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新冠肺炎死亡率為何這麼低?

德國疾控機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4月10日公布數據顯示,德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11萬例,累計死亡突破2300例。從初期的0.5%上下到眼下的2%左右,與意大利、西班牙和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德國新冠肺炎病患死亡率為何這麼低?

點擊查看居外網上在售德國房源

一是早准備。德國的醫療體系在歐洲乃至世界都首屈一指,精細的德國人早在疫情到達歐洲之前幾周便著手准備。早在1月初疫情尚未蔓延到德國,德國的科研團隊便開發出快速檢測試劑,抗疫的科學指導中樞——羅伯特·科赫研究所也公布了詳盡的病例定義等指導文件。1月27日首例確診病例在德國出現之時,德國可以不慌不忙予以檢測、應對。

不過,先期德國在防控上還是大意了,輕視了新冠病毒的傳染力,沒有盡早采取封城封國之類隔離措施,甚至聽任狂歡節之類群體聚集性活動舉行,造成病毒大量傳播,這也是德國病例劇增的根源所在。由於新冠病毒是一個新出現的病毒,加上沒有歷經“非典”煎熬,西方社會一度認為不過是“大號流感”,或盲目地認為此類病毒只會在東亞肆虐,白種人具有免疫力,歐美不約而同出現松懈,德國亦不例外。

二是早檢測、大量檢測。德國死亡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檢測開始得早。德國開始較多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時,本土疫情尚處在開始階段。這樣做有助於為患者提供最優化的治療,有效控制重症患者數量。

德國效法韓國,通過大規模檢測和隔離病人來減緩病毒傳播速度,目標是4月底達到每天可檢測20萬人。在此思想指導下,德國及時開放了檢測門檻。德國有很多不同層級的實驗室可以進行監測,有的地方還設有簡易檢測場所,檢測較為靈活。目前,德國的檢測能力為每周可檢測50萬個樣本,相比之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的檢測能力明顯不足。

由於檢測數據齊全,德國官方疫情統計是按照新冠病毒感染者數量來計算。換言之,檢測結果呈陽性者,無論有無症狀,都列入新冠病毒感染者之列。這樣一來,與只計算有症狀感染者相比,分母更大,死亡率更低。

三是德國醫保制度較為完備,政府及時出台了檢測、排查等措施,居民去檢測、看病沒有經濟壓力。與之相比,美國有3000萬無醫保人員,初期檢測不免費,許多民眾只能有病硬扛。所以,德國的檢測、看病一直沒有“腸梗阻”現像,分母數字經得起考驗,而美國、意大利等國的分母可能“縮水”,因為有大量感染者沒有納入。

四是德國的醫療體系發達。德國的醫療體系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私人診所,第二類是綜合性大醫院,第三類是大學附屬的偏重科研的醫院,各有側重進行分流,病人不會一窩蜂湧向高等級醫院擠兌醫療資源。

從醫療保障能力看,德國醫生數量(相對人口而言)、床位數和呼吸機數量傲視歐洲,在全球也名列前茅。據統計,德國有約2.8萬個重症病房,配有2.5萬台呼吸機,另有1萬台儲備,其先進的工業能力保證了呼吸機可以根據需要增加配備。疫情開始後,德國采取重症病人住院治療、輕症患者居家隔離自愈策略,保存重症救治能力。目前,德國依然維持重症病房閑余,不僅保持著“床等人”狀況,而且還有余力接收少量意大利轉移過來的重症病人。隨著病例增多,德國也未雨綢繆,在各地建設“方艙醫院”。

五是老年人群體是新冠肺炎的易感人群,德國的感染者相對年輕,死亡率自然低。羅伯特·科赫研究所所長威勒前不久公布,德國新冠肺炎感染者平均年齡47歲。初期,德國本土感染者主要是青壯年,很多是到意大利滑雪歸來後發現感染,大規模檢測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及時發現感染者並阻斷傳染鏈。隨著疫情的發展,政府號召采取老人和孫輩之間不要見面等措施,有助於保護老年人口和有基礎病的群體,從而避免推高死亡率。

德國與意大利的老齡人口比例不相上下,為何意大利病患死亡率居高不下?家庭組成方式是一大原因。意大利“四世同堂”式家庭居多,而德國由於房價一直不高,年輕人長大後一般都離家單獨租房或買房住。這就造成年輕一代感染者傳染給老年人的幾率大大減少,家庭聚集式暴發病例也隨之減少。

