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留学申请成跳板,温哥华华人“爬藤族”涌现

爬藤族”,就是指卯足了劲儿把美国长春藤盟校作为大学申请目标的人群,华人子弟是其中的一支生力军。

在加拿大是没有高考这一说的,孩子们读到12年级,申请大学时提供11年级和12年级第一学期成绩就可以了,不需要一考定终身。

但是自从一群雄心勃勃的中国父母带着孩子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太平洋之后,加拿大这块没有高考硝烟的和平土地上,就来了一群立志要爬“藤”的人。狼烟四起,各种攻“藤”、爬“藤”、摘“藤”战略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翻开温哥华当地的各种华人报纸、期刊、小广告全是“藤”讯。

加拿大留学申请成跳板,温哥华华人“爬藤族”涌现

可能有人问,那些“藤”都在美国呢,干嘛到温哥华来爬啊?

这也正是中国父母的走一步、看两步战略思想。

首先,比较了移民加拿大和美国的性价比后,觉得先拿到第一张船票比较重要,于是选择来到加拿大,保证能读北美名校,毕竟加拿大的很多所大学排名也是遥遥领先的,父母拿出来说事儿不至于跌份儿。有了这个保底后,眼光高远的中国父母就瞄上了美国的那几所常春藤联盟大学,对形势略加研判,他们就得出自己的结论:加拿大和美国是近邻,美国一定很照顾加拿大,给的名校录取名额一定会多,那就不能坐失良机。再加上各种爬“藤”助攻机构在说明会上励志故事的精彩传播,家长都像被洗了脑、打了鸡血,个个斗志昂扬,立刻给刚来这里东南西北还没搞清楚、ESL语言班还没出来的孩子上紧发条,投身到各种补习班里面去了。更有一些机构直接就是打包服务,给孩子量身定制学习和发展规划,直到完成名校申请的全套申请材料。怀揣“苦什么,不能苦孩子,亏什么,不能亏教育”崇高思想的中国父母不惜一掷千金把孩子就打包了。

在中国,高考也就只有一块敲门砖——成绩。要爬“藤”,那可就不是扔一块砖的问题了,除了学校各科成绩保证高质量的全A(至少不能低于90分,86分以上就是A了),还要考SAT1(综合类的考试,侧重语言和逻辑、数学)、SAT2(各科目的单科测试),要修AP(大学认可的学分课程),保证考到5分,否则就别拿出来说事儿。除此之外,义工和社会活动都要非常充分和出色,要让美国“藤”校一眼就认定你是杰出人才,未来各界领军人物,或具有领袖潜质。怎么在短时间内,让孩子的社会活动出彩,出成果呢?中国父母绞尽脑汁,包装机构指点迷津,于是有钱的父母又开始砸钱,办专场晚会,搞个人画展,捐助慈善。体育不够优秀?请高尔夫教练,单项突破,拿大奖;或者剑走偏锋,大家都打篮球、学游泳,人家学马术去,这个学的人少,容易出成绩。总之是八仙过海,不在国内挤高考独木桥了,都出来吊在一颗“藤”上了。

加拿大并没有把高等教育当成每个人迈向成功的必经之路,中学12年级毕业,就具备了找工作的条件,这也和高中阶段丰富的职业类选修课有直接关系。一部分热爱学术的孩子会申请研究类大学,去读医科、工程和法学院,还有很多孩子就进入了社区学院,当地叫college,在中国应该算三本了吧。在college里,有一年就能拿个证书的专业,也有两年拿个文凭的专业,完成了这些学习就可以去找工作了,反而更好就业。工作过程中发现短板,可以目标更加明确地去继续读书,原来的学分都有效。在college读的过程中,修够一定的学分,如果有兴趣、有意愿也可以把学分转到大学继续深造,拿大学毕业证书。总之,条条道路通罗马,不需要一条道走到黑,好像第一步不迈进大学、甚至不迈进名校的门槛这辈子就毁了似的。

在加拿大找工作首先看工作经验,很多中国父母不解,自己的孩子一口气读到博士毕业,一直在读书哪里来的工作经验?这不是强人所难吗?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加拿大的孩子从中学就开始外出打工积累工作经验了,至少也有很多义工经验。很多孩子是读完college之后工作一段时间又回到学校读书,在他们来说“读书-工作-读书-工作”是穿插在他们人生中的一个不断修正向前的路线。因为大多数就业市场需要的是做基础工作的人,很少哪个公司一上来就招聘老板的。所以当一些中国孩子一口气读到博士毕业后,没有工作经验成了他们的软肋,更没有那么多和这个高学历相匹配的高级职位虚位以待给他们预备着。最典型的例子就在身边。朋友的老公在college两年读了一个护理专业,作为护士,他挣的工资远远比一个癌症研究中心实验室的博士要高很多,当然这个博士在多伦多大学博士毕业后也只找到了这个实验室的普通职位,不是项目带头人等等重要角色。而且护士的工作非常稳定,但实验室如果没有课题,博士的工作也就保不住了。

