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移民:努力走出華裔社群的小圈子

如果妳成年後才選擇海外移民,要想融入主流社群並和他們打成壹片是十分困難的。掌握英語只是最起碼的條件,要想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必須了解彼此之間不同的文化和歷史背景,體會有差異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及辦事原則,否則會感到格格不入,永遠改不了自己“異鄉人”的身分。

seopic-686.jpg
seopic-686.jpg

加拿大和美國以前都屬於大英帝國的殖民地,有著相同的文化背景,相同的語言和生活習慣。他們喜歡球類運動:對籃球、壘球、冰上曲棍球、美式足球等等都感興趣。球迷們在球賽賽季壹開始便會廢寢忘餐,走到球場觀看賽事,或在酒吧壹邊喝啤酒壹邊盯著電視直播。談球是茶余飯後的熱門話題,不愛好這個便難以插嘴,唯有自動離場。有人說懂得欣賞冰球(冰上曲棍球),妳已成為半個加拿大人!

和主流社群交往不妨嘗試接納他們的飲食習慣,有助於減少彼此之間的距離。有些人到了國外幾十年仍不習慣喝咖啡,只有喝茶才感到舒暢。這樣是會難倒老外的,因為中國茶在加拿大並不普遍,很多咖啡連鎖店都不供應。老外也喜歡以酒奉客,尤其那些講究生活情趣的人,在餐前、用餐時及餐後都備有不同種類的酒和妳壹起品嘗。

seopic-686.jpg
seopic-686.jpg

許多不適應北美生活方式的老華僑來了加拿大已超過半個世紀,仍不習慣早餐喝凍飲和午餐吃三明治,認為只有粥、粉、飯、面,熱騰騰的東西才可果腹。其實在我們認識的人當中,還有很多仍然不接受西方的飲食方式,所以華人超市愈來愈多,也不愁沒有生意做。

華由於語言隔閡很少有人從政。近年雖略有改善,但參與的比率仍遠遠落後於主流及南亞裔的社群。華人也保持十分低調,在主流的報章上很少發言。如果不為自身的權益爭取,我們將永遠不會受到重視。

seopic-686.jpg
seopic-686.jpg

壹直生活在唐人街的華人,和華裔社群以外的世界很少接觸,兩者之間存在極大的隔膜。唐人街猶如中國的壹片土地,只不過被移植到加拿大那邊去,華人在那裏重復以往的生活方式,長時間後幾乎忘記了身在異鄉。他們在唐人街的中餐館幹活,或在壹些華人商店出賣勞力。每日接觸的人都是熟悉的同胞,交談使用的都是中文,完全沒有機會學習英文。這種情形近年來略有改善,因為新壹代的中國移民都不願意屈居於唐人街,千方百計要離開這個小圈子另覓天地。唐人街由於後繼無人會變得逐漸式微。

入鄉隨俗是融入國外生活的唯壹捷徑,也會增加妳對加拿大的歸屬感。

華裔老人在美國的晚年生活是什麼樣的? | 美國

初到美國時,有人覺得驚喜,有人覺得不習慣,有人覺得很無聊。語言不通、習俗不同、觀念炯異,老人與晚輩能否和睦相處,共享天倫之樂?

“好山好水好寂寞“,似乎成了中國人眼中普遍的美國印象。老人在美國生活,不像在中國那樣可以到樓下及公園跳廣場舞,或在家中搓麻到深夜。

絕大多數探親老人都是與子女同住,操持家務、帶帶小孩,子女有時間才帶出去旅行。如果自己不會尋找樂趣的話,生活的確會很無聊。

來自上海的戴有宏在美國探親好幾回了,都是與兒子一家同住。他探親的生活多姿多彩,經常坐公交車或騎自行車到處逛,走遍大街小巷,去了很多景點,每天都寫博文。探親不到半年時間,就寫了博文273篇。

從他的博文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善於觀察生活,喜歡與人交流,熱愛多元文化的人。觀光、寫博文、參加各種活動、結識新朋友……戴有宏的探親生活十分充實有趣。

