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此内容只適用於简体中文。
Tag: 降温措施
(简体中文) 新加坡再出“辣招”降温楼市,抓到四大重点再去看房!
新私宅銷量創兩年新高 新加坡要出台新一輪降溫措施了嗎?
新加坡市區重建局昨天(2月15日)發布的新私宅銷售預估數據顯示,不包括執行共管公寓(EC)在內,今年1月份有1609個新私宅單位售出,環比增加32.2%,是兩年多來的新高。1月新登場的單位數量環比增92.7%至2600個。
銷量最好的是中檔私宅的其他中央區(RCR),共賣出1108個單位,環比激增375.5%。代表高檔私宅的核心中央區(CCR)售出83個單位,環比增加38.3%。代表大眾化私宅的中央區以外(OCR)地區的公寓,售出的單位則下滑54.8%至418個。
新一輪樓市降溫措施即將出台?
據《聯合早報》1月18日報導,新加坡政府正密切關注本地樓市走勢,確保房地產市場的表現不會超越經濟基本面。受訪房地產分析師認為,這番話暗示著政府下來可能推出降溫措施。除了調高額外買方印花稅(ABSD)和收緊房貸比率外,政府或許會推出新措施如資本利得稅(capital gain tax)和私宅交易消費稅等。
盡管新加坡經濟受疫情衝擊去年全年萎縮5.8%,本地私宅市場卻逆勢而上。市區重建局的預估數據顯示,私宅價格去年第四季環比上揚2.1%,全年屋價上升2.2%。去年預計賣出1萬零24個新私宅單位,同比增加1.1%。分析師普遍認為,今年私宅價格可增長2%至4%。
政府上一次是在2018年7月推出降溫措施,當時私宅價格四個季度累積上漲9.1%。
延伸閱讀:新加坡2020年的平均房價是多少?
合登(Huttons)房產集團研究主管李思德認為,近期私宅價格走高和一些項目大賣,與經濟走勢背道而馳,或許引起政府關注。此外,本地就業市場持續疲弱,也讓人擔心一旦雇佣補貼計劃(Job Support Scheme)等援助措施撤除,許多家庭會面對房貸問題。他說:“去年私宅價格雖上揚2.2%,增幅仍低於2019年的2.7%。發展商標地時都顯得謹慎,反映樓市還未達到過熱地步,現在推出降溫措施有點為時過早。”
談到政府可能推出的措施,李思德猜測,除了可能調高ABSD和降低貸款與估值比率(loan-to-value,簡稱LTV),還可能推出資本利得稅和7%私宅交易消費稅等新措施。目前新加坡政府不征收資本利得稅,但不少國會議員曾建議政府推出這項稅項,以拓展稅收來源,但同時也會削弱新加坡作為投資和居住地的吸引力。
世邦魏理仕(CBRE)研究部主管沈振倫則猜測,政府最直接做法是繼續調高ABSD。他建議政府可從供應著手,推出更多地皮滿足市場需求,以達到供需平衡,讓私宅價格趨向平穩。從宏觀角度來看,沈振倫指出,全球利率處於超低水平,市場有著大量流動性所致,房價走高是全球許多城市面對的問題。
延伸閱讀:新加坡房產稅如何征收?【2021最新】
整理自《聯合早報》報導
有意進入新加坡房市的投資者,不妨趕在降溫措施推出前買房;而買家加速行動亦可能導致私宅市場更火熱!
歡迎您向居外IQI提交查詢,我們的新加坡房地產精英很樂意為您效勞。
利斯蘇富比運營總監深度解讀新加坡降溫措施|居外專欄
|市場情況
新推出針對私宅價格及組屋出租的降溫措施引起了相當大的反響,說明購房依然是新加坡人心中一個高度關注的話題。對於一個像我們這樣土地極其稀缺的國家來說,不難想像購房不僅代表著一種歸屬感,同時也是一種優質的資產保值以及財富傳承的手段。本地的私宅交易市場有起有落,但整體上還是上行的。
|降溫措施是否真的是苦口良藥?
