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才是美国人最向往的国度与生活

不少人向往西方国家。与此同时,美国人羡慕哪个国家?哪种生活呢?不妨听听网友们怎么说。

移居国外
美国人羡慕哪个国家?

Brian

大多数美国人不羡慕任何其他国家。

为了证实我所说的话,我问了我的美国室友。他们都说他们不羡慕其他任何国家。但是有一个很搞笑地说:“我羡慕住在加州的人,因为他们那里的天气很好。”所以,我的美国室友更多地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国内。

就像很多人所认为的,在美国的生活看起来很吸引人。但是在许多方面上,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被灌输了这样一个概念:美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事实上,美国的生活并不是最快乐、最好的。根据联合国数据,美国人既不是最健康的国家,也不是最快乐的国家。

那为什么美国人不羡慕其他国家呢?

我认为这是因为美国人不关注国际事务以及很少去国外旅游

贝内特的一个研究表明,美国与其对等的国家相比(如:德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其公民具有最低的国际事务知识。另外一个研究表明:81%生活在墨西哥、西班牙、加拿大、德国、英国和法国的人都可以最少回答一个关于国际事务的问题(比如:“谁是**国的总统?”),但是美国却只有63%的人可以做到。

Sheldon

“美国人”,有博古通今的高知,也有不知巴黎在何处的红脖。没法一概而论。比如问题里所说“我所接触的身边的人”,也大概是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吧?受过教育的美国人普遍向往欧洲的人文历史。除了欧洲,自然是日本的禅宗文化,还有西藏的佛教文化。从生活方式的角度,当然是“老子天下第一”,真正要长期移居国外的并不多。真要移居的话首选应该是欧洲,加拿大,澳洲和墨西哥。

其实这样国与国之间比很没意思。大概内心不够强大才总喜欢和别人比吧。加拿大生活在美国阴影之下,从来没觉得自己矮一截。加拿大人到美国工作的很多,但他们都很自豪,既不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也不矮人一等,想去就去,想回就回。我觉得这样挺好。

程毅南 

大多数美国人大概还是觉得“我们这儿是天朝上国最牛逼”吧。美国在新闻媒体、教育还有各种舆论圈的观点普遍是:我们国家最强大,我们的社会制度最先进,我们的民族是有正义感的之类云云(你可以理解为一种洗脑),所以像中国这种普遍羡慕国外(尤其是美国)的现象在美国是不存在的。

而且普通美国人其实对国外了解很少,所以也谈不上羡慕,也有些人就是通过新闻里播出一些“世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段子来了解外国(呵呵,跟中国一样)。无知程度嘛,比如经常有人会把Europe当成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国家。

当然,也存在很多因人而异的偏好,比如哪里都有喜欢法国、瑞士、新西兰,甚至日本、中国的人,希望去那里生活,这算是个人爱好吧,跟社会问题没有关系了。

黑白企鹅

首先,世界其他地方是没有橄榄球的。

然后,美国人比起中国人 往世界各地迁徙的自由度要高得多,即使除去度假,我的美国同事们经常飞去欧洲探亲,探友。如果说羡慕,我的同事们都很喜欢中国香港。至于欧洲,没有太多语言问题他们根本不需要羡慕,他们可以直接去。伦敦,罗马,巴黎那都不是去旅游,纯粹是去生活的。

另外美国人对生活的要求是分块的,平时工作时间不会对自己本身的环境有多高的要求,美国本土有个最大的标签就是便利。可以没有情调,可以没有历史,不能没有便利。 所以平时在本国住的舒服,周末有橄榄球看,披萨随叫随到就行了。然后休闲的时间 周末也好度假也好他们去世界各地完全就是一张机票,说实话比中国人的世界网络要大得多。

而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交融度比美国差太远了,政策和语言问题当然首当其冲。所以你不能用中国人的思想去说老美谁都不羡慕有多蠢,当你三天两头就能过去,想移民就能移民的时候你当然也不羡慕。

匿名用户   

其实美国人心里都骚,处处宣扬着自己国家问题多多,实际上别提有多自豪。

当初看《NEWS ROOM》的时候,别人问托尔,美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吗?

人家剧本里面写的多好?it’s not,but can be!

要是你问个中国人,中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吗?

答案肯定是:呵呵,我能说脏话吗?

(对,我已经说了)

Utopia端

法国吧,我身边很多美国人都喜欢法国,男的女的都有,他们很多人都去过,甚至为此学习法语,巴黎我爱你里面的美国老妇人的状态和很多美国人对法国的向往很像。想着原因,大概是和美国高效的分工相对的法国的浪漫优雅的生活方式更具艺术化吧,这是忙碌的美国不具备的。

三明治 

美国是很稀烂,可也确实是目前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地方之一了,但是他在堕落,有些地方在升华,这种状态是会转变转换的,其实没必要羡慕,不仅美国人没必要羡慕别的国家,别国人也没必要羡慕美国,好好把自己的生活过好,哪里都差不多。

加拿大留学申请成跳板,温哥华华人“爬藤族”涌现

爬藤族”,就是指卯足了劲儿把美国长春藤盟校作为大学申请目标的人群,华人子弟是其中的一支生力军。

在加拿大是没有高考这一说的,孩子们读到12年级,申请大学时提供11年级和12年级第一学期成绩就可以了,不需要一考定终身。

但是自从一群雄心勃勃的中国父母带着孩子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太平洋之后,加拿大这块没有高考硝烟的和平土地上,就来了一群立志要爬“藤”的人。狼烟四起,各种攻“藤”、爬“藤”、摘“藤”战略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翻开温哥华当地的各种华人报纸、期刊、小广告全是“藤”讯。

加拿大留学申请成跳板,温哥华华人“爬藤族”涌现

可能有人问,那些“藤”都在美国呢,干嘛到温哥华来爬啊?