反观国内,高考已经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了,高考的日子,千万不要犯大忌惹那些考生家长,个个能跟你拼命。于是,正常的路要绕行,施工的要停工,全社会捧着那些高考的孩子,仿佛这一考就是决定孩子一辈子的大事。被这种思想和环境氛围浸淫多年的中国父母,把上大学看成了决定人生成败的唯一战役。来到加拿大根本没来得及和当地教育理念接轨,没有了解当地教育模式和体系,就急于把孩子推上了一条窄得不能再窄的爬“藤”之路。而现实情况已经给很多孤注一掷的爬“藤”族亮起了红灯。一些经过包装、打磨的孩子进入“藤”校之后,真实的学术能力达不到要求,北美大学本科淘汰率很高,这些勉强爬上“藤”的孩子不堪重负和巨大的压力,要么转到普通学校,要么转到一些相对容易却不热门的专业去读。也有的铩羽而归,连学都不上了,自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整个人消沉下去。

曾经有一个申请到“藤”校的孩子,父母喜极而泣,要大摆筵席,孩子却很理智、很清醒,告诉父母别这么高调,“藤”校进是进去了,能不能读出来还是未知数呢,等他真正大学毕业再说吧。

有一个被父母励志之后要爬“藤”的孩子,负责给他包装的指导老师问他:“知道常春藤盟校有哪几所吗?”孩子列举了两个最大牌的哈佛、耶鲁之后就说不上来了。老师问他:“是你自己的意愿要上美国名校吗?”孩子的一番言辞让老师也吃惊不小:“我爸爸妈妈为了我来这里读书,他们放下生意交给别人打理,公司损失很大,家里为我付出了很多,我必须出人头地。”小小年纪,孩子就开始背着父母的梦想爬“藤”了。

也不能一味指责中国父母的功利,毕竟国内教育资源有限或者分布不平衡,我们的教育从小升初就开始淘汰式选拔了,所以功课越做越难。孩子们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被推上了一条充满竞争的道路,你不往前跑就面临被淘汰。但在加拿大,他们永远鼓励孩子享受人生,他们觉得每个阶段都是孩子人生中宝贵的不可逆转的经历,父母过分强迫孩子学习就是剥夺了孩子享受人生的权力。这里也有一些天才班,或者学术类型的高中特殊教育,但是大多数父母没有觉得孩子一定要进入这样的领域才值得欣慰。整个社会和教育保护的是孩子的自信,从不排名次,不大张旗鼓表彰学术获奖的孩子,不把成绩和孩子的名字同时公布。孩子们看到的永远都是他自己知道的那个长长的学号和学号后面自己的成绩。孩子在学校篮球队、足球队或冰球队中的风采可能比他的学术成绩更容易为他赢得在同学心目中的荣耀。

所以很多中国孩子在父母意愿的压力下爬“藤”爬到一半,适应和了解了这里的教育之后,立刻觉醒不爬了,开始享受这里的学校生活,做作业时戴着耳机听音乐,这都是这里老师鼓励的行为,说可以减压;上学不是早出晚归、披星戴月,而是踩着滑板,迎着早晨8点半的太阳去学校,所有路上的车远远就停下,都得给他让行;拒绝父母给报的各种课外强化班,他要和同学去海边享受阳光,因为下午三点就放学,温哥华的夏天10点天才黑;期末了, 不知情况的父母如临大敌,严阵以待.孩子却根本没有期末考试的概念,因为老师给出的全是平时成绩的综合分数,最后一个测试决定不了命运,所以孩子照样篮球打到汗流浃背才回家,第二天,拿着一支笔就去考试了,连书包都不带。

父母的心都还拴在“藤”上,孩子已经自由飞翔,于是很是有些父母顿足捶胸地后悔,加拿大教育毁了孩子,孩子在国内读的是重点中学的实验班,每天刻苦用功,大考小考排名次,孩子根本不敢松劲儿,来到这里变得不思进取、贪图享乐、整天还想入非非整出那么多奇思妙想,整个就是不务正业。在国内,老师多负责啊,三天两头电话联系,通报孩子情况;这里的老师就只给你5分钟和家长单独交流时间,还得提前网上预约,你问他孩子任何情况,他都说“very good!”欲哭无泪的中国父母在加拿大望“藤”兴叹,可又有多少还在中国的父母为孩子出来读书寻找机会而望眼欲穿。永远都是围城的墙里、墙外,永远都是风景在别处。

欢迎前往加拿大留学指南加拿大生活栏目。

 

加拿大移民后遗症,你犯了吗?

移民之后,就好像一个人做了换肾手术,需要终生服药抑制排异反应。拿到移民的门票,跨过那道门槛儿,不是完事大吉了,而是有无数后遗症等着你一一去面对,无论是适应加拿大生活环境还是维持生活舒适度,一种叫做“纠结”的情绪将和你如影随形,直到终老。

相对早期移民那种彻底告别母国,一到移民国即便是住地下室、打labor工也抱着安营扎寨、安家落户的勇气来的移民前辈们,近些年的移民大多是一家两制,家庭成员中那个负责夯实经济基础的一般是拉着行李箱做候鸟,另一半留守陪伴孩子读书。这种家庭体制导致一个家庭在对未来的规划中充满了观望和举棋不定。而今实力不可小觑的各类新移民们抵达之后便可入住豪宅或当地高尚社区,但特殊的家庭体制将原本可能沉闷、单调但却完整的生活割裂,脚踏两只船的行程总是充满了各种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于是动荡的心很难把这片天空永远蔚蓝、绿草四季如茵、雾霾终年不见的土地当做自己真正的家。候鸟们一年四季处在迁徙的状态中,留守的主妇们或盼着孩子早日入读大学,摆脱这份陪读的羁绊;或“移民监”中一口气住够时间,拿到公民身份,以期获得一份行走的自由。

但这依然只是一种期待中的生活,移民后遗症的形影相随,让这些貌似来去自由的人实际上经历着最难以给局外人讲解清楚、且技术含量颇高的牵挂和羁绊。

加拿大移民后遗症,你犯了吗?

