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 | 溫哥華房屋租約漏洞致使業主可隨意加房租

加拿大溫哥華不久前推出的新政,表明為了降低溫哥華住宅空置率,業主可以驅逐房客或者提高租金。但是,正是這樣的漏洞,開始大幅度地加租金。

大溫地區住宅空置率再創新低,使大量租客被業主「合法」驅逐並規避BC省年租金漲幅限制。BC省住宅租賃法規定,每年年租金增長不得超過2.9%,但在當前溫哥華住宅空置率低至0.6%的前提下,大量業主利用合同漏洞,選擇以驅逐租客為要挾,大幅增加租金。以下是常用合法驅逐方法:

如果業主聲稱,家庭成員需要自用或者進行裝修,可以合法驅逐租客,但必須提前2個月書面通知租客

而另一個合法方法則是標準租賃合同漏洞,業主和租客可以簽署「固定期限」租約,約定到期後租客必須搬離。這種情況下,到期前租客常常被迫簽署新的租約,很多情況甚至接受加價30%! 見下圖:

溫哥華房屋租約漏洞致使業主可隨意加房租
大溫地區住宅空置率再創新低,使大量租客被業主「合法」驅逐並規避BC省年租金漲幅限制

點擊查看更多加拿大精品房源

對於這2個租賃法漏洞,很多人士呼籲政府修法。 BC省業主協會(Landlord BC)謹慎通知其成員,不要借當前市場行情,濫用這些合法驅逐條款。而BC省住房部長柯勒曼(Rich Coleman)則認為當前法律對租客已經有足夠保護,省府沒有計劃在這方面修法。

相關資訊:溫哥華再次引領全球房價漲幅 遠遠超出平均值

(據溫哥華地產)

 

new-qrcode_簡

 

加拿大 | 多 溫想換套房子究竟有多難?

在加拿大,溫哥華和多倫多等地的房產價格居高不下,甚至仍在增長,那麼,對於二次購房者來說,換一套更大的房子變成了很大的問題。

溫哥華、多倫多兩地房市熾熱,不僅讓首次購房者望而生畏,更令希望升級房屋的年輕夫婦難上加難。他們已經很難再像父輩那樣,先買一套房子能夠承擔得起的公寓,然後隨著結婚生子,一步步把房子升級這條路了。

在兩大城市,升級房屋(包括從公寓升級成鎮屋,以及鎮屋升級成獨立屋)到底有多困難?近日,本地英文媒體《赫芬頓郵報》通過數據對比,給了我們一個直觀的答案。

溫哥華、多倫多兩地房市熾熱,不僅讓首次購房者望而生畏,更令希望升級房屋的年輕夫婦難上加難

點擊查看更多加拿大精品房源

數據顯示,在2016年在溫哥華從公寓升級到鎮屋,平均要支付14.7萬元。以一個年收入10萬(差不多每年能存兩萬元)的家庭而言,這意味著他們需要攢7年多的錢才能完成升級任務,否則就要背上更重的債務。

如果想要升級房屋,最好動作快點,因為如果房價維持過去三年裡的平均漲勢,那麼兩者的差距將在明年擴大至16.6萬,並在10年後擴大至34.1萬。

多倫多的房價雖然沒有溫哥華高,但是這項升級任務可一點也不輕鬆,確切說還更重一些。
溫哥華、多倫多兩地房市熾熱,不僅讓首次購房者望而生畏,更令希望升級房屋的年輕夫婦難上加難

 

溫哥華、多倫多兩地房市熾熱,不僅讓首次購房者望而生畏,更令希望升級房屋的年輕夫婦難上加難

點擊查看更多加拿大精品房源

以今年而言,在多倫多市內(416地區)從公寓升級到鎮屋需要花費18.3萬元,明年會漲到21.5萬元,十年後的差距達到49.3萬元。

從鎮屋到獨立屋,更是難上加難

溫哥華、多倫多兩地房市熾熱,不僅讓首次購房者望而生畏,更令希望升級房屋的年輕夫婦難上加難

數據指,今年在溫哥華從鎮屋到獨立屋需要花費88.1萬元,十年後將達到227.8萬元,這對本國大多數家庭來說,都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多倫多的獨立屋房價低於溫哥華,所以花費稍微小一些。注意,只是「稍微」。

溫哥華、多倫多兩地房市熾熱,不僅讓首次購房者望而生畏,更令希望升級房屋的年輕夫婦難上加難 溫哥華、多倫多兩地房市熾熱,不僅讓首次購房者望而生畏,更令希望升級房屋的年輕夫婦難上加難、

點擊查看更多加拿大精品房源

在今年,416地區獨立屋和鎮屋差價超過60萬了,到了2026年會突破152萬。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溫哥華和多倫多這兩個熱門市場之外,其他城市升級房屋並不困難,例如埃德蒙頓從公寓到鎮屋的差額2016年為9萬5多,到2016年漲到了10萬出頭,漲勢平平。

看來,大量溫哥華和多倫多的年輕夫婦只有一條路可以走了——搬家。

附:其他城市升級房屋費用

溫哥華、多倫多兩地房市熾熱,不僅讓首次購房者望而生畏,更令希望升級房屋的年輕夫婦難上加難

 

溫哥華、多倫多兩地房市熾熱,不僅讓首次購房者望而生畏,更令希望升級房屋的年輕夫婦難上加難

溫哥華、多倫多兩地房市熾熱,不僅讓首次購房者望而生畏,更令希望升級房屋的年輕夫婦難上加難

溫哥華、多倫多兩地房市熾熱,不僅讓首次購房者望而生畏,更令希望升級房屋的年輕夫婦難上加難

溫哥華、多倫多兩地房市熾熱,不僅讓首次購房者望而生畏,更令希望升級房屋的年輕夫婦難上加難

相關資訊:加拿大樓市被指似蹦極

(據家園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