德國柏林的3臥頂樓公寓,位於一棟1910年的歷史建築內,已進行了大規模的翻修,在柏林最著名的富人區提供優雅而精致的生活。全新的頂層公寓只售約¥493萬。點擊了解房源信息

可能大家沒想到,問候禮節也或多或少起作用。同樣是在歐洲,意大利、西班牙、法國等國家民眾熟人見面一般都是擁抱行“貼面禮”,而德國人沒有“貼面”的習俗,一般是握手而已。德國人跟日本人一樣,是很自律又講究衛生的民族,握手後勤洗手就能減少感染風險。疫情一起,握手都免了,更是減少了風險。德國疫情會如何發展,還有待繼續觀察。

 

關於居外IQI

居外IQI 是一家控股公司,擁有並運營 IQI Global和居外網。 居外IQI由亞洲房地產業兩個超級品牌合並而成,旨在助力亞洲居民成為全球居民。居外IQI收錄並應用跨境購房趨勢數據,以促進交易達成,居外IQI還為經紀公司和開發商提供端到端及線上線下服務。居外IQI是東南亞及中東地區領先的房產經紀網絡,共有6000名房產經紀人,分布在15個國家的25個分行。居外網是領先的中文海外房產線上平台,擁有91個國家和地區的300萬條房源信息。歡迎點擊查看居外網上在售德國房源,或致電 400-041-7515 諮詢德國移民、留學或房產投資的機會。

 


來源:中國網
責編:Zoe Chan

哪些投資移民目的地在全球健康安全指數上得分最高?

新冠肺炎的爆發使得健康安全成為了亞洲投資移民擔憂的重中之重。你辦理投資入籍或者投資居留項目的國家在全球健康安全指數上表現如何呢?

按照創始人的說法,“全球安全健康指數是第一個對《國際衛生條例》(IHR [2005])195個簽約國健康安全和相關能力進行全面評估和比較的指數”。全球健康安全指數是核威脅倡議組織(NTI)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健康安全中心(JHU)聯合推出,並和《經濟學人》智庫一起開發。

全球健康安全指數用來衡量什麼東西

全球健康安全指數基於6個大標准和140個小標准對這些國家進行打分評級,旨在搞清一個國家預防,檢測,以及迅速對公眾健康緊急事件作出反應的能力,比如病毒爆發事件。6大標准是

1. 預防:檢測預防病原體的出現或者傳播

2. 檢測和彙報:國際關注的流行病的早期檢測和彙報

3. 迅速反應:對流行病傳播的回應和緩解

4. 健康系統:有充足的,足夠強大的健康系統來治療病人以及保護醫療人員

5. 接軌國際標准:承諾改善國家能力,資助計劃以解決差距,並遵守全球規範

6. 風險環境:總體風險環境以及國家對生物威脅的漏洞

全球健康安全指數和投資居留以及投資入籍有何關系

投資移民,尤其是那些接近退休的人,在選擇項目時所考慮的決定因素中(比如教育,稅務,以及流動自由性)中總是將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列為優先考慮選項。

“就目前而言,健康和醫療系統都是中國跨境地產買家所考慮的前5大優先事項之一,” 居外IQI執行總裁喬治·奇米爾(Georg Chmiel)在其公司《冠狀病毒對跨境地產投資的影響報告》中說道。“醫療保健對退休人員尤為重要。這就是泰國深受中國退休人士青睞的一大原因。”

但是,致病冠狀病毒的出現使得安全健康問題比以前更為迫切,一個投資居留或者投資入籍國家在全球健康安全指數上的評分(或者說,至少是該國健康安全可預見的能力)很可能成為全球投資移民市場中越來越重要的一個因素。

“待疫情結束,我們預計醫療水平對於買家來說將更為重要。一些國家,比如泰國,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這些國家醫療水平很高,應對病毒爆發的能力很強)很有可能看到地產買家的積極性上漲,” 奇米爾補充道。

投資居留和投資入籍國家在全球健康安全指數上的評級

英語文化圈的國家在這一指數上表現優異;美國排名第一(不僅是在投資居留和投資入籍國家中,在所有國家中也是),其後是英國,澳大利亞,還有加拿大在全球健康安全指數排名上前20強國家中,15個在歐洲,2個在北美,3個在亞洲。泰國在全球排名第6,令人印像深刻,領先於所有的斯堪的納維亞國家。