以保留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为例,候鸟们如果还想保住这个身份,要在五年中住满两年。不要以为这两年是白驹过隙,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就是度日如年。国内生意如过山车一般牵扯着每根神经,加拿大清净到寂寞的日子实在不好打发,哪里能安心住下来?有的人干脆放弃这个身份,拿个10年签证,但这就意味着你将不能再享有当地政府给永久居民的各种福利。有的心有不甘便委托一些中介机构想“办法”。弄虚作假多了,移民局就开始给所有移民“服药”。现在当第一张枫叶卡到期要换第二张枫叶卡时,手续变得格外繁冗、严苛。为了证明居住时限达标,移民局要求你提供护照中所有出入境记录,包括空白页都要复印出来,中国海关印章没有英文,必须拿到有资质的英语翻译部门一个章一个章翻译出来,同时出具翻译机构确保真实性的声明。除此之外,还要提供每年的纳税证明、读书或工作证明、租房证明、买房的每年缴纳地税的证明、孩子的就读证明甚至成绩报告……凡此种种,就是要证明你真实地住在这里。此外,所有提交的复印件要有家庭医生、牧师或会计师等政府信得过的人关于真实性的声明和签字。现在医生、牧师愿意签这个字的越来越少,很多人干脆拿到律师事务所公证。

一位拿着永久居民身份的女士在加拿大完成生子任务后,回到国内和亲朋好友大力褒奖在加拿大生孩子享受的超乎想象的优越待遇,关键是费用全免。结果没多少日子便收到了医院三万加元的巨额账单,原因是在加拿大的居住时间不够,不能享受当地医疗保险。 加拿大的失业保险有时候比上班的人工资还高,但一旦离境便不再享有。还有十八岁以下的孩子享有的儿童福利(俗称“牛奶金”),也是在离境之后便不能领取。为了打击一些离境后还在拿这项福利的人,加拿大税务局不断加大抽查力度,而且年年抽查,一封信寄到家里,便要你提供居住证明,孩子的在校证明,40天内没有将资料寄到税务局,福利立刻停止。随后便可能面对更多的调查,如果真的是冒领了,那就意味着吐出这些钱的同时还要接受罚款。现在加拿大一些部门已不再相信私人之间的租房合同,为了证明你的真实居住,甚至要你提供半年的水电费、电话费的缴费账单。

很多移民想,干脆入籍吧,成为公民就不用每天算着日子居住,可以一劳永逸了。现在不仅这种一劳永逸行将被打破,就连入籍的门槛也让很多人望而生畏了。今年2月,加拿大移民局将入籍申请费从每人200加元直接涨价到400加元。尽管很多人认为钱不是问题,但移民局让相当数量的人的语言能力成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所有申请人必须提供政府承认的ELSA(英语第二语言)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四级或四级以上的证明,包括学习期间的出勤记录。以前50岁以上的申请人可以免入籍考试,现在一个即将通过的法案将年龄上限提到了65岁,这就意味着你得用英语参加入籍考试的笔试和面试。笔试如果还可以突击恶补的话,移民局官员面前随机话题的对答如流可就不那么容易了。新法案通过后,入籍居住时间也从四年住满三年变成六年住满四年。最关键的是入籍之后也不再来去自由,医疗保险住够规定时间方能生效只是限制条件的其中之一,预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细则对居住时间进行限制。

早年已经入籍的移民们,现在即便回到母国居住,因为已经是外国人了,母国也不得不对其见外了。很多手持加拿大护照的加籍华人回国看父母、和老公团聚,在申请中国签证时还得提供国内的邀请函。还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入籍加拿大的华人在国内有房产和银行账户。为了保证这些个人财产的安全性,他们又不敢随便把国内户口注销,否则你一个拿着外国护照的人怎么说清楚你本人就是那个房的房主和银行账户的户主?因此,他们不敢享受国内给彻底没户口、没瓜葛的外籍华人的某些便利政策,只能在擦边球的状态中手持外国护照,拿着中国签证,回到国内居住满三个月就得出趟国再签一次。

一位回流国内定居的朋友,每三个月出境一次,“旅行”成了他生活的常态,尽管这张护照可以走遍世界150多个国家,但回国就为多挣两个钱的他还得选择最经济的路线——中国香港。就因为手里那张加拿大护照,这些年是不用算在加拿大的居住时间了,在自己家却要天天掐着点儿过日子,远不是传说中的那种来去无牵挂。即便不用算在加拿大的居住时间了,但每年四月报税的季节还得回到加拿大去报税,作为这个国家的公民毕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切断之后将来一旦你回去居住了又是一堆麻烦等着你。还有房子的麻烦事,冬天得有人给你铲雪,一年四季还得有人帮你除草,没人居住却要年年给政府缴纳高昂的地税。这个朋友说一年到头被两个国家的种种细节搞得快人格分裂了。

