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中國香港樓市歷年“辣招” | 海外

Ankely Tam700x190

近年中國香港政府推出的壓抑樓市措施都被稱之為“辣招”,這跟中國香港人慣用廣東諧音有關,取其與“辣椒”同音同義之意,辛辣味道既非所有人能受得住,又有不同強烈程度之分,正好是形容壓抑措施的強弱招數。

早年中國香港房產市場因炒賣活動熾熱,短期轉售物業圖利的炒家與日俱增,買家利用以確認人身分轉售物業(“confirmor”俗稱“摸售”)個案頻生,情況似是越來越嚴重;政府於2010年11月開始發出第一招,凡涉及住宅物業的交易必須支付額外印花稅(SSD);買入物業後只要在6個月至24個月內再轉售,皆須按樓價支付5%至15%稅款。

擊退短線的“摸售”投資者後,2012年市道再次蓬勃,政府在同年11月同時實施升級版額外印花稅和增加第二招買家印花稅(BSD),希望能壓制這敞炒風;在原先的禁售期24個月增至36個月,又在禁售期內轉售物業的稅率加至由10% ̴ 20%。而第二招主要是針對非中國香港永久性居民和以有限公司名義購買住宅物業的買家,被定義的投資者在購買物業時除了要支付必須的從價印花稅(AVD),還須按樓價繳付15%買家印花稅

市況稍為受到控制,投資情緒一時受到冷卻,但中國香港實在是個非常自由的市場,而且長期土地供應有限,市面現樓貨源不足,不論是甚麼箇中理由速成的交易,當有買家入市有成交,都會被大眾視之為有承扥力的指標;羊群心理效應下,樓價連聲破頂。2013年2月中國香港政府急忙地再加推“雙辣招”,意謂雙倍從價印花稅;由原本稅率最高的4.25%,大幅調升至最高8.5%,條例只豁免購買住宅物業作為自住用途的首次置業或換樓人士,即使是中國香港居民如果購買第二套房也須支付雙倍稅,而購買工貿辦公樓、商舗的投資者同樣要付雙倍稅,若買家是非中國香港永久性居民仍然要支付買家印花稅

這幾年受惠於全球貨幣量化寬松和人民幣貶值關系,而且港元跟美元掛鉤又有對衝作用,誘使投資氣氛高漲,內需要求越加緊張,就連一些質素較平民化,樓價較低的所謂“上車盤”都被推到非一段市民所能負擔的水平。樓市樓價雖然歷練多番措施打壓,但仍反覆持續向上,似乎遠遠未能達至政府的預期目標。於是政府盡地一鋪在2016年11月5日將從價印花稅劃一提高稅率,所有住宅物業交易均須支付15%稅款並實時執行,只維持首次置業或換樓人士可以獲得豁免。政府原意希望增加投資成本就可減低投資意欲,以為可以捍衛首次置業的市民,可惜政策漏洞衍生逆思考行為,突然之間市場上竟然多了一大批“首置人士”蜂擁而至加入搶購行列。推出劃一稅率措施不久,離奇事件開始陸續出現;所見的都是重量級“首置人士”,已不再是普通的年輕夫婦、青年才俊、又或是回流的中年家庭,取而代之的是某某富豪、上市主席後人、大明星都以首置身分買樓,又有剛18歲或80歲的首置人士由親人做擔保買樓。再者,有些更激烈的首置人士一次過以一份買賣合約購入幾個甚至十幾個單位(統稱“一約多伙”),聲稱作為自住之用,簡直前所未聞之震撼景像!為杜絕多樣化的避稅行為手段,2017年4月政府急忙修改法例撥亂反正;但凡一份買賣合約內購入多於1個住宅物業,均須按劃一稅率15%計算從價印花稅

見“椒”拆“招”後,市面暫時稍為回復正常。

於中國香港置業的相關現行實施的稅際分別有:

  • 從價印花稅
  • 買家印花稅
  • 額外印花稅

每項印花稅的應用及計算方法,可瀏覽中國香港稅務局網站

 

中國香港房地產精英Ankely Tam專欄全集

Juwaicolumnist

如需咨詢或有疑問,歡迎隨時發郵件至:editorial@juwai.com,我們會盡快為您解答!

本文系居外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