三代同堂享天倫之樂

汪希德夫婦和兒子一家同住了20年,相處十分融洽。汪希德認為,老人和子女同住,可以排遣內心的孤獨感,享天倫之樂;萬一出現身體不適等緊急情況,也有人照顧。

兒媳蘇秀玲對與老人同住也表示很滿意。她坦言老人幫了很多忙,教兩個孩子學中文,做了不少家務。像蘇秀玲一家三代同堂和睦相處的生活對老人們來說是最理想的,但這樣的家庭並不多見。

退休之後才移民的老人覺得,生活在異國他鄉,不會開車又不懂英文,能和子女一起生活最好。不然,在陌生的國度,語言、生活習俗和文化上的差異令他們寸步難行。他們認為,如果來到美國也要與子女分開住,還不如呆在中國好。

一碗湯的距離最美。在美國呆久了的人,會改變中國幾代同堂的舊觀念。探親老人來美國只是暫時住一段時間,與子女同住問題不大。移民後的老人如果想長期居住在美國,一般會想辦法與子女分開住。

由於不懂英語,不會開車,中國城則成為老人們的最佳居住地之一。和子女住得近,經常能見面,也是不錯的選擇。敏華(化名)認為,和自己的父母十幾年沒有同住了,生活習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硬要一起生活實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更何況是來自不同地方的公婆。 

敏華的母親說,剛到美國時,女兒對她很好,時間久了,說話就不客氣了,嫌她髒,嫌她做飯難吃,總是挑她的毛病,哪個老人家一點毛病都沒有?

華洋觀念炯異

馬老太太的女兒嫁了個洋女婿。她抱怨說,美國的做法很不相同,自己認為是對的,在美國人眼裡可能完全是錯的。

她給孫子穿的衣服總是比大人的多,她認為小孩怕冷,萬一凍著了會生病。女婿在家一年四季穿短袖,馬老太太要穿兩件衣服,她讓孫子穿得比她還多,夏天不准開冷氣,怕孩子受凍。

洋女婿認為這樣做會把孩子捂壞,一回到家就給孩子脫衣服。有一次,孩子發熱了,老人認為這是受涼了,還要給孩子加衣服。洋女婿認為,發熱了要脫衣服,身體才能降溫。

馬老太認為,孩子應該睡硬床墊,有利骨骼生長,洋女婿認為,孩子的身子骨軟,睡硬床墊簡直就是折磨。雙方都是愛孩子的,可照顧孩子的方式大相逕庭。

老年公寓生活安逸節目多

王老太住在碧近山一帶老年公寓,她對那裡的生活非常滿意。她說,每個星期都有醫護人員上門檢查老人的健康狀況,社區安排定期的健身活動,老人們也自發安排唱歌。

向華老先生住在中國城老年公寓。他說:

和子女同住是希望能幫助子女操持家務和照顧下一代,自己有個緊急情況也有人照顧。如果幫不上子女的忙了,不如分開住,不想給子女增添麻煩。分開住也自在,起碼做起飯來不必考慮那麼多人的口味,做事情也不用考慮晚輩的時間表。身體出現不適時,可以打911。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政府部門會派工作人員上門照顧起居。

挑選合適的養老院很重要

華人老人由於長年的飲食生活習慣,更希望居住在華人養老院,而西雅圖地區的華人養老院極少。李越夫婦在貝爾維尤市開辦了一所家庭養老院,受照顧的老人多數是華人。

他們可以在那裡吃中餐,看中文電視,用漢語交流,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一致,溝通起來較方便。如果子女離得遠,老人想見他們一面還真不容易。

有些老人甚至幾年都沒見過自己的孩子了。養老院的生活幾乎就成了他們的全部。選一家比較舒適的老人院,對這些老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

李越認為,老人們如果受到很好的照顧,可以多活很多年。他對挑選老人院有個建議:不要光看外觀,還要打聽工作人員是否負責。家庭型老人院一般是企業主親自照顧,利益與病人緊密相關。

老人走了,他們的收入就會下降,還要重新找新的客源。鑑於此,企業主也會悉心照顧好老人的。而大型老人院的工作人員是拿時薪的,收入與病人無關。

華人子女要比當地人孝順

李越表示,華人子女看望老人要比美國人來得頻繁。華人老人臨終前還能見到親人,很多當地老人卻是在自己的房間悄悄地死去。老人得了重病,美國醫生會對他們搶救後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如果生活質量太差,醫生會問家屬還有沒必要搶救。

