做,不靠家人,家属“陪床”仅仅是慰问、探望。这都显示出两厢医院职责范围的不同。

特别一提的是,我在出入医院大门时果真见到了警务室,此乃以前救人圣地未曾有过的新鲜事。早就在网上获悉:近年大陆不少医者当班时遭到不满的病人家属袭击而致死伤、医院被砸停摆等;个别地方甚至一度发钢盔给大夫戴着坐班以防不测,觉得可怕又可悲。这回亲莅其境确实感知,医患关系紧张、纠纷不断,咎因医改将健保负担下放,卫生事业变相成生产企业。特别是有的医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干脆专助患者跟医院打官司、赚取佣金作为谋生之道,业称为“医闹”。他们能在行地找出医疗不当之处,教后者“据理”向医院高额索赔,自己也从中牟利。基于这“高人”指点,患方可有的放矢击中要害而非无理取闹;令院方亟难息事宁人、伤透脑筋。

这些都致使白衣天使仿佛工作在刀尖上,每天一脚在医院一脚在法院,少人敢锐意拓新,唯恐一旦出事担责甚至逢凶遇害,于是多例行公事,得过且过,医疗质量随之滑坡。听说现在97%的大夫都不愿子继父业,杏林已变成“高危职业”之一,也“应运而生”了各医院新建的警务室,雇用彪汉昼夜保安,应付闹医行为。圣洁的“白色巨塔”沦落至此,呜呼哀哉。所幸我逗留期间院内尚无“战事”,不料在回加两周后,姐来微信:俺的母院新发殴医意外,一个女处长在急诊室把当值大夫打得眼眶爆裂骨折。俺闻后胆颤心惊,庆幸自个离开了“骇人谷”,可叹吾国吾民,悲哀莫名。

欢迎前往加拿大海外生活

360度观察:令人震惊的中国加拿大差异

中国加拿大生活对比:令人震惊的中国加拿大差异

来到加拿大3年,在中国生活了30多年。应该说,对于两个差异性极大的国家,会有很多感性的认识。但我毕竟只是一个文学教师,要全方位评价两个国家是我的知识和能力所不能企及的,我只能就感觉到的某些方面对两个国家做一个初浅的比较。

我想,首先从大的自然资源环境方面,然后从社会福利保障,再从经济发展和日常的衣食住行方面进行一个大致的比较。

360度观察:令人震惊的中国加拿大差异
360度观察:令人震惊的中国加拿大差异

资源的差异

这是我到达加拿大后感受最强烈的一点。加拿大是一个资源非常丰富,人口稀少的国家。从土地资源来说,是中国完全无法相比的。加拿大大多数的土地都还处于原始未开发状态。多伦多作为加拿大人口最多的大城市,各城区之间非常分散,到处都是大块的草地或是长满灌木丛的山坡。除了这些天然的空地,这座城市还拥有上千座的公园,怪不得很多人说多伦多与中国的上海、北京比简直就是乡村。

在加拿大,在城市与城市之间,几乎看不到类似中国的村落。从多伦多到蒙特利尔将近600公里的高速公路两旁几乎全是保持原貌的树林,也看不到中国公路旁随处可见的农田或是菜地。加拿大只有5%的农民,但是,加拿大却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出口国之一。加拿大被开垦出来的土地,都是真正肥沃的黑土地,就像我们烧的煤一样黑而松软,是我们诗歌里说的肥得流油的土地。一位到农场干过农活的移民朋友告诉我,由于土地极其肥沃,加拿大土地上生产的粮食、蔬菜、水果是从不需加肥料的。农民很清闲,一般播上种子盖上土就只等收获了。这样没有加进任何化学原料的土地上生长的东西当然就是天然的真正的绿色食品了。在国内,我有一个职业毛病,总是口腔溃疡,到加拿大后,虽然有经济压力,心情比在国内紧张得多,但是,口腔溃疡却断根好了,我并没有服用任何药物。所以,我怀疑口腔溃疡是因为食品的化学污染造成的,或者是水质原因造成的。在加拿大,由于拥有充分的土地资源,这里的田地很多都是一年耕种,下一年休耕。让土地也有一个调整休息的周期。

而在我们的祖国,土地已经被耕种了几千年,在最近的几十年,为了养活越来越庞大的人口,土地更是超负荷的运作,被施放上各种各样的化肥和农药,有的土地已经被榨干了养分,变成了随风飞扬的黄土;有的土地已经被化学肥料严重盐碱化,变成了土疙瘩,只有辛苦的农民还在用锄头敲打着这些像石头一样冰冷坚硬的土地,用更多的化肥去催生更多的粮食。就这样恶性循环,土地质量每况愈下。我曾经到过大西北,那里的河流是浑浊的泥流,农民们住在和几千年前没有太大区别的土基房里,灰黄的天空,回荡着的还是那凄婉悲凉的兰花花,走西口,让我想起经典影片《黄土地》的镜头来。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民还是过着完全农耕的生活,生产力严重滞后。8亿中国农民,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啊?所以,我们不能用上海的浦东,北京的王府井来和加拿大相比。

有一个问题一直让我困惑:我好像一直没有在加拿大遇到具有明显群体特征的加拿大农民?朋友们,你们遇到过吗?加拿大肯定有农民,但是,他们一样住 HOUSE,开小车,农业完全实现了机械化。记得从前,国内有一本书,好像名字就叫《我在美国当农民》,讲述的是一个中国人在美国买下农场,当美国农民的经历。我想,农民群体外在特征的消失是否是一个国家是否是工业国的一个重要特征。

每当在加拿大空旷的原野上漫步时,我就会怀恋祖国那些几千年来,一直在奉献着从未休息的土地,心中充满着悲凉和心酸,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我们怎么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留给子孙后代伤痕累累满目疮痍的土地呢?

