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呈现低龄化常态化 学霸更爱外国名校

近年来,出国留学呈现出越来越热的态势,其目的也从最初的“逃避高考”,变成了“选择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适合自己的教育”。选择留学的不乏“学霸”、“牛娃”,广州各个等名校,近年都有数十名甚至过百名学生选择留学之路,当别的孩子还在埋头苦读时,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手握名校offer,提前“下车”。

现状

“学霸”提前下车 留学呈现低龄化

来自某中学的数据显示,三年前该校招收了832名高一学生,但不久前参加广州市高考一模的只有720多人,这意味着或有100多人将放弃高考。据介绍,截至4月底,今年执信第二届PCP国际班23名毕业生全部已被国外名校录取,其中91.3%学生进入美国排名前50名的大学深造。除此以外,还有不少人选择了在高中阶段就出国留学

另一所公立高中国际部2015届四个班共105名毕业生,目前已收到海外大学录取通知书400多份,超过90%的学生被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录取。而在广东实验中学,今年该校艺术与设计预科的18名毕业生,也全部被英美等国顶尖大学录取。广雅中学首届博雅国际课程班的毕业生到目前共收到来自国外及中国香港地区大学录取通知书100多份。广州外国语学校今年AP课程班毕业生已100%获录美国综合排名前50大学。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总编辑陈志文告诉记者,近年来,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北京、湖北、河北等省市近一两年的研究生报名人数也在减少。与此同时,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从2007年到2008年间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留学低龄化的趋势愈加明显,硕士留学在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明显下降,而本科留学的人数迅速增加。优秀生源、平民家庭快速加入留学大军,留学进入常态化。

随之而来的,是国外名校的竞争更为激烈。以美国为例,哈佛大学申请人数从2010年的30489人增加到2013年的33531人,录取率从6.9%降到5.8%,哥伦比亚大学的申请人数从2010年的26178上升到33531,录取率为6.89%,普林斯顿报名人数在九年间增长了93.5%,目前录取率为7.86%。

留学呈现低龄化常态化 学霸更爱外国名校

他们为什么选择留学?

案例1

昔日“学渣”找准方向华丽逆袭

就读于广东某中学艺术预科班的唐健航在高二文理分班后,因为对理科丧失了学习兴趣,成绩直线下滑,几乎到了“不能看”的地步,照此趋势,考上国内理想大学基本“没戏”。

一直热爱画画的他,萌生了学艺术的想法。可是,他此前所接受过的美术训练,仅仅是参加小学的美术组,连少年宫绘画班都没参加过。为此,他向原来的高中请了假,恶补了两个月绘画和英语,并于去年9月考入广东实验中学艺术与设计预科。预科班聘请了4名来自全球顶尖设计公司的外籍教师,分别教授服装设计、绘画技巧、产品设计和软件应用,采用全英文教学。“我小的时候最爱画的是超人,因此我最初给自己定的方向是动漫角色设计,但老师们告诉我,产品设计的发展空间更大。经过这几个月的学习,我对产品设计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唐健航说。

唐健航总共申请了五所国外院校,目前获得了四所院校的录取通知,分别是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普瑞特艺术学院、芝加哥艺术学院、加州艺术学院。

案例2

“考不进清华北大但能冲世界顶尖”

某中学高三1班的印锐的成绩在文科班200多名学生里排名30~40名,不算是顶尖学霸,但绝对是“牛娃”。她曾经参加过“模联”,担任学生会主席,荣获“2013年~2014年度广东省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在印锐看来,自己的制胜法宝是性格品质,但这些在高考中无法体现。而在申请国外名校的过程中,她将自己的“性格养成记”写进了个人陈述中,并且很奏效。印锐最终考入了美国威廉玛丽学院。据悉,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常青藤”之间竞争的都是研究学院全美第一的美誉,而本科教育全美第一的称号,威廉玛丽具有相当优势。

“以我的成绩,想在高考中考入国内顶尖的院校,很有难度。但选择出国,我可以利用自己的综合优势,冲击世界顶尖学府,”印锐说。

在学校校长何勇看来,国内高考的录取,不能像国外那样提供多个录取机会。该校副校长陈民认为,高考改革没有改变“分分计较”的现状,而国外名校的录取,成绩只是基本门槛。

高收费国际班何去何从?

