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出海熱情不減 預計今年將創併購新紀錄

股市大跌、人民幣貶值,也未能撼動中國企業的出海熱情。全球兩大諮詢公司德勤和普華永道認為,今年中國公司海外併購將刷新歷史記錄。

股市大跌、人民幣貶值,也未能撼動中國企業的出海熱情,今年中國公司海外併購將刷新歷史記錄

德勤中國財務諮詢服務華東區主管唐萌光在採訪中表示,2016年中國公司宣佈的海外併購交易金額將比去年成長50%以上,保險、精密設備和消費行業 將成投資熱點。普華永道中國企業融資部主管黃耀和在另一個採訪中稱,越來越多的大單交易將把海外併購推向紀錄新高;其中,很多買家都是併購市場的「回頭客」。

購買歐美技術、品牌,推動中國工業升級,保證14億人口的糧食供應,是中國企業實現海外抱負的主要動力。今年以來,中國化工集團計劃以430億美元收購瑞士農藥巨頭先正達,創下中國企業併購規模之最,而青島海爾也同意54億美元收購美國通用電氣的家電業務。

彭博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宣佈的海外併購交易金額比前年翻番,達1,239億美元,創下彭博有數據記錄以來的歷史最高。而今年的時間才過了1個多月,該數目就已經達到了708億美元,接近去年的一半。

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熱情使併購成為諮詢機構的業務拓展重點,紛紛增加人手。黃耀和表示,因應一帶一路的戰略推進,他的部門今年新招了基建行業的專業人才,目前正在招聘金融業的併購人才。黃主管的中國企業融資部是青島海爾本項收購案的財務顧問之一。

「在中國併購是很大市場」,德勤的唐萌光稱,「需要更多的人力來促成。」

隨著大宗商品價格大跌,而中國計劃實施「中國製造2025」,推動高端裝備業發展,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的熱點,已經從前兩年的資源類轉向科技。作為中 國最活躍的買家之一,中國化工集團上個月同意收購德國機械製造商克勞斯瑪菲集團(Krauss Maffei Group),交易價值約10億美元。

黃耀和及唐萌光均表示,2016年更多的併購交易可能發生在高技術行業。 「沿著中國的大方向走,借力國家政策,這是很主流的,今年還可以持續,」唐稱。此外,保險等金融服務業、食品業、包括酒店、影院在內的休閒業,也將是今年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的熱點。

在中國經濟成長放緩,人民幣貶值加速資本外流擔憂下,中國股市市值今年以來已經蒸發了1.7萬億美元,縮水四分之一。離岸人民幣相對在岸人民幣的折價程度在春節假期前一度擴大至三週高點,表明全球投資者掀起新一輪看跌人民幣的押注。

唐萌光及黃耀和表示,股市大跌對財務能力健全、現金流正常的大企業來說,市值縮水並不會影響它們的併購融資。唐表示,通過併購獲得海外較低本益比的優質業務,將提升國內上市公司的業績,同時拉低較高的A股本益比,吸引更多投資者介入。

他們表示,市場預期人民幣貶值幅度不會很大,因此不是中國海外併購趨勢的決定性因素。

彭博專欄Gadfly的作者Nisha Gopalan則在1月28日發表的文章中稱,人民幣的貶值以及進一步貶值的預期,將促使中國企業出海收購,以實現保值的目的。

 

關注居外網官方微信:居外資訊(juwai-com),每日閱讀精選海外文章。

(互聯網資訊綜合整理)

中國企業海外投資迎來“大時代”

在正在印尼舉行的亞非領導人會議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願加強與亞非國家的產能合作。考慮到亞投行籌辦工作的順利推進,習近平這壹表態並不出人意料。有理由相信,中國高層的持續助力,將推動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進入壹個名副其實的“大時代”。

中國企業海外投資迎來“大時代”

來自中國商務部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壹季度,中國境內非金融類投資者共對全球142個國家或地區進行了直接投資,投資金額同比增長29.6%。這延續了2011年以來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的勢頭。

2011年到2014年,在全球直接投資流量年縮減8%的背景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逆勢上揚,復合年增長率達16%。