加拿大的电力资源也很丰富,你从夜行的飞机上俯视任何一个城市,你都会看到一片灯光的海洋。这里从办公楼到街道楼道,灯都是彻夜不灭的。初到加拿大时我非常不习惯,关门后的商店和办公楼依然灯火通明,我住的公寓楼道和一楼大厅里的灯白天黑夜都亮着,在学校读书时,白天教室也都亮着灯。后来,听朋友说,加拿大的电力资源过剩,再说夜晚明灯也是为了安全。加拿大每家每户都是用电炉烧饭,与国内大城市用煤气相比,安全干净又没有污染。而且非常便宜,每一度电只有几分钱,一个月一家人所有电费也仅花20多元。我们买房后,先生告诉我,去年一个冬天,连带用电和取暖,我们居然用了几千度电,但是,电费每月也就100 多元。在国内即使你很有钱,也不可能有如此多的电供你使用。

想起在武汉时,每年夏天三伏时每天都断电就毛骨悚然。80年代,武汉人夏天夜里都睡街上,用盆凉水不断往身上浇;90年代,大家都买了空凋,于是,就开始闹电慌。往往是每天夜里每个区停几个小时。即使你再有钱,你也无法自己发电,往往是在酷热里面对一片黑暗,无奈叹息。有人预言,未来威胁制约中国的将是能源危机。加拿大水资源也非常丰富,世界上最大的淡水资源五大湖就在北美。加拿大湖泊面积占国土的7.6%、湿地占 14%;同时加拿大人口只有3000多万,因此,其人均拥有水量位居世界前列,由于水资源极其丰富,长期以来加拿大居水价极低,而且水质很好,自来水可以直接饮用。在我们生活的魁省,水是免费使用的。

中国国土辽阔,水资源也很丰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平均到每个人,只是加拿大人均的50分之一。

有专家预言,二十世纪,人们为石油而战,而在二十一世纪,人们将为水而战,到2025年,全球将有30亿人缺水。目前,在我们中国,有一半城市缺水,有7000万人农村人口缺乏卫生的饮用水。

但是,有一些细节,却让我感觉的两个国家观念上的巨大区别。加拿大的淡水资源如此丰富,但是,加拿大政府却通过“加拿大联邦水政策”,很好地利用和管理这些资源,控制污染,在加拿大的许多公共场所的洗手间内都采用了含感应技术的节能型水龙头。此外,他们加强对供水设备的检修,保证不出现水在哗哗流的时候再去修理水管和水龙头等设备的情况。记得,三年前,我第一次到公共游泳池游泳,淋浴的水龙头按一下只流1分钟,再按一下又再流一分钟,淋浴完需要不断地按水开关。开始,我很不习惯,觉得不痛快,很麻烦,同时,也不理解,这样一个水资源大国,干嘛还这样节俭?之后,往深处思考,才觉得真是非常英明之举!防患于未然啊!即使有丰富的水资源也需要有节水意识和节水习惯。

而在我们国内,水这样稀少珍贵,人们却普遍缺乏节水意识。泳池的淋浴间或是公共场所都是大水龙头,哗啦哗啦任意流,也很少见到节水型的水龙头。最让人无法容忍的是,90年代以来,疯狂发展的乡镇企业,造纸业,为了一时的短利,将激烈含毒的工业废水大量排入江湖河流,对环境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好多原来清澈的小河全成了臭水流,一些水源严重污染的村庄,村民被各种疾病和癌症缠身。一位浙江朋友告诉我,他们现在居住的地方,空气中弥漫的是无法忍受的臭味。专家说,今天赚取100美元而造成的对于环境的污染,未来用1万美元也无法补救回来。

每当我看这些污染报告时,真是觉得痛心疾首!说到底,还是人们太穷,为了眼前的私利而将国家的未来抛在了脑后。

不久前,我一个朋友一家回国,他们登陆三年,过得比较艰辛,很怀念国内白领生活的悠闲,他们希望如果回国感觉好,就成为回流中的一员。但是,两个月后,他们选择了回到蒙特利尔,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环境!朋友说,国内城市是发展了,物质非常丰富,高楼更多了,房子住大了,收入多了,但是,自然环境更加恶化了。空气污染非常厉害。朋友最感慨的是,一次,她独自在家,自来水公司派人来收水费,居然有100多元,也许是在蒙特利尔从来不用交水费,朋友觉得不可理解,武汉是全国大城市中水资源最丰富的城市,水费居然可以上百元!自来水工作人员告诉她,水费是按照消费量节节上升的,如果超过一定限额将成倍增加!他建议朋友家最好少用抽水马桶,那是最耗水的。

