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州保護移民法案生效 嚴厲打擊移民欺詐

紐約州長科莫於去年8月簽署的壹份打擊移民欺詐法從2日起正式生效,對尋求移民事務幫助的民眾進行欺詐者,將面臨重罪或輕罪指控。

美國紐約州保護移民不受欺詐的新法2月2日正式生效

該法律是紐約州首項生效的保護新移民不受欺詐、剝削的法律。隨著該法的生效,移民服務的提供方將需達到額外的要求,並向客戶公開更多信息——這都將有利於新移民避免被欺詐危險。

“紐約州邁出重要壹步,來保護那些來這裏尋求美好未來的人們。”科莫說,“新法將保護個人和家庭不受移民欺詐,同時賦予州政府強力打擊利用新移民們的美國夢為要挾的人。”

據紐約州政府網站報道,移民欺詐是壹種在美國沒有得到充分舉報的犯罪行為。聯邦商務委員會數據顯示,2013年全美共接報890多起移民欺詐案件,其中100起來自紐約州。

生效的新法同時賦予“紐約州新美國人辦公室”特別的法定權力。該辦公室由科莫在2013年成立,旨在為紐約州移民群體提供更多幫助。

瀏覽居外【名家專欄】欄目之美國,了解美國房產投資獨家專業解讀。

 

亞太裔組織聯合喊話奧巴馬:快點解決簽證積壓問題

1月30日,亞太裔美國人正義促進中心(AAJC)和其它40多個亞太裔組織向奧巴馬總統發出倡議,呼籲他行使行政權,提高合法移民制度的效率,解決簽證嚴重積壓問題。

美國亞太裔組織聯合呼籲奧巴馬解決移民簽證積壓問題

這些組織認為,嚴重的簽證積壓問題極大地影響了亞太裔美國人的生活。AAJC的總裁兼行政主管摩亞(Mee Moua)質疑說:“隨著簽證積壓情況的加劇,實現在美國家人團聚的時間會不會更長呢?”

她指出,許多人為了和他們在美國的親人團聚,已經等了20年,現有的簽證系統顯然無法有效處理這個問題。而工作效率低、簽證積壓嚴重對亞太裔社區的影響尤其大,因為在目前積壓的400多萬個親屬移民案件中,有壹半涉及到亞太裔社區。

奧巴馬去年11月宣布了關於移民改革的行政措施,其中有壹項就是建立促進簽證現代化的專責小組,研究如何改善合法移民制度。這個制度的宗旨就是促進家庭團聚,但是現在移民簽證的需求遠遠超過簽證發放數量,家庭分離達數十年的情況非常普遍。

為此,亞裔組織呼籲奧巴馬使用行政權提高合法移民簽證制度的效率。他們的提出的建議包括:壹,設立“臨時優先日期”,而現在申請永久居民身份的“優先日期”由國務院宣布決定,亞太裔組織希望親屬移民或職業移民的申請者在資格獲得批準之後就可以提出綠卡申請,以縮短等待時間;二,以家庭為單位計算移民簽證名額,即同壹個家庭的成員申請移民簽證只占壹個名額,實際上就增加了可用的移民簽證名額,這壹措施每年可使超過5萬個家庭受益;三,回收沒用過的簽證名額,即以前年份中因為行政或處理中的問題已經授權但並未使用的簽證名額,以緩解現在積壓過多的壓力,這樣僅親屬移民就可以增加24.1萬個名額;四,對特定人群運用“赦免”平衡簽證等待和家庭團聚的關系,比如壹些來自菲律賓的越戰老兵根據1990年移民法獲得公民身份,他們的孩子可以申請“赦免”來美探訪,而移民簽證可以繼續按照排期等待。

發起這項倡議的組織的負責人說,亞太裔組織將努力與白宮合作,采取合理措施解決移民簽證積壓問題,這將對亞太裔社區產生持續、深遠的有益影響。

瀏覽居外【名家專欄】欄目之美國,了解美國房產投資獨家專業解讀。

美國移民局2月開始受理 非法移民暫緩遣返申請

1月29日,美國移民局(USCIS)主頁上正式宣布,屬於“童年來美者暫緩遣返計劃”(DACA)受益範圍擴大的申請人可於今年2月18日起遞交申請材料,而允許子女是美國公民或永久居民的非法移民申請暫緩遣返和工作許可的DAPA計劃要等到5月中下旬開始實施。移民局同時頒布了這兩個項目的申請受理細則。

