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才是美國人最嚮往的國度與生活

不少人嚮往西方國家。與此同時,美國人羡慕哪個國家?哪種生活呢?不妨聽聽網友們怎麼說。

移居国外
美國人羡慕哪個國家?

Brian

大多數美國人不羡慕任何其他國家。

為了證實我所說的話,我問了我的美國室友。他們都說他們不羡慕其他任何國家。但是有一個很搞笑地說:“我羡慕住在加州的人,因為他們那裏的天氣很好。”所以,我的美國室友更多地把關注的重點放在國內。

就像很多人所認為的,在美國的生活看起來很吸引人。但是在許多方面上,我們從幼稚園開始就被灌輸了這樣一個概念:美國是世界上最好的國家,事實上,美國的生活並不是最快樂、最好的。根據聯合國數據,美國人既不是最健康的國家,也不是最快樂的國家。

那為什麼美國人不羡慕其他國家呢?

我認為這是因為美國人不關注國際事務以及很少去國際旅遊。

貝內特的一個研究表明,美國與其對等的國家相比(如:德國、英國、加拿大、法國),其公民具有最低的國際事務知識。另外一個研究表明:81%生活在 墨西哥、西班牙、加拿大、德國、英國和法國的人都可以最少回答一個關於國際事務的問題(比如:“誰是**國的總統?”),但是美國卻只有63%的人可以做到。

Sheldon

“美國人”,有博古通今的高知,也有不知巴黎在何處的紅脖。沒法一概而論。比如問題裏所說“我所接觸的身邊的人”,也大概是指受過高等教育的吧?受過 教育的美國人普遍嚮往歐洲的人文歷史。除了歐洲,自然是日本的禪宗文化,還有西藏的佛教文化。從生活方式的角度,當然是“老子天下第一”,真正要長期移居國外的並不多。真要移居的話首選應該是歐洲,加拿大,澳洲和墨西哥。

其實這樣國與國之間比很沒意思。大概內心不夠強大才總喜歡和別人比吧。加拿大生活在美國陰影之下,從來沒覺得自己矮一截。加拿大人到美國工作的很多,但他們都很自豪,既不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也不矮人一等,想去就去,想回就回。我覺得這樣挺好。

程毅南 

大多數美國人大概還是覺得“我們這兒是天朝上國最牛逼”吧。美國在新聞媒體、教育還有各種輿論圈的觀點普遍是:我們國家最強大,我們的社會制度最先 進,我們的民族是有正義感的之類云云(你可以理解為一種洗腦),所以像中國這種普遍羡慕國外(尤其是美國)的現象在美國是不存在的。

而且普通美國人其實對國外瞭解很少,所以也談不上羡慕,也有些人就是通過新聞裏播出一些“世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段子來瞭解外國(呵呵,跟中國一樣)。無知程度嘛,比如經常有人會把Europe當成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國家。

當然,也存在很多因人而異的偏好,比如哪里都有喜歡法國、瑞士、新西蘭,甚至日本、中國的人,希望去那裏生活,這算是個人愛好吧,跟社會問題沒有關係了。

黑白企鵝

首先,世界其他地方是沒有橄欖球的。

然後,美國人比起中國人 往世界各地遷徙的自由度要高得多,即使除去度假,我的美國同事們經常飛去歐洲探親,探友。如果說羡慕,我的同事們都很喜歡中國香港。至於歐洲,沒有太多語言問題他們根本不需要羡慕,他們可以直接去。倫敦,羅馬,巴黎 那都不是去旅遊,純粹是去生活的。

另外美國人對生活的要求是分塊的,平時工作時間不會對自己本身的環境有多高的要求,美國本土有個最大的標籤 就是便利。可以沒有情調,可以沒有歷史,不能沒有便利。 所以平時在本國住的舒服,週末有橄欖球看,披薩隨叫隨到就行了。然後休閒的時間 週末也好度假也好 他們去世界各地完全就是一張機票,說實話比中國人的世界網路要大得多。

而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交流交融度比美國差太遠了,政策和語言問題當然首當其衝。所以你不能用中國人的思想去說老美誰都不羡慕有多蠢,當你三天兩頭就能過去,想移民就能移民的時候 你當然也不羡慕。

匿名用戶   

其實美國人心裏都騷,處處宣揚著自己國家問題多多,實際上別提有多自豪。

當初看《NEWS ROOM》的時候,別人問托爾,美國是世界上最好的國家嗎?

人家劇本裏面寫的多好?it’s not,but can be!

要是你問個中國人,中國是世界上最好的國家嗎?

答案肯定是:呵呵,我能說髒話嗎?

(對,我已經說了)

Utopia端

法國吧,我身邊很多美國人都喜歡法國,男的女的都有,他們很多人都去過,甚至為此學習法語,巴黎我愛你裏面的美國老婦人的狀態和很多美國人對法國的嚮往很像。想著原因,大概是和美國高效的分工相對的法國的浪漫優雅的生活方式更具藝術化吧,這是忙碌的美國不具備的。

三明治 

美國是很稀爛,可也確實是目前這個世界上最好的地方之一了,但是他在墮落,有些地方在昇華,這種狀態是會轉變轉換的,其實沒必要羡慕,不僅美國人沒必要羡慕別的國家,別國人也沒必要羡慕美國,好好把自己的生活過好,哪里都差不多。

加拿大留學申請成跳板,溫哥華華人“爬藤族”湧現

爬藤族”,就是指卯足了勁兒把美國長春藤盟校作為大學申請目標的人群,華人子弟是其中的一支生力軍。

在加拿大是沒有高考這一說的,孩子們讀到12年級,申請大學時提供11年級和12年級第一學期成績就可以了,不需要一考定終身。

但是自從一群雄心勃勃的中國父母帶著孩子雄赳赳、氣昂昂跨過太平洋之後,加拿大這塊沒有高考硝煙的和平土地上,就來了一群立志要爬“藤”的人。狼煙四起,各種攻“藤”、爬“藤”、摘“藤”戰略機構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翻開溫哥華當地的各種華人報紙、期刊、小廣告全是“藤”訊。

加拿大留學申請成跳板,溫哥華華人“爬藤族”湧現

可能有人問,那些“藤”都在美國呢,幹嘛到溫哥華來爬啊?