不用抽水马桶能用什么呢?朋友觉得非常难以理解,后来,邻居告诉她,他们平时的日常用水都是储存起来冲洗马桶用的,这样能够节水。人们因为节节攀升的水费已经开始有了节水的意识。在拥有大江大河的武汉尚且如此,在严重缺水的北京呢?目前,国家耗费天文数字的金额,耗时十几年,跨越大半个中国,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正是要解决北京的用水问题!北京用水问题可能会因此而缓解,但是,如此大的工程给环境带来的破坏,对于自然生态平衡的冲击都是短期内无法预测的。

加拿大给我印象最好的还有公共设施,比如,图书馆,孩子们的游乐设施,每个社区服务中心,医院,诊所。

相比较而言,安省的公共设施普遍比魁省更先进整洁。图书馆遍布社区,有大型的,也有社区小型的。图书馆藏书众多,而且,服务周到,手续简单。只要一封原居住地的信封,就可以将几十本书抱回家。每个图书馆都设有孩子们的专柜,彩色精美的儿童图书琳琅满目。在安省许多图书馆周末都有义工,为孩子们讲故事或是补习英文。我儿子爱上加拿大首先就是从爱上加拿大的图书馆开始的。加拿大图书馆装饰一般都很古朴典雅,舒适大方。

对比加拿大的公共图书管理系统,我想起自己在武汉是大图书馆的一些经历来。武汉市大图书馆建立在市中区西北湖广场黄金地段,外表极其豪华气派,高耸入云,全是大理石墙面,里面一进去便是一个硕大的厅,彩色磨砂玻璃,黑色暗纹大理石地面,更像一个豪华大舞厅。图书馆是在武汉人民十多年的渴望中,耗费数十个亿建成的。但是,图书馆真正应该具有的藏书却少得可怜,我曾经满怀信心想在这里寻找自己的论文资料,结果发现,她根本没有专业化的书籍!绝大多数都是通俗的普及书籍和杂志,很多书都是武汉各个大学图书馆赠送的旧书,大多是过时的或是这些图书馆不再需要的书籍。没过多久,光顾这个图书馆的大多都是在希望炎热夏天享受一下空调的退休老人了。我问过一个该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为什么图书馆没有藏书?更谈不上规范的专业化的图书管理系统。他摊开双手,无奈地说,哪里来的钱?钱全部都用来建设和装修图书馆了!是的,那些大理石贴面,一块就可以买几十本上千本图书,那些官员们却把它们都贴到了墙上。而且,买书他们哪里能赚到钱?而用来装修,回扣多大啊!我明白了,这个耗资巨大的图书馆工程只是地方官员赚钱的一个渠道和摆面子的一个工程,她根本没有将市民的文化渴求考虑在内!那是一座没有内容的空洞的建筑!

大家不知道是否注意到,加拿大几乎所有图书馆顶上和墙面都是水泥的,但是,丝毫不影响它们的美观和舒适,阅读区地面都是地毯,设有舒适的沙发和茶几。

我坐在安省哈密尔顿中心图书馆优雅的阅览室里,透过落地玻璃窗,眺望着远处如烟似梦的安大略湖,享受着阅读带来的喜悦和宁静。我想起武汉大图书馆,想起那座空荡荡冷冰冰的建筑来。

什么时候,我们国内人数众多的同胞们也能拥有加拿大这样完美的星罗棋布的公共图书馆呢?

出国前听别人说国外是孩子的天堂,这话一点不假,最直接的就体现在,一到加拿大,无论是小城市还是大城市,星罗棋布的社区公园里到处都是孩子们的乐园,散布着各种各样的彩色的大型塑胶儿童游艺玩具:城堡迷宫、滑滑梯、秋千架、健身拉索、音乐喷泉,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各色人种的孩子们在晚饭后,或是周末就聚集在这里尽情嬉戏游玩。让人感慨这里真是世界人民的乐园!

目前,中国国内城市独身子女消费也很高,家里为孩子买各种高档玩具、电脑的不在少数,但是,社会并没有为孩子们提供足够的娱乐场地和娱乐设施。即使有也是在大公园内,而且是收费的。

加拿大的社区运动健身设施也非常值得赞赏。这一点,就是富裕的美国邻居也相形见绌。

加拿大城市几乎在每个社区都有足够的足球场、网球场、游泳池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在国内,我最大的爱好就是游泳,当时,在香格里拉酒店办一个游泳年卡,需要人民币3800元,而且有次数限制。香格里拉是星级酒店,泳池设施很好,但是,几乎每次人都很多,根本无法放开游。而在加拿大我们目前居住的社区附近就有两个免费室内游泳池,在白天,很多时候整个游泳池里就我一个人,高位上坐着救生员。那种感觉真是好极了,想想,私家游泳池感觉也不过如此吧! 说实话,喜欢体育锻炼的人来加拿大最好,回想起儿子在国内上小学时,世界杯期间,课间,孩子们就在尘土飞扬的操场上奔跑着飞踢一个矿泉水瓶子过瘾。那情景真让人眼睛发酸。

