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大学申请发榜季过后,各种分析文章应运而生。其中不少文章根据美国新闻排名前三十的综合性大学历年在中国大陆的招生数的变化,得出了美国名校申请越来越难的推断。是这样么?
其实,美国顶级大学的竞争激烈程度并没有改变,但随着美国高校对中国学生逐渐了解,它们选择中国留学生的标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语言,到申请文书,到高中的品牌,以至于当下变为对于学生全面资质的考核。
美国大学为什么要招中国学生?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一个与中国人的认知大相径庭的事实:美国的优质教育资源是过剩的!
美国共有三亿两千万人口,拥有4000多所高校,而且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综合性大学和文理学院,研究型大学和本科大学各有千秋,其多样性是大部分不了解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中国人很难想象的。
对任何一所美国大学来说,首要任务都是招生。为了吸引生源,每个学校都绞尽脑汁地发展自己的办学特色。即便如此,很多学校如果只靠美国本地的生源,那是难以为继的。所以招收国际学生一直都是美国大学的传统。
很多年前,国际生的主要来源是日本,后来是韩国,现在是中国。所以整体来说,美国高校对国际学生的开放程度在短期内不会变化。
另一个影响因素是美国经济。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美国各大学面临财政困难,这种情况甚至影响到了美国前三十的顶尖名校。有些学校的创校基金都在投资过程中蒙受了很大损失。所以提高国际学生的比例,收取全额学费,对美国大学来说也非常重要。
统计显示,2008年以来中国学生申请美国大学呈井喷状,截至2015年,年留学生人数已达30万。假设平均每人申请10所学校,每所学校申请费80美元,仅此一项,中国留学生就为美国的高等教育贡献了2亿4千万美元,遑论更大头的学费收入。
文化认同感也不能忽视。当美国经济数据开始缓慢复苏的时候,很多高校的财政状况出现好转。此时的高校,特别是公立学校内部出现了两种声音:一是 本土的保守派,鼓吹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留给美国本土的学生;另一派则是以国际学者为代表的国际派,强调国际学生带来的多元文化对于美国高等教育不可替代的 贡献。
这两种势力此消彼长,互有胜负。而且,因为美国大学招生部门的人员流动频繁,相应的,各大学的招生也会出现不规则的大小年。
但从长远来看,这两种呼声还是会势均力敌的并存很长一段时间,总体对国际学生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美国大学的招生政策和容量短期内不会变,但是某个学校的招生规律会出现波动,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只有当美国大学中,中国学生的总容量达到饱和(这个数字也是在变化的,现在很多美国学校为了容纳更多的中国学生,正在积极兴建新的校舍,扩大招生名额,甚至新开设适合中国学生的专业),而申请美国大学的中国学生总数还在不断增加,总体质量越来越好的情况下,说美国大学申请越来越难才更为贴切。
申请美国顶尖高校的关键词是“时间”
常春藤名校喜欢怎样的学生?虽然对此说法不一,但可以明确的是,一定是好的生源,而且大学对申请学生的审核越来越严格和立体,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等名校表现尤为突出。
但是,申请美国名校的难度越来越大,这一说法并没有数据的依据。对于一个每年只在中国招5个左右学生的学校来说,某一年只招了3个,就说该校对 华招生名额缩减了40%,并没有说服力。事实是该校的竞争实在激烈,全拼学生个人实力,并没有什么区域招生名额数之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导致申请材料差异 化越来越重要,其实质是申请的评价标准在变化,是将中国留学生纳入到申请的规范流程中的一个过程。
二十多年前,只要英语能力突出,中国人就可能申请到顶级名校,因为他可能是该校建校以来的第一个中国学生。曾经,美国大学对 中国学生了解太少,又无法相信中国学生高中成绩单,所以只好依靠独立第三方机构开发的标准化考试成绩录取;而后,美国招生官会因为中国学生的申请文章看的 少,被一篇文字优美立意高深的文书打动,而不去追究那是否出自一个十七八岁少年之手。但是,现在不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了,不是申请越来越难,而是美国人 越来越了解中国了。
各大学的取材标准和倾向都不大一样。他们不是找成绩最高的,而是找最合适的,主要看学生与学校各方面的匹配度。
有的大学取材的最高标准是学生的多样性,招各种各样不同的学生,而你根本无从知道与你同时申请这所学校的对手,所以录取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有的大学是分控,严重依赖标准化考试选拔。而这种简单粗暴的选拔方式正面临困境,且不说每年都有招到高分低能的中国学生,就是美国国内,对于“标准化考试是否应该被大学当作录取的考虑因素”的质疑声也从未间断。
为了呼应市场的质疑,标准化考试的开发机构一直试图改革,TOEFL、GRE、SAT等等都是如此。