影響子女施救決心的因素有多方面:當地人比較看重生活質量,認為生活質量太差,活著也是一種痛苦;醫療費用太高昂,卻又得不到政府補貼;老人生前買了高額人壽保險,死後子女可得到一大筆保險。

符合上述情況的,美國人的親屬多數會說不搶救了。而華人的子女則偏向於全力搶救。他們想盡自己的能力表達孝心,希望自己的人生不後悔。老一代華人多數是窮人,治病有政府補貼,醫療費用不會成為親屬的負擔。

來源:這才是美國

作者:張馨月

責任編輯:Shelly Du

 

不分地域 熱心公益 全球華人慈善活動飛速增長 | 美國

700x190

導言:近幾年,由華人尤其是美籍華裔所發起的慈善公益活動在全世界各地迅速增長。由洛杉磯亞美公義促進中心、加大洛杉磯分校(UCLA)羅斯金公共事務學院、加大爾灣分校梁式中美研究院共同發起“全球華人慈善行動”(簡稱GCPI),項目的目標是透過全球性慈善視角,建立社會意識、培養捐贈環境,以推動慈善捐贈行為,創建有效機構,扶持慈善行業,最終改善人民生活

在2017年9月6日,“全球華人慈善行動” 隆重成立以創新型方式連接中國及美籍華裔慈善家的動態平台,於洛杉磯舉行的全天會議中,200多位與會嘉賓有幸與其他慈善家會面並建立寶貴的長久關系。居外榮幸邀請到洛杉磯資深房地產經紀兼教育工作者Susan Friedman參與並為居外用戶現場直擊這次盛事。

9月6日“全球華人慈善行動”論壇上的華裔慈善家座談(左起:郭志明、梁仕源與妻子梁秀蓮、王範文華和先生王文祥)
9月6日“全球華人慈善行動”論壇上的華裔慈善家座談(左起:郭志明、梁仕源與妻子梁秀蓮、王範文華和先生王文祥)

9月6日,我有幸參加了第一屆全球華人慈善事業大會(Global Chinese Philanthropy Rising Conference)。會議探索了我們可以合作的方式。房地產開發商梁仕源(John Long)是大會創始人之一。創始合伙人已經在一起工作了兩年多,他們的目標是建立中美兩國的積極關系。

Sue Van作為創始人發言。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帶動了慈善事業的發展。參與是公民參與和聯盟建設權利的關鍵。盡管中國人可能很難將自己認定為亞裔美國人,但是在美國,隨著生活的改善,將自己視為這個更大的社區的一員將會是有益的。嘗試與其他亞洲人交往,我們可以作為一個更大的社區,變得更加的強大。公民參與很重要。

洛杉磯亞裔公義促進中心主席兼執行理事郭志明(Stewart Kwoh)指出,66%的捐贈者受過高等教育。有意思的是,所有城市中,中國香港捐贈者最喜歡捐贈給大學。

會議包括許多有趣的小組,創始人梁仕源和梁秀蓮(Marilyn Long )夫婦以及華裔企業家王文祥(Walter Wang)和王範文華(Shirley)均作為小組成員參與其中。王範文華談到教育的重要性,她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基金會的負責人,該基金會參與到了本次研究和網站建設。梁秀蓮指出,每個人都渴望美麗,她專注於將藝術帶到更大的社區。許多小組成員都是移民,因此代表了參與重大慈善事業的第一代人。他們從自己開始,以身作則傳播新的贈予傳統。這種信念是由他們的孩子傳承,下一代是至關重要的。百人會(Committee of 100)[1] 的成立讓世界聽到華裔美國人的聲音。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國際研究所的克裡斯·埃裡克森(Chris Erickson)談到了研究企業家和慈善家的研究。卡婭·蒙特薩格魯(Kaya Mentesaglu)則介紹了新的網站:全球華人慈善行動積累了大量的數據,包括熱點和活動聚集的城市地區,作為面向其他美國華裔人群體推廣活動的一部分。《洛杉磯時報》也刊登了一篇文章,題為“Chinese Americans’ giving jumps(華裔美國人的躍起)”,如果你想要更多關於這項重要研究和倡議的信息,這將是有趣的。本次會議後,將陸續在中國香港、北京和紐約舉行合作會議。