有朋友说,中国人城市太多,球场太少;而加拿大是球场太多,人太少。

2006年暑假,我在美国新泽西的姐姐和姐夫来蒙特利尔看望我们一家。姐夫是网球迷,随身携带网球,走到哪里打到哪里,他们非常吃惊的是,我们社区的网球场居然是免费的!黄昏,我们在圣劳伦斯河边漫步,旁边是露天舞厅,姐姐舞瘾顿生,问何处购票,我答曰:免费!姐姐、姐夫惊奇:加拿大怎么如此多免费!在美国没有免费一说,所有娱乐场所均收费。

美国收入比加拿大高很多,但是,支出和消费也高很多。

加拿大的社区服务的CLSC也值得一提,它为社区老人、孩子、孕妇提供信息和帮助;在中国,从前有居民委员会,文革时沦为整人的工具,不知道现在是否还有这样的社区机构存在。

对于我来说,加拿大让我最喜欢的地方是环境。原来在国内,我们的住房也很不错,家里装修得很讲究,但是,跨出家门就无法容忍了,汉口的闹市里到处是小商小贩,遍地是垃圾纸屑,晚饭后,想要找一个散步的地方都很不容易。记得03年,离我家不远处某大企业花巨资建了了一个“森林公园”,其实,就是一个人造小山包上种了几棵小树苗。

现在,我家窗外就是美丽的ANGRIGNON公园,公园真正可以称为森林公园,清澈的小河蜿蜒在茂密的树林边。公园里到处是白色的海鸥,追逐嬉戏的松鼠,甚至还有珍稀的白鹤。国内朋友看到我拍的照片,都惊叹:哇,你家门口简直就是九寨沟!

社会保障系统

人类社会存在以来,无数的思想家哲学家都在探寻理想的社会模式。近代资本主义制度自建立以来已经一百多年,经历了理论上现实中各种冲击。马克思说过一段尖锐的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言:资本,从它一来到人间,每个毛孔里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批评了傅立叶,欧文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他理想的可以实现的社会主义模式。马克思曾预言,资本主义必将20世纪彻底毁灭。

但是,作为从小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我们,在1991年,经历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过程,一个号称世界第二大强国的大国,在三年时间里分崩离析,解体,全面实行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腐而不朽,青春常在成为本世纪社会主义理论家们最尴尬的话题。有人将此归结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断完善和福利制度的建立。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中国上层也不否认,中国目前的经济领域借鉴了更多资本主义的机制。这就带来了一个目前中国最大的问题:政治体制上的社会主义和经济领域的资本主义。这是当前学者们争论不休的问题,也不是我在此能够论述清楚的。

目前的中国,西方资本主义的金钱观念,资本崇拜无孔不入;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在世界上的地位节节上升,但是,作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最精粹的福利制度和保障系统却没有引进或者说也没有能力引进。国内贫富悬殊巨大,矛盾重重。中国人爱存钱,省吃俭用也存钱,其实那是缺乏社会保障的一种表现。有人说,目前压在中国人头上的有两座山,一是医疗,病不起,尤其是大病,一家人倾家荡产恐怕也难支付医药费;二是孩子的教育,保守的统计,如果从幼儿园开始就择校,那么,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费用估计在25万以上。这对于中国普通老百姓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

虽然,比较起改革开放前,中国人尤其是城市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人们的生活富裕了,安全感的幸福感并不强烈。很多人都选择一个词“浮躁”来形容中国当今的都市,我觉得这个词非常精确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当今都市的风格。

在社会保障系统方面,半个世纪以来加拿大已经非常成熟完善了。目前加拿大是世界最富裕的工业国家。政府通过税收调节收入,控制贫富悬殊;建立了覆盖全民的免费医疗系统和教育系统。加拿大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加拿大联邦实行累进税率,从16%到29%,各省的税率不同,大约在10%左右,低收入者免税。加拿大的税率比美国税率高出接近10个百分点。

在加拿大,收入很高的人并不是越来越富有,税收将他们很大一部分收入再分配给了穷人。我一个女友嫁给一个专科医生,先生年薪21万,但是,他们每年交给联邦和省的税加在一起超过了8万,可以养活两个低收入家庭;富人的巨额房产,每年被征收巨额的房产税和学校税。例如,如果在皇家山拥有一座上千万的豪宅,那么,这位富豪每年为这栋房子付给政府的税收将有几十万之巨,足够救助十多户贫困家庭。

相反,穷人享受很多补贴,收入少,他们几乎不用交税,孩子每月有牛奶金,大人有住房补贴,年终退税。虽然可供支配的钱不多,但是,基本生活没有问题,全家有医疗保险,孩子教育免费。穷人虽然穷,但是穷得也开心。一位移民朋友一家三口来到加拿大,儿子一岁多,夫妻一来就上学,两人每月有助学金和贷款1500 多元,加上孩子的牛奶金,有2000元,后来,女方又怀上孩子,助学金每月增加到830元,两人来了一年,没有工作一天,却存下了几千加元。当他们喜滋滋告诉我时,我说,其实,政府支出的远不止这些,学校每接受一个移民读书,都可以从政府那里领取1万元的补贴!