投資居留和投資入籍國家在全球健康安全指數上的得分

“令人吃驚的是,一些深受中國買家青睞,並且被公認為醫療系統強大的國家在健康安全指數中排名相對較低,” 奇米爾指出。舉個例子,塞浦路斯和馬耳他得分分別為43和37.3,在世界上排名分別為77和98。一些國家,比如津巴布韋,尼日利亞,以及塞拉利昂在全球健康安全指數中得分都比馬耳他要高。加勒比地區投資入籍國家以及瓦努阿圖排名最低,其中只有聖盧西亞得分超過30分。

這並不是說這些國家的醫療衛生系統很差;這個指數僅僅反應它們目前沒有足夠的基礎設施來應對一場龐大的公眾安全危機,部分原因是人口太少了。請注意,全球健康安全指數包含了“各國降低全球災難性生物風險(GCBRs)能力的指數,後者是指對全球範圍人類文明,甚至人類文明長期潛力,造成損害的史無前例的生物風險。”當然了,一個小國——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降低任何疾病全球影響的能力更弱,因為國家規模太小了。

投資居留和投資入籍需求,一旦從新冠病毒的影響掙脫出來,將會卷土重來

《投資移民知情者》一直認為,投資移民行業就是一門所謂的抗風險生意,因為我們正處於一個令人羨慕的位置,實際上我們正從無序中獲得好處,而不是被無序削弱。這話聽起來可能有點諷刺,但是自然災害,政治危機,武裝衝突,以及經濟衰退實際上並不削弱對投資移民的需求,結果恰恰相反。

《投資移民知情者》常接觸的一些投資居留和投資入籍公司承認,盡管現在買房成交量大幅下跌了,但是他們在亞洲的辦公室電話響個不停。

“在某些地產市場,我們感受到了疫情的負面影響,”喬治·奇米爾說道。“很多人沒有了旅行計劃,也限制了自己的公開活動。結果,在中國投資者非常活躍的各個地產市場中,我們看到中國人親自參加拍賣會的場面大幅下降,考察,參觀,以及從簽約到交易最終成交的環節都大幅冷清了。”

但是,盡管病毒爆發限制了投資者去看自己的房子,辦理轉讓手續,以及參加宣誓儀式,但是病毒同時也使得平時猶豫不決的人開始采取行動,開始投資,一旦他們覺得安全可以離家時就會完成投資過程(更別提可以滿世界自由旅行了)。

奇米爾繼續表示,“在人類控制了冠狀病毒之前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一旦控制住了,被壓抑的需求將會在未來一兩個季度內觸發大交易量,因為買家需要完成被拖延的交易。”

 


來源:投資移民知情者

責編:Zoe Chan

愛爾蘭尋找對策解決醫療人才移民海外危機 | 愛爾蘭

 愛爾蘭皇家內科醫學院醫療體系研究中心訪問學者Niamh Humphries博士近日在《愛爾蘭時報》上發表文章 ,指出愛爾蘭大量的青年醫生移民到其他英語系發達國家工作,導致愛爾蘭醫療保健體系的醫生資源流失 。鑒於此,愛爾蘭只能通過不斷招募新的醫生、甚至依賴國外醫生和 醫療機構來補充國內的醫生數量。愛爾蘭政府表示目前當務之急,是制定出對愛爾蘭醫療保健體系有利的移民規定。

愛爾蘭的醫療教育系統能夠培養的醫生資源遠遠超過從前,全愛爾蘭在十年前有五所醫科大學能夠培訓醫生,但每年仍然大量公費體系裏培養成才的青年醫生移民到美、英、加新澳。 以2016年為例,就有300名愛爾蘭醫生拿到澳大利亞工作簽證遷往澳大利亞,這對愛爾蘭的醫療體系來說是大的打擊。

壹般來說,在愛爾蘭受過專業的基礎學術之後,在去國外獲取更多實踐專業經驗再返回愛爾蘭,對其職業發展前途十分有利,但去往國外後卻不返回愛爾蘭而造成大量人才流失只會傷害愛爾蘭的醫療體系。

事實上,愛爾蘭的醫學畢業生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工作。因為愛爾蘭有非常專業的培養學校 ,而且在培養世界壹流醫學學生上 ,壹直有非常好的名聲。 但是,愛爾蘭衛生系統每年流失那麽多醫生,的確不是壹件小事。 

仔細分析原因,導致醫學人才流失的原因是愛爾蘭在2008年經濟危機後采取的公共支出緊縮政策(Austerity policy)。因而,愛爾蘭醫療體系的工作環境大不如前,醫生工資收入變低,即便在愛爾蘭接受了良好的醫療培訓,也不願意留在愛爾蘭發展。