這也正是中國父母的走一步、看兩步戰略思想。

首先,比較了移民加拿大和美國的性價比後,覺得先拿到第一張船票比較重要,於是選擇來到加拿大,保證能讀北美名校,畢竟加拿大的很多所大學排名也是遙遙領先的,父母拿出來說事兒不至於跌份兒。有了這個保底後,眼光高遠的中國父母就瞄上了美國的那幾所常春藤聯盟大學,對形勢略加研判,他們就得出自己的結論:加拿大和美國是近鄰,美國一定很照顧加拿大,給的名校錄取名額一定會多,那就不能坐失良機。再加上各種爬“藤”助攻機構在說明會上勵志故事的精彩傳播,家長都像被洗了腦、打了雞血,個個鬥志昂揚,立刻給剛來這裏東南西北還沒搞清楚、ESL語言班還沒出來的孩子上緊發條,投身到各種補習班裏面去了。更有一些機構直接就是打包服務,給孩子量身定制學習和發展規劃,直到完成名校申請的全套申請材料。懷揣“苦什麼,不能苦孩子,虧什麼,不能虧教育”崇高思想的中國父母不惜一擲千金把孩子就打包了。

在中國,高考也就只有一塊敲門磚——成績。要爬“藤”,那可就不是扔一塊磚的問題了,除了學校各科成績保證高質量的全A(至少不能低於90分,86分以上就是A了),還要考SAT1(綜合類的考試,側重語言和邏輯、數學)、SAT2(各科目的單科測試),要修AP(大學認可的學分課程),保證考到5分,否則就別拿出來說事兒。除此之外,義工和社會活動都要非常充分和出色,要讓美國“藤”校一眼就認定你是傑出人才,未來各界領軍人物,或具有領袖潛質。怎麼在短時間內,讓孩子的社會活動出彩,出成果呢?中國父母絞盡腦汁,包裝機構指點迷津,於是有錢的父母又開始砸錢,辦專場晚會,搞個人畫展,捐助慈善。體育不夠優秀?請高爾夫教練,單項突破,拿大獎;或者劍走偏鋒,大家都打籃球、學游泳,人家學馬術去,這個學的人少,容易出成績。總之是八仙過海,不在國內擠高考獨木橋了,都出來吊在一顆“藤”上了。

加拿大並沒有把高等教育當成每個人邁向成功的必經之路,中學12年級畢業,就具備了找工作的條件,這也和高中階段豐富的職業類選修課有直接關係。一部分熱愛學術的孩子會申請研究類大學,去讀醫科、工程和法學院,還有很多孩子就進入了社區學院,當地叫college,在中國應該算三本了吧。在college裏,有一年就能拿個證書的專業,也有兩年拿個文憑的專業,完成了這些學習就可以去找工作了,反而更好就業。工作過程中發現短板,可以目標更加明確地去繼續讀書,原來的學分都有效。在college讀的過程中,修夠一定的學分,如果有興趣、有意願也可以把學分轉到大學繼續深造,拿大學畢業證書。總之,條條道路通羅馬,不需要一條道走到黑,好像第一步不邁進大學、甚至不邁進名校的門檻這輩子就毀了似的。

在加拿大找工作首先看工作經驗,很多中國父母不解,自己的孩子一口氣讀到博士畢業,一直在讀書哪里來的工作經驗?這不是強人所難嗎?問題的關鍵就在這裏,加拿大的孩子從中學就開始外出打工積累工作經驗了,至少也有很多義工經驗。很多孩子是讀完college之後工作一段時間又回到學校讀書,在他們來說“讀書-工作-讀書-工作”是穿插在他們人生中的一個不斷修正向前的路線。因為大多數就業市場需要的是做基礎工作的人,很少哪個公司一上來就招聘老闆的。所以當一些中國孩子一口氣讀到博士畢業後,沒有工作經驗成了他們的軟肋,更沒有那麼多和這個高學歷相匹配的高級職位虛位以待給他們預備著。最典型的例子就在身邊。朋友的老公在college兩年讀了一個護理專業,作為護士,他掙的工資遠遠比一個癌症研究中心實驗室的博士要高很多,當然這個博士在多倫多大學博士畢業後也只找到了這個實驗室的普通職位,不是專案帶頭人等等重要角色。而且護士的工作非常穩定,但實驗室如果沒有課題,博士的工作也就保不住了。

反觀國內,高考已經不是個人的事情,而是全社會的事情了,高考的日子,千萬不要犯大忌惹那些考生家長,個個能跟你拼命。於是,正常的路要繞行,施工的要停工,全社會捧著那些高考的孩子,仿佛這一考就是決定孩子一輩子的大事。被這種思想和環境氛圍浸淫多年的中國父母,把上大學看成了決定人生成敗的唯一戰役。來到加拿大根本沒來得及和當地教育理念接軌,沒有瞭解當地教育模式和體系,就急於把孩子推上了一條窄得不能再窄的爬“藤”之路。而現實情況已經給很多孤注一擲的爬“藤”族亮起了紅燈。一些經過包裝、打磨的孩子進入“藤”校之後,真實的學術能力達不到要求,北美大學本科淘汰率很高,這些勉強爬上“藤”的孩子不堪重負和巨大的壓力,要麼轉到普通學校,要麼轉到一些相對容易卻不熱門的專業去讀。也有的鎩羽而歸,連學都不上了,自信心受到了嚴重打擊,整個人消沉下去。

曾經有一個申請到“藤”校的孩子,父母喜極而泣,要大擺筵席,孩子卻很理智、很清醒,告訴父母別這麼高調,“藤”校進是進去了,能不能讀出來還是未知數呢,等他真正大學畢業再說吧。