作為今年中國對外經濟的壹大看點,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有望在年內正式超過吸收外資總額,從而躋身名副其實的“資本凈輸出國”行列。

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的加大,固然有緩解國內產能過剩、壓縮成本等因素的考量,從更深層趨勢來看,這是中國企業轉向全球戰略布局、提升國際產業鏈價值的必然道路。立足於國家層面,這也是中國從經貿大國邁向經貿強國的不二之選。

有鑒於此,近年來,中國政府加大了助力企業“走出去”的力度。從高層變身“超級推銷員”推介中國高鐵、核能等設備,到“壹帶壹路”倡議的提出和布局,再到亞投行的順利推進等等,本屆政府對這壹領域著力之重以及具有戰略性的落子,讓人印象深刻。

中國政府的努力沒有白費。今年壹季度,中國裝備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持續增長達到9.6億美元。1-2月中國鐵路設備,包括鐵道及電車道的機車、車輛及相關零件的出口超過10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大幅增長51.8%。

在對外投資的“質”上,中國企業亦有可圈可點之處。知名會計師事務所安永近日發布報告稱,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日趨成熟,從早期的倚重尋求自然資源轉向全球戰略布局,投資產業由早期集中在能源礦產類擴展到科技、地產、金融、農業、醫療等多個領域。

以歐洲為例,直至2011年之前,中國主要是歐洲投資的接受者。但近期以來,借歐元貶值之勢,中國企業已在歐洲掀起了壹股“並購潮”。在投資領域上,中國投資者也從之前主要集中在能源、汽車等拓展開來,在投資金額和領域方面均實現了“大突破、大跨越”。

同樣值得註意的是,近年來,中國海外投資由早期的國企主導模式逐漸轉變為國企和民企並駕齊驅。2014年國企與民企海外投資額基本持平。這壹局面是中國國內改革在外向型經濟中的必然反映,亦有望進壹步盤活中國海外投資。

有理由相信,隨著中國高層對於“走出去”的加大助力,尤其是隨著中國國內經濟轉型持續發力和改革不斷深入,中國對外投資有望保持較高速度增長。同樣增長的,亦有中國“走出去”企業面臨的風險與挑戰,如何應對這些“成長的煩惱”,將是未來壹段時期中國政府與企業的工作重心。

走出去”2.0版 開啟海外投資新時代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指出,支持中國裝備走出去和推進國際產能合作,是實現我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重要舉措,有利於培育對外開放新優勢,推動形成優進優出開放型經濟新格局,使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在更高層次上深度融合。

走出去”2.0版 開啟海外投資新時代

 

《赫芬頓郵報》4月11日發表歐亞集團研究員Ben Yunmo Wang的文章稱,中國的“走出去”政策正經歷重大升級。該政策產生於上世紀和本世紀之交,鼓勵中國企業到海外收購資產和擴大業務。現在,習近平主席和李克強總理對該戰略進行改造,轉向以出口中國裝備以及價值更高的產品和服務為主。

過去10年,中國企業“走出去”固定在國企獲取自然資源資產,而中國大多數出口產品在質量和重要性上均不盡如人意。去年兩會記者會上,李克強總理表達了變的必要性:“我們不能總是賣鞋襪、衣帽、玩具……中國裝備走出去可以在世界市場上接受競爭的檢驗,提質升級。”

新的“走出去”政策將在中國產業向較高價值的制造和服務轉變中發揮重要作用。出口高附加值產品,如高鐵,有利於中國的國際形象和展現中國新的競爭力。此外,承包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出口鋼鐵和水泥等材料,將有助於解決這些行業日益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

要實現這些目標,中國必須使國企變得更具戰略性、競爭力和效率。新的“走出去”政策的“壓頂石”是“壹帶壹路”規劃。這是壹個雄心勃勃的計劃,中國國企將在建設“壹帶壹路”沿線基礎設施中發揮關鍵作用。

為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家龍頭企業,中國政府還對央企進行鞏固。去年12月,中國兩大高鐵制造商北車和南車宣布了市值260億美元的大規模合並,兩個月後,中電投集團和國家核電宣布另壹宗大規模合並。預計在準備走出去的領域,這個趨勢會繼續。

