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因为同美国大使的一场论战,伦敦前市长利文斯通被媒体称为“毒舌市长”。
那一年2月,利文斯通顶着巨大的压力在伦敦市中心实施交通“拥堵费”政策,美国驻英大使馆对此却不予理睬,拖欠拥堵费约150万英镑。利文斯通忍无可忍开炮痛骂,他在接受广播节目访问时说:“如果问我要怎么处理,我会把大使馆的车子全部扣留,再把它们撞烂,但这对我来说并不合法。”
按照当时的规定,周一到周五早7点到晚6点半之间,驾车进入伦敦中心区的司机每天必须缴纳5英镑拥堵费。征收对象为普通轿车,而出租车、警车、消防车、急救车等则免征此费用,违者罚款。政策实施之初,收取费用的范围限于市中心,涵盖金融区、观光客采购热门地点牛津街、大英博物馆等偏东部区域,之后收费范围多次扩大,收费也在十多年后翻倍。
伦敦收取“拥堵费”实属无奈。伦敦是世界上最早跑汽车的城市之一,一百多年来车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堵,公交失序,人们转用私家车,拥堵更为加重,导致交通几乎瘫痪。
对征收“拥堵费”,最大的反对有两方面,一是那些被收费“大户”,二是怀疑此举的效果。尤其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治理拥堵是市政当局的责任,向车辆收取费用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像是民众承受牺牲、政府获取红利的功利性做法。
利文斯通是个有胆的人,他的好朋友、伦敦帝国学院土木和环境工程教授、伦敦交通管理委员会委员斯蒂芬?格莱斯特也极力鼓动他收费。 斯蒂芬说:“城市已经无法正常运转。收取拥堵费是无奈的,也是明智的。干起来,明年看效果。”
第二年,根据伦敦官方发布的数据,收取拥堵费的效果如下:
一、40多万伦敦人放弃每天出行时所偏爱的私家轿车,改乘公共交通工具。
二、伦敦地区每天早上的交通高峰时,乘坐公共汽车去伦敦市中心的人数激增了47%, 每天达到10.3万人。
三、由于乘车一族舍弃了他们的坐驾,伦敦地区的自行车、摩托车和电动脚踏车的数量增长了1/5。
四、伦敦主干道上的车流速度已经从每小时2.9英里提升到7.4英里。
为伦敦设计这套收费办法的交通专家德里克?特纳当时对利文斯通说:“收取费用关键在于找到有政治勇气的人。” 到2014年,针对收费的效果,特纳说,除了使更多的人转向公共交通以外,收取交通拥堵费还为城市带来收入,以投资于公共交通,从而使治理拥堵进入良性循环。
对利文斯通最支持的,还有那些环保主义者。他们认为这项举措开始看起来好像要让人作出很大牺牲。但后来人们看到的是一些真正的实惠,如空气质量的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收费的方法在2003年还存在技术问题,怎样才能更精准、便捷地进行收费,专家提出了采用非6.5千兆赫、与车内转发器和智能卡相连的微波通信,还建议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追踪汽车:但有人提出这可能导致受控于美国军方;还有人建议利用当时的第三代移动电话网络向驾车人收费。如今,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这都已经不是问题了。
但是问题似乎也不像利文斯通当时豪言壮语所说的那样都被解决了。这几年去过伦敦的人会说,拥堵的问题依然存在。在英国诸多大城市里,伦敦经常以一年堵车平均60多小时高居榜首。
不过,经历过这十多年治堵的人,大多认为收取“拥堵费”的效果不能否定。伦敦继续堵,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即便收费,车辆依然超过交通负荷,另外重要一点就是伦敦市政管理的效能有很多要检讨之处,比如在收取拥堵费的配套措施上,英国政府提倡推广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但实施进展不甚理想。更要紧的是,收费仍是治堵导向,疏导才是长远之策。无奈伦敦作为一个历史古城,当前营收财政捉襟见肘,城市升级转型很难推进。
(据英国伦敦华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