有一個被父母勵志之後要爬“藤”的孩子,負責給他包裝的指導老師問他:“知道常春藤盟校有哪幾所嗎?”孩子列舉了兩個最大牌的哈佛、耶魯之後就說不上來了。老師問他:“是你自己的意願要上美國名校嗎?”孩子的一番言辭讓老師也吃驚不小:“我爸爸媽媽為了我來這裏讀書,他們放下生意交給別人打理,公司損失很大,家裏為我付出了很多,我必須出人頭地。”小小年紀,孩子就開始背著父母的夢想爬“藤”了。

也不能一味指責中國父母的功利,畢竟國內教育資源有限或者分佈不平衡,我們的教育從小升初就開始淘汰式選拔了,所以功課越做越難。孩子們從上幼稚園開始就被推上了一條充滿競爭的道路,你不往前跑就面臨被淘汰。但在加拿大,他們永遠鼓勵孩子享受人生,他們覺得每個階段都是孩子人生中寶貴的不可逆轉的經歷,父母過分強迫孩子學習就是剝奪了孩子享受人生的權力。這裏也有一些天才班,或者學術類型的高中特殊教育,但是大多數父母沒有覺得孩子一定要進入這樣的領域才值得欣慰。整個社會和教育保護的是孩子的自信,從不排名次,不大張旗鼓表彰學術獲獎的孩子,不把成績和孩子的名字同時公佈。孩子們看到的永遠都是他自己知道的那個長長的學號和學號後面自己的成績。孩子在學校籃球隊、足球隊或冰球隊中的風采可能比他的學術成績更容易為他贏得在同學心目中的榮耀。

所以很多中國孩子在父母意願的壓力下爬“藤”爬到一半,適應和瞭解了這裏的教育之後,立刻覺醒不爬了,開始享受這裏的學校生活,做作業時戴著耳機聽音樂,這都是這裏老師鼓勵的行為,說可以減壓;上學不是早出晚歸、披星戴月,而是踩著滑板,迎著早晨8點半的太陽去學校,所有路上的車遠遠就停下,都得給他讓行;拒絕父母給報的各種課外強化班,他要和同學去海邊享受陽光,因為下午三點就放學,溫哥華的夏天10點天才黑;期末了, 不知情況的父母如臨大敵,嚴陣以待.孩子卻根本沒有期末考試的概念,因為老師給出的全是平時成績的綜合分數,最後一個測試決定不了命運,所以孩子照樣籃球打到汗流浹背才回家,第二天,拿著一支筆就去考試了,連書包都不帶。

父母的心都還拴在“藤”上,孩子已經自由飛翔,於是很是有些父母頓足捶胸地後悔,加拿大教育毀了孩子,孩子在國內讀的是重點中學的實驗班,每天刻苦用功,大考小考排名次,孩子根本不敢鬆勁兒,來到這裏變得不思進取、貪圖享樂、整天還想入非非整出那麼多奇思妙想,整個就是不務正業。在國內,老師多負責啊,三天兩頭電話聯繫,通報孩子情況;這裏的老師就只給你5分鐘和家長單獨交流時間,還得提前網上預約,你問他孩子任何情況,他都說“very good!”欲哭無淚的中國父母在加拿大望“藤”興歎,可又有多少還在中國的父母為孩子出來讀書尋找機會而望眼欲穿。永遠都是圍城的牆裏、牆外,永遠都是風景在別處。

歡迎前往加拿大留學指南加拿大生活欄目。

 

加拿大移民後遺症,你犯了嗎?

移民之後,就好像一個人做了換腎手術,需要終生服藥抑制排異反應。拿到移民的門票,跨過那道門檻兒,不是完事大吉了,而是有無數後遺症等著你一一去面對,無論是適應加拿大生活環境還是維持生活舒適度,一種叫做「糾結」的情緒將和你如影隨形,直到終老。

相對早期移民那種徹底告別母國,一到移民國即便是住地下室、打labor工也抱著安營紮寨、安家落戶的勇氣來的移民前輩們,近些年的移民大多是一家兩制,家庭成員中那個負責夯實經濟基礎的一般是拉著行李箱做候鳥,另一半留守陪伴孩子讀書。這種家庭體制導致一個家庭在對未來的規劃中充滿了觀望和舉棋不定。而今實力不可小覷的各類新移民們抵達之後便可入住豪宅或當地高尚社區,但特殊的家庭體制將原本可能沉悶、單調但卻完整的生活割裂,腳踏兩隻船的行程總是充滿了各種潛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於是動盪的心很難把這片天空永遠蔚藍、綠草四季如茵、霧霾終年不見的土地當做自己真正的家。候鳥們一年四季處在遷徙的狀態中,留守的主婦們或盼著孩子早日入讀大學,擺脫這份陪讀的羈絆;或「移民監」中一口氣住夠時間,拿到公民身份,以期獲得一份行走的自由。

但這依然只是一種期待中的生活,移民後遺症的形影相隨,讓這些貌似來去自由的人實際上經歷著最難以給局外人講解清楚、且技術含量頗高的牽掛和羈絆。

加拿大移民後遺症,你犯了嗎?

以保留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為例,候鳥們如果還想保住這個身份,要在五年中住滿兩年。不要以為這兩年是白駒過隙,對相當一部分人來說就是度日如年。國內生意如過山車一般牽扯著每根神經,加拿大清淨到寂寞的日子實在不好打發,哪裡能安心住下來?有的人幹脆放棄這個身份,拿個10年簽證,但這就意味著你將不能再享有當地政府給永久居民的各種福利。有的心有不甘便委託一些中介機構想「辦法」。弄虛作假多了,移民局就開始給所有移民「服藥」。現在當第一張楓葉卡到期要換第二張楓葉卡時,手續變得格外繁冗、嚴苛。為了證明居住時限達標,移民局要求你提供護照中所有出入境記錄,包括空白頁都要複印出來,中國海關印章沒有英文,必須拿到有資質的英語翻譯部門一個章一個章翻譯出來,同時出具翻譯機構確保真實性的聲明。除此之外,還要提供每年的納稅證明、讀書或工作證明、租房證明、買房的每年繳納地稅的證明、孩子的就讀證明甚至成績報告……凡此種種,就是要證明你真實地住在這裡。此外,所有提交的複印件要有家庭醫生、牧師或會計師等政府信得過的人關於真實性的聲明和簽字。現在醫生、牧師願意簽這個字的越來越少,很多人幹脆拿到律師事務所公證。