美國移民局正式宣布,屬於“童年來美者暫緩遣返計劃”(DACA)受益範圍擴大的申請人可於今年2月18日起遞交申請材料

奧巴馬總統去年11月20日宣布移民改革行政令之後,來自反對者的質疑、批評乃至狀告接連不斷,反對聲最集中的就是可能使近500萬非法移民獲得暫緩遣返保護的DACA適用範圍擴大化和DAPA。但是,移民局關於這兩個項目施行的討論、意見征詢、評估、宣傳也在不斷進行,並最終宣布了申請它們的受理時間和受理細則。

移民局宣布,2015年2月18日,移民局開始受理有關DACA的申請,屬於DACA擴大範圍的申請案在這個日期前不予受理。移民局將於5月中下旬開始受理DAPA申請,具體日期待定。

按照奧巴馬的行政令,移民局宣布了這兩個項目的申請要求。DACA申請人需要符合的條件包括:進入美國時不滿16周歲;從2010年1月1日開始在美國連續居住;2012年6月15日已經以非法身份在美居住,目前是在校學生,已經獲得高中畢業文憑或GED證書,是美國海岸警衛隊或武裝部隊退役軍人;沒有被判過重罪、特殊的輕罪、或3條以上輕罪,未對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構成威脅。

DACA原來的2012年6月15日前不滿31周歲的規定作廢,在美國連續居住的起始日期從2007年6月15日往後推到了2010年1月1日,使得受益人大量增加。

移民局稱,原先的DACA自2012年實施後,只有60%符合資格者提出了申請,現在範圍擴大後應當會有較多人申請。

DAPA申請人需要符合的條件包括:從2010年1月1日起在美國境內居住;在2014年11月20日前子女已經是美國公民或永久居民;不屬於美國政府11月20日行政令中“優先遣返”的範疇。

移民局稱,在審理DAPA申請案件時,它將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審理,首要考慮的條件是申請人是否會對國家安全、公共安全造成威脅。

移民局此前已經就這兩個項目召開多次網絡會議,除了宣稱要與社區和少數族裔組織緊密合作、擴大宣傳外,還提醒申請者應當以移民局官網的消息為主,並在有需要的情況下向移民局授權的代理人尋求幫助,謹防受騙。

瀏覽居外【名家專欄】欄目之美國,了解美國房產投資獨家專業解讀。

 

美國華人“大數據”:年齡、學歷、收入“三高”

專門研究移民政策的移民政策研究所(MPI)1月19日發布數據,清晰全面地反映華人居民的分布、語言、職業等信息。根據這幅“全景圖”,華人居民屬於美國年齡、學歷和收入的“三高人群”。

“華人居民”定義

這次MPI在發布華人居民數據時,將“華人居民”定義為出生在美國境外、後獲得美國公民或永久居民身份的人群、難民及政治庇護人員、以非移民身份在美國工作、學習的大陸人士、港澳人士以及在美國定居的華人非法移民;數據收集截止到2013年。

年齡、學歷、收入“三高”

華人居民的“大數據”反映了這壹群體與所有在美出生的美國居民及全體出生在美國境外的在美居民相比,年齡偏大,收入、學歷遠高於平均水平的現實。

年齡

在美華人居民的中位年齡為45歲,所有出生在他國的在美居民的中位年齡為43歲,而所有美國出生的美國居民的中位年齡是36歲。2013年,76%的在美華人居民處於工作年齡(18-64歲),17%長於65歲,7%在18歲以下。對於所有出生在他國的在美居民,80%處於工作年齡,14%在65歲以上,6%在18歲以下。

學歷

2013年,25歲以上的華人居民中,有47%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遠高於所有出生在他國的在美居民(28%)和所有在美國出生的美國居民(30%)。所有25歲以上、美國出生的美國居民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只有28%,所有出生在他國的在美居民這壹比例為30%。

收入

收入方面,華人居民的家庭中位年收入為5.7萬美元,比在美出生的美國居民總體的中位家庭年收入多4000美元;出生在國外的美國居民中位家庭年收入則只有4.8萬美元。當然,華人居民的貧困人口並不少,占華人居民人口總數的19%,高於在美出生的美國居民15%的貧困人口比例,從側面說明美國華人居民的貧富差距較大。

