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疫苗如何监管?看看加拿大和英国德国怎么做

本周,微信朋友圈中刷的最多就是国内“问题疫苗流入24个省市”的相关新闻了。为人父母者,很难淡定。  

其实,每个国家都会有疫苗产生不良反应的案例。但是,此次山东济南警方破获的案件,则是一起涉及金额达5.7亿元的特大非法经营人用疫苗案,大量未经冷藏的疫苗类产品流入多个省份,这无疑也暴露了相关部门在疫苗安全等监管问题上存在一些漏洞。  

加拿大医疗-疫苗监管
早在2010年4月,由人民日报社主管的《生命时报》就曾发出过题为《国外疫苗比药管得严》的文章

其实,早在2010年4月,由人民日报社主管的《生命时报》就曾发出过题为《国外疫苗比药管得严》的文章,文章指出,计划免疫是每个中国公民都应享有的权利,自1986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全国计划免疫协调领导小组以来,中国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同时,问题也不断出现,生产审批、储存运输、不良反应监测、召回及赔偿等诸多环节的安全,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同样是在监管疫苗方面,国外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文章专门列举了德国、英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几个国家的相应措施。  

英国:生产审批只有7家生产商  

疫苗的审批、生产是疫苗安全链条的第一环,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对此,英国政府予以高度重视。  

英国严格控制疫苗生厂商资质。在英国药品行业协会登记的成员有64家,而其中仅7家获得了英国卫生部的疫苗生厂商资质。数量之少,原因有二:  

第一,英国卫生部设有专门的疫苗资质审查、管理机构。要取得生产资质,必须通过严格考核,如研制能力、生产设备、资金等。  

第二,英国提供全民免费医疗服务,英国卫生部是欧洲最大的疫苗采购方,每年用于采购疫苗的资金超过2亿英镑,英国民众所需的全部疫苗都由英国卫生部统一采购。由于英国卫生部是唯一的买家,垄断的购买力使其在与疫苗生产商的谈判中具有很大发言权,其签订的合同价远低于生产商公布的市场价。因此,英国上市的疫苗品种越来越多,而疫苗生产商的数量却越来越少。英国卫生部强大的定价能力让疫苗生产利润趋薄,使得许多企业退出该领域。  

英国的“药品及保健品监管署”和“保健署”负责监管疫苗的安全性。英国要求包括疫苗在内的生物产品,每一批次在上市前都要进行质量和有效性检测,只有通过该检测才能获批入市。检测分两个层次,首先由生产商自测,然后由欧盟认可的几家官方药品检测实验室其中的一家再次检测。  

德国:储存运输如同运送生化武器  

疫苗生产出来之后,就进入了储存运输这一环节。为保证疫苗的安全,德国动用了类似于运输“生化武器”的装备——“疫苗冷链”。  

疫苗冷链是指,为保证疫苗从生产企业到接种单位运转过程中的质量而装备的储存、运输冷藏设施、设备。德国的疫苗专用运输车除驾驶室外,全部采用避光、密封性能好的特殊材料制成,每辆车都有防热、防静电、防辐射等功能。同时,每车还配有两名带武器的安保人员,其安全级别可以与运送“生化核武”的军车相比。运输车将疫苗运到各州的疫苗公司后,会被放入专门的疫苗仓库。仓库内的变温储藏柜可根据每种疫苗的不同需要而调整相应的温度。  

加拿大:疫苗召回,全部能追回  

一旦疫苗出现质量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召回。对此,加拿大独有的“全国联网医疗数据库”发挥了强大的作用,不仅能做到准确、迅速,而且一支也不会少。  

加拿大“全国联网医疗数据库”记录有三部分内容:住院病人、门诊病人和购买处方药病人的全部信息。由于每个加拿大人(也包括非公民的永久性居民)都有独一无二的医疗卡号,因此任何一项医疗记录都能清晰找到时间、地点和责任人,无法涂改、删除,包括你在何时、何地接种了何种疫苗,都可以查得一清二楚。  

政府召回疫苗依靠的正是这一数据库。由于发放工作由官方进行,只需从数据库中找到相应批号疫苗所发放的范围、网店和数量,以及已接种者的姓名,就可以把所有问题疫苗一支不少地找出来。  

生活在加拿大,对于加拿大的疫苗接种我们不妨介绍的更详细一些。  健康报的报道称,在加拿大,儿童疫苗接种也如国内一样是免费强制接种,由于加拿大是联邦制国家,各省的接种种类大致相当。大部分接种的疫苗由联邦卫生部、联邦卫生安全局和各省卫生厅共同管理,统一订购、发放至各省卫生厅,再由各省卫生厅发放到本省专门接种机构。  

如果是省内自行安排接种的疫苗,则由省卫生厅自行订购、发放和接种,并报联邦卫生部和联邦卫生安全局备案。  

以温哥华所在的卑诗省为例,从宝宝出生到14岁,需要强制接种的疫苗共8次18剂左右。这些疫苗何时何地注射都被标注在“疫苗接种卡”上,就如我们国内的疫苗接种册。需要注射前,接种中心一般会电话通知,家长只需带着孩子按时间前去接种即可。  