一位拿著永久居民身份的女士在加拿大完成生子任務後,回到國內和親朋好友大力褒獎在加拿大生孩子享受的超乎想像的優越待遇,關鍵是費用全免。結果沒多少日子便收到了醫院三萬加元的巨額賬單,原因是在加拿大的居住時間不夠,不能享受當地醫療保險。 加拿大的失業保險有時候比上班的人工資還高,但一旦離境便不再享有。還有十八歲以下的孩子享有的兒童福利(俗稱「牛奶金」),也是在離境之後便不能領取。為了打擊一些離境後還在拿這項福利的人,加拿大稅務局不斷加大抽查力度,而且年年抽查,一封信寄到家裡,便要你提供居住證明,孩子的在校證明,40天內沒有將資料寄到稅務局,福利立刻停止。隨後便可能面對更多的調查,如果真的是冒領了,那就意味著吐出這些錢的同時還要接受罰款。現在加拿大一些部門已不再相信私人之間的租房合同,為了證明你的真實居住,甚至要你提供半年的水電費、電話費的繳費賬單。

很多移民想,乾脆入籍吧,成為公民就不用每天算著日子居住,可以一勞永逸了。現在不僅這種一勞永逸行將被打破,就連入籍的門檻也讓很多人望而生畏了。今年2月,加拿大移民局將入籍申請費從每人200加元直接漲價到400加元。儘管很多人認為錢不是問題,但移民局讓相當數量的人的語言能力成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所有申請人必須提供政府承認的ELSA(英語第二語言)聽、說、讀、寫四項技能四級或四級以上的證明,包括學習期間的出勤記錄。以前50歲以上的申請人可以免入籍考試,現在一個即將通過的法案將年齡上限提到了65歲,這就意味著你得用英語參加入籍考試的筆試和面試。筆試如果還可以突擊惡補的話,移民局官員面前隨機話題的對答如流可就不那麼容易了。新法案通過後,入籍居住時間也從四年住滿三年變成六年住滿四年。最關鍵的是入籍之後也不再來去自由,醫療保險住夠規定時間方能生效只是限制條件的其中之一,預計未來還會有更多的細則對居住時間進行限制。

早年已經入籍的移民們,現在即便回到母國居住,因為已經是外國人了,母國也不得不對其見外了。很多手持加拿大護照的加籍華人回國看父母、和老公團聚,在申請中國簽證時還得提供國內的邀請函。還有相當一部分已經入籍加拿大的華人在國內有房產和銀行賬戶。為了保證這些個人財產的安全性,他們又不敢隨便把國內戶口註銷,否則你一個拿著外國護照的人怎麼說清楚你本人就是那個房的房主和銀行賬戶的戶主?因此,他們不敢享受國內給徹底沒戶口、沒瓜葛的外籍華人的某些便利政策,只能在擦邊球的狀態中手持外國護照,拿著中國簽證,回到國內居住滿三個月就得出趟國再簽一次。

一位回流國內定居的朋友,每三個月出境一次,「旅行」成了他生活的常態,儘管這張護照可以走遍世界150多個國家,但回國就為多掙兩個錢的他還得選擇最經濟的路線——中國香港。就因為手裡那張加拿大護照,這些年是不用算在加拿大的居住時間了,在自己家卻要天天掐著點兒過日子,遠不是傳說中的那種來去無牽掛。即便不用算在加拿大的居住時間了,但每年四月報稅的季節還得回到加拿大去報稅,作為這個國家的公民畢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切斷之後將來一旦你回去居住了又是一堆麻煩等著你。還有房子的麻煩事,冬天得有人給你鏟雪,一年四季還得有人幫你除草,沒人居住卻要年年給政府繳納高昂的地稅。這個朋友說一年到頭被兩個國家的種種細節搞得快人格分裂了。

候鳥的生活也不是別人眼中所豔羨的那樣,越到老後遺症越多。超過四十歲以上,長途飛行就開始變成一種煎熬。就是頭等艙中的富貴鳥也一樣要面臨倒時差的折磨,年齡越大越經不起這種折騰,而且不久前就已經有人因為這種遷徙、奔波命隕溫哥華。那些現在在國內打拚、籌劃著老了以後回溫哥華安享晚年的候鳥們,很多連身份都沒有了,多病多災的老年是可以承受得了加拿大高昂的醫療費用呢還是可以經受得住十幾個小時的長途飛行回國就醫呢?一家兩制的移民家庭,老到飛不動的時候,一個人的社會福利全部在加拿大,一個人的社保、醫療等等全部在中國,牛郎織女的日子難道還要持續下去嗎?到那個時候,在哪裡居住、誰來陪伴誰將是一個更加現實並兩難的選擇。

鑑於新一代移民的這種頻繁遷徙中的諸多不確定性,移民國深感這些移民對當地經濟貢獻遠遠低於預期,對當地社會的融入程度和適應性也差強人意。2011年,加拿大政府一刀切了30萬技術移民,當時有媒體形容是「哀鴻遍野」。震驚之餘很多已經拿到移民「入場券」但還在國內糾結「去,還是不去」的人,不再每天在加拿大華人移民論壇中反反覆覆地問那些過來人「自己的狀況到底適合不適合去那裡生活」 了。因為他們突然發現了這張「入場券」因為緊俏必須珍惜了,至於那場子裡的戲是否真的精彩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浪費了這個入場的機會。2014年,被指責為「只認錢」的加拿大政府再次舉起六親不認的刀切了6.5萬投資移民。這回是富人頭上動刀,動靜可就不是一般的大了。這下不是「哀鴻遍野」而是「沸反盈天」,國內、國外的媒體跟著熱鬧,喊著打官司的有錢人還在和加拿大政府分庭抗禮、連連叫板。這是一個從「入場券緊俏」到「禁止入場」的質變,場外的人不論是排隊等候的還是壓根兒就是遠遠觀望的都急眼了。其實場子還是那個場子,就因為關了門,彷彿場子裡的戲更精彩了,人人都想擠進去一看究竟。

實際上,那些已經入場的人們面對這場人生大戲的諸多無奈和求解無解的情況,相比國內的人們面對霧霾、食品安全、子女教育有著只多不少的糾結。習慣了這山看著那山高的人們,對面山頭上的人兒真的不比你幸福更多,那裡的美好多半是你心中的海市蜃樓。

歡迎前往加拿大移民欄目。

美國“微公寓” 年輕人痛並快樂的蝸居生活

面對城市地價上漲、有限的土地資源,以及單身人口越來越多,如何讓一個收入不高的年輕人,在大都市擁有一套小公寓?又如何在這套小公寓內,容下廚房、浴室、儲藏室、臥室、客廳、工作室等?