候鸟的生活也不是别人眼中所艳羡的那样,越到老后遗症越多。超过四十岁以上,长途飞行就开始变成一种煎熬。就是头等舱中的富贵鸟也一样要面临倒时差的折磨,年龄越大越经不起这种折腾,而且不久前就已经有人因为这种迁徙、奔波命陨温哥华。那些现在在国内打拼、筹划着老了以后回温哥华安享晚年的候鸟们,很多连身份都没有了,多病多灾的老年是可以承受得了加拿大高昂的医疗费用呢还是可以经受得住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回国就医呢?一家两制的移民家庭,老到飞不动的时候,一个人的社会福利全部在加拿大,一个人的社保、医疗等等全部在中国,牛郎织女的日子难道还要持续下去吗?到那个时候,在哪里居住、谁来陪伴谁将是一个更加现实并两难的选择。

鉴于新一代移民的这种频繁迁徙中的诸多不确定性,移民国深感这些移民对当地经济贡献远远低于预期,对当地社会的融入程度和适应性也差强人意。2011年,加拿大政府一刀切了30万技术移民,当时有媒体形容是“哀鸿遍野”。震惊之余很多已经拿到移民“入场券”但还在国内纠结“去,还是不去”的人,不再每天在加拿大华人移民论坛中反反复复地问那些过来人“自己的状况到底适合不适合去那里生活” 了。因为他们突然发现了这张“入场券”因为紧俏必须珍惜了,至于那场子里的戏是否真的精彩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浪费了这个入场的机会。2014年,被指责为“只认钱”的加拿大政府再次举起六亲不认的刀切了6.5万投资移民。这回是富人头上动刀,动静可就不是一般的大了。这下不是“哀鸿遍野”而是“沸反盈天”,国内、国外的媒体跟着热闹,喊着打官司的有钱人还在和加拿大政府分庭抗礼、连连叫板。这是一个从“入场券紧俏”到“禁止入场”的质变,场外的人不论是排队等候的还是压根儿就是远远观望的都急眼了。其实场子还是那个场子,就因为关了门,仿佛场子里的戏更精彩了,人人都想挤进去一看究竟。

实际上,那些已经入场的人们面对这场人生大戏的诸多无奈和求解无解的情况,相比国内的人们面对雾霾、食品安全、子女教育有着只多不少的纠结。习惯了这山看着那山高的人们,对面山头上的人儿真的不比你幸福更多,那里的美好多半是你心中的海市蜃楼。

 欢迎前往加拿大移民栏目。

加拿大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中国移民圈子里的讹传太多了!”

跟朋友聊天,经常听到这样的感慨。

的确,由于语言、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更加上对于当地法律的不了解,初来加拿大,甚至很多来了很多年的中国移民,对加拿大都有很多误解,而很多错误的认识最初都来自于以讹传讹的讹传。偶有闲暇,便想到把那些几乎人人都那么说,以至于人人都信以为真的最具误导性的讹传总结批判一番,目的是让后来的朋友尽可能少受这样的误导。

加拿大中国移民圈子里的十大讹传

 十大讹传之第一名:海外资产申报

 

关心“海外资产申报”问题的朋友其实关心的无外乎是两个问题:

汇进加拿大的钱会不会被征税?放心,加拿大没有汇款税。

移民以后在中国继续还有收入会不会被征税?加拿大是对居民的全球收入征税。

十大讹传之第二名:新移民登陆两年内汇进加拿大的钱税务局不管,两年以后再汇进钱可能会被当作收入征税​

 

加拿大是没有汇款税的。如果你今年的应纳税收入是0,那么你就算从你在北京中国银行的帐户向你在温哥华皇家银行的账户汇款1个亿,你也1分钱税不用缴。

在你是税务意义上的加拿大居民的前提下,你认为,如果你今年在中国挣了(或者赚了)100万元应纳税收入,但是你1分钱也没汇进加拿大,你就不用向加拿大缴税吗?当然不是。如果你今年有100万元应纳税收入,你就算1分钱汇款或转帐都没有,甚至这100万元连你的银行帐都没进,还是别人打欠条欠着的,你今年都必须为这100万向加拿大缴税。

这就是汇款与应纳税收入及收入税的关系。至于新移民在国外的钱必须在两年之内转进加拿大,这个说法更是纯属无稽。

 

十大讹传之第三名:太太孩子住在加拿大先生就一定要报税

这个讹传的危害是可以用金钱来计量的。

我曾经掰着手指头把身边熟悉的朋友白交给加拿大税务局的,而依法并不应该交的税款粗略加了一下,那已经是一个7位数。这不仅让我倒吸一口冷气:这些年来,我们的空中飞人们误交给加拿大税务局的税有多少啊?