此外,在卑诗省府的卑诗健康联线(Health Link BC)上,也有针对儿童注射疫苗的专门文章,而且是全中文的。  

关于儿童注射的疫苗是否安全?文章指出,疫苗对小孩来说是安全的。有些疫苗使用被抑制或已死的病菌(例如细菌或病毒)制成。有些则使用蛋白质或多聚糖(复合糖)制成。  

疫苗能帮助小孩对有害病菌産生抵抗能力,但却不致染上该细菌引致的疾病。在卑诗省使用的所有疫苗都已获 Health Canada(加拿大卫生部)认可。  

对于接种疫苗可能出现的风险,文章指出,接种疫苗后出现危及性命的过敏反应是十分罕见的——机率仅是百万分之一。如果真的发生这情况,一般会在疫苗接种后数分钟内出现。因此,我们要求你在疫苗注射后逗留在诊所或医务所内 15 分钟。医护人员均随时准备好处理过敏反应。  

对于疫苗可能会引起不适或疾病吗?文章强调:不会。最可靠的科学证据显示,疫苗不会引致自闭症、多发性硬化症、糖尿病、婴儿猝死症或其他病症。  

在卑诗地区,如果希望获取非紧急健康资讯和服务,可点击www.HealthLinkBC.ca,或致电 8-1-1热线,该热线可按要求,提供 130 多种语言的免费翻译服务。  

除此之外,这个网站还有专门的中文页面,介绍儿童注射的疫苗里含有哪些成分以及为何要加入这些成分。  

关于加拿大的疫苗召回制度,此前的《每日经济新闻》就曾报道过,葛兰素史克公司(GSK)提供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在加拿大接种时,因6人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超过预期被紧急叫停,该公司生产的同批次疫苗已被召回。  

据报道,世界卫生组织认定,加拿大出现的过敏性休克案例已超过正常水准,按照世卫组织设定的标准,可接受的严重过敏反应的比例是,最多每10万名疫苗接种者中出现1例严重过敏病例。随后,加拿大卫生部、 公共卫生局和GSK将共同调查此次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超出预期的原因。  

所以说,在加拿大,如果遇到疫苗接种不良反应,你立刻就可以向卫生安全局或司法部门提起申诉,相关部门将按程序展开全面调查。调查机构可以调阅医疗卡数据进行分析,最终的调查结果为是否补偿提供翔实的依据,是否赔偿,赔偿多少,都有据可依。  

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普通患者无权查阅医疗数据库,也无权知道疫苗的生产厂家、批次等,但可以要求家庭医生代为查询。

 

关注居外网官方微信:居外资讯(juwai-com),每日阅读精选海外文章。

(互联网资讯综合整理)

中国加拿大医疗体制对比

中国加拿大生活对比:中国加拿大医疗体制对比

前段我回国,陪床留医老母多日,重新感受国内医苑的特有氛围。出洋不过廿载,旧景新历却恍若隔世,较之惯于的北美医境,差异颇大。加之角色从居高临下的教授医师,变成唯诺是从的患者家属,体味愈为深刻。

中国加拿大医疗体制对比
中国加拿大医疗体制对比

这是一间普通的市级医院,不同于我的母院–三级甲等省院。只图它距家近送饭陪护等方便,娘患的是老年痼疾,去哪间都差不多的治则,故择之入住。小院的医务不算繁忙,主管医护有暇常来视察,强过大院中照不着忙里忙外名医的面儿。且些许处理尚可与医师商讨,俺所提的措施常被采纳,并没见对方有尊严受到挑战、顾及面子而不从的情形。当然这点在域外则无可能,大夫是病人的救主,随心所欲,怎会听从外人的建议呢。

院风仍不失标语口号式的中国特色。门厅中立着阔幅宣传牌,介绍各科室诸大夫的相片、履历,连检验、麻醉这类辅助部门亦未落下。墙挂大字告示,明码标着各类服务费,细到换药纱布、注射针头的单价,以表“透明”、不乱收费。另有明文牌诏:医护人员不收红包。我心忖明送不得、暗收难免,不易杜绝。还收到过院方电话,问询医疗服务质量,我弟皆以一派溢美之词答复。甭说实情确如此,就算有啥不满的亦弗能直说,会自找暗亏吃的。

病房仍偏大,每间3-6人,其间无帘隔开,患者们相互影响、没私可隐。少数双人小单位,内配厕所、近护士站,安排危重症住以便抢救及时。住大间者的如厕,要去走廊的公共茅房,排式蹲坑,隔了间而已。看惯了欧美多双人房带盥洗室,我颇觉不便,尽管自个原是打这种境中走出的。我妈病笃故住得小间,另张床空着,等于单间了,保姆可在内用电灶煮粥热菜,熟食就搁在壁橱里。这又是北美医家所不允的。医护团队一早查房如故。吊瓶快滴尽时,得去叫护士来换,满脸堆笑;病情陡变,跑去请医生来瞧,诚惶诚恐,着实品出了世态“求人者常畏人,受求者常骄人”的炎凉。