教育部在2013年明确表示将规范各类公办高中“国际班”,并在去年出台规定,对收费进行限制。此后,上海、北京等地相继对公办学校国际班使出“杀手锏”,或限办,或改制。今年1月,深圳教育局下发相关通知,将收紧公办学校所开设的国际班。广州公办学校国际班将何去何从,目前尚无定论。

作为广州市三个“国际交流与合作基地”之一,某中学今年仅招收30名国际课程班学生,该课程班学费为9.8万/学年。对于饱受质疑的高收费问题,该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国际班的办学成本相当高,包括外籍教师的工资待遇、涉外课程注册等共计十多项,如果不额外收费,学校没办法支撑。据介绍,在上海,类似执信中学PCP班这类经教育部门批准开办的国际班,政府会有拨款扶持。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正确做法应该是允许学校设立项目收费,在政府的监督下独立核算。

中国人为什么希望子女海外留学

近日,胡润研究院的《2014海外教育特别报告》显示,80%的中国富豪计划将子女送到国外接受教育,这一比例全球最高。在同级别的富豪中,日本只有不到1%的人会把孩子送出国读书,法国不足5%,德国也不超过10%。

中国人为什么希望子女海外留学

对于中国人而言,在择校时,为什么比其他地区的家长更希望子女能够在海外接受教育?一个主流的说法是:他们不惜充足的财力供子女就读国际学校,是希望把子女推上国际平台,上一所国际学校,获得国际视野。这样说当然也有道理。实事求是地说,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教育质量确实很高,中国人青睐海外名校无可厚非。

不过,中国人对海外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原因很复杂,不单单是一个想受到好教育的问题。在我看来,之所以80%的中国富豪计划将子女送到国外接受教育,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教育体制与国外教育的差异。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去国外读书,只要家长肯投资,博士以前的学历基本上可以搞定。这也就是中国有钱人为什么让子女海外留学的最主要原因。

要知道,在中国上学每一步都很不容易。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硕士、博士,一直有一套严格的考试制度和很复杂的录取程序,真可以说一天到晚考不完的试,分成了学生的命根。当下,一个中国学生要上一个好一点的大学,必须付出难以想象的努力,取得较高的分数方能被学校录取。如果想成为北大清华学子,竞争就更加激烈。

如果中国的富豪们愿意为子女付出巨大的教育资金,那么赢得一个进入哈佛、剑桥、牛津这样的世界名校的机会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人都懂得趋利避害,都喜欢走捷径,花钱能办到的事,何必要在中国高考的千军万马中走独木桥呢?很多中国人将子女送到国外接受教育,说得冠冕堂皇一些是接受好的教育,实际上,就是花钱直接上外国的学校,很显然,这比在中国一路考下要容易得多、痛快得多。有报道称,最近几年,亚洲富豪的另一项高额“教育支出”是向名校捐赠。包括侨鑫集团董事长周泽荣向悉尼科技大学捐款2500万澳元,潘石屹和张欣向耶鲁捐赠1000万美元,高瓴资本的张磊向耶鲁捐赠888万美元等。虽然不能说捐赠本身旨在为后代就读名校铺路,不过,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捐赠毕竟是一个加分项,甚至能确保子女轻而易举地进世界名校。

中国富豪喜欢将子女送到国外接受教育,除了走捷径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国内对海归人员的使用仍然是重视的。对很多用人单位来说,他们还是很乐意录用回国留学生的。正因为如此,中国有钱的父母通常会选择子女留学,这应该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可以断言,假如中国没有高考制度,假如中国的教育资源没有那么紧张,80%的中国富豪计划将子女送到国外接受教育的这一比例将大为降低。

韩国留学须知之 签证换签指南

韩国留学C-3签证申请者

如果申请者计划90天以内短期研修C-3,须准备如下资料向管辖户籍所在地的领事馆申请签证。

韩国留学须知之 签证换签指南

1.韩国留学签证申请表2张

2.护照

3.照片2张2寸彩照

4.入学通知书certificate of admission

5.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

6.毕业证原件及复印件

7.毕业照片一张包括班主任的班级集体毕业照

8.交纳学费证明书

9.暂住证复印件户籍不在领事馆管辖区内的

10.具有经济能力的证明文件原件在银行存期3个月以上,人民币10万元以上的存款或相当于人民币1万车辆行驶证。

90天以上长期滞留留学

韩国留学D-2签证、韩国留学语言研修D-4签证申请者

除此之外,计划在韩国90天以上长期滞留留学D-2、语言研修D-4的申请人必须出示其录取学校寄给你的有效的签证颁发许可证certificate for confirimation of visa issuance。为了在韩国90天以上长期滞留,向领事馆申请韩国留学签证之前,必须得办理韩国法务部的签证颁发许可证?D?D返签证。