但是,至于是否属于加拿大居民,应该完全真实述说自己的情况,由CRI做出判断。在加拿大,判断自己是否属于税务居民是自己的事情,但如果故意隐瞒消息避税,是会受到严重惩罚的。

十大讹传之第四名:税务居民与非税务居民

这可算得上是个大讹传了。在加拿大税务局的词典里,其实根本就没有“税务居民”,也没有“非税务居民”,而只有“居民”与“非居民”。

在加拿大的税制下,你在加拿大的纳税义务取决于你的居住状态,即你是居民还是非居民。
如果你在加拿大居住,以加拿大为家,那么你就是税务意义上的居民;如果你的家在另外一个国家,你只是持枫叶卡来加拿大探亲度假,那么你就是税务意义上的非居民。

举两个极端的例子说明这种关系:

例1:你家住中国台湾,持中华民国护照,在某中国台湾公司工作,你的公司经常派你来温哥华出差,每次来你都住在downtown的香格里拉大酒店,如果在2010年你在温哥华累计住了183天,那么对不起,虽然你没有加拿大护照,也没有枫叶卡,也没有工作签证,也没有学习签证,甚至在加拿大也没有1分钱收入,只因为你今年在加拿大累计住了183天,在2010税务年度,你也要被视同加拿大居民,你必须为你的全球收入包括从中国台湾公司所取得的工资收入向加拿大纳税。

例2:你是加拿大公民,持加拿大护照,你家住在北京,在北京做生意,你每年从北京的生意能赚1个亿,只要你没有加拿大来源的收入,你就不用向加拿大交1分钱的税,只因为你的家在北京,你是中国居民,是加拿大非居民。

 

十大讹传之第五名:“教育基金”跟RESP是一回事儿​

‘教育基金’跟RESP的确不是一回事儿。RESP是政府给有孩子的居民提供的一种福利项目,通常所说的RESP指的是RESP帐户,RESP帐户是一种注册投资帐户,用于储蓄和投资积累供孩子受高等教育的经费;而‘教育基金’只是可以在RESP里使用的无数种投资工具中的一种,也就是说,如果你利用RESP为孩子做教育储蓄投资,‘教育基金’是一种可供你选择的投资工具,但并不是你唯一的选择。

RRSPs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加拿大政府为鼓励投资RESPs而提供一个叫做Canada Education Savings Grants(CESGs)奖励。在孩子年满18岁以前,你每年往RESPs存入的头500元,政府再帮你多存入:

  • 最多200元,如果你的家庭收入低于40,970元;
  • 最多150元,如果你的家庭收入介于40,970元与81,941元之间;
  • 最多100元,如果你的家庭收入大于81,941元。
  • 如果你存入的多于500元,那么政府为你多存入的另外2000元再帮你多存最多400元。
  • 政府给每个孩子的CESGs是终生最多7200元。

    十大讹传之第六名:第一次买房子免房地产交易税

在BC 省,房地产交易是要缴纳房地产交易税的,但是按照政策,在你的情况和你买的房子的情况满足一定条件时,这个房地产交易税是可以获全部或部分豁免的。

获得全部豁免的条件是:

  • 房子的公平市场价值不高于$425,000。
  • 土地不大于0.5公顷。
  • 这个房子将只被用作你的主居所。
  • 你是加拿大公民或永久居民。
  • 在这个房产登记前你已经在BC省连续住够12个月,或在过去6年内报过2次税。
  • 你在过去的任何时间在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从来没有在一个主居所内拥有权益。
  • 你还从来没有享受过这个免税政策。

    你看,所有这7个条件里面没有一个是你第一次买房子,与此沾边的只有第6条:你在过去任何时间在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从来没有在一个主居所内拥有权益。

    从来没有在一个主居所内拥有权益,不等于从来没有买过房子。比如,你以前可能买过10个房子,但是其中6个是用作出租,3个用作度假屋,1个空关在那里,都不是你的主居所,那么,尽管你已经买过10个房子,但你仍然是从来没有在一个主居所内拥有权益。

 

而从来没有买过房子,也不等于从来没有在一个主居所内拥有权益。比如,在你结婚前你的男朋友已经拥有一套房子,结婚后这套房子成为你们的家,并且你亲爱的老公还把房产证上加上了你的名字。那么,尽管你从来没有买过房子,但是你还是已经在一个主居所内拥有过权益。

十大讹传之第七名:加拿大税比中国高​

这个讹传也是“深入人心”的,几乎所有移民在还没有来加拿大的时候就已经有个这个印象:

加拿大是个高税收的国家。你要是跟中国香港比,跟新加坡比,加拿大的税是高,但是,如果你是跟中国大陆比,事实上,加拿大的税一点也不高。

比如说,你今年挣了5万加元的工资,如果你是加拿大BC省居民的话,你要交给加拿大税务局的税是多少呢?大约8,800加元,相当于大约17.6%。
而如果你是中国居民的话,你应交中国税务局的税是多少呢?大约9,000加元,相当于大约18%。

如果你是做企业的,你在中国的企业通常适用25%的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交完税后分配到你手里的红利,你还要再交20%的个人所得税,二税加在一起相当于企业所得的40%。如果是在加拿大,要交企业收入税,但是你从企业分得红利缴纳个人收入税,政府为避免重复征税又给你一个税款抵减额,最终二税相加以后的税率通常还是大约相当于等额工薪收入的税率,其平均税率通常并不比中国的40%高。

至于消费要交税,比如在BC 省,你所购买的大部分商品在付款时你都要在加上一个12%的HST。可是在中国,你在花钱消费的时候同样是交了消费税,只是那税是含在商品价内而没有在价外,中国的增值税基本税率是17%,就是那个低税率13%也比BC 省的HST要高。

十大讹传之第八名: 入境只能携带少于1万加元的现金​

这是一个贻害甚深的讹传。

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是因为听信了这个讹传, 在携带大额现金入境时,在入境申报单上“是否携带相当于1万加元或更多现金”一栏勾No。岂不知,这样做是相当相当危险的,而且这个险犯得一丁点意义都没有。入境带多少现金都是合法的,你根本就没有一丝一毫的必要欺骗边境控制官员。