休會期間,亞裔美國人促進正義協會召開新聞發布會,回應政府對“童年入境暫緩遣返計劃” (DACA)[2]的立場。政客希爾達·索利斯(Hilda Solis)表示,我們需要積極行動起來,洛杉磯縣可以為陷入困境的DACA年輕人提供法律援助;新申請將不會被處理,但如果您現在有一個有效的DACA工作許可證,那麼在到期日之前申請就行。所有人都在傳遞一個信息:我們需要說出來,拒絕不公正,和所有的社區共同站起來。可以選擇開展企業創業。加利福尼亞州是這一努力的領導者,不讓夢想延後。

注解:

[1] 美國華裔非盈利組織“百人會”(Committee of 100)是美國最有影響力的華人組織之一,以華裔精英為主。1990年成立於紐約,常設機構亦設於紐約,發起人有建築師貝聿銘、企業家楊雪蘭和音樂家馬友友等。百人會成員均受到美國總統重視,其中包括數名華裔高官等在美國社會中有影響力與相當知名度的華人、兩岸三地政要名人。

[2] 童年入境者暫緩遣返手續(Deferred Action for Childhood Arrivals,簡稱DACA)是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在2012年6月推出的一項政策,容許若干在入境美國時尚未滿16歲的非法移民申請可續期的兩年暫緩遣返,並容許他們申請工作許可。2017年9月5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廢除DACA計劃,約80萬“追夢人”將受影響。

 

洛杉磯達人Susan Friedman專欄全集

Juwaicolumnist

如需咨詢或有疑問,歡迎隨時發郵件至:editorial@juwai.com,我們會盡快為您解答!

本文系居外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華裔移民$110萬壕拍六臥豪宅 墨爾本郊區火了!| 澳洲

在過去兩年時間裏,維州Knox的房產市場已經催生了數以百計的百萬富翁,這些人原先都是當地的屋主,來自國內外的買家洪水壹般湧進當地,導致房價壹路高歌猛漲,因此許多房主搖身成為了百萬富翁。

>>>澳洲置業百科澳洲購房流程 | 澳洲房貸申請 | 澳洲房產稅費

華裔移民$110萬壕拍六臥豪宅 墨爾本郊區火了!| 澳洲

據Realestate網站報道,據CoreLogic網站報道,從2015年至現在,當地超過260棟房子的售價都超過了100萬澳元。

在Wantirna、Wantirna South、Rowville和Lysterfield等地區,空間充足、地理位置便利的房子誘惑著來自國內外的買家,有人甚至願意支付七位數的房價。而且青睞當地的大多是家庭,投資者占少數。

Harcourts Wantirna公司的房產經紀Emilie Jordanou表示,在近幾年時間裏,Knox地區的房價飛速上漲,以前的房價最多為80萬-90萬澳元之間,如今則遠遠超過了100萬澳元。

華裔移民$110萬壕拍六臥豪宅 墨爾本郊區火了!| 澳洲

Wantirna South

當地的房價大部分都在100萬澳元以上,自從2015年至現在,已經賣出了124棟百萬豪宅。同期相比,Rowville和Lysterfield只有48個百萬豪宅的交易量。

Rowville和Lysterfield

今年,Wantirna South地區的房價銷量領跑整個墨爾本,截止3月28日已經賣出了15棟百萬豪宅,而同期相比Wantirna賣出了8棟。

Jordanou提出,在Wantirna地區Amersham Drive 108號有壹棟占地1080平方米的6臥豪宅,這裏自25年前建成後壹直都是這個樣子,從沒有翻修過,壹位來自Williams Landing的買家因此果斷拍下,之後如果房屋進行了翻修,潛在價值絕對加倍增長。

其實很多當地的房子成交價都沒有達到七位數,每兩個賣出的房子就有壹棟的價格低於84.8萬澳元,在Wantirna地區,每兩個賣出的房子中有壹棟的價格低於79.8萬澳元。