1.签证申请表2张

2.护照

3.照片2张2寸彩照

4.身份证复印件

5.韩国法务部的签证颁发许可证、返签证

韩国留学C3签证 换 D4签证

在学证明(出勤率80%以上,成绩)和下学期交费单就可以转换为D-4签证。可以说100%。

韩国留学D-4签证换D-2签证

1.标准入学许可证,(大学的)

2.在学事实证明(学校开)

3.父母关系证明公证书(或户口簿原件),

4.语言大学的毕业证明书,最终学历公证书(或原件)

5.外国人登陆证,

6.护照,

7.银行的存折(注意不是卡,存折上必须有300万韩币以上的资金显示,要最近的可能是3天之内)

海外投资青睐一线城市 专家称机会与风险并存

近年来,中国人海外置业的热情高涨。根据世界知名房地产咨询机构仲量联行的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房地产投资在海外市场的投资额达到165亿美元,比2013年增长了46%。其中,留学生家庭成为海外置业的新兴主力军。来自北京的叶女士就是其中一员,“主要是考虑到孩子的教育,首要考虑美国加拿大。因为考虑到她去念大学的时候我跟过去陪读。也就是把北京的房子卖掉吧,三、五百万左右,在外国能买得起房。我陪伴她一段时间,等她读完了要回国,房产可以交易就卖掉;若她愿意在国外待着,就留下来。”

海外投资青睐一线城市

 

新加坡房源推荐

叶女士告诉记者,在她的朋友圈中,像她这样考虑的家长不在少数,“孩子班上家长们都在议论海外置业,因为本来高中就是国际学校,几乎全都有出国的意向。”

除了自住型投资之外,商业地产投资近年来也越发红火。数据显示,中国2014年海外商业地产投资增长近50%,超过112亿美元。对此,美国多选地产创始人 宋俭指出,中国投资者投资海外资产可以有效地规避和分摊国内的市场风险,有利于资产在全球范围内合理的进行配置,“很大部分人是想把国内的人民币资产置换成美元资产。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国内房地产有很大泡沫,而且价格在往下走,这样他们想找目前已经挤过很多泡沫、还在上升期的资产。像前几年选择比较多的是美国北加州的旧金山、湾区,南加州的洛杉矶,纽约,新泽西这一带,以及加拿大的多伦多。这些地方的房价这几年因为华人投资已经涨的非常多了,房价已经超过了2005-2006年期间最高的房价。”

欧美地区仍是最受欢迎的商业投资目的地。从城市来看,2014年伦敦获得了最多的中国投资,吸纳了超过40亿美元;悉尼、纽约等城市紧随其后。万国置地总裁史瑞雪告诉记者,大部分商业投资流向了国外一线城市的黄金地段;而选择投资欧洲一些小国则出于教育或移民的考虑,“如果是出于投资的考量,客户主要关注的是主流国家一线城市最核心地段的投资型房产,主要以小户型居多。而目前为止考虑买房移民的国家集中在欧洲,例如葡萄牙、西班牙、塞浦路斯、希腊,还有新起的保加利亚。基本上买在这些国家的人群以移民为目的。如果以投资为目的,我们就不建议买在二线国家,因为本身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方向都是有本质的区别。现在想通过买房移民的人不在少数,大部分是出于孩子将来教育及养老的考虑。”

然而,专家指出,国人必须摒弃买房子等于移民的观念。若考虑移民需谨慎研究各国的移民政策,“目前有很多国内的投资者希望在美国买套房子就把全家的EB-5投资移民办成,这实际上是很幼稚的想法,大部分都实现不了。美国EB-5投资移民实际上是鼓励你来投资以后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如果你买房自住,包括买豪华公寓、度假别墅等,这种实际上并不能创造就业机会。如果想投资移民,建议仔细选房,真正能够增加就业机会的。若你买一个生意,已经有10个就业机会还不行;你投资的项目得能因为你的钱的投入新增10个就业机会,这种情况才符合。”

海外投资机会与风险并存。例如,在海外置业还必须考虑房产税的问题。目前发达国家房产税税率一般在1%-3%,一些国家大户型的房产房产税高达10%以上。此外,在海外交易房产、出租房产等都要缴纳税金,有的国家遗产税也相当惊人。这些都是置业者需要考虑的因素。

美国教授心中的优秀学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美国最具多元文化的校园之一, 拥有来自160多个国家,讲110多种不同语言的学生

Betty Wong, 是留学美国网站IntroAmerica的创始人,曾于2003至2007年间作为管理学院的成员之一在巴鲁克学院(纽约市立大学)教授本科创业课程。 她也曾在凤凰城大学的网络课程中教授本科和研究生的市场营销课程, 并曾作为纽约州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中山大学的客座讲师