私宅市場從2017年二季度開始觸底反彈,私宅價格指數(PPI)過去四個季度增幅達到9.1%。今年7月5日,新加坡政府公布了一系列新的降溫措施,意在壓抑開發商投資拿地的欲望以及控制買家對於第二及第三套房產的需求,從而減緩房價的增長速度。
一方面,房價最近的這一波漲幅已經接近2009年2季度到2013年4季度的那一波,當時17個季度之中房價上漲了62%,甚至在次貸危機期間也仍然處於上升趨勢。另一方面,從2013年3季度以來,政府一共8次出台了不同的調控措施,並在接下來的15個季度裡,成功地讓房價下調了約12%。通過這一系列操作,我們不難看出,政府對於市場波動的關注還是相當密切的,不希望前期采取的調控措施因為市場的活躍而最終功虧一簣。政府的再次出手可以理解,但是出手的時機,範圍和力度卻是在市場意料之外的。新一輪的調控對包括買家、賣家以及開發商的各方都有不小的影響。購置第一套房產的買家是唯一幸運的一群人,但即使這樣,貸款比例(LTV)的降低也將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們的購買力。
最新一輪降溫措施發布的前一天,新加坡金管局(MAS)管理總監Ravi Menon先生曾發表講話,將新加坡房市比做“烏托邦“,警示民眾。在劍橋詞典中,“烏托邦”的解釋為:一種極度愉悅的狀態,有時候在特定情況下甚至顯得不合常理。在業內人士看來,雖然說私宅價格增長速度超出預期,但是交易量並沒有到達之前高峰期時的水平。可惜政府並不這麼認為,在他們眼裡,房價飛漲有可能超前經濟基本面,如不提早采取行動,後期就可能需要更大的糾正力度。
新政策帶來的反應是立竿見影的,就在正式發布的當天晚上7天到12點前,共有超過1000套公寓搶在新政策生效前被售出。許多原本舉棋不定的買家很快下定了決心,畢竟零點一過,同樣的單位就將因為印花稅的原因貴上個幾萬塊錢了。這麼多房產在僅僅數小時之內成交,這充分顯示了市場上不乏流動資金,同時買家對於私宅房產市場的長期走勢還是非常看好的。
開發商在這輪調控中是最為受傷的一方。在新的制度下,購買住宅房產並進行開發時,開發商需要支付的額外買家印花稅(ABSD)將從原本的15%上調至25%。如果開發商在規定時間內滿足政府提出的相關要求,那麼這筆額外的款項是可以被豁免的。但是他們仍必須在一次性多支付一筆費用,數額為地價的5%,這筆錢是不可返還的。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新加坡房地產開發商協會(REDAS)會在新政策發布後第一時間強烈發聲了,他們表示政府在市場還未完全恢復的情況下就采取如此強硬的調控措施,這樣的舉動是非常不成熟的
新加坡的私宅市場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受限制的自由交易市場,政府會通過發布相關的政策來引導市場朝一個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這也使得從1970年私宅價格指數(PPI)開始統計以來市場總體上呈現穩步增長的態勢,其中也經歷過不景氣的時期,但是相較於行情好的時段依然屬於少數。新政策的發布必然會給之前四個季度的市場回暖降溫,原本的”V“字型的反彈很大可能會演變成一輪較為平緩的”U“字型調整,或許這樣相對穩定的改變從長期來看將會對各方產生更為有利的影響。
根據現有的數據,8月份非有地住宅的二手房交易價格為1219新幣每平方英尺,較1-7月的平均值,1228新幣每平方英尺僅僅下降了約1%。雖然數據顯示8月份的交易量只有448個單位,比今年1-7月的月平均交易量,1146戶減少了月61%。但是這並非只是新政策的原因,畢竟在農歷7月看房及購房在華人眼裡本來就是一項忌諱。綜上所述,市場在面對新政策時已經展現出了很好的韌性,相信長期依然是持續向好的。
我個人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只要經濟大環境保持穩健,買家額外印花稅及更高的首付都會在市場定價時被充分考慮在內,並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普通買家也會意識到這點並調整好自身的預算上限,然後再考慮是否願意在可承受的經濟範圍內接受面積更小的戶型。高端買家通常是有能力且有意願長期持有房產的。所以除去價格,他們還會會考慮更多的因素,比如說質量、獨特性、生活體驗,甚至是保值能力,資產組合等投資綜合因素,收到的影響預計會更小。
|外國買家還有機會嗎?
