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因為同美國大使的一場論戰,倫敦前市長利文斯通被媒體稱為“毒舌市長”。
那一年2月,利文斯通頂着巨大的壓力在倫敦市中心實施交通“擁堵費”政策,美國駐英大使館對此卻不予理睬,拖欠擁堵費約150萬英鎊。利文斯通忍無可忍開炮痛罵,他在接受廣播節目訪問時說:“如果問我要怎麼處理,我會把大使館的車子全部扣留,再把它們撞爛,但這對我來說並不合法。”
按照當時的規定,周一到周五早7點到晚6點半之間,駕車進入倫敦中心區的司機每天必須繳納5英鎊擁堵費。徵收對象為普通轎車,而出租車、警車、消防車、急救車等則免徵此費用,違者罰款。政策實施之初,收取費用的範圍限於市中心,涵蓋金融區、觀光客採購熱門地點牛津街、大英博物館等偏東部區域,之後收費範圍多次擴大,收費也在十多年後翻倍。
倫敦收取“擁堵費”實屬無奈。倫敦是世界上最早跑汽車的城市之一,一百多年來車越來越多,道路越來越堵,公交失序,人們轉用私家車,擁堵更為加重,導致交通幾乎癱瘓。
對徵收“擁堵費”,最大的反對有兩方面,一是那些被收費“大戶”,二是懷疑此舉的效果。尤其讓人難以接受的是,治理擁堵是市政當局的責任,向車輛收取費用從任何一個角度看,都像是民眾承受犧牲、政府獲取紅利的功利性做法。
利文斯通是個有膽的人,他的好朋友、倫敦帝國學院土木和環境工程教授、倫敦交通管理委員會委員斯蒂芬?格萊斯特也極力鼓動他收費。 斯蒂芬說:“城市已經無法正常運轉。收取擁堵費是無奈的,也是明智的。幹起來,明年看效果。”
第二年,根據倫敦官方發布的數據,收取擁堵費的效果如下:
一、40多萬倫敦人放棄每天出行時所偏愛的私家轎車,改乘公共交通工具。
二、倫敦地區每天早上的交通高峰時,乘坐公共汽車去倫敦市中心的人數激增了47%, 每天達到10.3萬人。
三、由於乘車一族捨棄了他們的坐駕,倫敦地區的自行車、摩托車和電動腳踏車的數量增長了1/5。
四、倫敦主幹道上的車流速度已經從每小時2.9英里提升到7.4英里。
為倫敦設計這套收費辦法的交通專家德里克?特納當時對利文斯通說:“收取費用關鍵在於找到有政治勇氣的人。” 到2014年,針對收費的效果,特納說,除了使更多的人轉向公共交通以外,收取交通擁堵費還為城市帶來收入,以投資於公共交通,從而使治理擁堵進入良性循環。
對利文斯通最支持的,還有那些環保主義者。他們認為這項舉措開始看起來好像要讓人作出很大犧牲。但後來人們看到的是一些真正的實惠,如空氣質量的改善,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
收費的方法在2003年還存在技術問題,怎樣才能更精準、便捷地進行收費,專家提出了採用非6.5千兆赫、與車內轉發器和智能卡相連的微波通信,還建議採用全球定位系統(GPS)追蹤汽車:但有人提出這可能導致受控於美國軍方;還有人建議利用當時的第三代移動電話網絡向駕車人收費。如今,隨着通信技術的發展,這都已經不是問題了。
但是問題似乎也不像利文斯通當時豪言壯語所說的那樣都被解決了。這幾年去過倫敦的人會說,擁堵的問題依然存在。在英國諸多大城市裡,倫敦經常以一年堵車平均60多小時高居榜首。
不過,經歷過這十多年治堵的人,大多認為收取“擁堵費”的效果不能否定。倫敦繼續堵,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即便收費,車輛依然超過交通負荷,另外重要一點就是倫敦市政管理的效能有很多要檢討之處,比如在收取擁堵費的配套措施上,英國政府提倡推廣新能源汽車、公共交通和綠色交通,但實施進展不甚理想。更要緊的是,收費仍是治堵導向,疏導才是長遠之策。無奈倫敦作為一個歷史古城,當前營收財政捉襟見肘,城市升級轉型很難推進。
(據英國倫敦華人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