这也正是中国父母的走一步、看两步战略思想。

首先,比较了移民加拿大和美国的性价比后,觉得先拿到第一张船票比较重要,于是选择来到加拿大,保证能读北美名校,毕竟加拿大的很多所大学排名也是遥遥领先的,父母拿出来说事儿不至于跌份儿。有了这个保底后,眼光高远的中国父母就瞄上了美国的那几所常春藤联盟大学,对形势略加研判,他们就得出自己的结论:加拿大和美国是近邻,美国一定很照顾加拿大,给的名校录取名额一定会多,那就不能坐失良机。再加上各种爬“藤”助攻机构在说明会上励志故事的精彩传播,家长都像被洗了脑、打了鸡血,个个斗志昂扬,立刻给刚来这里东南西北还没搞清楚、ESL语言班还没出来的孩子上紧发条,投身到各种补习班里面去了。更有一些机构直接就是打包服务,给孩子量身定制学习和发展规划,直到完成名校申请的全套申请材料。怀揣“苦什么,不能苦孩子,亏什么,不能亏教育”崇高思想的中国父母不惜一掷千金把孩子就打包了。

在中国,高考也就只有一块敲门砖——成绩。要爬“藤”,那可就不是扔一块砖的问题了,除了学校各科成绩保证高质量的全A(至少不能低于90分,86分以上就是A了),还要考SAT1(综合类的考试,侧重语言和逻辑、数学)、SAT2(各科目的单科测试),要修AP(大学认可的学分课程),保证考到5分,否则就别拿出来说事儿。除此之外,义工和社会活动都要非常充分和出色,要让美国“藤”校一眼就认定你是杰出人才,未来各界领军人物,或具有领袖潜质。怎么在短时间内,让孩子的社会活动出彩,出成果呢?中国父母绞尽脑汁,包装机构指点迷津,于是有钱的父母又开始砸钱,办专场晚会,搞个人画展,捐助慈善。体育不够优秀?请高尔夫教练,单项突破,拿大奖;或者剑走偏锋,大家都打篮球、学游泳,人家学马术去,这个学的人少,容易出成绩。总之是八仙过海,不在国内挤高考独木桥了,都出来吊在一颗“藤”上了。

加拿大并没有把高等教育当成每个人迈向成功的必经之路,中学12年级毕业,就具备了找工作的条件,这也和高中阶段丰富的职业类选修课有直接关系。一部分热爱学术的孩子会申请研究类大学,去读医科、工程和法学院,还有很多孩子就进入了社区学院,当地叫college,在中国应该算三本了吧。在college里,有一年就能拿个证书的专业,也有两年拿个文凭的专业,完成了这些学习就可以去找工作了,反而更好就业。工作过程中发现短板,可以目标更加明确地去继续读书,原来的学分都有效。在college读的过程中,修够一定的学分,如果有兴趣、有意愿也可以把学分转到大学继续深造,拿大学毕业证书。总之,条条道路通罗马,不需要一条道走到黑,好像第一步不迈进大学、甚至不迈进名校的门槛这辈子就毁了似的。

在加拿大找工作首先看工作经验,很多中国父母不解,自己的孩子一口气读到博士毕业,一直在读书哪里来的工作经验?这不是强人所难吗?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加拿大的孩子从中学就开始外出打工积累工作经验了,至少也有很多义工经验。很多孩子是读完college之后工作一段时间又回到学校读书,在他们来说“读书-工作-读书-工作”是穿插在他们人生中的一个不断修正向前的路线。因为大多数就业市场需要的是做基础工作的人,很少哪个公司一上来就招聘老板的。所以当一些中国孩子一口气读到博士毕业后,没有工作经验成了他们的软肋,更没有那么多和这个高学历相匹配的高级职位虚位以待给他们预备着。最典型的例子就在身边。朋友的老公在college两年读了一个护理专业,作为护士,他挣的工资远远比一个癌症研究中心实验室的博士要高很多,当然这个博士在多伦多大学博士毕业后也只找到了这个实验室的普通职位,不是项目带头人等等重要角色。而且护士的工作非常稳定,但实验室如果没有课题,博士的工作也就保不住了。

反观国内,高考已经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了,高考的日子,千万不要犯大忌惹那些考生家长,个个能跟你拼命。于是,正常的路要绕行,施工的要停工,全社会捧着那些高考的孩子,仿佛这一考就是决定孩子一辈子的大事。被这种思想和环境氛围浸淫多年的中国父母,把上大学看成了决定人生成败的唯一战役。来到加拿大根本没来得及和当地教育理念接轨,没有了解当地教育模式和体系,就急于把孩子推上了一条窄得不能再窄的爬“藤”之路。而现实情况已经给很多孤注一掷的爬“藤”族亮起了红灯。一些经过包装、打磨的孩子进入“藤”校之后,真实的学术能力达不到要求,北美大学本科淘汰率很高,这些勉强爬上“藤”的孩子不堪重负和巨大的压力,要么转到普通学校,要么转到一些相对容易却不热门的专业去读。也有的铩羽而归,连学都不上了,自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整个人消沉下去。

曾经有一个申请到“藤”校的孩子,父母喜极而泣,要大摆筵席,孩子却很理智、很清醒,告诉父母别这么高调,“藤”校进是进去了,能不能读出来还是未知数呢,等他真正大学毕业再说吧。

有一个被父母励志之后要爬“藤”的孩子,负责给他包装的指导老师问他:“知道常春藤盟校有哪几所吗?”孩子列举了两个最大牌的哈佛、耶鲁之后就说不上来了。老师问他:“是你自己的意愿要上美国名校吗?”孩子的一番言辞让老师也吃惊不小:“我爸爸妈妈为了我来这里读书,他们放下生意交给别人打理,公司损失很大,家里为我付出了很多,我必须出人头地。”小小年纪,孩子就开始背着父母的梦想爬“藤”了。