很多人懷疑新政策是否會讓所有的外國房產買家望而生畏。從高端房產市場的角度來說,海外投資人在購置房產時主要考慮的是新加坡與其他國家相比之間的優劣,這包括政治穩定度、貨幣走勢、當地房產市場的走勢,稅收政策等等。這一方面新加坡的優勢依然是很明顯的,畢竟在像中國香港、倫敦、溫哥華等許多其他熱門城市進行房產投資,需要繳納的印花稅並不見得會比這裡來得低。
當然短期內市場肯定會有一定的本能反應並,但是一旦有合適的房產出現,新加坡依然會吸引不少海外投資人的回歸。畢竟對於他們來說,做決定的重點不在於價格,而更多的來自於房產本身是否能夠滿足需求和期望。聖淘沙灣的一棟別墅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這棟別墅當時的交易價格高達3330萬新幣,每平方英尺1795新幣,是自2013年以來聖淘沙別墅的成交記錄。類似的案例還有South Beach Residence的一套頂層豪宅,也是以約3000萬新幣的天價被一位外國買家購得。
聖淘沙島是新加坡首個也是唯一真正的海濱住宅,允許外國人擁有土地。這個位於聖淘沙島東海岸的綜合住宅兼碼頭度假村開發項目,完美融合現代建築的元素和風格。
居外房源編號:43466743 點擊查看物業信息
|“未來“中介
利斯蘇富比國際房地產(List Sotheby’s International Realty)在亞太區域已經是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房產中介公司了,至今在日本、夏威夷、新加坡、香港及菲律賓已設立多達15家辦事機構。除此之外,我們在泰國曼谷的辦公室也將在9月份開業。同時我們還與印尼和越南達成了合作協議並將在2019年進駐當地開始運營。通過強有力的國際業務及影響力,我們意在將自己打造成為亞洲各大城市房產市場的門戶企業。利斯蘇富比國際房地產目前全球共有約960處辦事機構以及超過22000名專業獨立的置業顧問,經營範圍遍及72個國家。我們可以為客戶提供最全面的關系網絡並且保證他們的房產擁有最大化的曝光率。2017年,我們在全世界範圍內完成交易總額超過1080億美元。
但是我們也深刻地意識到眼下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以及演變的速度。新興科技對於人們交易行為和模式所產生的影響對於每一個行業都將是機遇和挑戰,房地產市場也不例外。而最有效的應對方式就是積極接受並適應改變,同時快速反應,永遠快人一步。特別是當市場出現類似於政府調控等突發動蕩因素時,擁有一個強大而穩定的區域平台無論是對企業本身還是客戶來說,就都顯得越發地重要了。
責任編輯:Zoe Chan
如需咨詢或有疑問,歡迎隨時發郵件至:editorial@juwai.com,我們會盡快為您解答!
本文系居外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新加坡大錘落向房地產 海外買家會被嚇退?
在七月初,新加坡政府開始實施增加買家印花稅等一系列限制房地產市場的政策。不僅是海外買家,連該國買家也被納入限制範圍內。
經過快一個月的施行,新加坡的房產市場已經做出反應,特別是在豪宅領域。據彭博報道,新加坡豪宅市場預計在未來兩季度的銷售額將下降30%至40%。
下降原因顯而易見,對海外買家而言,在新加坡購置豪宅意味著要比此前多繳納5%的稅款,價值200萬新元的豪宅僅稅費就超過40萬。海外買家占去年奢侈品交易近三分之一,今年由於稅費上調,持觀望態度的海外買家將增多。
具體來看,新加坡的額外買方印花稅(ABSD)調整並不像加拿大、澳洲或新西蘭等地僅針對海外賣家,其境內的炒房者也難逃限制。
根據新規定,對於外國人購買住宅物業,印花稅從15%增加到20%;對於新加坡公民來說,在購買第二套購房和第三套以上住房時,印花稅分別漲至12%及15%;持永居身份的居民在購買第一套住房時,就需要繳納5%的印花稅,而第二套住房的印花稅漲至15%。
除此之外,對於購買任何住宅物業進行開發的實體,額外買方的印花稅上升得更多,從10%漲至25%。
不僅僅是炒房行為被限制,貸款政策也愈發嚴格。買家第一套房的借貸上限從現在80%減少到75%,借期超過30年,或買家年齡超過65歲,借貸上限也相應減少5%,從現在的60%下降到55%。