你具备成为美国高校优等生的条件吗?根据你的背景和性格不同,这可能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 因为那些使你在一种文化中成为优等生的一切,可以使你在另一种文化中成为差等生。

在2003到2007年之间,我在纽约市立大学的巴鲁克学院教过一些本科的创业课程。 巴鲁克是美国最具多元文化的校园之一, 拥有来自160多个国家,讲110多种不同语言的学生。* 这意味着我在这些课程中也教了一些中国,或者说亚洲学生。以下是我观察到的一些现象。

我想说的是,成为一个美国高校的优等生,要求一个学生好学、好问和外向, 以及懂得“帮助”你的教授记住你。美国教授喜欢学生在提交作业和论文之外参与讨论和提问。 只完成作业是不足够的,要想得到A恐怕需要更多的互动。 我在一些课堂上经常提到, 特别是大的集体课上, 让教授认识每一个学生是很困难的。但同时我也承认, 那些公开发表意见的学生是最容易被教授记住的。 所以如果你想得到A,让教授更容易记住你, 你就需要分享观点, 提问,或者回答提问。

国际知名奖学金“罗德基金”首次对华开放

享誉国际的奖学金项目罗德基金会3月30日在北京宣布成立罗德中国奖学金。

这意味着中国成为第一个不具备任何“英语国家”、“英联邦国家”或“西方国家”等过往罗德奖学金渊源特色的来源国。

牛津大学“罗德奖”首次对华开放

首次对华开放?

牛津大学罗德学院院长查尔斯·康恩(Charles Conn)对BBC中文网记者说:“罗德奖学金创立进入第二个世纪之后,我们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够使罗德奖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新兴国家的重要性,而中国无疑是当今世界极为重要的新兴国家。”

查尔斯·康恩表示,在过去的两年间,罗德基金会一直就对华开放进行积极准备。他们与中国著名学府、资助者以及中国外交部和教育部均进行过相关洽谈,并得到了积极响应。

罗德奖学金强调选拔过程的“独立性”,对于中国学生的选拔遵循其以往的选拔标准。“我们注重智识表现,但更加重视足以体现候选者领导力的其他特质,如关怀他人,具备同理心及社会责任感等。”

但 2009年中国香港地区罗德奖学金得主、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的徐力恒称,罗德基金会要想在中国选拔出真正优秀的学生,必须要做到像在其他地区那么严谨和公正才算成功。“我希望罗德奖学金在中国成立及遴选能够得到罗德学者群体和国内外教育界人士的关注,确保它公平公正地顺利运作。”

与“中国-牛津”奖学金、清华苏世民学者项目等其他奖学金项目相比,查尔斯·康恩称,罗德奖学金与之并不存在竞争,相反,不同奖学金项目的选拔对象及标准略有不同,彼此之间很友好。

如何申请及选拔?

查尔斯·康恩在接受BBC中文网记者专访时称,罗德奖学金的申请没有学科限制,今年将在中国选拔出3-6名候选人,将于2016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研究生课程。

罗德中国项目今年将关注国内五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浙江大学。但同时它也不排斥其他中国大学的本科生甚至在海外留学的中国籍学生。

据介绍,申请者需要提交申请表格、个人简介及相关推荐信,经过筛选之后,基金会将对候选者进行视频面试;进入最终面试者,基金会将会邀请7-9名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专家构成评选委员会,进行最后定夺。

罗德基金会成立于1903年,是遵守英国殖民时期矿业大亨,拥有当时全世界90%钻石工业的施素·罗德(Cecil Rhodes)的遗愿设立,初衷是培养“为世界而奋斗”、“以天下为己任”、促进国际交流与和平的卓越领袖,目前每年从30个国家及地区评选出83名罗德学者授予该奖学金。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澳大利亚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霍华德·弗洛里、前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及现澳大利亚总理托尼·阿博特均曾获得罗德奖学金的资助。

海外留学好消息:修读农业学位可移民澳大利亚

在澳大利亚修读农业学位有机会获得永久居留身份

具有在农场工作热情的海外留学生,开始纷纷来澳大利亚留学修读农业学位,以期望将这里变成自己的家。

为了获得永久居留身份和在农业产业工作,联邦政府现在要求学生至少要完成农业学位(Diploma in Agriculture)。这一趋势,将帮助新州TAFE空缺的课堂尽快招满学生,也能为本地农业提供稳定的劳动力和就业大军。

在位于新州Wagga Wagga地区的Riverina学院基础产业中心,荷兰学生阿肯(Marina Van Aken)正学习农业四级证书,并且希望明年完成农业学位。