聚居程度較高

華人的聚居程度也比較高。31%的在美華人定居在加州,21%定居在紐約。加利福尼亞的洛杉磯縣(County)、紐約的皇後縣、紐約的布魯克林縣和加州的舊金山縣這四大郡縣聚集了29%的在美華人居民。

2009-2013年,在美華人的聚居州。(圖片來源:MPI)

在2009-2013年間,紐約、舊金山和洛杉磯市區是在美華人最為集中的大都市區域,聚集了46%的在美華人居民。

2009-2013年,在美華人的聚居都市區域。(圖片來源:MPI)

英語水平低於總體水平

英語使用方面,美國的華人居民弱於其他國家出生的在美居民。2013年,5歲以上的華人居民中有62%表示自己使用英語有障礙,而所有出生在他國的在美居民的這壹數據只有50%左右。在家也只使用英語的華人居民比例只有10%,而所有出生在他國的在美居民的這壹數據為16%。

歸化水平高於總體水平

2013年,在約201萬華人居民中,54%已經歸化成為美國公民;而所有出生在他國的在美居民的這壹數據為47%。相較於總體的出生在他國的在美居民,近期進入美國的華人居民比例較大。53%的在美華人居民是在2000年前進入美國的,30%是在2000-2009年間進入美國的,17%是在2010年後進入美國的。

在美華人(圖表灰色斜紋部分)及所有出生在他國的在美居民進入美國的時間段。(圖片來源:MPI)

職業移民比例高於總體水平

2013年,28%的在美華人居民通過職業移民申請綠卡,而所有出生在他國的在美居民的這壹數據僅為16%。33%的華人居民通過美國公民的直系親屬移民途徑申請綠卡,低於該項的總體水平;19%的華人居民通過親屬移民申請綠卡,略低於該項的總體水平。另根據2012年1月的數據,華人居民中的非法移民約為21萬。

在美華人(圖中灰色斜紋部分)及所有出生在他國的在美居民進入美國的途徑。(圖片來源:MPI)

醫保比例低於總體水平

醫保方面,有18%的華人居民沒有醫保,這壹數據低於其他國家出生的在美居民(32%),但高於美國出生的美國居民(12%)。最後,MPI引用世界銀行的數據表明,2013年世界各地向中國的匯款高達600億美元;當然這個數字雖然很大,但占中國GDP的比例並不高,只有不到1%。

在美華人(圖中灰色斜紋部分)及所有出生在他國的在美居民的醫保水平。(圖片來源:MPI)

“大數據”還顯示,2013年華人居民壹共有201.8萬,1980年為38.4萬,2010年左右為168.3萬。歷史上在美華人人數大量增加壹共有兩個高峰,壹是19世紀中葉到《排華法案》頒布前;另壹是20世紀80年代至今。數據顯示本次“高峰”的增長幅度非常大。

1980-2013年進入美國的華人人口數量。(圖片來源:MPI)

瀏覽居外【名家專欄】欄目之美國,了解美國房產投資獨家專業解讀。

 

紐約市民卡正式接受申請 50萬無證移民獲益

美國紐約市1月12日開始正式接受市民卡申請。紐約市民卡項目旨在為城市裏的無證移民和沒有身份證件的人提供證明身份的證件(ID),許多老人、無家可歸者,以及紐約市中約50萬名無證移民可通過該項目獲得證件。

申請:第壹年免費 有效期5年

市民卡參照紐約州駕照設計,背景圖案是紐約市五大區的地圖和市徽,內容包含卡號、持卡人照片和簽名、姓名、地址、出生日期、眼睛顏色和身高、性別,以及期限等。背面圖案是布碌侖大橋。

市民卡申請表格有20余種語言,包括中文。市民卡在開放辦理的第壹年免費申請,有效期為5年。年齡在14歲以上的紐約人均可申請市民卡。

全紐約市範圍內目前有11個地點可申請市民卡,包括法拉盛圖書館和布碌侖圖書館和五大道中心圖書館。

申請市民卡需提供身分證件和住址證明,比如外國出生證、護照和其他帶照片的證件。住址證明包括水電費賬單、房租契約、工資單,以及孩子在公校讀書的註冊文件等。

功能:進入所有大廈 跟醫院互動腰板更硬

市民卡可以用來享受市政服務,而市議會也在考慮該擴大該卡的用途,例如持卡人可進入不同文化設施以享受折扣優惠,但就目前來說,享受市政服務是該卡最大的用途。

紐約警務部門在不逮捕的情況下,會憑這張卡簽發傳票或出庭票。這張卡也已被納入《紐約警察局巡邏指南》。居民可以憑卡進入所有紐約市大廈,在紐約跟當地政府、學校及醫院互動時,增強底氣。註冊市民卡的人也能獲得紐約33個標誌性文化機構的壹年免費會員資格。