如何讓一個收入不高的年輕人,在大都市擁有一套小公寓?

目前,美國大部分城市開始興起“蝸居”,或稱“微公寓”,這種公寓包括浴室在內的面積一般不到200平方英尺(約合18.5平方米),通常配備全套傢俱,有時會採用內置床和其他內置傢俱以節省空間。

不過,對於美國人來說,“大的,才是美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一些受訪者曾表示,20~30平方米的小公寓在他們眼中只是放寵物狗的地方,有人宣稱他們寧願住在新澤西的大房子裏。

所以,住在這樣的小公寓裏總會讓美國人幻想著什麼時候才能有個大房子,不用Shopping回來後為根本擠不出地方放東西而苦惱,可以有張寬敞舒服 的床,讓我們盡情翻滾,不用擔心一不注意就會摔到地上,如果有個大房子,我們還希望能有間設備齊全的大廚房,在這裡烹調出收藏了很久卻一直提不起勁去做的菜譜。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想法,那麼下麵這些痛並快樂著的掙紮你應該會明白。

1、你被迫變得有創意

地方不夠大,但希望家裏五臟俱全,那麼你就必須要頭腦風暴一下,將有限的面積最大化了,怎樣才能騰出更多的儲存空間?怎樣才能不顯得擁擠?你被迫學著像個室內設計師一樣去思考。雖然實在很痛苦,但間接提升了你的家裝經驗,有時候想想其實也還蠻有趣的。

2、不用正式見面你其實已經蠻瞭解你的鄰居了

你知道鄰居非常愛聽古典樂,他的女友通常週末都會來過夜,他們偶爾會為了結婚的事情吵架。你還知道樓上的女友很愛穿高跟鞋,經常去旅行或者公幹,步伐很急促,估計性格會比較急躁。你無奈地知道了很多你沒打算想要瞭解的事,但沒辦法,誰讓房子隔音不夠好呢?

3、住處很容易就變亂,逼你養成好習慣

雖然自己不是個懶惰邋遢的人,但空間小東西多的話,很容易就會造成擁擠混亂的感覺,即使每天都有搞衛生也改善不了多少。為了讓生活環境變得不那麼讓你看著眼火爆,你開始想盡辦法去發掘更多的收納空間,或者是換傢俱,並且頻繁收拾房屋,久而久之就養成了良好的習慣,不過,這種情況比較兩極,有的人會選擇放任自己,亂成狗窩也無所謂了。

4、你和室友的關係變得非常親密

同一屋簷下,而且房子又比較小的話,你們很難忽略對方的存在,尤其是吵架之後,雖然很想要遠離對方清靜一下,但除非你選擇摔門離去,否則在小房子裏 走到哪兒都會見到對方,避無可避,雖然氣氛會尷尬一陣子,但對比起住在大房子裏頭,這個“缺點”可以有效使得吵架冷戰的時間變短哦。

5、你學會了邊做飯邊清理現場

地方淺窄嘛,不想連半成品放一邊備用的位置都沒有的話也就只能是這樣做了。據說不少好的西廚都有這個習慣,邊做飯的同時還要在間隙的空餘時間打掃戰場,這樣可以保持思緒清晰,做起事來更得心應手,一頓飯煮完後不至於鍋碗瓢盆堆積如山。而且,你還被迫練就了快速洗碗的好本領。

6、無形中幫你省下了不少錢

比方說家電、傢俱、裝飾品,房子小的話,空調不必買匹數那麽大的,燈也不必買太多,這樣無形中電費就剩下來了。另外,因為住的地方本身就小,所以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你的購物慾,那些華而不實或者比較佔空間的東西,即使心裡再想買也會被沒地方收納而打消念頭。

7、朋友到家裡聚會過夜會很讓人興奮,就像小時候一樣

三幾個閨蜜去你家裏聚會過夜,如果房子大的話,一般都會一兩個人睡一個房間,空間多自然容易有距離感,但如果地方不夠大,那麼大家通常都會擠在一起,從床上睡到地下,或者把茶几移開,直接將客廳的地板上打地鋪,在這裏吃喝,在這裡玩,會讓人特別有回到兒時的感覺。

流覽居外【名家專欄】欄目之美國,瞭解美國房產投資獨家專業解讀

大堡礁或被列為世界瀕危遺產 澳洲旅游業遭嚴重打擊

采取措施修復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的行動已經刻不容緩,政府必須確定解決方案,處理讓澳洲面臨經濟災難的問題。

5月,澳洲面臨作為知名旅游景點的大堡礁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瀕危”遺產名單的危險,而被列入這樣的名單所帶來的經濟後果昭然若揭。

大堡礁每年為澳洲經濟貢獻大約60億元,而昆州旅游產業委員會表示,一旦大堡礁進入“瀕危”名單,那麼這對澳洲旅游業來說是“具有災難性的”。它或將遏制昆州獲利豐厚的采礦業和農業活動。

大堡礁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新成立的大堡礁科學小組主席兼昆州首席科學家Geoff Garrett博士表示,澳洲已經注意到要扭轉大堡礁衰落的局面。要知道,大堡礁的覆蓋面積相當於一個意大利。

Garrett6月7日早上告訴ABC:“我們(科學小組)已經被下達12個月期限,半年來我一直說的是,我們真的要向政府提出一些關鍵的建議。這是迫切的問題,我們必須加快進展……我們需要把它帶到新的層面。”