也不能一味指责中国父母的功利,毕竟国内教育资源有限或者分布不平衡,我们的教育从小升初就开始淘汰式选拔了,所以功课越做越难。孩子们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被推上了一条充满竞争的道路,你不往前跑就面临被淘汰。但在加拿大,他们永远鼓励孩子享受人生,他们觉得每个阶段都是孩子人生中宝贵的不可逆转的经历,父母过分强迫孩子学习就是剥夺了孩子享受人生的权力。这里也有一些天才班,或者学术类型的高中特殊教育,但是大多数父母没有觉得孩子一定要进入这样的领域才值得欣慰。整个社会和教育保护的是孩子的自信,从不排名次,不大张旗鼓表彰学术获奖的孩子,不把成绩和孩子的名字同时公布。孩子们看到的永远都是他自己知道的那个长长的学号和学号后面自己的成绩。孩子在学校篮球队、足球队或冰球队中的风采可能比他的学术成绩更容易为他赢得在同学心目中的荣耀。

所以很多中国孩子在父母意愿的压力下爬“藤”爬到一半,适应和了解了这里的教育之后,立刻觉醒不爬了,开始享受这里的学校生活,做作业时戴着耳机听音乐,这都是这里老师鼓励的行为,说可以减压;上学不是早出晚归、披星戴月,而是踩着滑板,迎着早晨8点半的太阳去学校,所有路上的车远远就停下,都得给他让行;拒绝父母给报的各种课外强化班,他要和同学去海边享受阳光,因为下午三点就放学,温哥华的夏天10点天才黑;期末了, 不知情况的父母如临大敌,严阵以待.孩子却根本没有期末考试的概念,因为老师给出的全是平时成绩的综合分数,最后一个测试决定不了命运,所以孩子照样篮球打到汗流浃背才回家,第二天,拿着一支笔就去考试了,连书包都不带。

父母的心都还拴在“藤”上,孩子已经自由飞翔,于是很是有些父母顿足捶胸地后悔,加拿大教育毁了孩子,孩子在国内读的是重点中学的实验班,每天刻苦用功,大考小考排名次,孩子根本不敢松劲儿,来到这里变得不思进取、贪图享乐、整天还想入非非整出那么多奇思妙想,整个就是不务正业。在国内,老师多负责啊,三天两头电话联系,通报孩子情况;这里的老师就只给你5分钟和家长单独交流时间,还得提前网上预约,你问他孩子任何情况,他都说“very good!”欲哭无泪的中国父母在加拿大望“藤”兴叹,可又有多少还在中国的父母为孩子出来读书寻找机会而望眼欲穿。永远都是围城的墙里、墙外,永远都是风景在别处。

欢迎前往加拿大留学指南加拿大生活栏目。

 

加拿大移民后遗症,你犯了吗?

移民之后,就好像一个人做了换肾手术,需要终生服药抑制排异反应。拿到移民的门票,跨过那道门槛儿,不是完事大吉了,而是有无数后遗症等着你一一去面对,无论是适应加拿大生活环境还是维持生活舒适度,一种叫做“纠结”的情绪将和你如影随形,直到终老。

相对早期移民那种彻底告别母国,一到移民国即便是住地下室、打labor工也抱着安营扎寨、安家落户的勇气来的移民前辈们,近些年的移民大多是一家两制,家庭成员中那个负责夯实经济基础的一般是拉着行李箱做候鸟,另一半留守陪伴孩子读书。这种家庭体制导致一个家庭在对未来的规划中充满了观望和举棋不定。而今实力不可小觑的各类新移民们抵达之后便可入住豪宅或当地高尚社区,但特殊的家庭体制将原本可能沉闷、单调但却完整的生活割裂,脚踏两只船的行程总是充满了各种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于是动荡的心很难把这片天空永远蔚蓝、绿草四季如茵、雾霾终年不见的土地当做自己真正的家。候鸟们一年四季处在迁徙的状态中,留守的主妇们或盼着孩子早日入读大学,摆脱这份陪读的羁绊;或“移民监”中一口气住够时间,拿到公民身份,以期获得一份行走的自由。

但这依然只是一种期待中的生活,移民后遗症的形影相随,让这些貌似来去自由的人实际上经历着最难以给局外人讲解清楚、且技术含量颇高的牵挂和羁绊。

加拿大移民后遗症,你犯了吗?

以保留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为例,候鸟们如果还想保住这个身份,要在五年中住满两年。不要以为这两年是白驹过隙,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就是度日如年。国内生意如过山车一般牵扯着每根神经,加拿大清净到寂寞的日子实在不好打发,哪里能安心住下来?有的人干脆放弃这个身份,拿个10年签证,但这就意味着你将不能再享有当地政府给永久居民的各种福利。有的心有不甘便委托一些中介机构想“办法”。弄虚作假多了,移民局就开始给所有移民“服药”。现在当第一张枫叶卡到期要换第二张枫叶卡时,手续变得格外繁冗、严苛。为了证明居住时限达标,移民局要求你提供护照中所有出入境记录,包括空白页都要复印出来,中国海关印章没有英文,必须拿到有资质的英语翻译部门一个章一个章翻译出来,同时出具翻译机构确保真实性的声明。除此之外,还要提供每年的纳税证明、读书或工作证明、租房证明、买房的每年缴纳地税的证明、孩子的就读证明甚至成绩报告……凡此种种,就是要证明你真实地住在这里。此外,所有提交的复印件要有家庭医生、牧师或会计师等政府信得过的人关于真实性的声明和签字。现在医生、牧师愿意签这个字的越来越少,很多人干脆拿到律师事务所公证。