加拿大法律规定,入境携带相当于1万加元或者更多的现金必须申报,但是并未限制你携带入境现金的金额。而如果你明明带着5万加元现金却说没有,要是不幸被边境控制官员抓住的话,最严重的后果可能是什么呢?可能是牢狱之灾。

你带着钱并且说谎,官员首先会怀疑你带的钱是黑钱,道理很简单,如果不是黑钱你为什么要说谎呢?又不是不让你带。你说谎穿了帮就算你最终能够让官员相信你的钱不是黑钱,你还是要被罚款并被列入边境控制黑名单。

十大讹传之第九名:法律规定,同居满12个月后分手,前伴侣有权分走一半财产

事实上,至少在BC省,普通法同居伴侣是没有财产权利的,分手时财产在谁名下就还是谁的,另一方无权索取。不过,如果你考虑把一部分财产放在尚未成家立业的孩子名下,还是要慎重考虑,因为形成普通法同居伴侣关系的男女朋友分手,因分手而造成生活困难的一方虽然无权向另一方索取财产,但是有权向另一方诉求长期生活费资助,这仍然有可能导致你的孩子被迫把你给他/她的财产出售变现。

十大讹传之第十名:法律规定不满12岁的孩子不得独自在家

事实上,至少BC省的法律并未规定孩子可以独自在家的最低年龄。孩子能否独自在家,并非由其年龄决定,而是由孩子是否足够成熟和你是否有恰当安排保证其安全来酌情决定。不信的话,给警察局打个电话吧。

注意,澄清此讹传的目的并非鼓励家长留年幼的孩子独自在家。在你留你的孩子独自在家之前,你必须确定你的孩子足够成熟,孩子必须知道基本的安全事项,知道有人敲门或打电话怎么应对,知道怎么随时联系上你,知道联系不上你可以找哪家邻居的叔叔阿姨……

欢迎前往加拿大移民指南

 

新移民助推温哥华房市稳步上升

加拿大房市持续高涨多年,是否出现泡沫?会否崩盘?都是不少人的疑问。不过有房贷保险公司大派定心丸,原因就是新移民

新移民助推温哥华房市稳步上升

房贷保险公司Genworth Canada执行长拉维斯(Stuart Levings)接受彭博新闻社(Bloomberg )访问时指出,加国房市短期内并不会崩盘,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加国移民结构在房市中带来的有力支撑。

拉维斯表示,房市与海洋食物链十分类似,第一次买房的首购族就如同浮游生物一样,如果没有首购族,市场才会出现萎缩,不过目前加国每年约有25万新移民投入房市,因此他预计房屋需求量将不会下降趋势。

拉维斯同时提到,联邦政府自2008年以来的持续收紧房贷,措施已收到效果,例如更高的首期付款使得大胆的投资客无法入市,也有效地保护加国的房地产市场。但他认为政府应避免做出更多更动,以免造成连首购族也无法进入房市。

欢迎前往加拿大房闻速递

购买旧屋翻新投资模式成多伦多新趋势

随着多伦多的房地产市场迎来新一轮的高潮,宅基地越来越珍贵,在老社区购买旧屋推倒后重建已成为本市的发展趋势。

购买旧屋翻新投资模式成多伦多新趋势

据市府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在今年1月1日至5月11日有375个旧屋的重建申请被批准,其中有超过半数集中在北约克。仅在Willowdale社区,市府有关部门已批准了76栋旧屋被推到重建。

此外,怡陶碧谷南部地区的老宅社区也是重建的重点。

Willowdale区市议员庄霏伦(John Filion)坦言,随着土地日益稀少,将有越来越多的老宅被推倒,宅基地被重新划分,新建两座或者更多的房屋。重建可能将提升物业的价值,但也会削弱社区的邻里关系,怀雅逊大学城市和地区规划学院的城市规划专家Mitchell Kosny则担心,将旧屋拆毁重建的趋势将导致多伦多社区的特色逐渐消失。

欢迎前往加拿大房闻速

加拿大购房六大陷阱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善恶美丑,就有凶险和杀机。GTA地区的房地产界,尤其是华人房地产界也一样存在着这些现象。所以,学会做一个聪明和有眼光的消费者,辨识哪些是陷阱哪些是真正的投资机会,尤其是学会挑选诚信专业的地产经纪变得极为重要。下面肖郎例举一些常见的房地产消费陷阱以便大家了解和参考。

加拿大购房六大陷阱

陷阱一:广告宣传误导

很多买家会有类似的经验,当你在某广告上发现一个房子性价比特别好时,你致电给这个打广告的经纪。好一些的经纪会告诉你,这个房子已经卖了,他会问你还有其他类似的房子你要不要看;还有一些经纪就干脆说带你去看,等你们会面时,你会发现他带你看的房子和他说的或打广告的房子差距甚大。浪费了你的时间不说,而且也挺耽误事。

因为你本来有机会和时间去看其他更合适的房子,现在折腾一番连继续看房的兴趣都没了。其实在经纪这个行当里,部分经纪会用一些过期的、他人的、甚至不存在的杜撰出来的房子来吸引买家的电话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他们主要通过不实的广告来吸引客户,并通过带客看房来达到转移目标甚至成交的目的。建议:尽量找熟悉的知根知底的经纪看房或者知名LISTING经纪直接联系购买。