新老考试的交替过程往往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2015年下半年的几次SAT考试),而赶在这个时候申请的学生可谓祸福参半,风险骤增。
有的美国高校抛弃标化成绩,倚重申请文章、面试等直观感性的评判,比如维克森林大学,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等;
还有的学校引入多元的录取路径,比如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很早就开始参考中国高考成绩。
而旧金山大学更是从2015年开始,直接招收高考学生,以高考分数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
对于顶尖高校来说,申请者的方方面面都要被综合考虑(holistic review)。单一的好成绩,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学术能力,招生官要看到的是学术能力在各种评测标准下的一致性和匹配度,包括高中成绩单、AP或者IB 类的标准化考试、学科竞赛奖项、大学暑期课程等。更重要的是,申请文章必须要有独特性,越是竞争激烈的学校越要靠文章脱颖而出。
而中国学生最普遍的问题在于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别人有的,自己也想要,这就造成了申请材料同质化,文章如是,活动也如是,慈善支教铺天盖地。
其次是学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一味追求美国的方式和价值观,向美国学生看齐。而美国大学招生官恰恰想看到中国学生的文化背景和视角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文化多元并不是指中国学生在美国大学里开个书法社、古筝社、太极拳社那么简单,而是要更深的挖掘表达中国文化在你这个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
跟美国学生相比,中国学生语言和文化背景是劣势,要花几倍于美国学生的时间准备标化考试(美国学生准备SAT的平均时间只有11个小时)。除了 家族、运动员、特殊人才和学校捐赠等特殊录取的学生以外,被藤校以及同类学校录取的美国学生无一例外都是high achievers甚至over achievers,他们每天只睡4、5个小时,所做的事情样样出色。
所以,我认为申请美国顶尖高校的关键词是时间。招生官想要知道你怎样使用你的时间,收到了怎样的效果,以此来判断,你是不是一个优秀的人。这样说来,除了学生自己真的很牛以外,任何人在常规的名校申请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都是微乎其微的。
美国大学申请新系统CASS是什么?
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里,独立第三方机构起着重大作用。从大学认证与监管,到大学申请系统,到各种面试和文件传输等。
这段时间,有个叫做CAAS的全新大学申请系统,被炒得沸沸扬扬。CAAS的全称是coalition for access, affordability and success,主旨是强调美国高等教育的公平性。
一方面,让美国低收入家庭的优秀学生尽早知道美国大学的招生信息,奖学金申请条件,以及各方面决定学生以后的发展的诸多因素,以便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大学;
另一方面,系统为每个注册的学生(鼓励从九年级开始,也就是我们的初三)提供在线储存空间(locker),让学生有机会随时上传自己的作品 (portfolio),并与升学指导老师或是心仪的美国高校分享(决定权在学生手里)。这样一来,学校就有机会提早认识未来的申请人,通过几年的追踪, 了解他们的成长历史,并推送奖学金信息等相关的信息,早早跟学生建立个人联系(personal connection)。
这个系统并没有针对中国学生研发,很多美国学校还在观望中,预计2017年才会启用这个系统。按照美国大学的习惯,Common App和CAAS会并行一段时间。
即便没有立即推向市场,这个系统仍然带来震动,除了该系统公然挑战垄断机构Common App的霸主地位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美国大学招生的一个基本诉求,一个势在必行的趋势,其本质就是对学生发展进行过程性评价。
虽然CAAS在主页上声称,这个新的系统可以为美国高校和申请者提供更大的自由和更多的接触机会,让申请人更好地了解大学,并表现自己的独特才能。我的理解是,CAAS将经过一个漫长的时间,最终让过程性评价成为美国大学录取的必然标准。
当然,这个转变是缓慢发生的。对于今年已经高二的申请者来说,这两个系统没有大的区别,连申请文章的题目都很相似(请读者自行参考CAAS官 网),只有一个题目出的有点新意:“作为一个十几岁的年轻人,你感觉最难的是什么?最好的又是什么?假定世界想要听你说,你想给比你小的弟弟妹妹和朋友什 么样的建议?”虽然这个题目也是变相了解申请者的价值观,但它的切入角度很接地气,更贴近十几岁的学生(特别是美国本土学生)的表达方式。
各种排名其实并不重要
美国高校的数量种类特色之繁多,大学录取的时候又要求学生与学校的匹配度,这对于绝大部分中国学生来讲,的确太难了!