国内如今也电脑化管理病案了,但病历簿上依然整齐粘贴各种化验单据,我常拿来查看以了解病情新变,夜班护士并未加阻挠。这在北美是绝不行的,甭说是住院病历,就连门诊的都是诊所保密,不容病家染指;欲转往外地或其他大夫,事主须要付一笔不小的款项才能取得自己的档案。真是一家有一家的规矩,入乡随俗。

我无意中留心到这里的大夫好年轻呦!因为目前仍是高中生直考医校,故出徒时也就二十岁出头,看上去稚气未脱。反观海外,至少要本科毕业甚至是硕、博士,才得考入医门,修上个五七年方能执业,自然容貌上留下了岁月的沉淀,老成得多。护士们更年青,花季少女,身穿统一的制服鞋袜,脚步轻快,嘴巴甜甜,比起洋护士来教人受用得多。相对之下大夫的着装挺随便,多是牛仔裤加旅游鞋,配着白大褂总觉得有些不搭,与严肃凝重的病房不协调。他们也学着洋医将听诊器绕挂在颈上、而非俺那会儿揣在衣兜,这项的国际接轨倒是来得快。

护士轮值还是每8小时三班倒,有别于海外的12小时两班制;许是人力不缺之故,这能保证当班时精力旺盛。说她们的收入并不高,月入也就千把块钱,较之北美护士年薪七、八万,属于高收入阶层来说,有点可怜。当然国内护士是中、大专资历,美加则是本科学历甚至硕士,算是“一分知识一分酬”吧。又闻即便国内现新晋的主治医师,基本工资才2500元/月,那么护士的收入也将就了。或能由此“歪理”出为啥职业之便成了灰色收入的来源、屡禁不止。现护士多为聘任的,三年一签约,都在力争进“编制”,饭碗或可“铁”些。听说今后可能全改合同工了,指望渺茫。

还刚见报载,岛城大院名医有开始“百元专家号”门诊的,即挂号费从平常的9元猛涨到100块,予以患者VIP待遇;其实也就是断病的时间稍长点儿,约半个钟。这一诊金的消费水平,升斗小民付不起,恐变相成了富豪得享贵族医疗的特权,“新生事物”只造福了有钱一族,无形中还将病人分了等级。这在加国行不通。诚然,9块钱的挂号费也忒低,买张票进园子看猴也不止这价。然较之我出洋时挂号费才五毛钱,这已算高多了。

住院的膳食,或家属自炊来送,或买自伙房,后者也对外开放,比街上的食肆便宜些,蛮实惠。整天守着病榻的我多买着吃,短平快,并没拉肚子,曾有对食品卫生的担忧显得多余。而北美医院则免费提供餐饮,送至床前,但西餐较简单,喜食热汤水的华人多吃不惯。有的医院像西奈山病院,附设的华人服务部可帮助订些中式膳食以飨病家。

周末时,若需急抽血化验,就要家属把标本送去检验科;若换新药立马施用,也需家属到门诊药房去取,本人就曾跑过、还捎回其他患者的药物。绝不敢想象这等事会发生在欧美,假如途中调了包、或以劣充优,出了事谁负责?再就是平常做各种特殊检查,要家属推着担架车前往,扶、抬、推着患者,这活儿至少得俩壮汉方可,家中若没劳力咋办?而在美加这都是院方安排接送,毋庸转乘担架车,就所卧的座床推着到处走。给病人揩屎擦尿的也由护工做,不靠家人,家属“陪床”仅仅是慰问、探望。这都显示出两厢医院职责范围的不同。

特别一提的是,我在出入医院大门时果真见到了警务室,此乃以前救人圣地未曾有过的新鲜事。早就在网上获悉:近年大陆不少医者当班时遭到不满的病人家属袭击而致死伤、医院被砸停摆等;个别地方甚至一度发钢盔给大夫戴着坐班以防不测,觉得可怕又可悲。这回亲莅其境确实感知,医患关系紧张、纠纷不断,咎因医改将健保负担下放,卫生事业变相成生产企业。特别是有的医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干脆专助患者跟医院打官司、赚取佣金作为谋生之道,业称为“医闹”。他们能在行地找出医疗不当之处,教后者“据理”向医院高额索赔,自己也从中牟利。基于这“高人”指点,患方可有的放矢击中要害而非无理取闹;令院方亟难息事宁人、伤透脑筋。

这些都致使白衣天使仿佛工作在刀尖上,每天一脚在医院一脚在法院,少人敢锐意拓新,唯恐一旦出事担责甚至逢凶遇害,于是多例行公事,得过且过,医疗质量随之滑坡。听说现在97%的大夫都不愿子继父业,杏林已变成“高危职业”之一,也“应运而生”了各医院新建的警务室,雇用彪汉昼夜保安,应付闹医行为。圣洁的“白色巨塔”沦落至此,呜呼哀哉。所幸我逗留期间院内尚无“战事”,不料在回加两周后,姐来微信:俺的母院新发殴医意外,一个女处长在急诊室把当值大夫打得眼眶爆裂骨折。俺闻后胆颤心惊,庆幸自个离开了“骇人谷”,可叹吾国吾民,悲哀莫名。

欢迎前往加拿大海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