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储局又议息,加息半厘已无疑问,但当美国发表5月消费物业指数达到8.6%及核心消费物价指数上升至6%,令市场估计加息幅度可能去到0.75%,而美国股市在上星期五应声急挫880点。
回到香港楼市,可谓冰火两重天,周末白石角新盘一Q清袋,向隅者众;相反二手成交则疏落,十大屋苑周末成交少于十宗,当然也因连日天雨有关。
再看本年度首五个月二手住宅成交只有15,356宗,平均每月3,071宗,比去年全年平均每月4,333宗大幅下降,当然第一季度香港受疫情严重影响,成交量下跌也是自然不过的事情。
笔者再将数据范围放大,自1980年1月,香港私人住宅楼价指数为18.3,升至去年2021年9月历史新高398.10,升幅超过20倍,而今年2022年4月为384,即自高位回落了3.7%左右。
综观这42年的走势,可谓大涨小回。最瞩目的当然是1997年至2003年的跌幅,由高峰172.9跌至82.4,幅度为66%,之后一直上升。至2008年金融海啸才有较大的跌幅,由08年6月126.6跌至同年12月的104.8,跌幅为8%。
之后就由15年尾至16年头美国加息收水,也令楼价由306.10跌至271.4,幅度近11%,2018年中美贸易战,也曾令楼价由7月份的394.8跌至12月的359.40,幅度为9%。
笔者的结论是楼市大涨小回的过程中,除97年那次外,每一次回落幅度都在10%左右,而且都是跟金融问题息息相关。97年的大风暴则是金融加「八万五」的政策,加上刚回归的政治气候,才会为楼市造成极大的跌幅。
今年楼价又受到美国滞涨风险上升而困扰,加上俄乌战争加强了通涨的恐惧,但笔者却发现中国5月的CPI远低于美国,国内没有滞涨的风险,反而是需求不足,中国并不会加息反而减息。
市场上不少基金,在美国衰退的背景下,反而更乐于投资在中国,加上港股A股都处于低位,基金大户宁愿蚀息,也乐于持有港元,等候投资机会。港元贷款利率上升的幅度,在今年内也是有限。
除非美国利息上升似70年代,超过10厘就会为全球经济带来灾难性影响,香港当然也难幸免。不过,笔者相信这风险太明显,任何财金高手也不会重蹈覆辙,所以笔者反而认为随著疫情回稳及通关,利好因素即将浮现,今次楼价稍为回调,实际是上车换楼的置业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