很多買家都是被這裏的基礎設施吸引過來的,這裏有師資力量上乘的學校,還有購物商場和許多公共設施

最近,位於Wantirna Barmah Drive 31號的房子以110萬澳元的價格成功售出,當時有5個買家競價,最終被壹位來自中國的移民拍到手。這棟兩層的房子有6個臥室和壹個遊泳池,起拍價為106萬澳元,前屋主並沒有進行翻修。

(據今日悉尼)

華裔開發商拆掉千萬房產 單賣地塊價翻倍 | 澳洲

墨爾本華裔開發商花費960萬澳元買下豪宅,拆掉房屋後將空地掛牌出售,報價竟然翻倍達到1,750萬澳元。

據Domain報道,2015年5月,墨爾本華裔開發商何鴻(Hong He ,音譯)及何宇翰(Yuhan He,音譯)斥資960萬澳元買下尤基(Kew)愛德華街(Edward Street)9-11號豪宅。本周早些時候,兩人將拆掉豪宅建築後的2,700平米空地掛牌出售,報價高達1,750萬澳元,幾近翻倍。

>>>澳洲置業百科澳洲購房流程 | 澳洲房貸申請 | 澳洲房產稅費

華裔開發商拆掉千萬房產 單賣地塊價翻倍 | 澳洲

點擊查看澳洲更多精品房源

據悉,這棟建於聯邦時期的豪宅原歸墨爾本霍桑足球俱樂部(Hawthorn Football Club)主席安德魯·紐博爾德(Andrew Newbold)所有。何鴻及何宇翰購置豪宅時,維州政府剛剛發布墨爾本最新規劃藍圖,取消地塊建房套數上限,引入綠化空間最低限制規定。根據相關規劃,愛德華街9-11號地塊可申請開發高層房產項目。

此前,由於維州前任規劃廳長馬修·蓋伊(Matthew Guy)嚴格規定,愛德華街所在區域屬於房產開發凍結區域。當地布倫達拉市議會(City of Boroondara)同樣反對大肆房產開發,在區域規劃調整後發起抗議活動,可惜未能取得成功。

昨日,自由黨議員蒂姆·史密斯(Tim Smith)獲知愛德華街9-11號地塊報價1,750萬澳元出售消息後,表示拆掉歷史建築的行為相當可惡,高價出售空地更不光彩。這起事件顯示現任規劃廳長理查德·韋恩(Richard Wynne)及工黨政府根本不關系墨爾本的歷史遺產。

(據澳洲新快網)

加拿大 | 地產風光 仍有經紀白忙:華裔經紀哭窮

今年大多倫多地產市場一遍好景﹐地產熱銷,成交屋價兩旺,不禁叫人再次羨慕地產經紀收入。不過,有從業員表示,地產行內競爭劇烈﹐經紀實不易做﹐恐怕全年難免有一些同行大致上白忙。

今年內曾經賣屋的業主也許會對這個說法大感意外,因為他們放盤不需多久便能找到買家,支付的佣金卻數以萬計﹐反映出地產經紀收入應會不俗。

加拿大 | 地產風光 仍有經紀白忙:華裔經紀哭窮
有房產經紀表示,地產行內競爭劇烈,經紀實不易做﹐恐怕全年難免有一些同行大致上白忙

點擊查看加拿大更多精品房源

這樣的印象並非沒有根據。多倫多地產商會(Toronto Real Estate Board)資料顯示,本年至今平均放盤日數隻需17天,以均價5%計算﹐賣家支付佣金約36,500元。換句話說,地產經紀只要有樓盤在手,剔除前期工作不計﹐一般只打理為期2個半星期的放盤,便可望收取一半的佣金,亦即超過18,250元﹐平均每天逾1,000元落袋。

不過,這些只是表面數字﹐並非真正反映出地產行內的一般情況。有華裔業內人士解釋﹐今年總成交量估計應會超過11萬宗,但大多倫多地區卻有約46,500名經紀,人均的生意額只是約2.5宗﹐根本是僧多粥少。

