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出海热情不减 预计今年将创并购新纪录

股市大跌、人民币贬值,也未能撼动中国企业的出海热情。全球两大咨询公司德勤和普华永道认为,今年中国公司海外并购将刷新历史记录。

股市大跌、人民币贬值,也未能撼动中国企业的出海热情,今年中国公司海外并购将刷新历史记录

德勤中国财务咨询服务华东区主管唐萌光在采访中表示,2016年中国公司宣布的海外并购交易金额将比去年成长50%以上,保险、精密设备和消费行业 将成投资热点。普华永道中国企业融资部主管黄耀和在另一个采访中称,越来越多的大单交易将把海外并购推向纪录新高;其中,很多买家都是并购市场的“回头客”。

购买欧美技术、品牌,推动中国工业升级,保证14亿人口的粮食供应,是中国企业实现海外抱负的主要动力。今年以来,中国化工集团计划以430亿美元收购瑞士农药巨头先正达,创下中国企业并购规模之最,而青岛海尔也同意54亿美元收购美国通用电气的家电业务。

彭博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宣布的海外并购交易金额比前年翻番,达1,239亿美元,创下彭博有数据记录以来的历史最高。而今年的时间才过了1个多月,该数目就已经达到了708亿美元,接近去年的一半。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热情使并购成为咨询机构的业务拓展重点,纷纷增加人手。黄耀和表示,因应一带一路的战略推进,他的部门今年新招了基建行业的专业人才,目前正在招聘金融业的并购人才。黄主管的中国企业融资部是青岛海尔本项收购案的财务顾问之一。

“在中国并购是很大市场”,德勤的唐萌光称,“需要更多的人力来促成。”

随着大宗商品价格大跌,而中国计划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高端装备业发展,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热点,已经从前两年的资源类转向科技。作为中 国最活跃的买家之一,中国化工集团上个月同意收购德国机械制造商克劳斯玛菲集团(Krauss Maffei Group),交易价值约10亿美元。

黄耀和及唐萌光均表示,2016年更多的并购交易可能发生在高技术行业。 “沿着中国的大方向走,借力国家政策,这是很主流的,今年还可以持续,”唐称。此外,保险等金融服务业、食品业、包括酒店、影院在内的休闲业,也将是今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热点。

在中国经济成长放缓,人民币贬值加速资本外流担忧下,中国股市市值今年以来已经蒸发了1.7万亿美元,缩水四分之一。离岸人民币相对在岸人民币的折价程度在春节假期前一度扩大至三周高点,表明全球投资者掀起新一轮看跌人民币的押注。

唐萌光及黄耀和表示,股市大跌对财务能力健全、现金流正常的大企业来说,市值缩水并不会影响它们的并购融资。唐表示,通过并购获得海外较低本益比的优质业务,将提升国内上市公司的业绩,同时拉低较高的A股本益比,吸引更多投资者介入。

他们表示,市场预期人民币贬值幅度不会很大,因此不是中国海外并购趋势的决定性因素。

彭博专栏Gadfly的作者Nisha Gopalan则在1月28日发表的文章中称,人民币的贬值以及进一步贬值的预期,将促使中国企业出海收购,以实现保值的目的。

 

关注居外网官方微信:居外资讯(juwai-com),每日阅读精选海外文章。

(互联网资讯综合整理)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迎来“大时代”

在正在印尼举行的亚非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愿加强与亚非国家的产能合作。考虑到亚投行筹办工作的顺利推进,习近平这一表态并不出人意料。有理由相信,中国高层的持续助力,将推动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进入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时代”。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迎来“大时代”

来自中国商务部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境内非金融类投资者共对全球142个国家或地区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金额同比增长29.6%。这延续了2011年以来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的势头。

2011年到2014年,在全球直接投资流量年缩减8%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势上扬,复合年增长率达16%。

作为今年中国对外经济的一大看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有望在年内正式超过吸收外资总额,从而跻身名副其实的“资本净输出国”行列。

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大,固然有缓解国内产能过剩、压缩成本等因素的考量,从更深层趋势来看,这是中国企业转向全球战略布局、提升国际产业链价值的必然道路。立足于国家层面,这也是中国从经贸大国迈向经贸强国的不二之选。

有鉴于此,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助力企业“走出去”的力度。从高层变身“超级推销员”推介中国高铁、核能等设备,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布局,再到亚投行的顺利推进等等,本届政府对这一领域着力之重以及具有战略性的落子,让人印象深刻。

中国政府的努力没有白费。今年一季度,中国装备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持续增长达到9.6亿美元。1-2月中国铁路设备,包括铁道及电车道的机车、车辆及相关零件的出口超过1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大幅增长51.8%。