愛爾蘭政府為了更好的理解該國醫療人才移民的動機,在愛爾蘭衛生研究委員的資助下,開展了為期四年的2013-2017年醫生移民海外調研, 采訪了50位醫生,其中包括移民海外的醫生、留在愛爾蘭的醫生以及計劃離開的醫生,以便更好的理解醫療人才離開愛爾蘭的心理動因。

大多數人(50人中有42人)都表示去國外工作的對他們的職業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中壹位受訪者表示:“在愛爾蘭接受專門的培訓後留下來的可能幾乎是零。” 這些醫生選擇移民海外工作,很少有人會選擇再回愛爾蘭。正如其中壹位醫生解釋的 :“愛爾蘭的醫生被鼓勵出國培訓,因為只在愛爾蘭接受醫療業務知識培養,而不出國,是無法在愛爾成為醫療顧問的。只有出國,接受更多職業培訓,在愛爾蘭才有上升空間。 可惜的是,並沒有人吸引召喚我們回來, 所以這是危險的。 可悲的是,這已然成為了現實。”

“愛爾蘭政府總是習慣短視的用砸錢的方式來解決眼前的醫生資源不足的問題,而不是解決醫療體系裏的系統性問題。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愛爾蘭政府就用獎金的方式吸引醫療顧問來愛爾蘭,但是這筆錢發出去了,愛爾蘭醫療體系裏的根本問題沒有解決”,壹位醫生如此說。

點擊圖片查看居外網在售愛爾蘭都鐸風別墅

盡管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高收入國家到2030年將其對國際醫生的依賴性減半,但在愛爾蘭仍然在大量招募國際醫生。但是用招募國際醫生來應對本土培養的醫療人才流失到底能多大程度上解決愛爾蘭醫療體系的根本問題卻無人找到答案。顯而易見,愛爾蘭現在需要解決境內醫療人才留不住的危機。

為此,愛爾蘭政府需要掌握更多的數據來做出正確的決策。只有了解有移民意向醫生的專業能力水平、留在境內的醫生處於什麽專業水平等數據才能找到解決根本問題的答案。

2018年1月,愛爾蘭皇家內科醫學院將開展壹項新研究,對影響愛爾蘭醫生移民和留在愛爾蘭的原因做詳盡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Niamh Humphries 博士認為, 激勵在愛爾蘭受過專業培訓的醫生留下是解決愛爾蘭醫療勞動力危機的關鍵。 只有認真審視醫療人才流失海外的真正原因,對愛爾蘭醫療體系的工作環境做出真正的改革才能解決愛爾蘭的醫療人才流失危機。

來源:《愛爾蘭時報》

作者:愛爾蘭皇家內科醫學院  Niamh Humphries博士

編譯:Lisa Zhu

責編:HY

生病了怎麼辦?新加坡醫療體系要瞭解

新加坡留學, 醫療體系也是同學們十分關注的問題。在新加坡,醫療體系的設計從低到高逐級上升,不同級別的醫生或醫院所承擔的責任也不同。目前新加坡有15個公立醫院和 醫療中心,包括6個綜合醫院,一個婦女和兒童醫院,醫療中心,一個精神病醫院和6個專業癌症,心臟,眼睛,皮膚,神經科學和牙科保健中心,21傢俬人醫院 和專科診所。此外,新加坡擁有2000多名全科醫生(GP),每個居民區還有社區醫院,可為康復期病人以及無需前往綜合性醫院就診的老人提供及時的醫療保 健服務。

生病了怎么办?新加坡医疗体系要了解

家庭醫生(診所)

新加坡最初級的醫療保健單位是家庭醫生。家庭醫生在很多國家已經非常成熟。比如在美國,病人看病一般先找自己的家庭醫生。如有需要,家庭醫生安 排病人到大醫院就診或聯繫專科醫生為病人診治。家庭醫生在新加坡的定義與美國略有不同,既有針對某個家庭或個人的私人醫生,也有自立門戶的小診所。家庭醫 生通常在社區租個小門市房,一個人開診。

家庭醫生相當於醫療保障體系中最普及、最基礎的一層。凡是找家庭醫生看病的患者,醫生都會為之診治。有發燒、咳嗽這樣的症狀,患者自己可能已經 知道是感冒了,去找家庭醫生看病的目的是確診和拿藥,醫生確認病情是感冒,於是給患者開藥。很快就能結束這次治療,屬於短時間的看診,收費也很少。但是有 些病情是家庭醫生無法診斷的,家庭醫生便會開一張轉診單,把她介紹到另一個專科醫院或綜合醫院,而在專科醫院或綜合醫院看診所需的時間較長,花費也高一 些。