該措施出台後,被認為是新加坡史上最嚴厲的限制政策。因此也引起了新加坡房地產開發商協會的不滿,他們曾發布聲明抨擊政府的舉動,認為該降溫舉措是毫無來由的,因為新加坡房產在經歷4年低落後,才剛剛開始復蘇。
但從政府角度出發,推動限制措施的動機很簡單,他們認為新加坡房地產的泡沫正在發酵之中。
在限制舉措施行之前,買家們的瘋狂行為或許能解釋降溫措施的必要性。據《商業時報》報道7月5日,政府宣布新舉措將在6日施行,僅一天時間裡,某開發商的三個項目就有超過1000套房產的交易量,因為時間短暫,還有不少購房者被拒之門外。
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長黃循財曾公開表示說:“我們非常擔心價格會超前於經濟基本面。”從官方數據來看,房價漲幅的確高於GDP增長。私人住宅價格在過去一年中上漲了9.1%,在截至6月份的三個月中上漲了3.4%,是自2010年以來的最大增幅。而去年,新加坡經濟增長率為3.6%,也達到2014年以來的最快增速。
但最近的經濟大環境的確令人擔心。房地產咨詢公司國際房地產顧問公司(International Property Adviser)首席執行官Ku Swee Yong曾公開對新加坡媒體評論道,新加坡經濟前景看起來越來越暗淡,而國際貿易不穩定性很可能把新加坡也拽進去,而這個國家又如此依賴貿易。另外,新加坡元的不穩定性,也可能增加當地銀行的利率。
在快增長背後是本地買家可負擔性的降低。華僑銀行經濟學家Selena Ling對媒體稱,許多本地買家過度依賴貸款而不考慮利率上升會影響他們還債能力的影響,這種情況也令人擔心。
總體來看,新加坡是希望在房產市場過熱之前能先發制人,將泡沫扼殺在搖籃裡,以穩定國內經濟情況的不穩定性。
居外網juwai.com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海外房源門戶網站,有來自中國及世界各地的2百多萬用戶查詢居外網上的250萬條分布在90個國家的掛牌房源,也是華人海外留學和移民的專業向導。歡迎點擊查看居外網上的新加坡在售房源,或致電 400-041-7515 諮詢新加坡的投資機會。
來源:新浪
責編:Zoe Chan
用三張圖表解讀新加坡的房產限制新政策
為了遏制央行所描述的“狂熱”(euphoria)現像,新加坡政府上周對房地產市場實施了一系列降溫措施。以下三個圖表揭露了一些引起新加坡政府擔憂的因素:
1. 價格
去年2017年3月,新加坡降低了房地產賣家的印花稅並放寬了抵押貸款的限制後,住宅物業的價格有所反彈。根據戴德梁行(Cushman & Wakefield)研究部門高級主管Christine Li的說法,如果上周沒有實施“降溫”措施,則房地產價格可能會持續上漲並重新回到2013年的巔峰。然而Li表示,現在這種情況已經不太可能發生了。
2. 整棟出售
衡量房地產狂熱程度的一項關鍵指標是新加坡當地的“整棟出售”交易情況。整棟出售是指即多位業主聯合起來捆綁出售整棟舊公寓以便開發商進行重新開發的交易行為。由於房地產開發商的需求旺盛,近幾個月來,此類交易的數量激增。上周公布新降溫政策的前一天,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公開了一份年度報告。在報告中,金管局著重提到了房地產開發商們在整棟出售投標方面的“大動作”。
公寓熱
整棟出售交易額於2017和2018年激增
3. 當地需求
RHB分析師Vijay Natarajan說,新加坡本地人和永久居民在最近的公寓搶購熱潮中發揮了主導作用。Natarajan表示,雖然房地產市場尚未從2013年後的低迷狀態中恢復過來,但在去年價格開始上漲的情況下,原本受壓制的本地需求得到了釋放。之前,外國買家大量購買房地產的行為推高了價格,然而在第二季度,此類購買所占的比例已從2011年第一季度17%的水平下滑至5%。
根據星展集團控股有限公司(DBS Group Holdings Ltd)財富和消費者銀行業務部門負責人Tan Su Shan所述,外國買家在新加坡的購房行為已經產生了變化。上周她告訴彭博社,與過去常見的那些“真實,長期,優質投資者”相比,購買多套公寓的海外投機者數量減少了。
新加坡買家
自2011年以來,外國買家購房交易比重已下降