上月份大多倫多地區住宅均價已升至超過77.6萬元﹐但全年至今來說﹐平均屋價則只是約73萬。這名地產經紀指出﹐以全年均價計算,成交總額大約800億元,佣金一般是3.5%﹐合共估計約28億,所以地產經紀本年至今的人均佣金只有稍逾6萬元﹐扣除開支﹐淨收入也就只有2至3萬。

根據這名地產經紀﹐除了人均收入不高之外﹐行內另一個大問題是收入參差﹐8成的佣金總額歸20%的經紀所有。他指出,大約有1萬多名的經紀賺取共逾25億元的佣金,平均收入約25萬,但在開支及皮費七除八扣之後,年尾計數,真正可以拿回家的也並不多。

這些開支包括公司分帳﹑廣告費﹑牌照費﹑保險費﹑品牌費﹑車輛交通費﹑禮品招待費﹑市場營銷及辦公費﹑回扣及所得稅。

他說﹕」到年末正真落到自己口袋裡的﹐也就只剩下可鄰巴巴的養家煳口的錢了﹗」

他在談及目前行內的情況時說,市道愈火爆,競爭愈激烈﹐一些地產經紀會入不敷支,面對淘汰的危險。

相關資訊:加拿大 | 明年加元兌美元要大跌 專家預測低至65美分!

(據加拿大家園

加拿大 | 華裔夫婦買不起房改住後巷屋 多城市效仿

由於溫哥華房價太高,許多年青人買不起房。近日一對華裔夫婦放棄了買房的念頭,把目標轉向了後巷屋(laneway home)。現在越來越多城市效仿溫哥華市允許的建後巷屋政策。

38歲的陳文森(Vincent Chan,音譯)與32歲的李潔敏(Jasmine Lee,音譯)育有一個2歲大的女兒。原本這一家三口想要買一套鎮屋居住,但由於房價太高,尤其是公寓和獨立屋特別熱銷,他們遲遲找不到大小和價格都合適的房子。

點擊查看加拿大更多精品房源

後來陳文森就想到了可以在父母位於East Vancouver的獨立屋物業上建一個後巷屋,經過商議之後,他的父母也很開心,於是這種三代人「一起住」的生活就開始了。

溫哥華的房價從市中心一直火熱到城郊地區,平均一套獨立房價格在150萬到200萬之間,而建造一棟後巷屋的花費大約只要35萬元。在溫哥華,大部分獨立屋都坐落在有後巷的街道上,因此有足夠的空間在後院建一間小的房子,但市府規定,這種後巷屋不能出售。

陳文森的父母在Commercial Street附近有一棟獨立屋,地點靠近商場和捷運站,可以說地理位置非常好。而通常後巷屋的大小取決於這套獨立屋的大小。根據陳文森一家的情況,市政府同意他們建一棟940平方呎大的後巷屋,這種面積的後巷屋在溫哥華算是比較大的。

一年之後,兩夫婦的後巷屋建好了,他們也搬進了家,而且屋子還能通向父母家的後院。李潔敏說,這麼大的戶外場地是公寓或鎮屋都沒有的。

溫哥華自2010年起開始允許建這種後巷屋,那一年共批建了192個項目工程。現在已經城市裡已經有2000多個這樣的後巷屋建成。剛剛開始實行這項政策時,市政府收到了許多投訴,有鄰居抱怨,一些建造得比較高層的後巷屋超過了後院圍欄的高度,影響了周圍鄰居的隱私。後來政府做了些修改,鼓勵人們可在一層建造大一些的面積,這樣讓人們儘量少建一層半式的後巷屋,以免影響鄰居,現在這類投訴已經寥寥無幾。

周圍一些其他城市,例如Lower Mainland、Surrey等也都跟隨溫哥華市的腳步,允許建立這類後巷屋。New Westminster也正在考慮通過這個項目。

相關資訊:加拿大 | 卑詩PTT開徵3月 獨立屋價仍上漲逾2成

(據人在溫哥華

new-qrcode_簡

 