遺憾:還不是真正的“身份證”

位於紐約華裔社區法拉盛的皇後區圖書館內,設有該卡的註冊中心。前來咨詢辦卡的華裔林先生12日傍晚對中新社記者說,市民卡最大受益者是沒有合法身份的非法移民,有了市民卡在紐約等於有了身份,可以到銀行開戶等。但這張卡不是真正的身份證,只在紐約市轄區內承認和使用,外出旅行乘飛機不能使用去,其他州也不承認,還不是真正的“身份證”。

市民卡除了不可用來駕車,也不能作為旅行證件,不能用來申請紐約州駕照或其他身份證,不能用來作為購買煙酒或進出聯邦政府機關的身份辨識證明。

林先生說,“有了綠卡或美國公民身份的人應該不會再來辦這樣壹張卡。但對非法移民來說有了市民卡就比較方便,也有了保障。遇到不法事件或人身權利受侵犯時也敢報警了,可以不用向警察出示護照了。”

背景:2014年4月提出法案 兩個月後通過

2014年4月,紐約市議會在市長白思豪的大力推動下正式提出相關法案,舉行公聽會,並最終於6月26日通過“市民卡法案”。  

在新年市民卡開始接受申請之日,紐約市長白思豪發表聲明稱,對於沒有官方身份證的紐約客來說,這張市民卡可以給妳壹個充實有尊嚴的人生。

瀏覽居外【名家專欄】欄目之美國,了解美國房產投資獨家專業解讀。

 

哪些美國移民最易獲得工作簽證? 亞裔最容易拉丁裔比例最低

根據美國MIT和布朗大學學者們進行的壹項最新調查,壹些有工作的移民更容易獲得工作許可,但是,來自於拉丁美洲的移民卻很少機會獲得工作許可。彌補這種地區差異的方法是,有關部門需要更仔細的審閱移民申請者的細節。

最新調查顯示,美國拉丁裔移民最難獲得工作簽證

麻省理工學院斯隆商學院副教授埃米利奧·卡斯蒂利亞說,“調查結果有助於人們了解這種地域性差異,並思考解決方案,消除人口偏見。”

調查現實,在最近的三年多期間,美國聯邦政府批準了約91%的來自亞洲的移民勞工認證申請,和約90%的加拿大移民工作申請,但僅67%來自拉丁美洲的移民工作申請。該研究控制的變化所提供的工資和職稱的;該公司制作的報價的特點;和有問題的移民簽證歷史。研究變量包括工資、植物、聘用公司的特大 in,以及問題遊民的簽證歷史等多個因素。

有趣的是,研究者發現,雖然拉丁美洲申請者被拒率較高,但聯邦政府在審計勞工認證申請時,並沒有明顯的區域不壹致模式。

這篇名為《綠卡:關於外籍就業者的地域偏好不平等的統計》發表在最新的美國《社會學評論》上。調查中的19.8萬以民眾,來自亞洲的移民約66%,而拉丁美洲申請者僅占15%,其次是歐洲(8%),加拿大(5%),中東(3%),非洲約15%(2%)和大洋洲(不到1%)。大部分申請者的工作集中在四類產業:信息科技、尖端制造業、教育和金融。

調查同時發現,地域不平等同樣影響到其他行業,例如,從事廚師、建築工人的亞洲移民大約占這個行業申請人的42%,其中81%的申請者會獲批,這個數字高於拉丁裔移民的申請者。

盡管,調查者承認,並沒有證據顯示美國政府在移民審核時有不平等的跡象,但是,他們建議在審查移民許可時,更加細致的考察雇傭者信息,雖然,他們承認這樣會給聯邦政府增加額外費用。

瀏覽居外【名家專欄】欄目之美國,了解美國房產投資獨家專業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