在对外投资的“质”上,中国企业亦有可圈可点之处。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安永近日发布报告称,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日趋成熟,从早期的倚重寻求自然资源转向全球战略布局,投资产业由早期集中在能源矿产类扩展到科技、地产、金融、农业、医疗等多个领域。

以欧洲为例,直至2011年之前,中国主要是欧洲投资的接受者。但近期以来,借欧元贬值之势,中国企业已在欧洲掀起了一股“并购潮”。在投资领域上,中国投资者也从之前主要集中在能源、汽车等拓展开来,在投资金额和领域方面均实现了“大突破、大跨越”。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海外投资由早期的国企主导模式逐渐转变为国企和民企并驾齐驱。2014年国企与民企海外投资额基本持平。这一局面是中国国内改革在外向型经济中的必然反映,亦有望进一步盘活中国海外投资

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高层对于“走出去”的加大助力,尤其是随着中国国内经济转型持续发力和改革不断深入,中国对外投资有望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同样增长的,亦有中国“走出去”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成长的烦恼”,将是未来一段时期中国政府与企业的工作重心。

走出去”2.0版 开启海外投资新时代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指出,支持中国装备走出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是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推动形成优进优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在更高层次上深度融合。

走出去”2.0版 开启海外投资新时代

《赫芬顿邮报》4月11日发表欧亚集团研究员Ben Yunmo Wang的文章称,中国的“走出去”政策正经历重大升级。该政策产生于上世纪和本世纪之交,鼓励中国企业到海外收购资产和扩大业务。现在,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对该战略进行改造,转向以出口中国装备以及价值更高的产品和服务为主。

过去10年,中国企业“走出去”固定在国企获取自然资源资产,而中国大多数出口产品在质量和重要性上均不尽如人意。去年两会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表达了变的必要性:“我们不能总是卖鞋袜、衣帽、玩具……中国装备走出去可以在世界市场上接受竞争的检验,提质升级。”

新的“走出去”政策将在中国产业向较高价值的制造和服务转变中发挥重要作用。出口高附加值产品,如高铁,有利于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展现中国新的竞争力。此外,承包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出口钢铁和水泥等材料,将有助于解决这些行业日益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要实现这些目标,中国必须使国企变得更具战略性、竞争力和效率。新的“走出去”政策的“压顶石”是“一带一路”规划。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中国国企将在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中发挥关键作用。

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家龙头企业,中国政府还对央企进行巩固。去年12月,中国两大高铁制造商北车和南车宣布了市值260亿美元的大规模合并,两个月后,中电投集团和国家核电宣布另一宗大规模合并。预计在准备走出去的领域,这个趋势会继续。

最后,中国领导人试图根治对外投资的低效问题。2013年,国企监管机构修改了对央企管理人员的评估机制,将资产回报和价值生成置于规模或收益扩张之上。。

“走出去”2.0版将打造更强、更有竞争力的中国国企,打入向来由西方企业支配的领域,并在将会引发新的地缘政治挑战的地区发挥影响力。中国投资和产品对全球的影响将只增不减,这就使把握和适应这种变化变得至关重要。

停不下来 中国险资海外置业已超317亿

险企海外买楼上瘾,根本停不下来,如今还玩起了联手。

近日,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联合美国著名地产商铁狮门(TishmanSpeyer)收购了位于波士顿的一个价值5亿美元的商业不动产项目,而这也是中国两大保险公司首次共同收购海外地产项目。

对此,中国平安回应称确有其事,但其资金来源并非寿险资金,而是中国平安旗下另一房地产投资平台——平安不动产的自有资金。中国人寿方面尚无官方回应。

截至2014年12月末,险资境外投资余额为239.5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465.8亿元),占保险业总资产的1.44%;海外设立的保险机构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约31家。

本报记者粗略统计发现,如果加上此单交易,不动产投资方面目前已有包括中国平安、中国人寿、安邦保险、阳光保险、泰康人寿等在内的五家保险集团海外买楼,足迹遍布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涉及的总交易金额高达317亿元人民币。

停不下来 险资海外置业已超317亿

两大保险集团联手进军美国房地产

据报道,被收购的项目位于美国波士顿的海港区,项目包括一幢13层楼高的办公大厦和一幢9层楼高的独立产权公寓大厦,其中公寓大厦总共拥有100个单位。

有知情人士透露,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铁狮门在该项目中的占比为1:1:1。对此,平安不动产不置可否,其仅表示,在此项交易中的占比与中国人寿相当。而对于该项目的具体名称和涉及的交易金额,平安不动产表示不方便透露。

对于此次收购,铁狮门的联席首席执行官RobSpeyer予以证实。不过他也拒绝透露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收购了波士顿项目多少股份。铁狮门公司是美国顶级地产开发商、运营商及基金管理公司。