自从2009年以来,她就在澳大利亚的农业产业时不时地工作。她说:“我一直对农业感兴趣,不过欧洲的农业是不同的,这和我想从事的农业有差别。因此,我就决定找出我是否希望在这里长久居住。起初我使用工作度假签证来到澳大利亚,现在我发现自己确实喜欢农业。这时候,我决定参加一个TAFE的课程。”

摩尔(Justin Moore)曾经在北爱尔兰的伦敦德里郡担任泥瓦工,后来他决定到澳大利亚居住。他在南Riverina的农田上工作,现在需要完成农业学位,才能够继续留在澳大利亚。

目前,农业学位基本上每个课程花费1.15万元,这对于国际学生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摩尔说,澳洲移民部去年仅仅需要农业四级证书,今年就更换了标准,他们说需要学位证书。“如果我拿到澳大利亚国籍,我想我可能会运营一家农场,甚至购买农场。

浏览居外【名家专栏】栏目之澳大利亚,了解澳大利亚房产投资独家专业解读。

 

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生活 最缺少的是“气场

关于中国留学生如何融入当地生活的话题,很多讨论集中在中国学生应该丰富自己的课外生活,或是多关注美国学生的流行文化和活动,但文化差异之下,人际交往是一件复杂的事,留学生一方面应该懂些人情世故,另一方面,还是要在交往中保留自己的底线和立场。张一驰从高中留学(课程)美国一所教会学校,现为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广告专业在读研究生,他根据自己的经历讲述中国学生在美的融入故事,并认为,最重要的是中国留学生应该养成自己的“气场”。

中国留学生海外生活 最缺少的是“气场

英文里面有一个单词,叫做charisma。记得第一次有特别的深刻的印象接触这个词的时候是大学一年级上的一节Leadership课程。一个学期的时间下来,教授用人类文明史的发展的时间轴作为参考背景,带领学生们研究古罗马凯撒大帝时代的领袖风采,探讨当今政坛奥巴马的领导演说技巧。Charisma这个词每节课都会被无数次的带出来。

中文字典给这个词的翻译是:感召力,魅力,超凡的个人魅力,甚至是神明授予的超凡能量或者才能。

但是我觉得中文的“气场”这两个字,无比的强大。因为它不仅仅涵盖了Charisma这个词,而且意义还要远远高于Charisma这个词。

气场是你的言谈举止

很多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比较恐惧的一件事情就是做presentation。因为我们总觉的英语(课程)不是我们的母语,我们怕在做presentation的时候出丑。于是,在学期初课上分组的时候,中国留学生往往会战略性的凑堆儿,然后加入一些美国人的小组。

很多美国人很讨厌这样的中国人,因为目的性太明显了,平时都没有说过话,临阵“抱大腿”。对于很多中国学生来说,这样一来目的就达到了,学期末做presentation他们可以偷工减料了。

首先我想说的是,英文说的烂,说的难听,说的不标准,这都不是让人觉的耻笑的地方。因为每个人的语言天赋不一样,你去讲了,努力的去跟人家解释了,人家听明白了,这就说明你的英文说到位了。

出国上学,几年下来连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语言这个东西都没有掌握,去做一个presentation抱有这样的态度,那请问出国几年混一个学历下来又有何意义。

其次,课上分组,抱有偷工减料的想法,那些去参加美国人小组的中国学生让自己没有一点儿气场都没有。这些美国人不是傻子,他们可以很清楚的搞明白这些中国学生的想法。而中国学生的这种行为也更让美国人增加了那根深蒂固的对亚洲人的偏见:书呆子,学术派,工程师,会计,总之,以后都是为美国人打工的。

有人说,在国外生活,外语(课程)说的流利了,自然就能够hold住一些气场了。其实这还远远不够。我记得去年阿里巴巴上市时候,马云在纽约证交所接受采访时候的那段讲话就是非常的有气场。

在国外生活久的人,肯定都会觉得马云的英语还是有一定的口音的。但是那又怎样?如果你仔细看那段视频来观察马云,他说出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非常的有魄力。尤其观察他的眼睛,非常的有神。

气场是你的眼神

对,眼睛。

小的时候经常听到一句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现在长大了,感觉确实是这样。一个人的眼睛,眼神可以传达出太多太多有价值的信息了。而没有气场的人,往往是眼神迷茫的人。

前一段时间,我接到了一位我母校大四女生的邮件。这名女生是美国人,她说毕业以后想去广告公司工作,但是本科的背景是商科的金融专业,就业方向与倾向她都很清楚,但是就是不知道怎么去策划下一步需要做的事情,想听听我的建议。

于是我跟她在学校旁边的一个咖啡厅碰面,当面聊这个话题。这个女孩虽然人非常好,但是同她聊天的一开始就感觉很没有能量。与我聊天的时候,她的眼神是飘来飘去的,但是你又知道她不是在走神。

我问她为什么想做广告,得到的答复是因为她不想去做金融,觉得广告好玩儿。“那你能说说你最喜欢的一条广告么?”“或者你觉得广告哪里好玩儿?”