在新加坡幾乎每一個住宅區都有初級醫療保健院,覆蓋到全國的每一個角落。這些國有醫療中心提供高質量的醫療和牙科保健。他們作為一個一站式的健康中心,提供門診治療,隨訪出院病人,疫苗接種,健康檢查和教育,藥房。

專科醫生

跟專科專家比,家庭醫生的資歷要求相對低一些,具有初級的保健醫生的水平就可以開私人診所。比家庭醫生高一等級的是專科醫生。專科醫生自己開了 醫院,配備了較為全面的醫療設備,方便患者接受全面的檢查和治療。由家庭醫生介紹去綜合醫院治療的情況下,患者還能獲得補貼。新加坡在私人診所和公立醫院 之間建立了很好的雙向轉診制度。居民就診先到家庭醫生的小診所,當診所認為需要轉診時出具證明,患者憑證明到專科醫院就診,否則其在醫院的費用不能享受政 府補貼,這種措施減輕了大醫院的負擔。

急診住院去綜合醫院

綜合醫院提供多學科的急診住院和專科門診服務和24小時急診。這些公共部門的醫院是以私立有限公司的形式進行運作的,可以確保競爭力與高水平的 服務和質量,他們遠遠優於其他國家的「公立醫院」。這些公立醫院有能力處理很複雜的病症治療及從其他周邊國家轉過來的病人。這些大型綜合醫院,整個環境可 以說是比中國的同類醫院優越很多。不僅有醫院通常的各種功能區外,還有餐飲等服務區等方便病人的場所,非常寬敞、舒適、方便;清潔、衛生就更是無可挑剔 了。走道兩側的牆上,都佈置有西洋風格的圖畫。候診區都有相關的醫學常識和介紹及當天的各種中英文報刊雜誌,供人取閱。到那些國家醫學中心的高級醫生候診 區,更感覺是到了星級賓館,柔軟的地毯,舒適的沙發,各種悅目的陳設,以及窗外空中花園的花草綠樹,讓人的心情頓時放鬆。

看病的民眾很悠閒,沒有國內醫院常見的人聲鼎沸。為什麼人少?是因為新加坡實行嚴格的分診制,病人要先在社區醫院就診,有那裡的介紹才能再來綜合醫院。當然,您也可以直接到綜合醫院看病,但掛號費可就是一個天價了。

私立醫院與公立醫院

新加坡醫療系統分工比較明確,門診可以由各種醫療機構提供,而住院服務則主要由公立醫院提供。公立醫療和私立醫療在診病人中所佔的份額分別是 20%和80%,住院病人分別是80%和20%。在公立醫療機構就診一般需要預約,等待時間長,也不能自由選擇醫生。私立醫療機構由於患者少,不需要預 約,還可以自己選擇醫生,候診時間短。新加坡的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扮演的角色不同,相輔相成,哪個都必不可少。公立醫院裡,醫生要面對的患者多,為每個患 者服務的時間相對短很多。在私立醫院,患者較少,醫生能跟患者做更多的交流,也能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服務。

新加坡的私立醫院與其他國家一樣,市場化經營。在私立醫院提供會診的醫生,大多是在公立醫院全職的醫師,偶爾去私立醫院兼職。私立醫院大都提供 高級病房或VIP病房,由於私立醫院大多坐落在繁華的市區地段,並且醫師需要在完成他們自己所在公立醫院的職責之後才能去私立醫院會診,私立醫院的費用將 會比公立醫院高出一截,然而這並不表示公立醫院提供的服務會比私立醫院差。外國人去公立醫院看病住院,由於只能申請A類病房,環境還是非常好的。A類的病 房與其他類的病房是完全隔離的。

公立醫院還承擔著一個重要的責任,把守從學生成為醫生的最後一關。在新加坡,醫科大學的學生畢業後,必須先到公立醫院學習、培訓和服務一段時 間。經過實習,合格後,才算是真正「畢業」,具有醫生資格,而後可以選擇進入私立醫院或者自己開診所。私立醫院服務高端患者,雖然患者少,但是給予每個患 者的照顧更多,因此收費高一些。某些新加坡的公立醫院也提供少部分自費病人的醫療服務,設有高檔服務項目,因為有一些富有的患者更願意去公立醫院,如果說 最基礎的設施和服務,公立醫院比私立醫院便宜。如果是高檔的服務項目,公立與私立是一樣的。

關注居外網官方微信:居外資訊(juwai-com),每日閱讀精選海外文章。

(互聯網資訊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