事实上,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加拿大政府在为移民扫除语言就业障碍,接受加拿大教育方面做了相当大的财政投入。

在加拿大,虽然贫富差距依然存在,但是,加拿大的财富分配出现了兼顾公平的倾向。1985年以来,加拿大的贫富差距在不断下降,2002年,加拿大的基尼系数为0.31,这主要归因于政府强有力的调控措施。

加拿大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了普通加拿大人的社会福利水平,标志着加拿大进入福利国家的行列。福利国家所承担的保障和服务可分为三种:保证最低收入的项目、减轻个人经济不安定的项目( 失业保险、养老金和医疗保健)、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广泛的社会服务。除了偿还债务之外,社会保障支出一直是政府预算中增长最快的项目,老年保险金大约占联邦政府开支的15%,失业保险占联邦政府开支的7%,健康保险占省政府开支的25%。

我们说,目前中国大城市发展极快,从城市建筑,现代化速度等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已经没有多少距离,在社会福利方面,中国正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很不健全,不久前,上海传出的社保基金案,居然连上海市最高领导人也涉案,让人感慨中国在社会保障系统管理方面的巨大漏洞!想想看,那是上海上百万穷人的活命钱!

其实,虽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在政策福利上加拿大和美国都有区别的,比如,美国作为世界上头号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却没有全民公费医疗,美国有三千万人穷人买不起医疗保险,健康没有保障。

我曾经写过先天性耳聋的阿男在加拿大接受人工耳蜗手术和康复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居住的蒙特利尔,阿男和母亲就生活在我们中间。但是,这个完全真实的故事刊出后引发的争论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一些同胞对于加拿大免费医疗制度出现的弊端表现出的愤怒也出乎我的意料!但是,我始终没有改变我的看法,无论如何,一种不收费的全民的医疗制度比较起一种有钱才能接受医疗的制度,都是社会保障模式上最大的进步。

当然,加拿大的社会制度带来一些明显的弊端,高福利养了一批不劳而获的懒人。一位开店的朋友告诉我,她的店开在一个着名的穷人区,但是,生意非常好,她说,这些穷人绝大多数开领政府的福利金生活,他们往往是在上半月将政府给的钱挥霍一空,买酒、买烟,叫外卖,下半月则勒紧腰带。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工作过,全靠政府养着。很多开店的人都知道,往往富人区的店反而不赚钱,因为,富人都开车到大超市购物,而且,他们比穷人计较小店物品的价格。

加拿大的养老制度也值得一提,从一个人工作交税开始,就有养老金的额度。一般来说,日积月累,几十年下来,到退休时,一般的养老金都能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我的前任房主,一个西人单身老头告诉我,他的养老金有60万,当时,卖房给我们还得了几十万万,这么多钱他一个人怎么花?

所以,在加拿大和北美,最有钱有闲的就是老人,开奔驰宝马的也多是老人。他们可以单独居住,也可以进入养老院。养老院的概念与我们国内幼年印象中凄凉的养老院的概念完全是两回事。大都建在交通方便,风景如画的地方,里面设施齐全,有各种健身房,游泳池,专业护士和餐厅。

在夏季,漫步在深劳伦斯河绿草青青的堤岸,你总可以看到岸边老人院里,有人荡秋千,有人跳舞,老人们生活得诗情画意。

说实话,当初,真正打动我,想要留下来的真正原因,也就是考虑到了未来。谁都会老,我们出生在中国六十、七十年代生育高峰时期的这一大批人,将是中国进入老年化社会最不堪重负的一代。我们的子女都是独生子女,两个孩子将要赡养4个老人,这种社会普遍的家庭结构将会带来巨大的社会问题。没有足够充沛的劳动力来创造社会财富,老人们能否有全面的社会保障将是严峻的现实。

加拿大也存在老年化问题,但是,源源不断地青壮年移民会缓解其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而且,作为发达国家加拿大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解决养老问题。一般说来,只要在加拿大住满10年,65岁以后每月都有800元由政府发放的养老补贴。对于老人来说,即使一辈子没有工作过,基本生活并不是问题。

城市建设和经济收入

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上恐怕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城市建设的速度可以和中国相比,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中国城市一跃成为国际现代化城市的模版,其现代繁华可以与纽约、东京、中国香港等国际大都市媲美。有人说,中国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也有人说中国城市就是一块大工地,从50年代到80年代,将近40年经济停滞带给几代中国人的压抑,在90年代活跃商品经济的刺激下释放出来,10多亿人强烈的致富愿望其力量的喷发是惊人的。十多年时间,中国的许多大城市完成了发达国家大城市几十年的发展过程。

一位1989年到法国留学,后来移民到加拿大的博士告诉我,2003年,相隔10多年后,他回到北京,觉得自己完全成了乡下人。面对高楼大厦,灯红酒绿,琳琅满目的商品,川流不息的车流,他意识上有些转不过来。他说,国内城市发展的迅速让他有些目瞪口呆,甚至,曾经在北京读过几年大学的他无法找回原来母校的路。

2003年,出国前,我在上海浦东东方明珠电视塔上遇到一位来自加拿大的工程师,这位工程师从小向往遥远神秘的中国,但是,他想象中的是一个苍凉、贫穷古老、落后的中国。当他登上东方明珠电视塔,俯视着高楼林立,万家灯火的夜上海,他惊诧万分,恍若梦中,不停地说,他根本不敢相信这是中国,如此超现代化,如此摩登,与他自小想象中古老落后的中国天差地别!当时,我告诉他,他之所以如此惊诧,是因为此前他把中国想象得太差!