Garrett表示,澳洲已經自己設立一些“大的目標”,旨在阻止化肥徑流流入大堡礁,而化肥徑流可能會影響牲畜放牧者和甘蔗種植者。

不過,人們已經越來越意識到修復大堡礁的生態健康和旅游聲譽的重要性,也明白這是一個緊迫的問題,大堡礁旅游業已經感受到負面宣傳帶來的不良影響。

澳洲海洋公園旅游運營商協會(AMPTO)執行官Col McKenzie告訴《澳洲人報》,許多游客認為大堡礁已經“死了”。

McKenzie說道:“過去幾年,我們的品牌已經遭到抨擊,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合理的。我們發現,歐洲和美國的預訂和長期訂單數量已經大幅下滑。當你與這些游客交談,他們會認為大堡礁已經死亡,如果不是的話,也是瀕臨死亡,不值得前來觀賞。而事實並非如此。”

“綠色環保運動在分化政府和促使政府采取更多行動方面產生了積極的效果,但它也帶來了消極影響,它確實損害了(澳洲)旅游業的名聲。”

國際社會也在關注好萊塢影星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為保護大堡礁而采取的支持行動。去年,這位主演《了不起的蓋茨比》的明星提出了他對大堡礁的擔憂,近日再次在社交媒體上聲援,並上傳了一個研究鏈接,該研究發現,在非漁保護區的珊瑚受到保護的程度比漁業區高出三倍。

瀏覽居外【名家專欄】欄目之澳大利亞,了解澳大利亞房產投資獨家專業解讀。

澳洲發布中文手冊 幫助中國人申請簽證

為幫助中國人申請澳大利亞簽證,澳大利亞政府發布了新的中文手冊。

據澳大利亞論壇網報道,移民和邊境保護部、澳大利亞貿易委員會(Austrade)和澳大利亞旅游局(Tourism Australia)聯合制作了一系列雙語手冊,提供了關於簽證安排的幫助信息。

第一份手冊重點介紹了在中國申請澳大利亞游客簽證的便利性,第二份手冊提供了關於澳大利亞游客簽證的實況。

信息指出,澳大利亞已經削減了文件要求,因此申請流程變得更加簡捷,申請人也無需參加面試。信息還指出,北京、上海和廣州都有澳大利亞簽證申請中心(AVAC),交通便捷而且辦公時間長,可接收簽證申請和解答疑問。

另外,申請簽證不一定要提供原來的文件。例如,如果您親自到AVAC提交申請,就不需要提供原來的護照。澳大利亞還在中國試行在線提交游客簽證申請。

對於游客,憑多次入境簽證可在1年內多次訪問澳大利亞,每次入境最長可逗留3個月。視乎個人情況,還可以申請延長逗留時間。

所有簽證申請都由移民和邊境保護部處理,建議申請人提供一個安全的電子郵箱地址,以便官員直接發送審批結果。

“游客在澳期間,受澳大利亞消費者保護法的保護,所有商家都被要求公平對待所有消費者。澳大利亞政府提供關於消費者權利的信息,以確保消費者在訪澳期間購買產品或服務時清楚了解自己的權利。”移民和邊境保護部的一位發言人稱。

發言人還補充說,在澳游客若覺得自己受到不公平對待,可向澳大利亞的消費者保護機構投訴。

澳洲發布中文手冊,幫助中國人申請簽證

澳大利亞護照海外附加費用通知

自2015年7月1日起,海外遞交護照申請將被收取附加費用(海外附加費用)。 所有成人護照申請附加費用為100澳幣,所有兒童護照申請附加費用為50澳幣。 此費用不適用於緊急護照申請。

瀏覽居外【名家專欄】欄目之澳大利亞,了解澳大利亞房產投資獨家專業解讀。

加拿大個人所得稅計算方法專業解析

從上大學開始,就一直自己報稅。有很多人會覺得加拿大的稅務系統很複雜,事實上,它的基礎架構是非常簡單的,複雜的地方在於計算每一項收入、損失和減免。但對大多數的大學生,或是一般初出社會的年輕人來說,並不需要牽涉到太複雜的部分。

簡單地來說,只要將你日常的收入支出分為三個部分,任何人都可以輕易地自己報稅。如果你有自己的生意,報稅的方式則比較複雜一點,視你的生意是屬於哪一種結構(Sole Proprietorship、Partnership、Corporation)。

今天我想講的是Personal Income Tax。這不是什麼很難的事,你只要會填一張表,會查一張表,你就會報稅了。

本國的稅分為兩種,一種是Federal Tax,一種是Provincial Tax,Municipal是無權收所得稅的。而在不同的省份,也會有不同的稅制。比方說Alberta是收Flat Tax,不論你收入多少,省稅就是10%。所以,不同省份必須要用不同的計算方式。

1.誰應該要繳稅?

誰該繳稅的問題,聽起來不是很複雜,但實際上卻有些複雜。加拿大的稅務系統和美國最大的不同,在於加拿大是基於Residency,而美國是基於Citizenship。根據Income Tax Act (ITA) 2(1)條款:

Any income tax shall be paid, as required by this Act on the taxable income foreach taxation year of every person resident in Canada at any time of the year.

Taxation Year對一般人來說,指的是每年的calendar year(12/31),但對公司行號來說,指的是fiscal year。

那麼,在這裡所指的“person resident”是什麼呢?它指的是三種taxable entities:

Individuals、 Corporations、Trusts。

(Sole Proprietorship和Partnership是比較特殊的存在,它們是直接計入個人收入之中,不用特別去報。)

所以,有哪些individuals算得上是Canadian Residents呢?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因為稅法裡並沒有直接定義Canadian Residents。相對的,它考慮的是Residential Ties

  1. Dwelling:是否在國內擁有居住的地方(僅用於出租的物業不算)?
  2. Spouse/Common Law Partners:法定伴侶是否在國內居住(separated不算)?
  3. Dependants:小孩是否在國內居住?