加拿大 | 华裔移民国内汇款被追税 法官只看这一点

加拿大華裔移民因在加拿大置業、經商等原因而從中國大陸匯款來加拿大是十分常見的現象,但匯款過來的款項會不會被聯邦稅務局視為當年應該繳稅的收入?作為本來不應該繳稅的收入,如何才能清晰地作出解釋?最近,由於稅務局嚴查偷稅漏稅情況,其審查的重點之一是海外收入,包括來自海外的匯款等,所以就發生了一些國內匯款過來是否要需要繳稅的糾紛。

聯邦稅務法院在今年9月就一宗涉及華裔移民收到來自中國大陸親戚的匯款的稅務案件做出裁決,為上述華裔移民關注的稅務問題提供了答案。加拿大 | 華裔移民國內匯款被追稅 法官只看這一點

一位華人因為接續幾年收到來自中國國內親戚的匯款,稅務局懷疑其中18萬元是用於其經營的移民公司,因而認定為未申報收入。

當她上訴到聯邦稅務法庭時,法官表示,確實遇到很多類似案例,當事人往往稱這些匯款是經濟接濟,以避免交稅。不過,由於當事人的6位國內親戚分別提供匯款憑單作證,並通過視頻連線作證,法官相信了當事人的證詞,裁定不需要報稅。

法官認定匯款不算報稅收入

據媒體報導,該案件的上訴人名叫Lucy Lin,是一名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她從2008年10月開始經營一家移民公司,為客戶辦理學生簽證、旅遊簽證和移民申請等。林女士透過在多倫多的一份中文報紙上刊登廣告開拓加拿大的市場,她還透過一名已回流中國大陸的前僱員在中國大陸尋找潛在的客戶。她在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稅務年度分別申報的收入分別是118,917元、127,513元和65,434元。

上述稅務案件的焦點議題就是林女士曾在2012年和2013年稅務年度,分別收到來自中國大陸的一系列匯款,2012年的匯款總額是84,966元,2013年的匯款總額是95,770元。

聯邦稅務局質疑上述匯款是林女士從事移民諮詢生意的未申報收入,但林女士則堅稱,上述匯款是來自其在中國大陸的親戚為她的丈夫在加拿大經營石材生意提供的經濟援助。為了證明她的說法是可信的,她的6名親戚每人手持一份電匯匯款單的複印件,在中國透過視頻作證,證明自己為林女士的丈夫提供了經濟援助。

聯邦稅務局基於多項理由認為林女士的說法並不可信,其中包括:有4筆電匯的申請表格上註明的匯款理由是「出國留學」。稅局指出,基於林女士從事的生意包括為客戶辦理留學簽證,如果該筆匯款僅僅是家人的借款或餽贈,銀行職員不會擅自寫上「出國留學」為匯款理由,從而反映林女士的生意性質。至於另一筆電匯所註明的匯款理由是「探訪親戚」,也再次與林女士的生意性質相符,因為她的移民公司幫助客戶獲取探親簽證。

聯邦稅務局還指出,儘管林女士的所有證人提供的證據是一致的,但他們均有一定程度的自身利益,以便支持自己的家庭成員。

審理該宗稅務案件的法官米勒(Campbell Miller)在裁決書中指出,如果林女士試圖隱瞞從事移民諮詢服務的收入,為何她還讓匯款單上註明「出國留學」、「探訪親戚」的理由?如果林女士的移民生意給她帶來高收入,為何她在2012年放棄移民生意,在皇家銀行找了一份房屋按揭貸款顧問的全職工作?

米勒法官在裁決書中還指出,關於匯款單上註明的匯款理由,林女士的家人在作證時指出,匯款理由是由銀行職員填寫的,銀行職員還告訴他們,這些理由並不重要,在聯邦稅務局提出疑問之前,他們也從未對此留意。

其中,林女士的姐夫何先生在中國作證說,他曾向銀行職員提及,匯款是用於生活開支,但匯款單上的匯款理由仍註明是「探訪親戚」。何先生聲稱,銀行職員告訴他,匯款理由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收款人的姓名、帳戶和金額。

對此,法官米勒認為,如果稅局確實認為匯款單上註明的匯款理由非常重要,稅局可以找到中國銀行在填寫電匯單方面的規則,要求提供中文的紀錄以及對林女士從事移民生意的客戶開展調查,但稅局沒有這麼做。