一位拿着永久居民身份的女士在加拿大完成生子任务后,回到国内和亲朋好友大力褒奖在加拿大生孩子享受的超乎想象的优越待遇,关键是费用全免。结果没多少日子便收到了医院三万加元的巨额账单,原因是在加拿大的居住时间不够,不能享受当地医疗保险。 加拿大的失业保险有时候比上班的人工资还高,但一旦离境便不再享有。还有十八岁以下的孩子享有的儿童福利(俗称“牛奶金”),也是在离境之后便不能领取。为了打击一些离境后还在拿这项福利的人,加拿大税务局不断加大抽查力度,而且年年抽查,一封信寄到家里,便要你提供居住证明,孩子的在校证明,40天内没有将资料寄到税务局,福利立刻停止。随后便可能面对更多的调查,如果真的是冒领了,那就意味着吐出这些钱的同时还要接受罚款。现在加拿大一些部门已不再相信私人之间的租房合同,为了证明你的真实居住,甚至要你提供半年的水电费、电话费的缴费账单。

很多移民想,干脆入籍吧,成为公民就不用每天算着日子居住,可以一劳永逸了。现在不仅这种一劳永逸行将被打破,就连入籍的门槛也让很多人望而生畏了。今年2月,加拿大移民局将入籍申请费从每人200加元直接涨价到400加元。尽管很多人认为钱不是问题,但移民局让相当数量的人的语言能力成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所有申请人必须提供政府承认的ELSA(英语第二语言)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四级或四级以上的证明,包括学习期间的出勤记录。以前50岁以上的申请人可以免入籍考试,现在一个即将通过的法案将年龄上限提到了65岁,这就意味着你得用英语参加入籍考试的笔试和面试。笔试如果还可以突击恶补的话,移民局官员面前随机话题的对答如流可就不那么容易了。新法案通过后,入籍居住时间也从四年住满三年变成六年住满四年。最关键的是入籍之后也不再来去自由,医疗保险住够规定时间方能生效只是限制条件的其中之一,预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细则对居住时间进行限制。

早年已经入籍的移民们,现在即便回到母国居住,因为已经是外国人了,母国也不得不对其见外了。很多手持加拿大护照的加籍华人回国看父母、和老公团聚,在申请中国签证时还得提供国内的邀请函。还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入籍加拿大的华人在国内有房产和银行账户。为了保证这些个人财产的安全性,他们又不敢随便把国内户口注销,否则你一个拿着外国护照的人怎么说清楚你本人就是那个房的房主和银行账户的户主?因此,他们不敢享受国内给彻底没户口、没瓜葛的外籍华人的某些便利政策,只能在擦边球的状态中手持外国护照,拿着中国签证,回到国内居住满三个月就得出趟国再签一次。

一位回流国内定居的朋友,每三个月出境一次,“旅行”成了他生活的常态,尽管这张护照可以走遍世界150多个国家,但回国就为多挣两个钱的他还得选择最经济的路线——中国香港。就因为手里那张加拿大护照,这些年是不用算在加拿大的居住时间了,在自己家却要天天掐着点儿过日子,远不是传说中的那种来去无牵挂。即便不用算在加拿大的居住时间了,但每年四月报税的季节还得回到加拿大去报税,作为这个国家的公民毕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切断之后将来一旦你回去居住了又是一堆麻烦等着你。还有房子的麻烦事,冬天得有人给你铲雪,一年四季还得有人帮你除草,没人居住却要年年给政府缴纳高昂的地税。这个朋友说一年到头被两个国家的种种细节搞得快人格分裂了。

候鸟的生活也不是别人眼中所艳羡的那样,越到老后遗症越多。超过四十岁以上,长途飞行就开始变成一种煎熬。就是头等舱中的富贵鸟也一样要面临倒时差的折磨,年龄越大越经不起这种折腾,而且不久前就已经有人因为这种迁徙、奔波命陨温哥华。那些现在在国内打拼、筹划着老了以后回温哥华安享晚年的候鸟们,很多连身份都没有了,多病多灾的老年是可以承受得了加拿大高昂的医疗费用呢还是可以经受得住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回国就医呢?一家两制的移民家庭,老到飞不动的时候,一个人的社会福利全部在加拿大,一个人的社保、医疗等等全部在中国,牛郎织女的日子难道还要持续下去吗?到那个时候,在哪里居住、谁来陪伴谁将是一个更加现实并两难的选择。

鉴于新一代移民的这种频繁迁徙中的诸多不确定性,移民国深感这些移民对当地经济贡献远远低于预期,对当地社会的融入程度和适应性也差强人意。2011年,加拿大政府一刀切了30万技术移民,当时有媒体形容是“哀鸿遍野”。震惊之余很多已经拿到移民“入场券”但还在国内纠结“去,还是不去”的人,不再每天在加拿大华人移民论坛中反反复复地问那些过来人“自己的状况到底适合不适合去那里生活” 了。因为他们突然发现了这张“入场券”因为紧俏必须珍惜了,至于那场子里的戏是否真的精彩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浪费了这个入场的机会。2014年,被指责为“只认钱”的加拿大政府再次举起六亲不认的刀切了6.5万投资移民。这回是富人头上动刀,动静可就不是一般的大了。这下不是“哀鸿遍野”而是“沸反盈天”,国内、国外的媒体跟着热闹,喊着打官司的有钱人还在和加拿大政府分庭抗礼、连连叫板。这是一个从“入场券紧俏”到“禁止入场”的质变,场外的人不论是排队等候的还是压根儿就是远远观望的都急眼了。其实场子还是那个场子,就因为关了门,仿佛场子里的戏更精彩了,人人都想挤进去一看究竟。

实际上,那些已经入场的人们面对这场人生大戏的诸多无奈和求解无解的情况,相比国内的人们面对雾霾、食品安全、子女教育有着只多不少的纠结。习惯了这山看着那山高的人们,对面山头上的人儿真的不比你幸福更多,那里的美好多半是你心中的海市蜃楼。

 欢迎前往加拿大移民栏目。

美国“微公寓” 年轻人痛并快乐的蜗居生活

面对城市地价上涨、有限的土地资源,以及单身人口越来越多,如何让一个收入不高的年轻人,在大都市拥有一套小公寓?又如何在这套小公寓内,容下厨房、浴室、储藏室、卧室、客厅、工作室等?