事实上,这也是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首次涉足美国房地产。2013年,中国平安在英国伦敦收购劳合社大厦之后,险资对于英国房地产的热情一触即发,包括中国人寿、泰康人寿等先后冲进伦敦楼市,与险资一道的,还有其他中资企业。

土豪买家的大量涌入也拉高了伦敦业主们的心理预期,而与此同时,随着美国经济的逐渐复苏,越来越多的中国买家开始将目光从欧洲转向美国。

“在美国经济持续复苏的背景下,我们看到波士顿房地产市场未来的长期稳健增长趋势,而就这单个项目而言,因为项目位置优越,产品适销对路,具有良好的基本面,所以能够为投资方提供稳健的回报。”平安不动产一名内部人士对本报说。

“其实,美国楼市最好的投资窗口是在2010年,但那时候金融危机刚刚结束,我们又不敢贸然进入,大家对市场还是信心不足。”一名信托业人士对本报分析。

联手的另一方中国人寿早在2013年年底就详细披露过海外投资计划,且于去年8月正式进入海外投资的实质运营期。中国人寿副总裁杨征近日曾透露:“中国人寿还将加速推进海外投资,并向更多新的未进领域努力。”

万亿资金待出海“觅食”

如今,资本出海已成为全球化资产配置的新常态,尤其在当前国内经济增长放缓,而海外物业的投资价值不断凸显的背景下,海外楼市正在日益成为新的价值增长点。

以中国平安收购的TowerPlace大厦为例,TowerPlace是由知名建筑师NormanFoster设计的甲级办公及商业综合大楼,位于伦敦久负盛名的EC3保险业区域中心,面积3.57万平方米,出租率达99.3%。“相较于国内相同品质不动产3%~4%的回报,TowerPlace的预期收益率达到5.3%,杠杆后预期收益率可达到8%以上。”一名知情人士对本报说。

“海外物业投资不仅可以拓宽投资渠道,降低资金成本,优化资产配置,还能提升企业运营的灵活性。此外,投资海外地产也是分散投资、规避风险的一种方式,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名保险业内人士对本报分析说。

险企海外买楼的步伐越来越快,早在2013年7月,在平安信托操刀下,平安人寿成功收购位于伦敦市金融区中心的劳合社大厦,此举引发了一轮国内资本“出海”的热潮,此后,中国险企大举境外买楼、收购海外金融机构。

去年,中国人寿联合卡塔尔控股斥资7.95亿英镑买下伦敦金丝雀码头10UpperBankStreet大楼90%的股权;安邦保险19.5亿美元收购纽约华尔道夫酒店大楼;阳光保险3.82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悉尼喜来登公园酒店。

今年一开年就先后传出泰康人寿与基汇资本联合出价1.98亿英镑并购伦敦金融城的办公楼MiltonGate;平安人寿以3.27亿英镑买下伦敦地标建筑TowerPlace大厦;阳光保险拟支付逾2.3亿美元购买位于纽约曼哈顿中城的全新酒店Baccarat;以及此次国寿平安联合出手的项目。

不过,除了海外商业地产项目外,也有业内投资人士称:“海外商业地产项目可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少,今后还会开发更多样化的投资品种。”此外,近日保监会亦再次拓宽了险企境外投资范围。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强势回归 瞄准各国优势发起”进攻”

中国企业海外幷购强势回归,幷且再次进驻欧洲市场。中国化工集团与世界第五大轮胎制造商意大利倍耐力(Pirelli)达成协议,以71亿欧元收购倍耐力65%的股份,成为最大股东。《费加罗报》对法国资深经济学家让-米歇尔-卡特伯恩(Jean-Michel Quatrepoint)进行采访,他分析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战术和策略。

中国人瞄准了每个国家的优势和强项

卡特伯恩表示,中国人是务实主义者,喜欢做能为他们带来实际收益的事情,幷且扬长补短,这从他们选择的投资领域和资本流向上不难看出。来看看他们的投资策略:首先是原材料富有的国家及市场广阔的国家,然后才是美国,最后是欧洲。就倍耐力收购案来看,中国拥有广阔的汽车市场(是美国的两倍)幷且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也不缺乏生意头脑。但是他们缺少的是设备,幷且在汽车轮胎这一领域还欠缺能力强、名望高的生产商,所以他们制定了一项政策,与在汽车制造行业有优势的西方国家建立合作关系,而收购了倍耐力就等于同时获得了技术和市场。从长远角度来讲,获得技术与市场也是中国对外投资的策略之一。

