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多房價57年漲了52倍!看當地居民的投資之道

最近10年多倫多的房地產市場異常火爆,幾乎所有類型的房屋至少都翻了壹番。

根據多倫多地產局的數據,從2000年至今,多倫多房價平均上漲了127%,僅僅從2006年以來,多倫多的房價都上升了50%以上。

如果妳入市的時間更早,甚至早到上世紀50年代,光是靠房子妳賺的錢何止倍增,英文《環球郵報》挑選了幾名幾十年前投資(或者自住)多倫多房地產的居民,他們的回報可能會讓妳大吃壹驚。

1957年

多倫多地產局(Toronto Real Estate Board)是從1967年才開始定期公布多倫多地產數據的,在此之前的1940年代和1950年代,許多數據都無從比較,不過大量數據顯示以前多倫多的房地產市場的發展非常平穩,屋價也穩定的上升。

Mae和Leonard夫婦於1957年買下位於多倫多Chaplin Crest街上壹棟兩層高的房子,當時Mae35歲,Leonard39歲,兩人剛剛從美國移居加拿大,丈夫擔任1家工廠的經理,管著超過200名工人,妻子在家裏照看3個兒子。

房子的Lot是64英尺,當時兩人花了3萬500元買入。

Mae已經記不清當時兩人的年收入,只記得丈夫向老板借3千元作為房子的首期付款,但是老板慷慨的的開出3萬元的支票,讓他們壹次性把房款付了,年輕的夫婦心存感激,很快就把老板的3萬元還清了。

Leonard今年去世,Mae決定把這棟兩人擁有的半個世紀,也是兩人唯壹共同擁有的房子賣掉,房子的售出價是160萬元,比當初的買入價升值52.4倍。

幾十年前房屋買賣似乎比現在容易,當時沒有那麽多搶價戰,房價也不會像今天這麽離譜,幾乎每天都有變化。

遺憾與建議:只要妳能夠承受,趕緊為自己買壹套房子吧。

最近10年多倫多的房地產市場異常火爆,幾乎所有類型的房屋至少都翻了壹番。

1958年

Ron和Joan當時都是20歲出頭的年輕人,當時Ron還是實習警員,兩人花了1萬6900元買下位於Birchmont和Eglinton交界附近的Chelwood Rd街上壹棟2層高的半獨立屋,作為他們的愛巢。

買房子的首期款是1500元,其中500元是Ron自己存的,另外1千元來自遺產的繼承。當時Ron的年收入為3千500元,每個月還按揭款75元,平時兩人都比較節省,壹有閑錢就償還按揭,用了15年就把按揭還清了。

Chelwood Rd街上的半獨立屋目前價值40萬元,等於1958年他們買入價的23.7倍。Ron早已去世,目前Joan住在多倫多北面度假勝地Moskoka湖濱的度假屋裏,Chelwood Rd的房子是他們人生中購買的第壹棟房屋,之前兩人越搬越北。

遺憾與建議:踏出第壹步吧,盡快償還按揭欠款,開始時買房子不要太大,這樣可以把開支降下來。

1967年

上世紀60年代的多倫多與現在相比大不壹樣,許多標誌性的建築還沒有興建,現在高檔商店林立的Yorkville當時不過是嬉皮士的避風港。

1967年多倫多的平均屋價僅為2萬4千元,3年之後屋價大幅跳升了20.4%,平均屋價也不到3萬元。

40歲的Jean和44歲的Mac當時買入Moore Park附近Hudson Dr街壹棟3層高的獨立屋,有40英尺的Lot,當時的價格是4萬2千元。當時多倫多平均家庭的年收入大約2萬元,當時的按揭利率為4厘。

根據多倫多地產局數據,現在Moore Park附近的C9區平均屋價為250萬元,等於Jean和Mac當初購入價的60倍。Jean和Mac在此之後還買了6棟房子,目前Jean住在多倫多市區Cabbagetown的Wellesley St街上。

遺憾與建議:小區鄰居永遠是買房首先要考慮的,壹旦決定了,就跟著感覺走吧。

1973年

上世紀70年代是多倫多房價大幅上升的年代,1970年多倫多平均房價僅為2萬9429元,到了1979年,這個數字就升到7萬830元。屋價大幅上升導致普通購房者難以承受,建築商不得不減少動工量,以及將房子的面積縮小。

1973年,Nick和Rochelle買下多倫多Kecala Rd(位於Birchmont和Lawrence附近)的壹棟側復式獨立屋,有3個睡房,花了3萬4千元。