如何让一个收入不高的年轻人,在大都市拥有一套小公寓

目前,美国大部分城市开始兴起“蜗居”,或称“微公寓”,这种公寓包括浴室在内的面积一般不到200平方英尺(约合18.5平方米),通常配备全套家具,有时会采用内置床和其他内置家具以节省空间。

不过,对于美国人来说,“大的,才是美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一些受访者曾表示,20~30平方米的小公寓在他们眼中只是放宠物狗的地方,有人宣称他们宁愿住在新泽西的大房子里。

所以,住在这样的小公寓里总会让美国人幻想着什么时候才能有个大房子,不用Shopping回来后为根本挤不出地方放东西而苦恼,可以有张宽敞舒服的床,让我们尽情翻滚,不用担心一不注意就会摔到地上,如果有个大房子,我们还希望能有间设备齐全的大厨房,在这里烹调出收藏了很久却一直提不起劲去做的菜谱。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想法,那么下面这些痛并快乐着的挣扎你应该会明白。

1、你被迫变得有创意

地方不够大,但希望家里五脏俱全,那么你就必须要头脑风暴一下,将有限的面积最大化了,怎样才能腾出更多的储存空间?怎样才能不显得拥挤?你被迫学着像个室内设计师一样去思考。虽然实在很痛苦,但间接提升了你的家装经验,有时候想想其实也还蛮有趣的。

2、不用正式见面你其实已经蛮了解你的邻居了

你知道邻居非常爱听古典乐,他的女友通常周末都会来过夜,他们偶尔会为了结婚的事情吵架。你还知道楼上的女友很爱穿高跟鞋,经常去旅行或者公干,步伐很急促,估计性格会比较急躁。你无奈地知道了很多你没打算想要了解的事,但没办法,谁让房子隔音不够好呢?

3、住处很容易就变乱,逼你养成好习惯

虽然自己不是个懒惰邋遢的人,但空间小东西多的话,很容易就会造成拥挤混乱的感觉,即使每天都有搞卫生也改善不了多少。为了让生活环境变得不那么让你看着眼火爆,你开始想尽办法去发掘更多的收纳空间,或者是换家具,并且频繁收拾房屋,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不过,这种情况比较两极,有的人会选择放任自己,乱成狗窝也无所谓了。

4、你和室友的关系变得非常亲密

同一屋檐下,而且房子又比较小的话,你们很难忽略对方的存在,尤其是吵架之后,虽然很想要远离对方清静一下,但除非你选择摔门离去,否则在小房子里走到哪儿都会见到对方,避无可避,虽然气氛会尴尬一阵子,但对比起住在大房子里头,这个“缺点”可以有效使得吵架冷战的时间变短哦。

5、你学会了边做饭边清理现场

地方浅窄嘛,不想连半成品放一边备用的位置都没有的话也就只能是这样做了。据说不少好的西厨都有这个习惯,边做饭的同时还要在间隙的空馀时间打扫战场,这样可以保持思绪清晰,做起事来更得心应手,一顿饭煮完后不至于锅碗瓢盆堆积如山。而且,你还被迫练就了快速洗碗的好本领。

6、无形中帮你省下了不少钱

比方说家电、家具、装饰品,房子小的话,空调不必买匹数那麽大的,灯也不必买太多,这样无形中电费就剩下来了。另外,因为住的地方本身就小,所以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你的购物慾,那些华而不实或者比较佔空间的东西,即使心里再想买也会被没地方收纳而打消念头。

7、朋友到家里聚会过夜会很让人兴奋,就像小时候一样

三几个闺蜜去你家里聚会过夜,如果房子大的话,一般都会一两个人睡一个房间,空间多自然容易有距离感,但如果地方不够大,那么大家通常都会挤在一起,从床上睡到地下,或者把茶几移开,直接将客厅的地板上打地铺,在这里吃喝,在这里玩,会让人特别有回到儿时的感觉。

浏览居外【名家专栏】栏目之美国,了解美国房产投资独家专业解读

大堡礁或被列为世界濒危遗产 澳洲旅游业遭严重打击

采取措施修复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的行动已经刻不容缓,政府必须确定解决方案,处理让澳洲面临经济灾难的问题。

5月,澳洲面临作为知名旅游景点的大堡礁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濒危”遗产名单的危险,而被列入这样的名单所带来的经济后果昭然若揭。

大堡礁每年为澳洲经济贡献大约60亿元,而昆州旅游产业委员会表示,一旦大堡礁进入“濒危”名单,那么这对澳洲旅游业来说是“具有灾难性的”。它或将遏制昆州获利丰厚的采矿业和农业活动。

大堡礁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新成立的大堡礁科学小组主席兼昆州首席科学家Geoff Garrett博士表示,澳洲已经注意到要扭转大堡礁衰落的局面。要知道,大堡礁的覆盖面积相当于一个意大利。

Garrett6月7日早上告诉ABC:“我们(科学小组)已经被下达12个月期限,半年来我一直说的是,我们真的要向政府提出一些关键的建议。这是迫切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快进展……我们需要把它带到新的层面。”