陷阱二:移民地接双簧

通常我们会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候我们跟团旅行会在住宿和交通费用上比较便宜,但若跟着导游的介绍去买东西会比较贵,甚至会货不对板。为什么呢?因为这就是一种生意模式,用便宜的交通和住宿吸引你,主要目的是让你来消费,赚这里面的钱。若你跟团旅行一分钱的东东也不买,通常导游的脸色都会比较难看甚至可能会故意刁难你。

有许多投资移民也都有这样的经验,刚来的时候移民公司会安排一个地接人员来接你,甚至有的移民公司还提供3-7天的免费住宿给你。当然,最后你会知道这个地接人员就是地产经纪,免费住宿也是地产经纪提供的。然后这个地产经纪会带你买房子,会迫不急待地想各种办法让你尽快买房。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在你身上付出了一些成本,如果你不买房他就亏了,所以他需要的就是尽快让你买房(当然他也先入为主地给你留下了一个还不错的印象,再加上又有移民公司的推荐,所以你也很容易信任他们)。

这本来无可厚非,但这种模式的缺点就是,许多客户买了有问题和缺陷的房子,还有一些就是买价是高出市场价不少(过度抢OFFER的结果)。肖郎在今年夏天接触的客户中有四个找我卖房的卖家以前都是地接经纪帮助买房的,一个房子紧挨着高速,一个房子正对着高压线,还有一个房子的地前大后小直三角型,最后一个两年前买的房子现在的市场价还比这个价低。

陷阱三:草率卖身签约

买卖双方即便是有各自的经纪,仍需要很仔细地阅读相关的文档,如不懂英文可以请自己的经纪逐条解释合同和OFFER的条款,甚至你可以告诉你的经纪你需要带回一份影本,还有就是在告知经纪的情况下你要就他的解释进行录音,以便你日后万一有争端可以备查和作为佐证。

日前肖郎接待了一位要买C12豪宅的客户,他听朋友介绍想委托肖郎作为其买房经纪。肖郎问他有无和其他经纪签约过,他说应该没有但他不能确定,他将他签过的所有文档都拿给我看,我发现其中有一份就是他委托一个经纪作为买方经纪的档,委托时间长达半年,地区覆盖多伦多,万锦,列治文山等。他觉得很奇怪,就去问他以前帮他下过OFFER的经纪,原来这个经纪在他第一次下OFFER的时候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让他签了买方代理协定。我的建议是,不是熟悉的经纪或者知名经纪,轻易不能签买方代理协定,尤其是长时间大范围的买方代理协定。

还有按金能不能退回以及退回的条件。按金是否过多都很容易导致争端或者让消费者受损。所有的这些条款必须以书面档规定。另外,最好以支票形式支付按金。同时,安省消费厅的建议是,支付的按金不应该超过整个交易额的10%,房地产按金一般不超过5%。最后是否有冷静期,是否有贷款和验房条件也非常重要。千万别在不知情或者不知道这些条件的重要性的情况下去掉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被动局面。

陷阱四:土地开发迷局

经常有买家电话咨询我:肖郎,现在有人推荐一个土地或地产专案,所需资金也不是特别多,专案最低年回报50%或80%,问我的意见如何。我有时候都会惊讶,这么好的专案即便是肖郎这样的排名数一数二的顶级经纪为什么都会不知道?等买家将具体的位址告知我时,我才恍然大悟,这不是某个现业主无法出手的垃圾专案和某著名的亏损专案吗?某些经纪或公司的包装能力真的让人佩服和无语,可以说是“化垃圾为金元宝”,骗你没商量。但毕竟作为同行我也不能坏了人家的好事,我只能说这个我不清楚,你可以咨询一下律师或他人的意见。其实用屁股想想都知道,真有年回报那么高那么把稳的事情,相关经纪或公司,甚至前业主早就砸锅卖铁或借高利贷都自己去做了,还轮得到你吗?

有一些经纪称有自己的设计公司、承建商、专案管理团队、专业服务人员,为客户提供从选地建房、设计报批、施工管理、后期销售等一条龙或一站式服务。7月份,我接待了2个买地开发的客户,他们都是想从地产开发中获利的买家,但现在刚买好地就出问题了,不知道怎么办?希望肖郎给办法或者帮助卖掉。一个客户H总是某经纪帮助其买了一块地承诺说保证可以分隔成两个LOT,现在他多方问下来都是不可能的。再回头问以前帮他买房的经纪,他说这个他再去问问,然后没有下文再也找不到了,电话不是没人接就是正在忙。另一个客户Z总连续通过一个经纪帮买了4块地,因为帮其买地的经纪答应其自己的设计公司免费帮其设计,其承建队伍可以做到80-140元/尺帮他建造,还可以免费帮其做专案管理,这么一算每块地开发都有可观的利润啊。刚做第一个专案启动就做不下去了,因为设计要收人工等成本,成本费竟然比正规设计院的报价还贵30%,另外以前说的建造成本指的是毛坯价,精装成本要翻倍。专案管理可以免费做,但需要有聘用合同,每年需要5万的基本底薪,这已经是友情价了。Z总气得快吐血了,这样算下来不仅赚不到钱还会要赔上一大笔。再继续和以前的买方经纪纠缠已经无济于事,而且人家说他正在帮其他的买家买更大的地,没时间没精力理他,他爱做不做随便啦。

