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做“華二代”是怎樣壹番體驗

雖說在海外受到歧視已經不是什麽新鮮事了,去年維也納還“壹不小心”還獲頒世界最不友好城市第二名。此處道義性的心疼萬年第壹的在巴黎的小夥伴們壹秒鐘!

雖然在這城裏遇上的憋屈事真不少,但每當作為第壹代移民的我們在這大呼歧視的時候,卻總是忽略了壹個群體。那就是生活在這裏的“華二代”,我們的第壹反應是:他們怎麽會受到歧視?

講著壹口流利的德語,又被這裏的文化浸染長大,擁有中國和奧地利的多元文化背景,理所當然更能融入本地的主流社會。可是事實並非如此!

不少華二代經歷著即不被本土的奧地利人所接納,也不被中國人所認同的局面,反倒成為兩種文化中的“夾層人”,承受著莫大的心理壓力。

有時甚至幼兒園的孩子們就已經要面臨這樣殘酷的社會現實。壹臉稚嫩的小朋友,嘴裏卻問出讓父母難以回答的問題:為什麽他/她不跟我玩?

如果父母選擇不管不顧或是責備孩子無能,將來勢必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問題,甚至引發自閉癥或者社交心理障礙。

移民父母,妳們真準備好了嗎?

大部分中國父母在移民海外的時候,從沒來沒有想過在西方文化下長大對華裔孩子會不會有何負面影響。

有些父母認為歐洲環境好,生活品質高,福利又好,孩子在這裏生活的壹定比中國好千百倍。

還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年齡小,適應能力強,短時間受點委屈沒什麽,在歐洲長大後壹定會享有更好的機會。

壹句話,“壹切為了孩子的未來”是中國移民父母的統壹目標。

而事實上華二代長大過程中卻要面臨社會歸屬感和身份認同感的難題,在本地如何搭建自己人脈圈子和將來的職業發展規劃。那種來自社會的心理壓力如同壓在胸口的巨石,揮之不去。越想要努力往上爬的華二代遇到困難越大。

早些年曾經有在美國的華二代撰文發聲,希望中國父母能了解他們的心理壓力。“永久的文化隔閡”,“終身擺脫不了的二等公民身份”和“消除不掉的種種事業障礙”是他們費盡了努力卻也難以跨越的“三座大山”。

而在日本的華二代則說,雖然外表上與本地人沒有區別,講著壹口流利的日語,但是姓氏總暴露了移民的身份,受到許多不公平的對待。甚至童年時兩小無猜的朋友,長大後卻出來指責其外國人的身份,導致壹些不堪重壓的華二代患上嚴重的憂郁癥。甚至不自覺的想跳進電車軌道和沖向行駛的汽車中以尋求解脫。

而小編問了問身邊的“華二代”朋友們,他們這樣說:

姍姍24歲祖籍:香港

“我是香港人,從9歲開始跟著父母來這邊讀書,雖然現在我有奧國籍,但是我卻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哪國人。我出生在中國,但是我的中文卻不好,因為家裏是說廣東話的。我說我是奧地利人,但是我卻是黑頭發黃皮膚。本地奧地利人不認同我奧地利人的身份,中國人認為我有奧國籍就是奧地利人,我覺得身份認同對我來說很痛苦,妳懂“夾縫人”是個什麽滋味嗎?”

童童14歲祖籍:北京

“我父母是中國人,我出生在奧地利,我認為我是奧地利人。但是我的同學們不這麽認為。純種的奧地利人排斥跟我壹起玩,因為我長的就是外來移民的面孔。所以我只能跟壹樣是移民來這裏的同學壹起玩,但是老師說這樣下去我的德語不會變好,但是奧地利人不要跟我玩,我也不能強迫別人。”

丁壹15歲祖籍:溫州

“我是男生,受到的排擠比華人女孩還要多,沒什麽人跟我壹起玩。我也習慣了壹個人。他們總是覺得我很另類。我現在自己在暑假的時候會去打零工,賺零花錢。我覺得這樣可以磨練自己,也給自己多接觸人的機會。”

奧地利的情形如何?