Garrett表示,澳洲已经自己设立一些“大的目标”,旨在阻止化肥径流流入大堡礁,而化肥径流可能会影响牲畜放牧者和甘蔗种植者。

不过,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修复大堡礁的生态健康和旅游声誉的重要性,也明白这是一个紧迫的问题,大堡礁旅游业已经感受到负面宣传带来的不良影响。

澳洲海洋公园旅游运营商协会(AMPTO)执行官Col McKenzie告诉《澳洲人报》,许多游客认为大堡礁已经“死了”。

McKenzie说道:“过去几年,我们的品牌已经遭到抨击,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合理的。我们发现,欧洲和美国的预订和长期订单数量已经大幅下滑。当你与这些游客交谈,他们会认为大堡礁已经死亡,如果不是的话,也是濒临死亡,不值得前来观赏。而事实并非如此。”

“绿色环保运动在分化政府和促使政府采取更多行动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但它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它确实损害了(澳洲)旅游业的名声。”

国际社会也在关注好莱坞影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为保护大堡礁而采取的支持行动。去年,这位主演《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明星提出了他对大堡礁的担忧,近日再次在社交媒体上声援,并上传了一个研究链接,该研究发现,在非渔保护区的珊瑚受到保护的程度比渔业区高出三倍。

浏览居外【名家专栏】栏目之澳大利亚,了解澳大利亚房产投资独家专业解读。

澳洲发布中文手册 帮助中国人申请签证

为帮助中国人申请澳大利亚签证,澳大利亚政府发布了新的中文手册。

据澳大利亚论坛网报道,移民和边境保护部、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Austrade)和澳大利亚旅游局(Tourism Australia)联合制作了一系列双语手册,提供了关于签证安排的帮助信息。

第一份手册重点介绍了在中国申请澳大利亚游客签证的便利性,第二份手册提供了关于澳大利亚游客签证的实况。

信息指出,澳大利亚已经削减了文件要求,因此申请流程变得更加简捷,申请人也无需参加面试。信息还指出,北京、上海和广州都有澳大利亚签证申请中心(AVAC),交通便捷而且办公时间长,可接收签证申请和解答疑问。

另外,申请签证不一定要提供原来的文件。例如,如果您亲自到AVAC提交申请,就不需要提供原来的护照。澳大利亚还在中国试行在线提交游客签证申请。

对于游客,凭多次入境签证可在1年内多次访问澳大利亚,每次入境最长可逗留3个月。视乎个人情况,还可以申请延长逗留时间。

所有签证申请都由移民和边境保护部处理,建议申请人提供一个安全的电子邮箱地址,以便官员直接发送审批结果。

“游客在澳期间,受澳大利亚消费者保护法的保护,所有商家都被要求公平对待所有消费者。澳大利亚政府提供关于消费者权利的信息,以确保消费者在访澳期间购买产品或服务时清楚了解自己的权利。”移民和边境保护部的一位发言人称。

发言人还补充说,在澳游客若觉得自己受到不公平对待,可向澳大利亚的消费者保护机构投诉。

澳洲发布中文手册,帮助中国人申请签证

澳大利亚护照海外附加费用通知

自2015年7月1日起,海外递交护照申请将被收取附加费用(海外附加费用)。 所有成人护照申请附加费用为100澳币,所有儿童护照申请附加费用为50澳币。 此费用不适用于紧急护照申请。

浏览居外【名家专栏】栏目之澳大利亚,了解澳大利亚房产投资独家专业解读。

加拿大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专业解析

从上大学开始,就一直自己报税。有很多人会觉得加拿大的税务系统很复杂,事实上,它的基础架构是非常简单的,复杂的地方在于计算每一项收入、损失和减免。但对大多数的大学生,或是一般初出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并不需要牵涉到太复杂的部分。

简单地来说,只要将你日常的收入支出分为三个部分,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地自己报税。如果你有自己的生意,报税的方式则比较复杂一点,视你的生意是属于哪一种结构(Sole Proprietorship、Partnership、Corporation)。

今天我想讲的是Personal Income Tax。这不是什么很难的事,你只要会填一张表,会查一张表,你就会报税了。

本国的税分为两种,一种是Federal Tax,一种是Provincial Tax,Municipal是无权收所得税的。而在不同的省份,也会有不同的税制。比方说Alberta是收Flat Tax,不论你收入多少,省税就是10%。所以,不同省份必须要用不同的计算方式。

1.谁应该要缴税?

谁该缴税的问题,听起来不是很复杂,但实际上却有些复杂。加拿大的税务系统和美国最大的不同,在于加拿大是基于Residency,而美国是基于Citizenship。根据Income Tax Act (ITA) 2(1)条款:

Any income tax shall be paid, as required by this Act on the taxable income foreach taxation year of every person resident in Canada at any time of the year.

Taxation Year对一般人来说,指的是每年的calendar year(12/31),但对公司行号来说,指的是fiscal year。

那么,在这里所指的“person resident”是什么呢?它指的是三种taxable entities:

Individuals、 Corporations、Trusts。

(Sole Proprietorship和Partnership是比较特殊的存在,它们是直接计入个人收入之中,不用特别去报。)

所以,有哪些individuals算得上是Canadian Residents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因为税法里并没有直接定义Canadian Residents。相对的,它考虑的是Residential Ties

  1. Dwelling:是否在国内拥有居住的地方(仅用于出租的物业不算)?
  2. Spouse/Common Law Partners:法定伴侣是否在国内居住(separated不算)?
  3. Dependants:小孩是否在国内居住?