这使我想起了“蚁力神”“万里植树造林”等国内的经典骗局,这和加国某些土地开发迷局都有惊人的类似点:那就是重点宣传和承诺的后期开发或回报都是没谱甚至是虚假的,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请君入瓮,就是让你多买点地和房子,不管合不合适能不能开发,至于以后的事情,买前都好商量,买后就你自己去抗着吧,爱怎么着怎么着,那是你自己的事情。肖郎的建议是,土地开发需要多方论证和比较,而且需要一个个来,着急不得。看起来美好的事情结果往往不那么好,把话说的太大的经纪最后肯定什么也不会为你做只有一拍两散你独自承受坏的结果。

陷阱五:经纪回购承诺

经常我们会发现有些经纪会承诺卖房多少天卖不掉就经纪自己承诺买进的广告。也有卖家会问肖郎,人家承诺买进你买不买进?肖郎只好老实说这个我真没有。

5月份我就遇到一个卖家来委托肖郎卖房,她以前就是一个承诺买进的经纪帮他卖的,结果卖了数月也没有卖掉。后来她就要求这个经纪买进,这个经纪说他可以买进,但他只能用政府估价买进而且目前他也没有足够的钱只能分期付款,需要卖家帮他TAKE BACK 贷款,或者帮他担保去银行贷款。听完后卖家快要晕倒,心想这叫什么事情啊就只好另想办法了。

这个还不算太离谱,6月份我遇到一个卖家L先生,L先生说他的房子本来是一个和他要好的经纪自己打算买的,但这个经纪没有那么多钱所以请L先生先买下来,并说这个房子一转手至少可以赚30%利润。这个经纪承诺L先生卖掉目前自己住的房子就加价15%来买这个房子。L先生一想这样利润很有保证又是熟人,看起来分析得也在理,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来这个100多万的房子。L先生本来自己也还有两个房子所以这个房子买过来就是为了帮这个经纪顶下来的。房子买下来后这个经纪开始推推唔唔了,先说自己太太不想卖目前的住所了所以暂时不能买这个房子了,不过他可以入股50%;L先生一想50%也行啊,就请他入股;后来经纪又说干脆不要入股了他帮L先生卖掉利润都给L先生,然后就加价20%来卖,其结果可想而知,连看的人都没有。现在干脆号称回中国休假去了连人都找不到。现在有的公司或经纪卖CONDO声称包租,其实这也是玩一个文字游戏而已。真的好租也不用他们包租了,如果不好租他们也最多象征性地包租个一到两年,然后又将他们准备亏损补贴租金的大部分在售价里先赚回来就好。

轻诺必定寡信。部分经纪或公司钢刚开始也并不是存心想欺骗客户,只是凭着一腔热情并没有思量周全就去做了,然后一旦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或者市场不那么好时只好不兑现承诺溜之大吉。还有少数经纪或公司把虚假承诺当成一种经营模式,目光短浅,能混就混,能骗就骗。反正都不是白纸黑字律师见证过的承诺,都在法律上算不得数的,你也很难真的去追究他的责任。肖郎建议,经纪的重大承诺需要书面化并且通过律师见证,或者找著名的大牌的LISTING经纪直接合作,毕竟对这些顶级经纪来说,辛苦积累的声誉好比是孔雀最珍贵的漂亮尾巴上的羽毛,他们一定会呵护备至,轻易不会去损毁它。从经济学上来说,成交量越大也有知名度的经纪做出下三滥的事情乱承诺的可能性就越低,而实际上,如果不是一个诚实守信有专业操守的经纪,也不可能做到顶级。

陷阱六:个人资料被盗

在房地产交易中有时候经纪需要登记客户的证件,如驾照等。但作为卖家,不是决定了和这个经纪合作让他来卖你的房子,你轻易不要出示你的证件;而作为买家,更加不能轻易出示你的证件,除非你已经确定请这个经纪做你的买方代理或者你已经通过这个经纪买好房屋。另外,轻易不能授权不熟悉的人作为你买卖房屋的全权和签字代理人。

最近我帮一个客户卖房,通过查询产权我发现现在这个房屋已经不在这个业主的名下而 是在去年已经转卖给他人了。后来一问才得知,她以前委托过一个经纪做为他买卖房屋的全权代理,没想到这个经纪转手将这个房子偷卖给他人了,并且收走了全部的房款移居到不知道哪里的爪哇国去了。他报警了,但员警也对此无能为力,除非她找到以前的经纪后员警可以帮助她调查清楚。

另外,任何时候不要在电话中透露出生日期、SIN卡号码等个人资料。记住不要把载有个人资料的档当垃圾丢出。

这年头,各种陷阱总是无处不在,真是让人防不胜防。肖郎之所以冒着被某些同行拍砖的危险和大家讲这些林林总总的陷阱,一来时给广大消费者提个醒,做个聪明的消费者谨防陷阱;另一方面也希望所有的同行都诚信自律,只有这样我们这个行业才有希望并得到大家的尊重。毕竟,用一句调皮话来形容经纪和客户的关系是这样的:我相信你时,你说你是什么就是我相信你时,你说你是什么就是什么;我不相信你时,你说你是什么!

欢迎前往加拿大投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