只要符合以上三個條件(Primary Residential Ties),即便是你離開了本國,也仍被視作Resident,有納稅義務。但如果你不符合這些條件,並不代表你不再是Resident,還要經過第二層的檢測,也就是Secondary Residential Ties:

  1. Personal property in Canada
  2. Social ties(eg. membership of clubs, recreation center…etc)
  3. Economic ties (employment by Canadian company, bank account, credit card…etc)
  4. Medical coverage
  5. Driver’s license
  6. Others

如果你暫時性地離開國內,到國外進修,或是到國外工作,而出現Temporary Absence的狀況。不管你離開多久,只要你仍和本國有Residential Ties,你仍舊是Canadian Resident。

當然,這是極俱爭議性的部份,所以國稅局會考慮另外三個因素:

  1. Intention
  2. Frequency of visit
  3. Residential ties outside of Canada

如果你認為你不再是Canadian Resident而停止繳稅,你最好先和你的會計師或律師商量,以免觸犯刑法。事實上,即便是Non-resident,只要他們是由任何管道從本國賺取收入(比如說:存款利息、股票紅利、房屋租金等),同樣需要繳稅。

另外Canadian Resident同樣有很多種,比方說Part-year Resident和Sojourners,這些人的全年收入並不是完全都要課稅的,但住在這裡上班上課的大家很明顯的都不用考慮這個問題。

2:什麼收入需要繳個人所得稅?

這個問題就相對簡單,基本上是EVERYTHING,而且本國的稅法,課的是World Wide Income。換言之,只要你是 Canadian Resident,就算你在火星上賺的錢,同樣也要課稅。這也是為什麼先前中國台灣和本國要簽訂租稅協定時,有很多兩地有資產的人特別緊張。

稅法上將收入分為最基本的五種:

  • Employmentincome;
  • Businessincome;
  • Propertyincome;
  • Incomesfromother sources;
  • Capital gains

一般的學生通常只會有Employment Income(打工收入和小費等)或Income from other sources(獎學金、CPP等)。對於成人來說,如果你有自己的生意,出租自己的房子,買賣基金股票的話,那麼通常五種收入你都會有份的。

3,要繳多少稅?

這裡就是我們要會填一張表和查一張表的地方,要填的表是計算Net Income for Tax Purposes,要查的表是Tax Rate Schedule。

第一張表:

加拿大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专业解析

(所有Income及Total皆不能小於$0)

第二張表:

加拿大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专业解析

(To my accountant friends:let me know if there’s any mistake)

在計算出你的Taxable Income後,只要對照第二張表,就可以知道你的稅率。當然,由於本國的所得稅法採用的是Progressive System,計算的方法有些特別。

你可以把你整年的Taxable Income想像成一塊大蛋糕,政府把這塊蛋糕切成不同小塊,然後每一塊拿走一點點。第一小塊稱為Base Amount,大約是$9,300左右是不抽稅的。然後第二小塊,也就是$9,300 ~ $35,716中這塊$26,416的部份,政府會抽走20.06%的稅,也就是$5,299.05。

由此類推下去,這$61,000中,有$12,457.70是被政府分走的,實際稅率便是20.42%。(見下圖)

加拿大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专业解析

在瞭解了如何申報之後,要注意的是如果申報遲了,沒有按時繳稅,或是刻意逃稅,會受到怎麼樣的懲罰。

 遲報:罰款為5%的未繳稅金,加上每月未繳罰金遞增的1%。若是在三年內重犯,則罰金加倍為10%未申報的收入。

逃稅:若是因為疏忽所造成,最低罰款為$100,最高為50%的漏報金額。若為刻意逃稅,罰款最低為$1,000,最高為100%。所有計劃或協助計劃的人,包括會計師,都將受到最低$1,000的罰款,最高為$100,000,同時所有不法所得將被追回。

若是納稅人對於國稅局的稅務裁定有意見,在申報後的一年內或是在收到Notice of Assessment的90天內,必須寄出Notice of Objection。

此文著於2010年,請特別注意時效性,稅法隨時可能會針對各種不同額度和項目有所調整,因此如有專業的稅務問題,請另行諮詢專業的會計師。

欢迎前往加拿大投资指南

中國香港第二富豪曾2年掙1000億港幣,退休安排李家誠接班

自從1999年李嘉誠被福布斯評為全球華人首富以來,連續15年蟬聯華人首富寶座。2011年,李嘉誠工夫茶傳奇故事入選國家孔子學院漢語外教文章。2014年《福布斯》雜誌公佈的全球富豪排名,李嘉誠的淨資產總值高達310億美元,蟬聯亞洲首富,全球排行第20位。2014年3月,李嘉誠將屈臣氏股份近25%作價440億港元賣給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在8個月中已套現超過710億港元。李家誠現年43歲,為政協北京市第十二屆委員,2005年任恒發副主席,亦是恒地副主席、美麗華酒店主席兼行政總裁、中華煤氣非執董。今年86歲的恒基地產主席李兆基宣佈退任恒基發展主席兼董事總經理,7月1日起交棒予小兒子李家誠。那麼,李嘉誠堪當大任嗎?

中國香港第二富豪曾2年掙1000億港幣,退休安排李嘉誠接班
中國香港第二富豪曾2年掙1000億港幣,退休安排李嘉誠接班

中國香港第二富曾2年掙1000億港幣

人稱中國香港第二富豪的李兆基退休了。港媒報導,中國香港恒地主席李兆基進一步做好退休部署,七月一日起退任主席兼董事總經理,只留任執行董事。中國香港第二富豪退休也引來網友關注,四叔李兆基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縱橫股市的故事,2007年的瘋牛,李兆基稱兩年半內賺1000億元,當時更不介意股東會上分享愛股名單,更指大跌市“個個跌到驚,無人買”時,就斥資20億入市。投資策略透明度之高,可供其他富豪借鑒。

恒地主席李兆基欲安排李嘉誠接班

據中國香港《大公報》報導,中國香港恒地主席李兆基進一步做好退休部署。恒發公佈,李兆基將於七月一日起退任主席兼董事總經理,只留任執行董事,而現任副主席李家誠將會調任成為公司主席兼董事總經理。公司另委任歐肇基為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同於七月一日起生效。