只要符合以上三个条件(Primary Residential Ties),即便是你离开了本国,也仍被视作Resident,有纳税义务。但如果你不符合这些条件,并不代表你不再是Resident,还要经过第二层的检测,也就是Secondary Residential Ties:

  1. Personal property in Canada
  2. Social ties(eg. membership of clubs, recreation center…etc)
  3. Economic ties (employment by Canadian company, bank account, credit card…etc)
  4. Medical coverage
  5. Driver’s license
  6. Others

如果你暂时性地离开国内,到国外进修,或是到国外工作,而出现Temporary Absence的状况。不管你离开多久,只要你仍和本国有Residential Ties,你仍旧是Canadian Resident。

当然,这是极俱争议性的部份,所以国税局会考虑另外三个因素:

  1. Intention
  2. Frequency of visit
  3. Residential ties outside of Canada

如果你认为你不再是Canadian Resident而停止缴税,你最好先和你的会计师或律师商量,以免触犯刑法。事实上,即便是Non-resident,只要他们是由任何管道从本国赚取收入(比如说:存款利息、股票红利、房屋租金等),同样需要缴税。

另外Canadian Resident同样有很多种,比方说Part-year Resident和Sojourners,这些人的全年收入并不是完全都要课税的,但住在这里上班上课的大家很明显的都不用考虑这个问题。

2:什么收入需要缴个人所得税?

这个问题就相对简单,基本上是EVERYTHING,而且本国的税法,课的是World Wide Income。换言之,只要你是 Canadian Resident,就算你在火星上赚的钱,同样也要课税。这也是为什么先前中国台湾和本国要签订租税协定时,有很多两地有资产的人特别紧张。

税法上将收入分为最基本的五种:

  • Employmentincome;
  • Businessincome;
  • Propertyincome;
  • Incomesfromother sources;
  • Capital gains

一般的学生通常只会有Employment Income(打工收入和小费等)或Income from other sources(奖学金、CPP等)。对于成人来说,如果你有自己的生意,出租自己的房子,买卖基金股票的话,那么通常五种收入你都会有份的。

3,要缴多少税?

这里就是我们要会填一张表和查一张表的地方,要填的表是计算Net Income for Tax Purposes,要查的表是Tax Rate Schedule。

第一张表:

加拿大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专业解析

(所有Income及Total皆不能小于$0)

第二张表:

加拿大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专业解析

(To my accountant friends:let me know if there’s any mistake)

在计算出你的Taxable Income后,只要对照第二张表,就可以知道你的税率。当然,由于本国的所得税法采用的是Progressive System,计算的方法有些特别。

你可以把你整年的Taxable Income想象成一块大蛋糕,政府把这块蛋糕切成不同小块,然后每一块拿走一点点。第一小块称为Base Amount,大约是$9,300左右是不抽税的。然后第二小块,也就是$9,300 ~ $35,716中这块$26,416的部份,政府会抽走20.06%的税,也就是$5,299.05。

由此类推下去,这$61,000中,有$12,457.70是被政府分走的,实际税率便是20.42%。(见下图)

加拿大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专业解析

在了解了如何申报之后,要注意的是如果申报迟了,没有按时缴税,或是刻意逃税,会受到怎么样的惩罚。

 迟报:罚款为5%的未缴税金,加上每月未缴罚金递增的1%。若是在三年内重犯,则罚金加倍为10%未申报的收入。

逃税:若是因为疏忽所造成,最低罚款为$100,最高为50%的漏报金额。若为刻意逃税,罚款最低为$1,000,最高为100%。所有计划或协助计划的人,包括会计师,都将受到最低$1,000的罚款,最高为$100,000,同时所有不法所得将被追回。

若是纳税人对于国税局的税务裁定有意见,在申报后的一年内或是在收到Notice of Assessment的90天内,必须寄出Notice of Objection。

此文着于2010年,请特别注意时效性,税法随时可能会针对各种不同额度和项目有所调整,因此如有专业的税务问题,请另行咨询专业的会计师。

欢迎前往加拿大投资指南

中国香港第二富豪曾2年挣1000亿港币,退休安排李家诚接班

自从1999年李嘉诚被福布斯评为全球华人首富以来,连续15年蝉联华人首富宝座。2011年,李嘉诚工夫茶传奇故事入选国家孔子学院汉语外教文章。2014年《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全球富豪排名,李嘉诚的净资产总值高达310亿美元,蝉联亚洲首富,全球排行第20位。2014年3月,李嘉诚将屈臣氏股份近25%作价440亿港元卖给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在8个月中已套现超过710亿港元。李家诚现年43岁,为政协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2005年任恒发副主席,亦是恒地副主席、美丽华酒店主席兼行政总裁、中华煤气非执董。今年86岁的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宣布退任恒基发展主席兼董事总经理,7月1日起交棒予小儿子李家诚。那么,李嘉诚堪当大任吗?

中国香港第二富豪曾2年挣1000亿港币,退休安排李嘉诚接班
中国香港第二富豪曾2年挣1000亿港币,退休安排李嘉诚接班

中国香港第二富曾2年挣1000亿港币

人称中国香港第二富豪的李兆基退休了。港媒报道,中国香港恒地主席李兆基进一步做好退休部署,七月一日起退任主席兼董事总经理,只留任执行董事。中国香港第二富豪退休也引来网友关注,四叔李兆基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纵横股市的故事,2007年的疯牛,李兆基称两年半内赚1000亿元,当时更不介意股东会上分享爱股名单,更指大跌市“个个跌到惊,无人买”时,就斥资20亿入市。投资策略透明度之高,可供其他富豪借鉴。

恒地主席李兆基欲安排李嘉诚接班

据中国香港《大公报》报道,中国香港恒地主席李兆基进一步做好退休部署。恒发公布,李兆基将于七月一日起退任主席兼董事总经理,只留任执行董事,而现任副主席李家诚将会调任成为公司主席兼董事总经理。公司另委任欧肇基为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同于七月一日起生效。