最後,中國領導人試圖根治對外投資的低效問題。2013年,國企監管機構修改了對央企管理人員的評估機制,將資產回報和價值生成置於規模或收益擴張之上。。

“走出去”2.0版將打造更強、更有競爭力的中國國企,打入向來由西方企業支配的領域,並在將會引發新的地緣政治挑戰的地區發揮影響力。中國投資和產品對全球的影響將只增不減,這就使把握和適應這種變化變得至關重要。

停不下來 中国險資海外置業已超317億

險企海外買樓上癮,根本停不下來,如今還玩起了聯手。

近日,據媒體報道,中國人壽和中國平安聯合美國著名地產商鐵獅門(TishmanSpeyer)收購了位於波士頓的壹個價值5億美元的商業不動產項目,而這也是中國兩大保險公司首次共同收購海外地產項目。

對此,中國平安回應稱確有其事,但其資金來源並非壽險資金,而是中國平安旗下另壹房地產投資平臺——平安不動產的自有資金。中國人壽方面尚無官方回應。

截至2014年12月末,險資境外投資余額為239.5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465.8億元),占保險業總資產的1.44%;海外設立的保險機構和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約31家。

本報記者粗略統計發現,如果加上此單交易,不動產投資方面目前已有包括中國平安、中國人壽、安邦保險、陽光保險、泰康人壽等在內的五家保險集團海外買樓,足跡遍布英國、美國、澳大利亞,涉及的總交易金額高達317億元人民幣。

停不下來 險資海外置業已超317億

兩大保險集團聯手進軍美國房地產

據報道,被收購的項目位於美國波士頓的海港區,項目包括壹幢13層樓高的辦公大廈和壹幢9層樓高的獨立產權公寓大廈,其中公寓大廈總共擁有100個單位。

有知情人士透露,中國人壽、中國平安和鐵獅門在該項目中的占比為1:1:1。對此,平安不動產不置可否,其僅表示,在此項交易中的占比與中國人壽相當。而對於該項目的具體名稱和涉及的交易金額,平安不動產表示不方便透露。

對於此次收購,鐵獅門的聯席首席執行官RobSpeyer予以證實。不過他也拒絕透露中國人壽和中國平安收購了波士頓項目多少股份。鐵獅門公司是美國頂級地產開發商、運營商及基金管理公司。

事實上,這也是中國人壽和中國平安首次涉足美國房地產。2013年,中國平安在英國倫敦收購勞合社大廈之後,險資對於英國房地產的熱情壹觸即發,包括中國人壽、泰康人壽等先後沖進倫敦樓市,與險資壹道的,還有其他中資企業。

土豪買家的大量湧入也拉高了倫敦業主們的心理預期,而與此同時,隨著美國經濟的逐漸復蘇,越來越多的中國買家開始將目光從歐洲轉向美國。

“在美國經濟持續復蘇的背景下,我們看到波士頓房地產市場未來的長期穩健增長趨勢,而就這單個項目而言,因為項目位置優越,產品適銷對路,具有良好的基本面,所以能夠為投資方提供穩健的回報。”平安不動產壹名內部人士對本報說。

“其實,美國樓市最好的投資窗口是在2010年,但那時候金融危機剛剛結束,我們又不敢貿然進入,大家對市場還是信心不足。”壹名信托業人士對本報分析。

聯手的另壹方中國人壽早在2013年年底就詳細披露過海外投資計劃,且於去年8月正式進入海外投資的實質運營期。中國人壽副總裁楊征近日曾透露:“中國人壽還將加速推進海外投資,並向更多新的未進領域努力。”

萬億資金待出海“覓食”

如今,資本出海已成為全球化資產配置的新常態,尤其在當前國內經濟增長放緩,而海外物業的投資價值不斷凸顯的背景下,海外樓市正在日益成為新的價值增長點。

以中國平安收購的TowerPlace大廈為例,TowerPlace是由知名建築師NormanFoster設計的甲級辦公及商業綜合大樓,位於倫敦久負盛名的EC3保險業區域中心,面積3.57萬平方米,出租率達99.3%。“相較於國內相同品質不動產3%~4%的回報,TowerPlace的預期收益率達到5.3%,杠桿後預期收益率可達到8%以上。”壹名知情人士對本報說。