停留在几百年前的中国。这几乎是一个普泛现象,就是发达国家的人将中国想象得很落后,很贫穷,因此,一旦来到中国的大城市,面对中国城市林立的高楼,摩登的商场,他们往往万分惊诧,无法理喻。就像2000年,一位美国高级官员访问上海后,回到美国后数次在联合国会议上提议,认为中国应该划入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因此,中国应该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

与发达国家的人将中国落后化相反,大多数中国人都将发达国家的城市想象得过于现代化,过于发达,以至于好多大城市的人游览发达国家后总是有所失望:国外原来也就如此!一个在我之前登陆加拿大的朋友曾经发给我一些多伦多旧房的街道,戏称这是一个大农村。

事实上,除了市中心商业区的高层楼群比较有现代气息,号称加拿大最大最繁华城市的多伦多,大多数区域的民房都是年代久远、破旧的两层楼房,电线都是架在电杆上,很影响视觉美感,而中国大城市重要区域早已看不到这种景观了。对于那些想来国外寻找现代都市感的人,加拿大肯定不是一个理想的地方。于是,有的人,登陆后转一圈就打道回府了。

确实,如果光从城市建设上,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已经将发达国家的城市甩在了后面。即使是中国人,面对浦东夜景也会非常惊诧和激动,感叹人的创造力是多么惊人!世界上着名的大城市我几乎都去了,巴黎优雅,伦敦古典,中国香港繁华,但是,从气势和现代化的格局上都很难和上海媲美。

从城市建设上来说,中国是正在迅速发展的国家,加拿大则已经是发展成熟的国家,城市发展的速度缓慢或者处于近乎停滞的状态。我们登陆时居住的城市汉密尔顿市中区30年没有建一栋高楼;蒙特利尔市区也有23年没有建高楼了。一位来加拿大将近30年的老先生告诉我,30年前,他们来到蒙特利尔时就是这个样子,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由于人口少,增长缓慢,需求有限,各行各业难有大的机遇。国内过来的土木工程师们很难找到相应的专业工作,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大的工程开工。而在中国,上百亿的工程都有几十个。

相比中国城市的朝气蓬勃日新月异而言,加拿大的城市宁静而悠闲,更多了一种休闲的氛围。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对于大多数曾经是中国城市各行业中坚和白领的中国移民来说,在中国,他们可能会有更多的发挥余地和升迁可能。而在加拿大,在一个已经非常成熟的经济体系里,城市发展趋于完善,而且,由于语言的劣势和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他们没有太多的机会。这也就是造成部分移民回流的重要原因。

所以,当国内的朋友问我,那种人最适合移民加拿大时,我的回答是,移民加拿大是否能够适应,能否喜欢,最终取决于心境,取决于你想要和希望要过的生活。如果你希望干一番大事业那应该留在中国;如果你希望一夜暴富挣很多的钱,那应该留在中国;如果你希望夜夜笙歌,灯红酒绿,呼朋唤友,美女如云;那应该留在中国;相反,如果,希望过一种安静的田园式的生活,希望远离繁复交错的人际关系,希望呼吸新鲜的空气,希望更多地接近大自然,希望更多地和家人孩子在一起,那么你适合移民加拿大。

撇开中国庞大的农村贫困人口,来比较一下中国城市和加拿大城市白领的经济收入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90年代,先生的一个大学同窗在美国一个大公司工作,一说就是年薪10万美元,当时,美元和人民币的比值将近9倍,折成人民币,他的收入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出了国,才明白,10万美金收入的人并不多,尤其是在加拿大。而且,那是税前,如果税后,交完各种各样的养老金基金,每月能拿到手的也就几千了;如果供房和车,每月剩余并不多。也就是说,即使收入10万,也不可能在美国过上非常潇洒的生活。

相反,对国内大公司的白领一般来说,正常工资并不多,2000年时月薪5000就算不错了,据说,现在,在上海、深圳这样的城市,年薪10万的不少。但是,和国外相反,在中国,工资并不能代表你真正拿到手的钱,很多公司都有名目繁多的各类奖项或是补贴。一个年薪10万的人,每年实际拿到的可能有16万,甚至20万。而且,中国工资收入入税的部分少而又少。中国城市白领可以支配的收入远远大于工资帐面上的收入;而国外,可以支配的收入远远低于工资上的收入。

社会和人文环境

中国许多大城市在城市建设上毫不逊色?