居外網juwai.com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海外房源門戶網站,有來自中國及世界各地的2百多萬用戶查詢居外網上的280萬條分布在90個國家的掛牌房源。 歡迎點擊查詢居外網上過千套新加坡房源,或致電 400-041-7515 諮詢新加坡房地產的投資機會。
原文:彭博
翻譯:LPS
責編:Zoe Chan
本文系居外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打房打過頭!6月份新加坡房市銷售下滑21% 連續15季下滑 | 新加坡
六月份新加坡的房屋銷售較上個月下降了 21%,而且新加坡的新建項目變得更少了。
根據市區重建局在7月17 日公布的數據,房地產開發商在上個月銷售 820 間房屋,而五月份則賣出了 1039 間。房屋銷售量在四個月內首次下降到 1000 戶以下。
新加坡的領導人決心在國內抑制房價,自 2009 年以來,已經出台了一系列冷卻市場的措施。盡管如此,三月份時,新加坡在 8 年來首次放寬了房市限制,不過,政府也提醒,這些調整並不代表放寬措施。
房地產價格已經連續 15 個季度下滑,是自 1975 年數據首次發布以來最長的下滑時間。根據政府的初步數據,截至 6 月 30 日的三個月中,私人住宅價格指數較前季上漲 0.3% ,房價從 2013 年的高點下滑了 12%。
上個月推出的項目包括 Clement Canopy,其中銷售了 50 戶中的 13 戶,而 Hillion Residences 則銷售了 50 戶中的 12 戶。
(據鉅亨網)
打房措施奏效 新加坡5月房屋銷售下降34% | 新加坡
新加坡的房屋銷售在五月份下降了34%,因為新建案的啟動比較少。
根據新加坡市區重建局在6月15日公布的數據,開發商上個月銷售 1024 間房屋,而四月份為 1558 間房屋。數據顯示,共有 339 個新房出售,低於4月份的 1616 個。
三月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抑制房價的措施,在過去三個月,開發商仍然每月銷售 1000 間房屋以上。去年房地產價格下跌 3%,連續 14 個季度下滑,是自 1975 年數據首次發布以來最長的下滑時間。
根據4月28日當局公布的數據顯示,直到3月 31 日止的三個月之私人住宅價格指數下跌 0.4%。房價從 2013 年的高點下降了 11.6%。
上個月最多的銷售來自 Parc Riviera,其銷售量為 83 間房屋,而 Stars of Kovan 則在市場上銷售了 70 間房中的 16 間。
(據鉅亨網)
認識中國香港樓市歷年“辣招” | 海外
近年中國香港政府推出的壓抑樓市措施都被稱之為“辣招”,這跟中國香港人慣用廣東諧音有關,取其與“辣椒”同音同義之意,辛辣味道既非所有人能受得住,又有不同強烈程度之分,正好是形容壓抑措施的強弱招數。
早年中國香港房產市場因炒賣活動熾熱,短期轉售物業圖利的炒家與日俱增,買家利用以確認人身分轉售物業(“confirmor”俗稱“摸售”)個案頻生,情況似是越來越嚴重;政府於2010年11月開始發出第一招,凡涉及住宅物業的交易必須支付額外印花稅(SSD);買入物業後只要在6個月至24個月內再轉售,皆須按樓價支付5%至15%稅款。
擊退短線的“摸售”投資者後,2012年市道再次蓬勃,政府在同年11月同時實施升級版額外印花稅和增加第二招買家印花稅(BSD),希望能壓制這敞炒風;在原先的禁售期24個月增至36個月,又在禁售期內轉售物業的稅率加至由10% ̴ 20%。而第二招主要是針對非中國香港永久性居民和以有限公司名義購買住宅物業的買家,被定義的投資者在購買物業時除了要支付必須的從價印花稅(AVD),還須按樓價繳付15%買家印花稅。
市況稍為受到控制,投資情緒一時受到冷卻,但中國香港實在是個非常自由的市場,而且長期土地供應有限,市面現樓貨源不足,不論是甚麼箇中理由速成的交易,當有買家入市有成交,都會被大眾視之為有承扥力的指標;羊群心理效應下,樓價連聲破頂。2013年2月中國香港政府急忙地再加推“雙辣招”,意謂雙倍從價印花稅;由原本稅率最高的4.25%,大幅調升至最高8.5%,條例只豁免購買住宅物業作為自住用途的首次置業或換樓人士,即使是中國香港居民如果購買第二套房也須支付雙倍稅,而購買工貿辦公樓、商舗的投資者同樣要付雙倍稅,若買家是非中國香港永久性居民仍然要支付買家印花稅。