在奧地利的情形比在美國要好壹些,雖然傳統的奧地利人十分保守,也具有排他性,但是白人至上的文化在這裏不如美國來的強勢。但是歧視仍然很強烈,根據歐洲經合組織組織的調查報告。在奧地利感受到歧視的移民二代比例達到34,4%,高於歐盟國家平均水平。三分之壹奧地利的移民二代都遭遇過歧視對待。

在移民二代中,有四分之壹的人無法完成學業,而在本土奧地利人中,這壹比例僅為10%。在獲得大專和大專以上學歷的人群中,奧地利人占23%,移民二代僅僅只有7%。

雖然相比中國人,奧地利人對於東歐人和土耳其人的排斥性更為強烈。那是因為作為人口數量少的中國移民群體,奧地利人並未感受到所帶來的他們強大威脅性。

但是也不要過分樂觀,他們不排擠妳,但是也不會接納妳。

黑頭發黃皮膚的中國華二代想要與純種奧地利人成為朋友是很困難的,除非是親戚(這種可能性也十分低)。不僅如此,連與奧地利人混血生下來的孩子也會同樣受到排擠。

雖然在作為第壹代移民的我們看來,這是很奇特的壹件事情。但是對奧地利人來說,“雜交”和“純種”是有本質性區別的。甚至部分特別保守奧地利兒童的父母也會進行幹預,不讓孩子與非純種奧地利小孩有接觸。

就更不要說在就業方面遇到的挫折了。

西方教育理念了解壹下?

歐洲人的兒童教育觀念本質就與中國的“焦慮式”育兒是相悖的。這也是國情所決定的。在這裏給予每個青少年最大程度的自由成長空間,而不是單壹以成績好為導向來鞭策孩子。也正基於此,華二代雖在在奧地利長大,但是因著中國和奧地利父母養育方式不同,他們行事為人更像中國人。下面小編就羅列了幾個中西教育的不同點。

獨立從出生開始

德奧地區兒童的從出生開始就是在學習獨立的過程,父母是他們獨立成長的陪伴者。孩子從自己入睡到自己吃飯,自己走路,自己要完成所有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與孩子之間有愛,但也有界限。

父母在孩子沒有能力做的事情上會幫助他,但當孩子具備行事能力後,就會讓孩子自己來,不會過多的介入去幫助孩子,而是陪伴孩子慢慢學會這些生活技能。長期陪睡,追著餵飯等在歐洲人看來都是很奇葩的事情。

領導力和責任心從小建立

在奧地利不少幼兒園都是實行混合分組,不按照年齡層分組,除了3個月-1歲半的寶寶是單獨壹組外,1歲半到學齡前(6歲)的孩子是混在壹起的。

目的就是讓4-6歲的孩子學會幫助老師照顧年齡較小的孩子。而小朋友則以大小朋友為榜樣學習在幼兒園自己應該做什麽,不該什麽,並在幼兒園日常生活幫助老師和其他小朋友們。

而到小學中學後,孩子們會分組來作業,為的是培養小朋友相互協同能力。學習在不只當“獨行俠”,在團隊有分工協作,同時也懂得在團體表達自己,爭取自己想要的。另外壹旦被賦予自己的任務也不可以假他人之手來完成,否則會被同學們看低。

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這裏的孩子有自己銀行卡,從出生開始就可以辦理,並且每年存額在500歐之內有較高的利息。當孩子通過家務活勞動掙錢把自己的小豬貝滿(SparSchwein)裝滿後,就可以倒入銀行的硬幣存入機存在銀行卡裏。讓小朋友從小就對金錢有正確的觀念。

當孩子滿14歲後,不少父母會鼓勵孩子外出打工,比如給有嬰兒的家庭當babysitter,或者幫年齡小的小朋友補習功課,來賺取自己的零花錢。

不用巴掌的管教

對於孩子任性的行為或者過激的行動,奧地利父母通常不會通過體罰的方式來讓孩子知錯。並且如果父母通過責打或吼來管教孩子,很有可能會觸犯到奧地利法律並造成兒童心理創傷。

根據奧地利法律,對孩子有身體或者心理上的暴力行為都是被禁止的。刑罰的程度取決於對孩子傷害程度,判刑的時間從3個月(打耳光)到10年(嚴重身體傷害)不等。

對於如何不通過體罰的方式來管教小孩,奧地利人有自己的壹套方法。那就是讓孩子承擔犯錯的後果,例如打翻飯碗就沒飯吃,打其他小孩就被剝奪吃糖/看電視的權利,還有增加家庭義務勞動的時間等等。

而自己孩子受到過歧視的華人媽媽也列出了幾點參考建議,如何來避免”華二代”在學校成為學生們排擠的對象:

1.不要給孩子穿從中國買的衣服,紮中國特色的辮子,部分服裝款式和頭型會讓孩子在人群中顯得過於另類,而遭到排擠。

2.不要讓孩子在幼兒園或小學跟中國孩子在壹個班裏,容易造成孩子抱團,沒有跟其他國家孩子交流的機會,德語就會不好。

3.作為家長參加家長會或接送孩子時不要身著工作服,其他孩子家長會很容易知道妳的職業。也可能會造成孩子在學校被歧視的狀態。

4.不要去跟老師講理,要求老師特別為妳的孩子做什麽。孩子不需要老師的“特別對待”,在這裏的學校中脫離弱勢群體的唯壹方法就是孩子自己去戰鬥(K?mpfen),贏了才會得到其他同學的認可。老師不會輕易插手學生之間的事。

5.不要讓孩子受到欺負就去跟老師告狀,這樣只會讓孩子成為“全班公敵”,被所有人排擠。

6.比起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更應該重視孩子情商的發展。高學歷並不壹定將來就會獲得好的工作。

而維也納16區人民黨副主席夢梵Bohm也作為奧地利“華二代”的代表向小編描述了她在奧地利看到壹些現狀。

維也納16區人民黨副主席夢梵Bohm

 

夢梵Bohm:於1997年出生在浙江青田,7歲時隨母親來到奧地利的薩爾斯堡。她的奧地利繼父給予她完整的奧地利教育,讓她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現在在維也納大學修讀法律經濟系和中文文學系,並同時在壹家律師事務所擔任助理工作。

中國人的特性:低調,有禮貌和勤奮從本質上決定了其在奧地利的形象。華二代雖然受過西方教育,而且也基本上融入奧地利社會,但感覺更偏向於中國人,因為外部特征,道德觀和家庭環境,明確區分於奧地利人。

根據壹些報道,年輕的“華二代”在申請工作上處於劣勢地位,盡管他們擁有很好的學歷背景。當然這不僅僅是來自社會偏見和歧視的原因,而是需要從自身出發,更多的打開自我,不害怕受傷害,去爭取。

中國有句諺語: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可能是個真理,但是並不完全適用於在奧地利生活的華二代。謙虛和克制為在這裏的生活帶來很多的弊端。比如在求職時遇到障礙,導致許多華二代選擇中斷學業,從事父母之前所做的餐飲業。

2018年初,由華人主導的“亞洲後裔青年促進協會”成立, 希望能夠在歐洲的融入問題,自我發展和職業道理等方面幫助華人移民。

 

來源: 歐洲時報 

排: HY

 

Juwaicolumnist

如需咨詢或有疑問,歡迎隨時發郵件至:editorial@juwai.com,我們會盡快為您解答!

本文系居外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默克爾成功連任 在德華人數量已超20萬 | 德國

3月中旬,德國聯邦議院以364票贊成、315票反對、9票棄權的票數通過投票,選舉默克爾出任德國政府總理。在去年9月24日德國聯邦大選結束171天後,默克爾終於成功連任,開啟其第四個總理任期。與此同時,根據德國聯邦人口調查研究院(BiB)數據, 德國吸納外籍人士規模已達歷史新高,其中敘利亞籍移民為非歐盟地區最大的外來族群,數目為44萬;美國人為32.4萬,中國人排名第三,規模為21.2萬。

默克爾成功連任,繼續推動“壹帶壹路”倡議

據新華網報道,德國波鴻魯爾大學博士袁傑認為,默克爾本屆新政府對華關系不會有大的變化,合作仍然是主流,加深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將成為德中合作的重要依據。此外,德國新政府還將重視德中在“壹帶壹路”倡議下的務實合作,德國工商界企業界態度積極。

 

德國前外長:中國以前就是世界第壹,如今只是回到傳統

德國前外交部長約施卡·菲舍爾最近出了本新書為了慶賀自己的70歲生日,出了壹本名叫《西方的衰落》的書,副標題是《21世紀新世界秩序中的歐洲》。在書中,這位前外長認為,沒有理由認為中國的掘起會被阻止,沒有哪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像中國那樣快速強勁。如果歐洲不想就此掉隊,就必須馬上抓緊努力。

菲舍爾曾在柏林海因裏希·伯爾基金會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這樣說:“我們看到西方的衰落是對世界秩序的破壞。這種印象只是源於我們的負面記憶。直到18世紀,中國都壹直是世界第壹大國。我們目前所經歷的只不過是回到傳統秩序。”

在菲舍爾看來,沒有理由認為中國的掘起會被阻止,沒有哪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像中國那樣快速強勁。歐洲如果不想完全掉隊,就必須作出努力,最重要的是它必須抓緊努力。菲舍爾認為:“這是歐洲的最後機會。”否則,歐洲將告別世界歷史——也許不是坐在列車裏,而是消失在壹間很快被遺忘的後面房間裏。