她想来想去眼里充满着迷茫,飘忽着不自信。那天也没能聊出个什么结果来。

之前我在文章里面聊到过,当你想要去做一件非常有激情的事情的时候,你的那份激情可以是很自然的,滔滔不绝的,流淌出来的。而这个女生没有让我感到她对广告有什么激情。从她得眼神里,我也看不到一个广告人(或者想成为广告人的大学生)应该有的气场。

每年坐美联航的航班,飞机上都会有很多中国留学生。这些留学生里面可以分为两类人,一种是有气场的,一种没气场的。

有气场的往往是彬彬有礼,有绅士风度,热心,幽默,能够让人觉得可以接触的那种人。比如说飞机行李架上的行李摆放不是很规整,让后面上来的人不方便放行李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些年轻的小伙子,有时候也有大姑娘站起身来,指挥安排行李的摆放。这样加快了乘客登机的速度,也帮了空乘们的忙。

再有就是空乘服务的时候,在美国接受到好的文化洗礼的留学生,会礼貌性的说声谢谢,并且会暂停眼前的电影或者放下手中正在做的事情。这小小的举动却是对人家服务的认可与尊重。

而没有气场的往往是那些叽叽喳喳,小事闹大,没有礼貌的中国留学生。空乘服务的时候对人家爱答不理的,也不会说声谢谢。飞机行李架没有位置了,就可以跟空乘大吼大叫的。这类的事情也就是所谓的无气场中国留学生干过的事情。不仅没有气场,而且还遭人鄙视。

气场是你的原则与信仰

我们中国人的一大优点就是包容性很强。尤其是到了国外。其实这是一件好的事情。只不过很多时候美国人不会感激你的包容。因为这是一个强调主张鲜明个性的民族。

我的高中是一所非常严格且保守的教会学校。从我入学的第一天,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就开始和我探讨关于我们中国的一些话题。从历史到政治。我发现他们的思考与看法与我所受过的教育完全不同,而且很多时候是过于偏激的,甚至会有歧视性的发表他们的意见。

我刚刚到学校的时候16岁,英语很差,但是能够听懂他们说的是什么。一开始学校里的人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时候,我还会顺着他们聊,后来发现越顺着他们就是给予他们谬论观点的一种肯定。于是我开始跟他们辩论,辩论的后果就是被叫到校长办公室,但是我也从中练习到了我的口语。

记得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第一天,我早晨看完新闻后哭红着眼圈儿来到了学校。熙熙攘攘的走廊里,学校牧师30岁的大儿子看见我后,跟我讲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跟你肯定,你们国家政府虚报了昨天地震的伤亡人数,呵呵呵。

讥讽地将这句话放在我耳边后,他扬长而去。看着他的背影,我吼了一句脏话,然后我跟他说:

Now this is how you Christians demonstrate the love to the world. You don’t give a single f**k about the people who diedin this earthquake; and at the meantime you joke about my country and my governmentfor your own entertainment purposes?!

因为这件事我吃了处分,并且被要求写检讨。我跟学校的说处分随便给,让我退学都行,但是检讨不会写。

这件事情之后,让我更深刻的明白在国外生活把持自己原则与信仰的重要性。基督徒可以有他们的原则与信仰,那么我们也可以有我们的,如果想强大,我们更是必须要有原则与信仰。

后来大学的四年里面,经过在社团,兄弟会,学生会里面有过领秀经历之后,更是巩固了这些软技巧。

研究生这两年在Brandcenter进修广告,所有的project都是小组提案类型的。很少有需要自己完成一件什么事情的时候。于是,小组会议就成了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活动。

前两天春节,我计划好了,周三的早晨(也就是国内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会在家包饺子,与家人视频。周四,周五,以及周末的大部分时间我都会放在春节的庆祝上面。我提前跟我的几个小组的组员打好了招呼,从周三到周日我能够放在项目上的时间会非常有限。大家提前把需要做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

结果在我预料之内,我们组里那个平时总是不会按时交东西的那个人在周二的晚上跟我们发邮件,希望周三早晨在学校开会。我说不行。他跟我说这是你们中国人的年,你现在在美国,不能这样自私吧?