加拿大新移民对比中加生活水平

中国加拿大生活对比加拿大新移民对比中加生活水平

我在多伦多,北京和深圳都生活过。个人认为北京和深圳收入和物价水平相差不大,所以主要是对比多伦多和国内一线城市北京深圳。以下都是凭我个人的印象,对多伦多不同收入对应的北京、深圳实际物质生活水平。请大家指教。说明一下,我说的是在多伦多赚钱,在多伦多花,而不是在多伦多赚钱回国花。当然,我对社会了解可能不全面,所以说的不对的地方请指正。注意我说的多伦多和北京深圳都是工薪阶层税前收入的对比。自己做生意的差别很大,有可能亏光本钱,也有可能爆发。这里不讨论。

加拿大新移民对比中加生活水平
  • 年收入5-3万。多伦多工厂的无技术labor工,或是广大中小公司的技术含量较低基层office工作(如前台接待等)不拼命加班下多数应该是这个收入水平。估计在多伦多,只有有合法身份,身体无残疾,一周工作40个小时或以上的,至少可以拿到这个收入,属于多伦多的低收入阶层,税率较低。而且如果是有家庭的,可以从政府领不少福利,超过自己所交的税。大陆新移民最开始几年处于这个阶层的很多。移民3-5年后,如果自己愿意努力想办法提高收入,很多能够脱离这个阶层。个人认为这个收入的物质生活水平,大概对应在北京深圳年收入5-10万吧。
  • 年收入3-5万,多伦多工厂的技术人员、工头、资深员工,广大中小公司基层技术员工,大公司entry level position应该多数都是这个收入水平。应该算多伦多的中低收入水平。如果有家庭,估计领到的社会福利和交的税相当或是略多。通常多数大陆新移民能够找到这种工作的算不错(中上)的,在老移民种拿这种收入也算混的中等。个人认为这个收入的物质生活水平,大概对应在北京深圳年收入10-15万吧。
  • 年收入5-10万。多伦多中小公司中层和大公司的技术岗位无职务资深员工应该多数在这个range。属于多伦多的中高收入了。税率较高,交的税应该比能领到的福利高。大陆移民能够混到这个收入算是挺不错的了,至少可以比较有面子的和别人讨论自己的工作。个人认为这个收入的物质生活水平,大概对应在北京深圳年收入15-30万吧。
  • 年收入10万以上的,中小公司个别非老板级牛人(应该比较少),大公司部分有职务的人,多数医生,律师,一些金牌地产,保险经纪在年景好时能有这个收入。在多伦多这个收入属于高收入。大陆移民能够混到这个级别的较少,算是成功人士了。个人认为这个收入的物质生活水平,大概对应在北京深圳年收入30万以上吧。

我说的是大致上物质生活水平的match,当然在加拿大买房买车比中国容易,在中国下馆子,请保姆小时工,理发按摩,装修等比加拿大便宜(和收入对比)。但综合起来,我觉得上述match差不多。精神生活不好说,如果你是道德高尚人士或是基督徒,应该觉得加拿大生活更好。如果是一个热爱中华文化,或是恋家的人或是喜欢热闹的,应该是觉得中国好。为什么说国外比国内强?

不说软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加拿大几乎完胜中国),单说物质生活,即使在中国一线城市如北京和深圳,年收入5万以下的占这两个城市1半吧(有些白领可能会说,我周围的同学朋友好像没有年收入低于xx万的。。。。且慢,你难道不把餐馆服务员,超市售货员,保安之类基础服务业员工,广大应届生或是找不到工作的失业者,以及广大工人阶层当人?)而在多伦多,只要你不懒不残,你的物质生活水平就至少能在北京深圳一半人之上了。而多伦多和北京深圳各阶层物质生活match,基本是错位match,比如多伦多底层白领、labor工和北京深圳中级白领物质生活水平相当,多伦多中级白领和中国的中层干部物质生活水平相当等。

但国内技术移民来加拿大还是要谨慎。因为很多人的社会阶层可不止下降一个层次。在国内很多做到manager,supervisor的到多伦多打labor的比比皆是,这种情况下,不光精神生活,就连物质生活水平也是下降的。

欢迎前往加拿大海外生活

北京VS温哥华:造梦空间与世外桃源

中国加拿大生活对比:北京VS温哥华

加拿大国庆节,刚刚看完温哥华海上如梦似幻的烟花,从那片天蓝草绿的山水中回到进入小暑后的北京,不能不说视觉和感官上的反差是很大的。

北京VS温哥华:造梦空间与世外桃源
北京VS温哥华:造梦空间与世外桃源

从机场出来几乎一路拥堵的路况让我感受着北京的沉重,滚滚车流缓慢移动且望不到头,雨水冲刷后的天空在两三天之后已然又变得不那么透彻。夕阳在薄薄的雾霾中有了些许朦胧的诗意,那样的余晖洒向机场路两边的防护林让人心里有点惆怅,是归家的喜悦混合着环境差强人意的小不满。随着车流驶近市区,北京便开始逐渐显露出另一种气质。沿途的一个又一个新地标在高度和造型上彰显着一种充满了物质和欲望的活力,标示着超级都市华丽梦想的入口。这是一个充满各种可能的城市,这种可能吸引着无数年轻的灵魂即便漂泊也要在这里织梦。