與此同時,恒地公佈,李兆基女婿李寧(執行董事)及獨立非執行董事歐肇基將於今日的股東周年大會後告退。公告指,李寧於恒發收購“千色Citistore”百貨公司業務時,獲委任為恒發之執行董事,冀投入更多時間營運“千色Citistore”業務。

恒發晚上宣佈,李兆基將退任恒發主席兼董事總經理、提名委員會主席及薪酬委員會成員,留任恒發執行董事。李家誠將調任恒發主席兼董事總經理,及提名委員會主席和薪酬委員會成員。李兆基與恒地現合共持有恒發69.41%股權。
李嘉誠堪當大任嗎?
徐子淇現年33歲,出生於中國香港,曾從事模特及電影演員工作。在2006年嫁與恒基二公子李家誠之前,曾傳與霍震霆之子霍啟山交往。自嫁入豪門後,她已漸淡出演藝圈。如今她與李家誠育有二子一女,家庭生活頗為令人羡慕。

李嘉誠在中國香港快人一步研製出塑膠花,填補了中國香港市場的空白。李嘉誠走物美價廉的銷售路線,大部分經銷商都非常爽快地按李嘉誠的報價簽訂供銷合約。有的為了買斷權益,主動提出預付50%訂金。李嘉誠掀起了中國香港消費新潮流,長江塑膠廠由默默無聞的小廠一下子蜚聲中國香港塑膠業界。李嘉誠把塑膠花作為重點產品。塑膠花為李嘉誠帶來數千萬港元的盈利,長江廠成為世界最大的塑膠花生產廠家。不久,他又積極開拓世界市場,並成為“塑膠花大王”。

1958年,李嘉誠在港島北角建起了第一幢工業大廈,興建一幢12層高廠廈,正式介入地產市場;1960年,又在柴灣興建了第二幢工業大廈,李嘉誠的事業迅速走向輝煌。

2014年8月2日,李嘉誠競價收購愛爾蘭Awas航空租賃公司旗下約100架飛機資產,合作夥伴遍及全球50個國家的近百家航空運營商。李嘉誠控股的和記黃埔公司以約8.5億歐元收購愛爾蘭移動通信服務商O2,重組了愛第二大移動通信運營商。

  

 

新加坡移民生活之飲食 新加坡人也愛吃辣

和所有華人一樣,「吃」是新加坡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新加坡也以「美食天堂」自居。新加坡和中國香港一樣,都是亞洲中西文化融合的典範,這一點在「吃」 方面體現得非常突出。在新加坡,你可以吃到世界各地的美食,不管你是從哪裡來的,在新加坡總是可以找到適合自己口味的食品。

新加坡移民生活之飲食 新加坡人也愛吃辣

當然,新加坡最有特色的還是當地人做的美食,包括中餐、印度餐和馬來餐。由於新加坡華人的祖先主要是由中國的福建(主要是閩南和潮汕地區)、廣東和海南等 地過來的,這裡的中餐也主要以這些地方的菜式為主,例如,海南雞飯、釀豆腐、炒粿條、肉骨茶、福建面等等。深受當地馬來人的影響,新加坡的中餐也融入了一 些馬來飲食的特色,如傾向於辛辣和使用咖喱,如咖喱雞和咖喱魚頭都是我的最愛。

新加坡人愛吃辣,很難想像他們的祖先都是從中國南方來的,因為印象中南方人很少吃辣的。 特別是在這麼一個熱帶國家,卻每每還要吃那麼辣,熱上加熱,有點不可思議。然而,新加坡人不管吃什麼,都要上一碟泡辣椒(干辣椒泡在醬油裡)來沾菜卻是事 實。我一個新加坡客戶在中國出差長期工作,上餐館吃飯,就向服務員要泡辣椒,人家不知道怎麼做,他就自己跑廚房去弄,非得要這個才下飯。我特意針對這個詢 問過一些新加坡朋友,得到各種答案。總的來說有兩種說法,一是說受馬來人和印度人的影響,他們的食品都是以辛辣為主的;二是說有利於健康,因為辣椒會燃燒 掉多餘的脂肪。

除了地道的新加坡式中餐以外,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大陸的移民的湧入,我們現在也可以在新加坡吃到中國各地的食物,如四川火鍋、北方餃子、上海菜等等,不過這些都不是很大眾化,需要到特定的餐館裡才吃得到。

如果你是美食家,那麼必然不能錯過在新加坡品嚐印度菜和馬來菜的機會。雖然它們一般上看起來怪怪的,但仍有其獨特的滋味值得你試試。例如馬來人做的沙爹(類似烤羊肉串,刷上咖喱醬)和馬來炒飯,印度人的煎餅和羊肉湯都是我相當喜歡的。

新加坡人一般吃飯的地方叫熟食中心(Food Court),分佈在各住宅區、商業中心、地鐵站和大的商場裡。每個熟食中心都有很多攤位,分別賣不同的食品,同時提供公共的桌椅供吃飯用,這有點像國內 大公司或學校的食堂。基本上所有的熟食中心的攤位都大同小異,如中餐雜菜飯、面條、釀豆腐、雞飯、馬來飯、印度飯等等。特別是,每個熟食中心必然有一個賣 飲料的。由於天氣熱,每個吃飯基本都會點一杯飲料。在熟食中心吃飯還是比較經濟的,每餐大概3到5新幣。

澳大利亞和中國自貿協定6月15日正式簽約

澳大利亞貿易部部長羅柏(Andrew Robb)及中國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將於6月15日在堪培拉正式簽署應當會為澳洲服務業及農業帶來大量貿易機遇的自貿協定。隨後,協議將被遞交給國會,引發條約事務聯合常務委員會的國會審查,包括供公眾檢閱。

澳大利亞和中國自貿協定6月15日正式簽約

反對黨貿易事務發言人黃英賢(Penny Wong)5月底批評羅柏隱瞞協議內容來避免審查。聯邦政府予以否認,聲稱細節會讓國會知道,中英文譯本的校正造成了延誤。

瀏覽居外【名家專欄】欄目之澳大利亞,了解澳大利亞房產投資獨家專業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