我的给予的答复是:这个是事先说好的,你没有完成你的部分是你的责任。

气场是“不骄不傲,不卑不贱”

孔孟文化教导我们要谦逊。我们来到异国他乡,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外国人。这里的文化,饮食,住行都与我们来自的地方是有着截然的不同的。于是,出于对他国文化的尊敬,也算是为自己不迈出那个非常舒适的comfort zone找一个理由,很多中国留学生在很早的出国后为自己划出了一个圈儿,这个圈儿叫做“谦逊”。

作为学生,我们好好学习,拿高GPA,考GRE(课程),最后拿一份稳定的工作。整个过程中,只要这一个主线是顺利的,只要可以拿到工作就是万事大吉。

在这个圈儿里待得时间越久,你就会待得越舒服,同时也会与主流的大环境脱离的越远。等到需要找工作的时候,开始埋怨国外对外国人工作的政策不合理啊,还是怪学校没有好的资源,或者开始负面的思考自己这些年出国上学是否值得。

有些条件好,个性就会十分傲娇的人,比如我见过因为自己有绿卡不用为工作身份发愁的中国人来找我咨询时的那种优越感,也见过因为自己父母有几个钱在我这里炫耀的。相信不光我见过,你身边也有这样的人。

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可笑又可悲的事情就是现在有太多的中国人行了万里路,也读了万卷书,最后面子是自以为是又骄又傲,里子是被人瞧不起的又卑又贱。

当一个人可以用一颗人人平等的平常心去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去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的时候,去有一种得到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的时候,这个人的气场就算是小有规模了吧?

气场决定了你这个人

每个人的气场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

习大大的气场与奥巴马的气场风格迥异;马云与乔布斯的气场也是截然不同。但是这些人都有着强大的气场。他们有激情,有梦想,有毅力,有着很多成功人士所具备的各种优秀条件。但是最主要的一点是,他们在他们的人生经历里面不断的完善着自己。他们在做着自己。

澳洲留学产业吸金破纪录 中国学生占1/3

中国依然是在澳洲留学生的最大来源国

2014年留学生为澳洲经济贡献了破纪录的166亿澳元,超越了2009年的161亿。由于澳元贬值和快速签证将该产业拉出低谷,预计海外留学生带来的收入将会继续增长。

贸易部长罗柏(Andrew Robb)表示,这些数字强调了国际教育对于国家经济的重要性。根据澳洲统计局的数据,国际教育在2014年是次于铁矿石(800亿)、煤矿(400亿)和天然气(200亿)的第四大出口产业。

2014年有近60万名留学生入读澳洲教育机构,大部分是大学生,在全国创造了大约10万个就业岗位。“这个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说明了一切,但它带来的人文联系和机会并没有得到充分理解。”罗柏说。

澳洲留学产业曾遭遇一场“完美风暴”,处于历史高位的澳元、复杂昂贵的签证要求、悉尼墨尔本印度留学生遭暴打、英美加带来愈加激烈的竞争和学院造假等一系列消极因素都给留学产业带来严重打击,直到2013年该产业才开始恢复。

澳洲国际教育协会的执行总监亨尼伍德(Phil Honeywood)称,最近的数据主要受签证流程改革的推动,其次是印度留学生的大幅增加,因为一些违规中介错误承诺毕业后的工作权限包括永居权。

有些留学生在毕业后有权留澳工作2年或更久。“毕业后工作权限签证隐藏着一个定时炸弹,这种签证被视为快速移民的途径。过去12个月印度留学生的人数翻了一番,他们没有违规,只是认为毕业后的工作权限可以让他们获得永居,那是完全错误的。”亨尼伍德说。

中国依然是在澳洲留学生的最大来源国,2014年共有15.3万人,几乎占了全部留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除印度外,政府数据显示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人数也有大幅增长,例如尼泊尔学生人数比2013年增长了27%,巴基斯坦增长了16%、中国香港22%、菲律宾21%、中国台湾24%。亨尼伍德称澳洲依然需要一个支配性战略和独立的咨询委员会,就像Michael Chaney在2012年的一份审查中建议的一样。

虽然政府去年说已经接受了这次审查的全部35条建议,但至今还没公布官方回应,也只实施了7条建议。亨尼伍德说负责该产业的教育、贸易、外交和移民部门根本没有协作,或者只有很少协作。

