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1923年9月16日出生於新加坡,祖籍中國廣東省大埔縣唐溪村,其曾祖父李沐文大約在19世紀60年代來到新加坡。李光耀是李家在新加坡土生土長的第三代,出生時其家族在新加坡生活了半個世紀。
猜你喜歡:新加坡房產查看
李光耀的祖父李雲龍和父親李進坤都是在殖民政府開辦的萊佛士書院接受英文教育,李光耀自幼在家裏與父母說英語,與外祖父母說夾雜了華語詞語和語法的馬來語,與玩伴們說馬來語和福建話。
1936年至1942年,李光耀先後在萊佛士書院和萊佛士學院接受了小學和中學教育,表現非常出色。在這兩所政府學校的學習經歷使李光耀終生受益,他在回憶錄中說:“當年是競爭對抗的年代,也是建立永恆友誼的年代。在新加坡和馬來亞,哪怕你不認識一個人,只要出身背景相同,對方就很容易接受你;學校聯繫起著很好的作用,不論你是華人、印度人或是馬來人。”
童年和少年的經歷對李光耀影響較大的是“紀律”的印象和決斷能力的鍛煉。據李光耀回憶,祖父經常給李光耀講自己在英國輪船上的工作經歷,這些故事都說明在船上維持紀律的重要性;父親在家裏很注重紀律,對孩子管教很嚴,但不太打理家事。由於是家中長子,在李光耀稍大時,母親便開始跟他商量家庭的重要決策“‘所以說早在少年時代,我便成為實際上的家長。這倒教會我平時遇事如何做決定”。
由此可見,開拓眼界,看看海外風情,其實也非常重要。
溫馨提示:新加坡移民的8大理由
在治理新加坡期間,人們也能看到“紀律”和“決斷”塑造著李光耀的行政風格。
1942年由於日本佔領新加坡,在日占的三年多時間,李光耀品嘗生活艱辛的同時,第一次感受到權力和法律的威力,“三年零六個月的日治時期讓我學到的東西,比任何大學所教的還多。當時我還沒讀到毛澤東的名言‘槍桿子裏出政權’。但我知道,關於誰說了算,誰能使人民改變行為,甚至改變效忠對象的爭論,是由日本槍炮、日本軍刀和日本暴行解決的。”“有人主張對待和懲罰罪犯應該從寬,認為刑罰減少不了犯罪,我從不相信這一套,這不符合我在戰前、日治時期和戰後的經驗。”也是在日占時期,李光耀第一次對英國人“理所當然”的統治產生置疑:“事實證明白人如果不是比亞洲人更加驚慌失措的話,至少也是半斤八兩。”李光耀的第一位傳記作者亞力克斯·喬西談到日占對李光耀的影響時說:“從那個時候起,李光耀就不再是華僑,而成為新加坡人。”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