中国人瞄准了每个国家的优势和强项。比如法国,优势在于食品行业、不动产、旅游及葡萄酒行业,中国选择在这些领域进行投资。中国消费者已经对频繁爆出丑闻的食品行业失去信心,所以中国人希望通过与外国食品企业合作来重新为自己贴上“质量过关”的标签,加强内部消费市场。他们投资希腊雷埃夫斯港口也是同样的道理。

中国的对外投资也得益于雄厚的资金支持和强大货币政策。就后者而言,人民币现在是世界上的第二大货币;欧元兑人民币汇率的猛跌也使得中国企业能以更便宜的价格收购欧洲企业。

事实上,中国对外资本扩张是从21世纪之后才开始的。这14年来,中国的对外投资可谓是突飞猛进,资本流向欧洲是近几年才出现的现象,其中一部分原因可以解释为他们在美国市场的投资遇到挫折,比如能源和电信领域。虽然中国企业来势汹汹,但是目前来看在欧洲市场所占的比例不大,主要集中在英国、意大利、波兰,其次才是法国。从数据上来看,2014年中国对欧投资为180亿美元,只占欧洲外国资本的2%。现在主导欧洲市场的外国资本主要还是来自美国和卡塔尔。

1月中资海外并购李嘉诚占七成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首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而2015年1月,中资企业在海外并购市场继续“发威”。

1月中资海外并购李嘉诚占七成

晨哨研究部发布的《2015年1月中资海外并购月报》显示,1月中资企业在海外总共发生40宗并购事件,其中26宗披露交易金额,涉及约211.2亿美元,披露交易额同比上涨324.51%,环比增长319.79%。

其中,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3宗并购事件是助推1月中资海外并购激增的主要原因。和记黄埔收购英国手机运营商O2、列车租赁商EversholtRailGroup,以及荷兰连锁药房Dirx,总交易额约157.56亿美元(收购Dirx未披露金额),占到1月披露总金额的74.6%。

此外,北京、中国香港和上海继续成为中资海外并购最活跃的并购方所在区域,占到所有企业的52.5%。

 

居外独家解读:中资海外地产投资现五大趋势

2014年第四季度,安邦保险和中国银行两笔大单,标志着金融机构成为中资海外地产投资并购的生力军。根据某权威媒体发布的报告显示,2014年四季度共发生9宗涉及中资海外房地产并购事件(不含绿地投资),披露金额约38.44亿美元。相比第三季度,并购数量下降55%,然而已披露金额却环比上涨113.44%。其中,安邦保险在10月份19.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0亿)大手笔收购纽约华尔道夫酒店成为四季度第一大单,金额超过四季度房地产行业海外并购流量的一半。同时根据该报告显示,四季度房地产海外并购呈现出如下五大趋势。

中资海外地产投资现五大趋势

第一,投资主体多元化。此前房地产海外投资并购往往以开发商和大型综合资本为主,现在安邦保险大手笔收购华尔道夫酒店,代表险资强势介入海外房地产市场,体现了投资主体开始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并且,险资追求长期稳定的现金流与房地产市场平稳的投资回报不谋而合。

第二,民企积极参与海外并购。报告显示,第四季度9宗房地产海外并购事件中,有6宗是民企作为并购方发起的。随着国企海外房地产并购活动的降温,和政府放宽“走出去”的门槛,民企势必会更加踊跃地加入到海外房地产市场的投资阵列中。

第三,并购主体和标的所在区域集中化。从并购发起方和标的所在地区来看,都呈现出相对集中的态势。9宗海外房地产并购事件中,有7个并购方来自北京、上海和中国香港;相对应的是,欧洲和美国主流市场继续成为中资海外地产并购的首选之地。这种相对集中的态势在未来短时间内还无法改变,由国内一线城市作为主力向欧美发达市场投资的情况还将持续。

第四,日本房地产市场投资价值上升。《报告》提出,日本很可能会成为将来一段时间内房地产投资并购的新宠。日元兑美元从2014年8月份就开始走上贬值通道,贬值幅度超过15%,加上日本国内持续通货紧缩的风险,市场普遍认为将有下一轮宽松货币政策出台。日元长期贬值的预期将开启低日元时代,同时也给中企投资日本房地产市场打开了便利之门。

第五,出现“平台型”新投资模式。与此前中资直投海外房地产市场不同的是,复星国际通过收购日本IDERA资产管理公司,并以此作为投资当地房地产的主要平台。IDERA本身对于日本当地的金融、税收和法律体系都有全面了解,借助IDERA的前期铺路,复星顺利完成日本天王洲花旗银行中心和品川公园大厦的收购事宜。这种先在当地市场收购一家经验丰富的地产投资管理公司作为跳板,降低当地市场对于中资企业并购的抵触之心,从而帮助母公司进行下一阶段的投资并购模式,值得其他中企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