教育部长伯尼(Christopher Pyne)的一位发言人表示,政府今年将发布一份全国战略草案。“政府还打算召开多次部长级圆桌会议。”他说。

浏览居外【名家专栏】栏目之澳大利亚,了解澳大利亚房产投资独家专业解读。

中国籍学生去年留学英国人数超欧盟学生总和

英媒报道称,英国大学院校的中国籍新生人数高于欧盟国家来英的新生人数总和。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这种情况。

中国籍学生去年留学英国人数超欧盟学生总和

尽管英国针对移民的签证制度不断收紧,但在中国留学生眼中,英国大学学制短底蕴深依然具有很大吸引力。相关人士则表示,英国需采取更积极且统一的方式吸引全世界高天赋人才,减少流失国际学生的市场份额。

中国在英留学生人数创新高

英国大学“学费极有竞争力”

据英国媒体报道,英国大学院校的中国籍新生人数如今已高于欧盟国家来英新生的人数总和。

数据显示,在2014年,有58810名中国籍留学生在英国开始了本科阶段的学习,而来自非英国的欧盟国家的新生人数总和仅为57190人。而此消彼长的结果是,据官方数据显示,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新生人数少了上千人,这也表明政府试图限制学生签证的措施已经让一些本科生被拒之英国国门之外。

来自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igher Educations Statistics Agency)的数据显示,2009至2010财政年,来英求学的中国籍新生有36950人,自此之后中国籍新生的数量增长了59%。

对此英国商业、创新及技能部新闻发言人Rob透露,中国学生数量在过去十年里增长迅速,去年是第一年在英国大学中中国学生数量相当于来自整个欧盟学生的数量。

他表示,学习刻苦的中国学生意识到英国拥有世界知名的高等教育体系和来自英国的学位是优异的投资回报。此外一旦海外毕业生完成学业,如果他们找到毕业生等级的就业,他们都有机会在英国工作生活。

面对与美国、澳大利亚等留学大国之间的竞争,Rob表示:“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英国进入高等学府的海外学生人数已达到新高。英国高等教育的系统是国际公认的极好的投资回报,而学费比起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大学都非常有竞争力。”

而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高等教育总监Gordon Slaven对此则称:“对于留学生的总体增长,英国表示欣喜,但美国和澳大利亚等竞争对手国家的留学生增长势头更猛。这也凸显了英国采取更积极且统一的方式吸引全世界高天赋人才的必要性,这有利于减少我们流失国际学生市场份额的风险。”

中国学生“镀金”传统仍在延续

英国教育学制短底蕴深仍是优势

在全球前100的顶级名校中,英国就有9所高校名列前茅。其中不乏牛津、剑桥等世界等级名校。

中国学生及为他们付学费的中产阶级家长皆为英国大学院校在全球一流的排名所吸引,而中国的中产阶级家庭正在不断扩大。海外留学“镀金”的传统使得来英留学的中国籍学生越来越多。

文化、学力及教育方法存在差异

中国留学生在英国大学“表现不佳”

最新的官方数据还显示,2014年夏天以一等成绩毕业的学生人数创历史新高,5名学生中即有1人取得最高的一等学位。

2014年取得一等学位的毕业生约为79440人,比2013年多千余人,而十年前拿到一等学位的毕业生比例仅为十分之一。

尽管获得一等学位的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但是占据留学生比例高于欧盟国家总和的中国留学生在其中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对此现象,《卫报》汇总了多个大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大致分析了中国留学生在英国大学表现不佳的原因。其中包括:

1、校园文化不同——习惯于“寒窗苦读”的中国学生初来乍到,对英国大学重视团队合作与小组分工的学习方法感到很不适应,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体验,也拖累了他们的学习成绩。此外,中国学生对英国的酒吧与聚会文化不甚适应,也阻碍了他们融入英国校园文化的进程。

2、后继无力——根据巴斯泉大学(Bath Spa University)对财会专业的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即便在第一年表现优异,也常常在第二年面临成绩滑坡。根据研究者表示,这背后应当有多种因素的作用。

3、背景变化——根据HESA的数据,爱丁堡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在2004年左右,中国赴英留学生开始从公派为主转为自费为主,之前的经济、社会背景与学力也变得缺乏保证。很多赴英留学的中国学生可能缺乏必要的语言与学术能力,但这在A-Level制度与中国应试教育传统的作用下很难体现出来。

4、轻视语言——因为不计入总成绩,中国学生往往不参与英国大学的语言培训课程,而这对于很多英语能力不足的中国学生而言却是相当重要的。

5、应试教育——中国的本科教育制度不存在学位等第一说,因此大多数中国留学生认为只要在中学努力学习、考上一所好大学,就能高枕无忧,从而低估了英国大学的学习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