中國移民德國世界第壹,經濟互助是第壹原因

德國《世界報》報道,德國經濟研究所公布的最新報告顯示,德國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外國技術移民的歡迎,目前有160萬技術移民在德國工作。在中國移民(未入籍)中,高達2/3是技術移民,比例列各國之首。

在德國繳納社保的中國雇員中,有高達67.1%的人從事技術類工作。工作領域包括信息技術、工程、數學和自然科學等。這壹比例也是所有國家中最高的。

根據路透社報道,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德國2017年經濟增長率為2.2%,低於預估,但這是六年來最高成長率,而且較上年有所改善。德國因民間消費增長及全球經濟回升帶來的出口旺盛而受益。路透調查的分析師此前預計,2017年德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成長2.4%,高於2016年成長的1.9%。統計局稱,經日歷調整後,2017年經濟成長率為2.5%。

 

補充閱讀

歐洲長期投資首選——德國

參考資料

路透社

環球視野

環球網國際頻道

編譯:Lisa Zhu

責編:HY

 

移民融入美國社會後會有哪些變化?

當今美國有4,100萬移民,佔據美國人口的13.1%;這些移民的子女,即第二代移民為3,750萬,佔美國人口的12%。也就是說,每四個美國人中就有一個或是第一代或是第二代移民。另外,在美國人的婚姻中,每7個家庭就有一個是跨國婚姻。顯然,移民無論對美國的政治、經濟或者文化在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那麼移民的融入問題就是非常重要的問題了。在剛剛過去的紐約「全國移民大會」上,「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及醫藥學院」(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Engineering and Medicine)發佈了一項最新調查報告,闡述了移民對美國社會的融入問題。

法拉盛是紐約華人新移民聚集之地

何謂「融入」?這份名為「移民對美國社會的融入」報告(The Integration of Immigrants into American Society)定義為:移民成員和接受社會之間走向相似的過程。

移民融入社會後果好壞參半

一般人都會以為,移民越融入社會會過得越好。事實上不全是這樣。總的說來,移民們在美國生活後,他們在受教育、就業、收入、住房和語言程度等方面,都隨著他們靠近美國人而得到了正面的提高和改進;但是,移民在健康、犯罪率和家庭模式三個方面,卻因為「融入」而向負的方向轉化。

分別論之,如:

教育:這方面是移民最超越本地人的地方。無論男女,移民第二代受教育程度普遍超過本地人的後代。近十幾年來,大批的高學歷移民進入美國;另一方面,墨西哥和中美洲的移民教育程度比較低,但是他們的孩子也都接受了超過12年的教育。

就業和收入:第一代男移民就業率86%;第二代男移民83%;而本地人後代的就業率是82%。但是女移民的就業率(61%)沒有本地人的高(72%)。有一個現象值得一提,男移民即便是受教育程度低的,也比當地低教育程度者就業率高,也就是說,即使是這些低教育水平的移民,對美國的經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職業:一般第一代移民從事低收入、低技能的職業多,但是他們的孩子,在美國高端科學技術職業中的就業人數,竟然佔據了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住房:新來的移民都願意和移民住在一起,和本地白人明顯地分開;但是如果移民在美國住了10年以上,他們就越來越容易和本地人住在一個社區。不同的民族習慣也不同。在大都市裡,亞洲人最願意聚堆兒住在一起,其次是西班牙裔、黑人移民。非法移民和其他移民也有隔離現象。

語言:所有的美國人,無論他們是移民還是本地人,90%的人認為英語水平非常重要。41%的移民可以說非常好的英語;25%說一般水平的英語。

健康:移民無論是孩子或者成人,他們的健康水平都比當地人好,也比當地人更長壽。他們的第二代健康水平有所下降。

犯罪率:令專家和讀者都吃驚的是,移民的犯罪率只是當地人犯罪率的四分之一(18歲到39歲成人);移民社區的犯罪率也比當地人社區低;但是移民的後代犯罪率卻比當地人高。這說明移民融入後變得更容易犯罪。

家庭模式:移民的離婚率比美國人低,而且移民的孩子更願意和父母住在一起。但是移民第二代更容易離婚,且和父母分開居住。

這份研究2003年至2013年十年間美國移民狀況的報告,共520頁。

關注居外網官方微信:居外資訊(juwai-com),每日閱讀精選海外文章。

(互聯網資訊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