米勒法官指出,他在權衡了各方面的因素和可能性後,相信林女士家人的證詞具有相當的一致性,是可信的,由此裁定林女士收到的上述兩筆匯款不屬於未申報的收入。

證明匯款用途至關重要

如何就資金轉移問題向稅局或法庭證明自己的說法是可信的,必須要有包括匯款單等在內的文件證明。在人證方面,除了自己的親友之外,最好能找到第三方的證人。

多倫多華裔會計師胡商指出,針對華裔移民普遍關注的資金轉移的問題,從眾多的案件中可以總結出以下注意事項,包括:

第一,人們如欲說服稅局或法庭相信自己的說法是可信的,最起碼要有基本的文件證據,包括匯款單、銀行賬單等。如果要說服稅局或法庭從中國匯款過來的錢來自父母,但又沒有文件能證明匯款的最終源頭是父母的銀行賬戶,那就缺乏說服力。

第二,匯款單上填寫的匯款理由,應該與自己想要證明的說法保持一致。

第三,在舉證方面,應儘量找到多人作證,並要確保證詞的一致性,且合情合理。

第四,在組織證據方面,應儘可能找到獨立客觀的證據。例如,在文件證據方面,最好能找到政府文件、銀行文件等。在人證方面,除了自己的親友之外,最好能找到第三方的證人。

聯邦稅務法院處理的上訴案通常只有兩種裁決﹐一是駁回(dismiss)﹔一是接受(allow)。法官一旦裁定接受上訴﹐便意味著上訴人勝訴﹐不必就案件重新審理。但稅務局則可不滿裁決﹐而提出上訴。

(據加拿大家園)

new-qrcode_簡

 

美國 | 大選後EB5投資移民動態

EB-5投資移民相關改革提案在11月美國總統大選後是否改變?洛杉磯律師龐飛律師10月2日表示,現存幾個EB-5政策的調整草案,如額度上漲至80萬美元、在非高失業率地方漲到100萬美元等,但它們是否成為法律誰也說不定,因為不知道誰會當選。

美國 | 大選後EB5投資移民動態
現存幾個EB-5政策的調整草案,如額度上漲至80萬美元、在非高失業率地方漲到100萬美元等,但它們是否成為法律誰也說不定,因為不知道誰會當選

根據瞭解,國會曾就EB-5政策的調整提出的改革建議包括,投資門檻由50-100萬美元提升到80-120萬美元;投資者可能需提供更多的財務證明來解釋資金是合法收入及移轉;或是投資者可能需要將資金投入到他們從未聽說過的城鎮。

龐律師說,兩黨面對EB-5,不在於對此移民政策本身的分歧,他們都希望在簽署這個法案的同時,能將他們想推動的其它政策帶入,做成一籃子來討論。其實兩黨對投資移民政策上的分歧並不是特別大。

龐飛估計,大選完投資移民的政策還是會實施,因為這些投資確實給美國創造很多就業機會。根據美國移民局(USCIS)數據,自2012年到現在,美國至少已吸引EB-5投資金額87億美元,創造35,150個就業機會。所以龐飛認為,這個政策選舉後應該不會叫停,不會如加拿大一樣緊急叫停,但是會變成兩黨在推動其他政策的籌碼。可能額度上漲、提供就業上要求更嚴格,名額方面因為是美國國會立下的規定,要修改難度大、可能性很小。當然,投資移民也帶來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投資風險、詐欺等等,因此有待大家關注。

目前美國投資移民項目,來自大陸華人的佔80%以上,龐飛認為這個趨勢不會遞減。

龐飛表示,有個最新政策應該很快會實施。奧巴馬在下台之前,將給大家一個「創業簽證」的厚禮,有人稱它為EB-6。亦即,如果在美國初創一家公司,拿到美國政府或大學10萬美元的投資;或者是拿到美國私人資本(Private Equity)的投資,兩者皆可先獲2年簽證,之後接著再給3年。這對華人社區及華裔留學生創業將是很好的機會。

相關資訊:要價不斐的全新房屋? 美國新屋隱藏價值詳解

(互聯網資訊綜合整理)

new-qrcode_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