“海外物業投資不僅可以拓寬投資渠道,降低資金成本,優化資產配置,還能提升企業運營的靈活性。此外,投資海外地產也是分散投資、規避風險的壹種方式,對企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壹名保險業內人士對本報分析說。

險企海外買樓的步伐越來越快,早在2013年7月,在平安信托操刀下,平安人壽成功收購位於倫敦市金融區中心的勞合社大廈,此舉引發了壹輪國內資本“出海”的熱潮,此後,中國險企大舉境外買樓、收購海外金融機構。

去年,中國人壽聯合卡塔爾控股斥資7.95億英鎊買下倫敦金絲雀碼頭10UpperBankStreet大樓90%的股權;安邦保險19.5億美元收購紐約華爾道夫酒店大樓;陽光保險3.82億美元收購澳大利亞悉尼喜來登公園酒店。

今年壹開年就先後傳出泰康人壽與基匯資本聯合出價1.98億英鎊並購倫敦金融城的辦公樓MiltonGate;平安人壽以3.27億英鎊買下倫敦地標建築TowerPlace大廈;陽光保險擬支付逾2.3億美元購買位於紐約曼哈頓中城的全新酒店Baccarat;以及此次國壽平安聯合出手的項目。

不過,除了海外商業地產項目外,也有業內投資人士稱:“海外商業地產項目可選擇的余地越來越少,今後還會開發更多樣化的投資品種。”此外,近日保監會亦再次拓寬了險企境外投資範圍。

中國企業海外幷購强勢回歸 瞄準各國優勢發起”進攻”

中國企業海外幷購强勢回歸,幷且再次進駐歐洲市場。中國化工集團與世界第五大輪胎製造商意大利倍耐力(Pirelli)達成協議,以71億歐元收購倍耐力65%的股份,成爲最大股東。《費加羅報》對法國資深經濟學家讓-米歇爾-卡特伯恩(Jean-Michel Quatrepoint)進行采訪,他分析了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戰術和策略。

中國人瞄準了每個國家的優勢和强項

卡特伯恩表示,中國人是務實主義者,喜歡做能爲他們帶來實際收益的事情,幷且揚長補短,這從他們選擇的投資領域和資本流向上不難看出。來看看他們的投資策略:首先是原材料富有的國家及市場廣闊的國家,然後才是美國,最後是歐洲。就倍耐力收購案來看,中國擁有廣闊的汽車市場(是美國的兩倍)幷且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生産國,也不缺乏生意頭腦。但是他們缺少的是設備,幷且在汽車輪胎這一領域還欠缺能力强、名望高的生産商,所以他們制定了一項政策,與在汽車製造行業有優勢的西方國家建立合作關係,而收購了倍耐力就等于同時獲得了技術和市場。從長遠角度來講,獲得技術與市場也是中國對外投資的策略之一。

中國人瞄準了每個國家的優勢和强項。比如法國,優勢在于食品行業、不動産、旅游及葡萄酒行業,中國選擇在這些領域進行投資。中國消費者已經對頻繁爆出醜聞的食品行業失去信心,所以中國人希望通過與外國食品企業合作來重新爲自己貼上“質量過關”的標簽,加强內部消費市場。他們投資希臘雷埃夫斯港口也是同樣的道理。

中國的對外投資也得益于雄厚的資金支持和强大貨幣政策。就後者而言,人民幣現在是世界上的第二大貨幣;歐元兌人民幣匯率的猛跌也使得中國企業能以更便宜的價格收購歐洲企業。

事實上,中國對外資本擴張是從21世紀之後才開始的。這14年來,中國的對外投資可謂是突飛猛進,資本流向歐洲是近幾年才出現的現象,其中一部分原因可以解釋爲他們在美國市場的投資遇到挫折,比如能源和電信領域。雖然中國企業來勢汹汹,但是目前來看在歐洲市場所占的比例不大,主要集中在英國、意大利、波蘭,其次才是法國。從數據上來看,2014年中國對歐投資爲180億美元,只占歐洲外國資本的2%。現在主導歐洲市場的外國資本主要還是來自美國和卡塔爾。

