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美國時,有人覺得驚喜,有人覺得不習慣,有人覺得很無聊。語言不通、習俗不同、觀念炯異,老人與晚輩能否和睦相處,共享天倫之樂?
“好山好水好寂寞“,似乎成了中國人眼中普遍的美國印象。老人在美國生活,不像在中國那樣可以到樓下及公園跳廣場舞,或在家中搓麻到深夜。
絕大多數探親老人都是與子女同住,操持家務、帶帶小孩,子女有時間才帶出去旅行。如果自己不會尋找樂趣的話,生活的確會很無聊。
來自上海的戴有宏在美國探親好幾回了,都是與兒子一家同住。他探親的生活多姿多彩,經常坐公交車或騎自行車到處逛,走遍大街小巷,去了很多景點,每天都寫博文。探親不到半年時間,就寫了博文273篇。
從他的博文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善於觀察生活,喜歡與人交流,熱愛多元文化的人。觀光、寫博文、參加各種活動、結識新朋友……戴有宏的探親生活十分充實有趣。
三代同堂享天倫之樂
汪希德夫婦和兒子一家同住了20年,相處十分融洽。汪希德認為,老人和子女同住,可以排遣內心的孤獨感,享天倫之樂;萬一出現身體不適等緊急情況,也有人照顧。
兒媳蘇秀玲對與老人同住也表示很滿意。她坦言老人幫了很多忙,教兩個孩子學中文,做了不少家務。像蘇秀玲一家三代同堂和睦相處的生活對老人們來說是最理想的,但這樣的家庭並不多見。
退休之後才移民的老人覺得,生活在異國他鄉,不會開車又不懂英文,能和子女一起生活最好。不然,在陌生的國度,語言、生活習俗和文化上的差異令他們寸步難行。他們認為,如果來到美國也要與子女分開住,還不如呆在中國好。
一碗湯的距離最美。在美國呆久了的人,會改變中國幾代同堂的舊觀念。探親老人來美國只是暫時住一段時間,與子女同住問題不大。移民後的老人如果想長期居住在美國,一般會想辦法與子女分開住。
由於不懂英語,不會開車,中國城則成為老人們的最佳居住地之一。和子女住得近,經常能見面,也是不錯的選擇。敏華(化名)認為,和自己的父母十幾年沒有同住了,生活習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硬要一起生活實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更何況是來自不同地方的公婆。
敏華的母親說,剛到美國時,女兒對她很好,時間久了,說話就不客氣了,嫌她髒,嫌她做飯難吃,總是挑她的毛病,哪個老人家一點毛病都沒有?
華洋觀念炯異
馬老太太的女兒嫁了個洋女婿。她抱怨說,美國的做法很不相同,自己認為是對的,在美國人眼裡可能完全是錯的。
她給孫子穿的衣服總是比大人的多,她認為小孩怕冷,萬一凍著了會生病。女婿在家一年四季穿短袖,馬老太太要穿兩件衣服,她讓孫子穿得比她還多,夏天不准開冷氣,怕孩子受凍。
洋女婿認為這樣做會把孩子捂壞,一回到家就給孩子脫衣服。有一次,孩子發熱了,老人認為這是受涼了,還要給孩子加衣服。洋女婿認為,發熱了要脫衣服,身體才能降溫。
馬老太認為,孩子應該睡硬床墊,有利骨骼生長,洋女婿認為,孩子的身子骨軟,睡硬床墊簡直就是折磨。雙方都是愛孩子的,可照顧孩子的方式大相逕庭。
老年公寓生活安逸節目多
王老太住在碧近山一帶老年公寓,她對那裡的生活非常滿意。她說,每個星期都有醫護人員上門檢查老人的健康狀況,社區安排定期的健身活動,老人們也自發安排唱歌。
向華老先生住在中國城老年公寓。他說:
和子女同住是希望能幫助子女操持家務和照顧下一代,自己有個緊急情況也有人照顧。如果幫不上子女的忙了,不如分開住,不想給子女增添麻煩。分開住也自在,起碼做起飯來不必考慮那麼多人的口味,做事情也不用考慮晚輩的時間表。身體出現不適時,可以打911。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政府部門會派工作人員上門照顧起居。
挑選合適的養老院很重要
華人老人由於長年的飲食生活習慣,更希望居住在華人養老院,而西雅圖地區的華人養老院極少。李越夫婦在貝爾維尤市開辦了一所家庭養老院,受照顧的老人多數是華人。
他們可以在那裡吃中餐,看中文電視,用漢語交流,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一致,溝通起來較方便。如果子女離得遠,老人想見他們一面還真不容易。
有些老人甚至幾年都沒見過自己的孩子了。養老院的生活幾乎就成了他們的全部。選一家比較舒適的老人院,對這些老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
李越認為,老人們如果受到很好的照顧,可以多活很多年。他對挑選老人院有個建議:不要光看外觀,還要打聽工作人員是否負責。家庭型老人院一般是企業主親自照顧,利益與病人緊密相關。
老人走了,他們的收入就會下降,還要重新找新的客源。鑑於此,企業主也會悉心照顧好老人的。而大型老人院的工作人員是拿時薪的,收入與病人無關。
華人子女要比當地人孝順
李越表示,華人子女看望老人要比美國人來得頻繁。華人老人臨終前還能見到親人,很多當地老人卻是在自己的房間悄悄地死去。老人得了重病,美國醫生會對他們搶救後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如果生活質量太差,醫生會問家屬還有沒必要搶救。
影響子女施救決心的因素有多方面:當地人比較看重生活質量,認為生活質量太差,活著也是一種痛苦;醫療費用太高昂,卻又得不到政府補貼;老人生前買了高額人壽保險,死後子女可得到一大筆保險。
符合上述情況的,美國人的親屬多數會說不搶救了。而華人的子女則偏向於全力搶救。他們想盡自己的能力表達孝心,希望自己的人生不後悔。老一代華人多數是窮人,治病有政府補貼,醫療費用不會成為親屬的負擔。
來源:這才是美國
作者:張馨月
責任編輯:Shelly 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