家门口那片闲置了12年之久、倒了好几手、上了若干次法庭的黄金地块终于拔完了所有的钉子户破土动工了,目前还是一片工地,但楼盘售价已经飙到均价9万元一平米。在距离前门只有1000米、距离西单只有500米的北京核心城区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这里与其说开发的是住宅不如说建造的是财富殿堂。我们的小区,12年前打出的也是精品高尚住宅的旗帜,就是那个“两分钟切换繁华与宁静”的广告打动了我,我们在这个闹中取静的地方安下了我们渴望美好生活的家。十几年过去了,这里喧闹的不是车辆,而是一种百态的人生。因为就是这个号称高尚住宅的小区在十几年间已经住出了混合着北京大杂院气息的杂乱和弥散着金钱味道的暴发。尽管小区地下两层车库,地面完全实行人车分离,但在地面的消防通道里、楼梯间里还是停满了自行车、电动车、老年三轮车以及各种我不知如何命名、使用何种动力的怪异车辆。但是在地下车库停放的各种顶级豪车完全可以进行一堂世界豪车现场普及课。就是这个楼盘,当年有传说中的煤老板拎着现金买房,也确实看到售楼小姐鞍前马后服务着一位一口气买四套房的金主。近二十年来,中国各地都上演着财富神话,北京则上演着神话的合成版。及至今天,这些财富神话一路漂洋过海输出到北美,震撼了温哥华。

晴朗的日子里,家里窗口望出去,既能看到划破北京天际线的新地标国贸三期,也能看到见证着北京历史和沧桑的天坛祈年殿。但回来几天,天天都有一层薄薄的雾霾弥散在我远眺的视野里。看手机天气预报,附近几个城市同类的天气显示都是“霾”,独有北京这灰灰的夏日天空在天气预报里非常优越地标注着“雾”。北京居民的优越总是这样在各个细节里凸显,包括这与众不同的天气名称区别。

小区走出去,一边是被粉饰的古老琉璃厂,荣宝斋像新贵一样退去旧装穿着新衣,中国书店的古朴厚重显得有点儿曲高和寡,赝品古玩字画的兜售者满街猎捕着附庸风雅的傻瓜。小区另一边,是高端商场和写字楼,早晚上下班高峰,写字楼出入的妆容精致的妹子们靓丽轻快,抓人眼球;各种韩版的中国男孩英姿飒爽,踩着这个城市的节拍。他们既呼吸着雾霾也憧憬着未来。马路对面的繁星戏剧社,一年四季好戏连台,看着都心痒难耐。地铁里各种舞台剧、话剧、音乐会的演出广告应接不暇。还有诸多文化产品,我闻所未闻,诸多城市生活APP,我全然不知。和朋友出去吃饭,大众点评网的团购已经非常普及,折扣可观,点餐前问能否团购已经是点餐的第一句咨询。此外还有各种团购APP包括微信付费,方便快捷。然后朋友还告诉我一个APP,头次下载可以9元购买电影票,听得我云里雾里,再看着他们的娴熟,感觉自己就是那世外桃源中的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就连小区对面一家定位中高端的美容美发连锁店,在我离开的六年间,也创造了多个北漂的神话。那个当年只负责洗头、打下手的妹子现在已经是美发部的经,她走的不是美发师路线而是管理路线,把东北妹子的泼辣、劲爽发挥得淋漓尽致。六年时间我看到了一个淳朴乡村女孩彻底的蜕变。美容部当年那个言语羞涩的小妹,现在也是美容部的经理了,从容排班儿的同时和顾客娴熟热络地寒暄,服装也从当年美容师统一小工装变成了精致的职业套装。至于那个给我做了多年头发的北漂美发师,现在已晋级到高级美发师行列,已经结婚生子的他和我谈论的是他的孩子准备进入私立幼儿园的各种细节。

再看当年身边的人们,80后的小记者在我离开时还在为爱情纠结,现在已为人父并辞职做起了自己集购物与生活信息于一体的新媒体;那个曾经愤青的80女孩也已完成体制内的重要两步走,一路荣升,晋级到正处级,成为部门领导;就连我90后的侄子都考入了国家某部委,刚刚报到的小伙子儒雅俊爽,他眼中所有的新鲜都是这种最高国家机关给予一个年轻人的职业荣誉感和无限梦想空间……包括这个上午,当我在这家24小时营业的咖啡厅落座一隅敲下这篇文字时,邻座最少经历了三拨儿谈生意的人,几乎都是旋风般进来,声音不小,飘进我耳朵里的从第一拨儿的某品牌代理事宜到第二拨儿的环保净化产品,还有第三拨儿的书画拍卖……各种方言起伏顿挫,然后又都风一样散去。于是我丝毫不再怀疑朋友说的他们给富太太开办的国学文化礼仪培训班一期能净赚50万。

这就是北京,扔下一颗称之为梦想的种子,就会萌芽、开花并结果,只要你足够坚持并执着。

六年的离开再归来,仿佛爱丽丝梦游奇境,在温哥华我看到了绝美的山水,体验了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人生。 回到北京仿佛穿过树洞回到了现实,望着北京生活圈里沧海桑田般的变化,我困惑地站在路口,期待着一只戴着礼帽的兔子能够告诉我,是该回到树洞里继续在温哥华的好山好水中梦游,春赏樱花秋看叶,还是该回到北京,在雾霾天空下的土壤里再撒进一颗种子,然后看它奇迹般发芽?

欢迎前往加拿大海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