1月中資海外並購李嘉誠占七成

商務部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首次成為資本凈輸出國。而2015年1月,中資企業在海外並購市場繼續“發威”。

1月中資海外並購李嘉誠占七成

晨哨研究部發布的《2015年1月中資海外並購月報》顯示,1月中資企業在海外總共發生40宗並購事件,其中26宗披露交易金額,涉及約211.2億美元,披露交易額同比上漲324.51%,環比增長319.79%。

其中,李嘉誠旗下和記黃埔3宗並購事件是助推1月中資海外並購激增的主要原因。和記黃埔收購英國手機運營商O2、列車租賃商EversholtRailGroup,以及荷蘭連鎖藥房Dirx,總交易額約157.56億美元(收購Dirx未披露金額),占到1月披露總金額的74.6%。

此外,北京、中國香港和上海繼續成為中資海外並購最活躍的並購方所在區域,占到所有企業的52.5%。

居外独家解读:中资海外地产投资现五大趋势

2014年第四季度,安邦保險和中國銀行兩筆大單,標誌著金融機構成為中資海外地產投資並購的生力軍。根據某權威媒體發布的報告顯示,2014年四季度共發生9宗涉及中資海外房地產並購事件(不含綠地投資),披露金額約38.44億美元。相比第三季度,並購數量下降55%,然而已披露金額卻環比上漲113.44%。其中,安邦保險在10月份19.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0億)大手筆收購紐約華爾道夫酒店成為四季度第壹大單,金額超過四季度房地產行業海外並購流量的壹半。同時根據該報告顯示,四季度房地產海外並購呈現出如下五大趨勢。

中資海外地產投資現五大趨勢

第壹,投資主體多元化。此前房地產海外投資並購往往以開發商和大型綜合資本為主,現在安邦保險大手筆收購華爾道夫酒店,代表險資強勢介入海外房地產市場,體現了投資主體開始呈現多元化的趨勢。並且,險資追求長期穩定的現金流與房地產市場平穩的投資回報不謀而合。

第二,民企積極參與海外並購。報告顯示,第四季度9宗房地產海外並購事件中,有6宗是民企作為並購方發起的。隨著國企海外房地產並購活動的降溫,和政府放寬“走出去”的門檻,民企勢必會更加踴躍地加入到海外房地產市場的投資陣列中。

第三,並購主體和標的所在區域集中化。從並購發起方和標的所在地區來看,都呈現出相對集中的態勢。9宗海外房地產並購事件中,有7個並購方來自北京、上海和中國香港;相對應的是,歐洲和美國主流市場繼續成為中資海外地產並購的首選之地。這種相對集中的態勢在未來短時間內還無法改變,由國內壹線城市作為主力向歐美發達市場投資的情況還將持續。

第四,日本房地產市場投資價值上升。《報告》提出,日本很可能會成為將來壹段時間內房地產投資並購的新寵。日元兌美元從2014年8月份就開始走上貶值通道,貶值幅度超過15%,加上日本國內持續通貨緊縮的風險,市場普遍認為將有下壹輪寬松貨幣政策出臺。日元長期貶值的預期將開啟低日元時代,同時也給中企投資日本房地產市場打開了便利之門。

第五,出現“平臺型”新投資模式。與此前中資直投海外房地產市場不同的是,復星國際通過收購日本IDERA資產管理公司,並以此作為投資當地房地產的主要平臺。IDERA本身對於日本當地的金融、稅收和法律體系都有全面了解,借助IDERA的前期鋪路,復星順利完成日本天王洲花旗銀行中心和品川公園大廈的收購事宜。這種先在當地市場收購壹家經驗豐富的地產投資管理公司作為跳板,降低當地市場對於中資企業並購的抵觸之心,從而幫助母公司進行下壹階段的投資並購模式,值得其他中企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