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推國際支付系統 可能挑戰美元地位

中國將在2015年內推出國際支付系統(China International Payments System,簡稱CIPS),被形容為“為人民幣在世界範圍內進行支付鋪設了壹條高速公路”。短期內,這個系統的創建意味著人民幣有潛力成為真正國際化貨幣,對國際貿易和金融來說,人民幣也將成為壹種更具吸引力的貨幣。長遠來看,也許美國在經濟上的統治地位將受到波及。

中國將在2015年內推出國際支付系統,短期內,這個系統的創建意味著人民幣有潛力成為真正國際化貨幣,長遠來看,也許美國在經濟上的統治地位將受到波及

據華盛頓郵報網站(www.washingtonpost.com)10日報道,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元壹直是國際金融系統的基礎,幾乎沒有可能出現壹種可以對抗美元的貨幣。雖然歐元和日元的掘起壹度形成威脅,但是也只是區域性的,在全球範圍內還是無法與美元抗衡。不過,中國對人民幣的國際化采取了壹種完全不同的方式。考慮到中國經濟的規模和重要性,如果中國創建的全球支付系統更加方便,那麽人們肯定會更樂意在各種貿易、投資和買賣時使用人民幣。

如何衡量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性?可以看看人民幣在國際貿易融資交易中所占的百分比。目前,人民幣在世界上所有的貿易融資交易中占比接近9%,緊隨美元之後。而且,2015年1月份,人民幣已經排在世界上最常用支付貨幣的第五名,僅僅排在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之後。

中國推出的新支付系統最有可能起到重大影響的是全球能源市場。美國和中東石油生產商建立了壹套所謂的“石油美元體系”(petrodollar system),讓石油的定價和交易都使用美元。可以試想壹下,如果石油價格不再由美元標示,而是人民幣,如果沙特石油出口商傾向於人民幣,會怎麽樣?那就意味著任何想要購買或者出售石油者,必須有人民幣賬戶而不是美元。考慮到中國經濟增長下對能源的龐大需求,不難看出,為什麽全球支付系統能夠更好地促進這些交易的達成。

當然,現在人民幣還不會立刻對美元造成直接威脅。目前,全球支付總額中,美元占據41%,而人民幣只有2%。但如果再經過壹些年的發展,中國經濟繼續壯大,並且持續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而美元又原地踏步,至少從理論上來說,人民幣有可能最終取代美元成為世界上儲備貨幣的首選。

如果人民幣有朝壹日真的取代了美元,那麽從金融界到普通人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比如國外投資者就不再需要持有大量美元,他們可以使用人民幣進行交易。這就意味著他們不再會投資由美元標價的美國政府債務,而這是美國財政赤字籌措資金的壹個關鍵因素。而且,大量回流的美元導致的通貨膨脹會帶來毀滅性的影響,產生其他壹系列的負面經濟結果。

當然,CIPS的建立只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壹個步驟而已。情況不會在壹夜之間發生變化,也許永遠不會。但要記住的是,中國會采取大量不同的計劃來試圖改變國際金融體系。金磚五國就是壹個例證。去年,新的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在中國上海創建,成為與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抗衡的壹大武器。

過去十年中國才開始積極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CIPS的創建看起來是理想的壹步。如果中國經濟有朝壹日能夠在世界上占據主導地位,那麽它也會需要壹種有著同樣影響力的貨幣。

瀏覽居外【名家專欄】欄目之美國,了解美國房產投資獨家專業解讀。

美國經濟復蘇 全球房地產市場投資暗藏玄機

美元價值的升高將導致多種結果,其中之一就是美國投資者的國際購買力上升。美國經濟復蘇愈發强勁,這也使得消費者信心提升,美國投資者或將開始大規模收購海外房地産資産。毫無疑問,這一策略將産生高度機會主義因素,尤其是在不動産投資信托主導該策略的情况下。據世邦魏理仕近期對全球房地産收益的相關結構研究,投資策略中有玄機。

世邦魏理仕從 MSCI IPD城市數據庫中抽取了26個城市進行樣本調查,依托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世界指數(MSCI world index)總回報數據作爲全球地産市場代表。受全球化影響,假設存在著一種强勁的共同因素,正在驅動全球各城市地産市場的回報,那麽租賃慣例、規劃限制、自然地理因素、發展階段和産業結構等便可視爲變量,這些變量也意味著各城市個體受到“共同因素”影響的程度各有不同。回歸到2000年至2013年期間全球房地産市場各城市的總回報率,代表著各城市方差的R平方值如下表所示:

全球房地産市場投資暗藏玄機

26個城市的R平方值的平均數爲0.48,這表明全球共同因素是所有這些樣本城市房地産市場回報的重要動力。表中回報方差低于0.4的城市相對較少。有趣的是,在這14年裏,休斯敦、達拉斯、約翰內斯堡和開普敦這些資源型城市受總體經濟趨勢的影響最小。慕尼黑和柏林等德國城市,以及日本東京的房地産市場,則在這10年左右的時間裏呈現了獨立走勢。從經濟角度詮釋,德日經濟通常是聯繫在一起的,出口對于這兩個經濟體意義重大。在此期間這兩個經濟體的反周期表現或與中國的經濟發展趨勢相關,也可能與德日各自的銀行業穩定性有關。

上述數據調查和時間段也暗示著我們或許正在承受著大金融危機帶來的具體影響。列表中不少城市都受到了全球市場總體走勢的强烈影響,都柏林、馬德裏、巴塞羅那、鹿特丹和紐約無不如此,這些城市均受到了金融危機的强烈打擊。而作爲終極國際都會的倫敦則非常接近樣本均值。

世邦魏理仕檢查了各方差等式的餘值,以辨識非全球性的共同因素。研究結果顯示,當移除了全球因素,各地還存在著高度的地方相關係數。這一結果幷不意外。美國 各城市相互緊密關聯,而歐洲城市群也是如此。在區域範圍內,地理位置似未影響次級相關係數的强度,舉個例子,北歐城市與南歐城市仍高度相關。這暗示了美國 機構和企業或有强烈動機去持有歐洲的房地産資産,反之亦然。另一方面,不少城市似乎想要擺脫這種次級聯繫。英國倫敦就與歐洲和美國關聯薄弱,日本東京也 是如此。這似乎也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爲什麽這兩大城市有著如此大規模且流動性强的不動産投資市場。另一種次級聯繫模式以斯堪的納維亞區域的北歐城市爲代表,這些北歐城市相互緊密關聯。南非城市則與澳大利亞有著次級聯繫。

瀏覽居外【名家專欄】欄目,瞭解海外房産投資獨家專業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