這幾年受惠於全球貨幣量化寬松和人民幣貶值關系,而且港元跟美元掛鉤又有對衝作用,誘使投資氣氛高漲,內需要求越加緊張,就連一些質素較平民化,樓價較低的所謂“上車盤”都被推到非一段市民所能負擔的水平。樓市樓價雖然歷練多番措施打壓,但仍反覆持續向上,似乎遠遠未能達至政府的預期目標。於是政府盡地一鋪在2016年11月5日將從價印花稅劃一提高稅率,所有住宅物業交易均須支付15%稅款並實時執行,只維持首次置業或換樓人士可以獲得豁免。政府原意希望增加投資成本就可減低投資意欲,以為可以捍衛首次置業的市民,可惜政策漏洞衍生逆思考行為,突然之間市場上竟然多了一大批“首置人士”蜂擁而至加入搶購行列。推出劃一稅率措施不久,離奇事件開始陸續出現;所見的都是重量級“首置人士”,已不再是普通的年輕夫婦、青年才俊、又或是回流的中年家庭,取而代之的是某某富豪、上市主席後人、大明星都以首置身分買樓,又有剛18歲或80歲的首置人士由親人做擔保買樓。再者,有些更激烈的首置人士一次過以一份買賣合約購入幾個甚至十幾個單位(統稱“一約多伙”),聲稱作為自住之用,簡直前所未聞之震撼景像!為杜絕多樣化的避稅行為手段,2017年4月政府急忙修改法例撥亂反正;但凡一份買賣合約內購入多於1個住宅物業,均須按劃一稅率15%計算從價印花稅。
見“椒”拆“招”後,市面暫時稍為回復正常。
於中國香港置業的相關現行實施的稅際分別有:
- 從價印花稅
- 買家印花稅
- 額外印花稅
每項印花稅的應用及計算方法,可瀏覽中國香港稅務局網站。
如需咨詢或有疑問,歡迎隨時發郵件至:editorial@juwai.com,我們會盡快為您解答!
本文系居外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外國買家首季購買私宅增加 | 新加坡
本地私宅交易量近期有上揚趨勢,外國買家購買的私宅數量在今年第壹季也有所增加。
根據戴玉祥產業咨詢公司(Edmund Tie & Company)最新研究報告,外國買家在今年第壹季共買了1141個私宅單位,比之前壹季增加11.3%。
外國買家包括新加坡永久居民和非永久居民。根據戴玉祥產業咨詢公司資料,前者購買了805個單位,比之前壹季上揚12.1%。後者在第壹季共買了336個私宅單位,比之前壹季增加9.4%。
戴玉祥產業咨詢公司研究部東南亞區域主管李乃佳指出,雖然新元走勢比區域其他貨幣強勁,意味著本地私宅價格更高,但外國買家仍對本地私宅趨之若鶩,這主要是新加坡環境穩定,是許多外國人安居落戶的首選。
他說:“盡管全球外部環境充滿不確定性,我國政治與經濟穩定,並提供高素質教育、完善設施和基礎設施等,繼續吸引著外國買家。”
報告顯示,在不同項目裏,最受永久居民歡迎的私宅項目是丹那美拉的豪佳苑(Grandeur Park Residences),共買了52個單位。排在其後的是西海岸的河景苑(Parc Riviera),共買了49個單位。
這些私宅項目價格相對實惠,例如豪佳苑單位尺價介於970和1592元之間,反觀隔鄰的私宅項目林曦閣(The Glades),尺價則介於1190和1715元之間,價格高壹些。
至於非永久居民,他們則傾向市區或市區邊緣的私宅項目,包括Principal Garden、OUE Twin Peaks和Commonwealth Towers等,在第壹季分別買了20個、15個和11個私宅單位。這些項目或是位於女皇鎮地區,或靠近烏節路。
就國籍而言,中國和馬來西亞買家仍占多數,共買了495個單位,他們主要看中的是第5郵區的私宅項目,即金文泰、巴西班讓和豐隆花園壹帶的項目。
另壹方面,本地買家購買的私宅數量在第壹季也增加22.2%至3542個單位,但買家傾向購買總價較低,面積少過700平方英尺的單位,超過七成為總價低於150萬元的單位,反映他們對房價敏感。李乃佳說:“買家轉向較小單位,主要是因為降溫措施令買家的購買能力受限。”
談到本地樓市走勢,李乃佳表示,全球局勢仍不穩定,像美國聯邦儲備局將調高利率和中國可能推出經濟政策,都會影響本地樓市,導致私宅價格難以在短期內回彈。
不過,他預期下來推出私宅項目如瑪庭豪苑(Martin Modern),會引起買家興趣,帶動私宅交易量繼續上揚,估計今年新私宅銷量可達8000至9000個單位,超過去年全年所賣出的7972個單位。
相關資訊:新加坡4月新私宅銷量減12.6% 共賣出1555單位
(據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