与此同时,恒地公布,李兆基女婿李宁(执行董事)及独立非执行董事欧肇基将于今日的股东周年大会后告退。公告指,李宁于恒发收购“千色Citistore”百货公司业务时,获委任为恒发之执行董事,冀投入更多时间营运“千色Citistore”业务。

恒发晚上宣布,李兆基将退任恒发主席兼董事总经理、提名委员会主席及薪酬委员会成员,留任恒发执行董事。李家诚将调任恒发主席兼董事总经理,及提名委员会主席和薪酬委员会成员。李兆基与恒地现合共持有恒发69.41%股权。
李嘉诚堪当大任吗?
徐子淇现年33岁,出生于中国香港,曾从事模特及电影演员工作。在2006年嫁与恒基二公子李家诚之前,曾传与霍震霆之子霍启山交往。自嫁入豪门后,她已渐淡出演艺圈。如今她与李家诚育有二子一女,家庭生活颇为令人羡慕。

李嘉诚在中国香港快人一步研制出塑胶花,填补了中国香港市场的空白。李嘉诚走物美价廉的销售路线,大部分经销商都非常爽快地按李嘉诚的报价签订供销合约。有的为了买断权益,主动提出预付50%订金。李嘉诚掀起了中国香港消费新潮流,长江塑胶厂由默默无闻的小厂一下子蜚声中国香港塑胶业界。李嘉诚把塑胶花作为重点产品。塑胶花为李嘉诚带来数千万港元的盈利,长江厂成为世界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厂家。不久,他又积极开拓世界市场,并成为“塑胶花大王”。

1958年,李嘉诚在港岛北角建起了第一幢工业大厦,兴建一幢12层高厂厦,正式介入地产市场;1960年,又在柴湾兴建了第二幢工业大厦,李嘉诚的事业迅速走向辉煌。

2014年8月2日,李嘉诚竞价收购爱尔兰Awas航空租赁公司旗下约100架飞机资产,合作伙伴遍及全球50个国家的近百家航空运营商。李嘉诚控股的和记黄埔公司以约8.5亿欧元收购爱尔兰移动通信服务商O2,重组了爱第二大移动通信运营商。

  

 

新加坡移民生活之饮食 新加坡人也爱吃辣

和所有华人一样,“吃”是新加坡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新加坡也以“美食天堂”自居。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一样,都是亚洲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这一点在“吃” 方面体现得非常突出。在新加坡,你可以吃到世界各地的美食,不管你是从哪里来的,在新加坡总是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食品。

新加坡移民生活之饮食 新加坡人也爱吃辣

当然,新加坡最有特色的还是当地人做的美食,包括中餐、印度餐和马来餐。由于新加坡华人的祖先主要是由中国的福建(主要是闽南和潮汕地区)、广东和海南等 地过来的,这里的中餐也主要以这些地方的菜式为主,例如,海南鸡饭、酿豆腐、炒粿条、肉骨茶、福建面等等。深受当地马来人的影响,新加坡的中餐也融入了一 些马来饮食的特色,如倾向于辛辣和使用咖喱,如咖喱鸡和咖喱鱼头都是我的最爱。

新加坡人爱吃辣,很难想象他们的祖先都是从中国南方来的,因为印象中南方人很少吃辣的。 特别是在这么一个热带国家,却每每还要吃那么辣,热上加热,有点不可思议。然而,新加坡人不管吃什么,都要上一碟泡辣椒(干辣椒泡在酱油里)来沾菜却是事 实。我一个新加坡客户在中国出差长期工作,上餐馆吃饭,就向服务员要泡辣椒,人家不知道怎么做,他就自己跑厨房去弄,非得要这个才下饭。我特意针对这个询 问过一些新加坡朋友,得到各种答案。总的来说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受马来人和印度人的影响,他们的食品都是以辛辣为主的;二是说有利于健康,因为辣椒会燃烧 掉多余的脂肪。

除了地道的新加坡式中餐以外,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大陆的移民的涌入,我们现在也可以在新加坡吃到中国各地的食物,如四川火锅、北方饺子、上海菜等等,不过这些都不是很大众化,需要到特定的餐馆里才吃得到。

如果你是美食家,那么必然不能错过在新加坡品尝印度菜和马来菜的机会。虽然它们一般上看起来怪怪的,但仍有其独特的滋味值得你试试。例如马来人做的沙爹(类似烤羊肉串,刷上咖喱酱)和马来炒饭,印度人的煎饼和羊肉汤都是我相当喜欢的。

新加坡人一般吃饭的地方叫熟食中心(Food Court),分布在各住宅区、商业中心、地铁站和大的商场里。每个熟食中心都有很多摊位,分别卖不同的食品,同时提供公共的桌椅供吃饭用,这有点像国内 大公司或学校的食堂。基本上所有的熟食中心的摊位都大同小异,如中餐杂菜饭、面条、酿豆腐、鸡饭、马来饭、印度饭等等。特别是,每个熟食中心必然有一个卖 饮料的。由于天气热,每个吃饭基本都会点一杯饮料。在熟食中心吃饭还是比较经济的,每餐大概3到5新币。

澳大利亚和中国自贸协定6月15日正式签约

澳大利亚贸易部部长罗柏(Andrew Robb)及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将于6月15日在堪培拉正式签署应当会为澳洲服务业及农业带来大量贸易机遇的自贸协定。随后,协议将被递交给国会,引发条约事务联合常务委员会的国会审查,包括供公众检阅。

澳大利亚和中国自贸协定6月15日正式签约

反对党贸易事务发言人黄英贤(Penny Wong)5月底批评罗柏隐瞒协议内容来避免审查。联邦政府予以否认,声称细节会让国会知道,中英文译本的校正造成了延误。

浏览居外【名家专栏】栏目之澳大利亚,了解澳大利亚房产投资独家专业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