當時多倫多的平均屋價為4萬元。

Rochelle在壹家翻譯公司任職,Nick在Lipton公司任會計師。

買房的首期款為3千元,其中壹半是自己存的,壹半是借的,當時的按揭利率高達9厘,平均家庭年收入為1萬1到1萬3千元。

根據多倫多地產局的數據,該區域(E04)同類房屋的均價為54萬元,等於當初購買價的16倍。 目前兩人都退休了,Nick住在多倫多東面的Pickering,Rochelle住在蒙特利爾。

遺憾與建議:回顧過去,Nick似乎應該在這棟房子住的時間長壹些,交易的費用不菲,買家永遠要考慮裝修和重建的費用。按揭利率不會永遠如眼下這般低,記住要避免搶Offer之類的價格戰。

1981年

上世紀80年代的按揭利率是妳難以想象的,經常達到雙位數字,1981年更高達22%,不過利率這麽高也難以阻擋屋價上升的步伐,整個80年代多倫多平均屋價上升了260%,從1980年的7萬7千元,上升到1989年的27萬4千元。

Janet和2個哥哥連手買入位於Trinity Bellwoods小區的Grace St街上壹棟2層半高的半獨立屋,這個30英尺Lot的房子從中間分開,可以分成4個獨立的單位,當時Janet只有23歲,2個哥哥分別是25歲和27歲,買這棟房子花了8萬1千元。

1981年多倫多的平均房價是9萬元。

這棟房子的首期款是2萬元,其中1萬元來自母親的貸款,5千元來自投資者,3兄妹每人拿出1700元把剩余的款項湊齊。當時3兄妹踏入社會沒多久,Janet在影視業做自由撰稿人,每周有300元收入;其中1個哥哥是法律系學生,另1名哥哥在紐約當餐廳侍應。

他們與銀行談下的按揭利率是13.5%。Janet住在頂層,哥哥住在主層,他們把其中2個單位出租,幫補壹下按揭的壓力,後來Janet從2名哥哥手上把整棟房屋的產權都買下來,最終自己把房子賣掉。

多倫多地產局的數據顯示該區-C1半獨立屋在2014年10月的平均價格為91萬5千元,等於當初購買價的11.3倍,而這個物業在今年初賣出時的實際價格為146萬元,等於當初投資價的18倍。

Janet目前住在多倫多Glenholme大道上的自住物業裏,她和丈夫在多倫多市中心Riverdale區、安省Prince Edward County分別擁有收租的房子,在美國佛羅裏達州還有1個公寓單位,退休生活完全無憂。

遺憾與建議:看準心儀的物業就下手,別猶豫,Janet告訴記者,如果壹切可以重來,她絕對不會把Grace街的房子賣掉而買現在Glenholme街的房子,好的鄰居小區是無價之寶。

1986年

John和Ruth當時都是31歲,那年他們決定花22萬元買下河谷區(Riverdale)Langley大道上壹棟3層高的半獨立屋,面積達4千尺,當時多倫多平均屋價只有13萬9千元。

辛苦存了4年積蓄,加上向父母借款,兩人終於湊齊了5萬5千元的首期款項,開始了清還按揭之旅,當時按揭利率高達11.25%,兩人都是藝術家。4千尺的大屋在河谷區非常難得,加上房子保養得又好,目前的價值輕松過2百萬,與當初的購入價比較,增值9倍以上。

John和Ruth現在還住在這棟房子裏,後來他們又陸續投資購買了6棟房子。

遺憾與建議:盡可能多付首期款,加快還款速度。John後來說,如果有可能就盡量多買物業,能買多少買多少。

1991年

1990年多倫多的平均屋價為25萬5千元,這是壹個屋價下跌的10年,整個90年代多倫多的屋價跌了11%,到了1999年,多倫多市的平均屋價跌到22萬8千元。

90年代初的經濟危機令失業率上升,人們對房屋的承受能力大受打擊,其中1996年到達谷底,當年的房屋均價為19萬8千元,之後才開始回升,但是無論如何到世紀末還沒有回升到10年前的水平。

在影視界工作的Laura於1991年花了16萬9千元買下她的愛巢,當年多倫多的平均屋價是23萬4千元,她買的房子是有2間睡房的鎮屋,在多倫多上湖濱區(Upper Beaches)的Swanwick Ave大道,房子不大,Lot只有14英尺,只有1個浴室衛生間。

Laura的老板借給她1萬元作為首付,當時的按揭利率也很高,達到11.25%,物業稅壹年要交505元,她的年薪是5萬8千元,還有花紅。

同類型的鎮屋現在價值50萬元,等於23年前的3.25倍。

Laura後來又買了2棟房屋又賣掉,目前住在美麗的湖濱區Herbert Ave大道上1棟3層高的獨立屋裏。

遺憾與建議:沒有遺憾,不要懷疑自己的能力,要看重房屋的升值潛力,不要因為壹些小問題比如櫥櫃顏色而放棄大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