同样是第三方机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在中国的知名度可就大多了。他们提供的美国大学排名甚至成为了很多留学家庭选校的唯一标准。然而对于美国高校而言,最不欣赏的便是学生单凭一个排名而选择了这所学校。
其实,认识到美国大学的多样性,排名的解读就简单了。
如果你不在乎地理位置,不在乎就业机会,不在乎专业,不考虑自己实际承受能力,只想去个名气响的综合性学校,就申请前三十的大学。这些学校的名单相对固定,是美国普遍认可的第一梯队名校。
至于三十名到一百多名的学校,名单也相对固定,但是名次每年浮动较大,纠结十几名甚至几十名的名次根本没什么意义。这些学校在美国学术界的声誉也是属于同一级别,各有各的优势专业,各有各的特色。
对于美国高校,如果综合考虑地理位置、专业、校园文化等因素,就要理性看待“排名”。US News对于美国高校的分类也非常清楚:综合性大学(多半是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研究型大学)、文理学院(专注本科通识教育,以培养全人为主旨的中小型私立 学校)、区域大学(提供几乎所有的本科专业,加上一些硕士专业和极少数的博士专业,一般学校规模较大,注重本科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这么多款,总有一款 适合你,再加上理性匹配自己的学术能力和学校的录取概率,选校似乎也不那么难。
还有很多家长觉得去美国读高中对于申请美国大学更有优势。其实并非如此。
且不论每个孩子性格和适应性不同,那么小的年纪就要应对各种困难。单从美国高中来说,我对美国高中的研究调查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美国高 中里有1/14的学校没有白人学生。而这些低收入人群所在的学校,所能获得的各种资源也非常有限。还有一些特殊教育的学校,专门为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开设, 但是也可以招收正常的学生。美国有上万所一定规模的高中和许多各式各样的小微学校,让留学美国的小留学生们如何判断和选择?
另一个比 较严重的问题是寄宿家庭。由于低龄留学生数量激增,寄宿家庭供不应求,对于寄宿家庭的审核条件和周期都大大下降。这直接导致近年来,小 留学生在寄宿家庭状况频发,每个案例的代价都是一个孩子一生的发展和幸福,让人痛心。所以,我一直比较反对盲目地把孩子送出国读高中。
国际高中课程或许与申请结果无关
很多留学家庭在选择国际高中的时候,第一个要问的问题就是你们是AP、IB还是A-level?留学的去向怎样?什么课程对于大学申请重要?其实,这些问题真没那么重要!
美国大学每年都会在准备参加高考的普通高中招很多学生,招生官对于每个申请案例都是个别分析的。即便是美国的高中,各学校课程和打分系统都是千差万别,美国大学招生部门最基本的职能之一就是读懂各类课程,做横向比较。
高中课程既然不是升学利器,那到底啥重要呢?高中时代本身就很重要;孩子快乐,学了什么很重要;在高中阶段获得了怎样的能力,有没有合适的平台 展现这些能力,很重要;有没有创造力,有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很重要;现在国际教育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个性化,这就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怎么 把这种独特性挖掘出来,很重要。说白了,课程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的直接体现。而大学申请的结果只是孩子个体发展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是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学校办学要尊重个性化的特质,允许不一样的选课,不一样的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提供展示平台。比如建平中学国际课程中心开了17门AP课程,均通过美国大学理 事会认证,很好地满足了学生各方面的学术兴趣,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时间自由选择。再比如,建平中学的学生活动多,质量好,在上海也是出了名的。即便如 此,申请过程中的活动雷同也颇多,于是我们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发的组织活动,遵从本心;另一方面,学校也动用所有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的职业体验。
从美国大学招生部门的角度来说,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加强了与中国高中的互动,希望多方面了解申请者所在的学校。学校品牌在美国大学申请中越来越重要,其本质是建立校际互信和落实到人的联系(personal connection)。
在我接待的无数招生官当中,鲜有人问你们学校有几人升入藤校的,他们更看重的是学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打分系统和毕业要求的严谨程 度等等。在大学申请材料中有一个必交的材料是学校介绍(school profile),这里面包含了以上招生官最感兴趣的几个问题。
一个规范真实精制的school profile在学生申请中的作用不可低估,比这个更重要的是建立专职专业的升学指导体系(学生发展指导体系)。
很多大学表示,有个专职的大学申请指导,可以随时进行成绩单问题和其他所有申请相关问题的沟通,让他们觉得很安心。校内的大学申请指导代表高中校方出具高中成绩单和毕业证明,以及最全面的推荐信,作用至关重要,不可被校外机构的咨询师所替代。
相关阅读:中国留学生美国毕业 就业去哪?
关注居外网官方微信:居外资讯(juwai-com),每日阅读精选海外文章。
(据太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