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楼市柳暗花明又一村 | 居外专栏

踏入2022年9月份,香港楼市依然一片悲观情绪,二手住宅领先指数(CCL)跌破170,创240周新低,沙田第一城上车盘跌破400万,港岛地铁车站上盖一手新盘开售,竟然录得零成交。

此时此刻,美国宣布再加息0.75厘,香港银行也开始上调最优惠利率0.125%,有财经专家更预言未来3年,香港楼价会大跌4成。

笔者也明白,若大家只看到眼前的政治及经济形势,很自然被悲观情绪所笼罩。不过最近有两则好消息,却成为久旱的甘露。

香港楼市
香港政府将入境隔离措施改为「0+3」,虽然短期对香港本土经济直接帮助有限,但却提醒大家全世界的疫情开始舒缓,之后便会再进一步通关,经济有望渐渐回复。

另外,金管局放宽压力测试要求,由3厘减至2厘,短期固然会增加购买力,更重要的是提醒大家,香港政府仍有大量辣招在实施中。

只要楼价跌势过急,政府就会调整措施应对,尤其是在国内房地产的风波扩大,各地政府也在实施各项政策救市。

在此大背景下,10月的施政报告中,大家不妨估计一下有何新政,又会对房地产带来甚么长远影响。

香港政府面对最大难题之一,是人才的流失英国的BNO签证令不少年青人移居英国之外,也有不少金融人才因为封关,移居至新加坡。

香港楼市
今年上海就推出了新措施,全球前50大学毕业的内地生,可直接落户上海。内地生的选择又多了,是否愿意留港7年顿成疑问。

除了海外抢人才外,内地各省市也在争夺人才。以往在中大、港大毕业的内地生,首选可能是留港就业,在香港工作满7年便可以成为香港的永久居民,也就不用缴交30%的高昂印花税置业。

所以降低永居门槛,显然是合理的抢人才措施。若果再进取一点,优才留港置业自用的话,是否应该豁免买家印花税,也是值得讨论的话题。

叶刘淑仪在8月份也曾有此建议,政府内部有讨论,也是合理联想。

其实笔者只是举其中一个例子,说明不要对香港房地产太悲观,短期而言楼价有机会受压,但置业是长远投资,如果对香港的长远有信心,短期淡市反而是压价入市良机。

笔者回想2018年第一城也曾下跌至400万,很快就反弹,不少买家后悔没有把握时良机,今次机会再一次来临,大家又会否够胆入市?

“真心待您”李峻铭与您全析香港房产市场

加息压通胀效果微 速度过急弄巧反拙 | 居外专栏

香港楼市成交持续低迷,而成交价也拾级而下,楼市弥漫著悲观情绪,美国息口不断上升,无疑是一项重要原因。

美国加息自然离不开通胀,上星期(9月13日)美国公布的最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8.3%,两年前的CPI是1.3%,而去年9月也只是5.3%,可见CPI上升的速度惊人,也跟美国联储局的2%通胀目标相距甚远。

从经济学的理论上看,价格由需求与供应两者结合而形成,加息自然增加需求者的负担,有效减低需求令价格向下。但今次通胀上升主因是供应出现问题,加息无助供应增加,对解决CPI上升毫无帮助。

上面讲的是理论,回到现实,翻看CPI占比与升幅俱高的两个项目︰租金及旧车价格。租金自去年大幅上升,笔者在伦敦的一个公寓今年续租时,租金就加了20%。

疫情令建筑进度延误,是其中一个原因;物流问题木材供应中断,也令建屋量大减。

供应量的减少,不会因利息增加而改善,相反若利息支出大幅增加,商家可再投资的资金也自然减少,对新增供应有害而无益。

旧车价格上升亦有类似原因,因为晶片或其他零件供应不稳定,各大车厂都在减产,笔者在订购电动车时,发现排队轮候时间往往长达一年,而且保时捷透露电动軚盘的零件缺货,只有手动,宝马也说360泊车的镜头也没有货了。由于新车供应短缺,旧车价格在欧美的升幅也是巨大。

如果只是疫情因素,总有一天会过去,之后供应链会逐渐回复正常,但中美角力令地缘政治紧张,保护主义改变了供应链。

最新例子便是美国要求电动车厂将电池生产回流美国,成本自然大大提高。此趋势却似乎越演越烈,看不到回复的日子。

另外一个不利通胀回落的原因,是欧美的罢工浪潮一波又一波。除了传统的劳工阶层,英国的律师、教师、医生等一系列公营雇员也酝酿罢工,而且薪金加幅要求追上通帐,美国铁路工人也决定罢工,结果由总统拜登决定加薪12%才平息。

欧美在大辞职潮的背景下,失业率处于低水平,雇员的谈判筹码强,当工资上升,也会带动CPI上升,「工资价格螺旋」的恶性循环便可能出现。

所以今次楼市的淡静,很难估计会维持多久,唯寄望香港政府快对外通关,为市场带来一些生机。

“真心待您”李峻铭与您全析香港房产市场

AI智能普及化 人海战术将淘汰 | 居外专栏

最近笔者跟商界朋友讨论时,话题总离不开员工移民潮,尤其是资讯科技的人才,更是重灾区。

以笔者公司为例,IT部门原有5位同事,其中一位去年已经移居英国,另一位打算明年出发,另外一位则被政府的高薪吸引了,转职政府工。读者在各大媒体也会留意到,除资讯科技外,金融财经、医护、教师以及公务员都是移民重灾区。

为了填补空缺,不少公司向外高薪挖角,包括政府。除了薪金水涨船高,增加企业的运作成本以外,新上任的同事其工作能力及经验,往往未符合工作要求,由于空缺多,勉强上任,工作压力也自然大,对同事也不是好事。

这种人才荒,似乎并不是香港独有,在疫情期间欧美国家都出现所谓「大辞职」浪潮。

年青人更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Work-Life Balance),要求弹性工作时间及可以在家工作。

展望将来,一些厌恶性工作将更难找到新血加入,怪不得餐厅长期缺乏「洗碗」,地盘工作虽然薪金优厚,但也是长期倚赖输入劳工。由于请人实在太难,这类工作也渐渐由机械人及自动化所取代。

至于地产代理,也利用VR去睇楼,水平日渐提高,这也节省了代理及客户的时间。但代理另外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配对买家与业主,为了有效完成这个工作,不同代理会不停致电业主,查询单位的情况外,也不断试探业主的去货心态、价钱是否坚定、是否可以降价等等。

对于买家,不同代理也不断提供楼盘,甚至是重复的楼盘,也令买家感到烦扰,拒绝的比例很大,代理的成功率也不高,其实这些也是厌恶性工作,年青一代对此的兴趣自然也不高。所以代理利用人海战术的效率也变得越来越低,难怪最近楼市转淡各大公司都录得大额亏蚀。

所以未来代理的模式也会进入新时代,利用AI人工智能,可以更准确配对买卖双方,当然背后需要很多准确原始资料(Data)。

如何收集、如何分析当然是关键要素,由于现代社会人人都用手机,有效收集数据已经变得更有可能。但要有成效也绝不轻易,管理层需要有高远的视野及坚定的决心,才能排除过程中的困难,而公司也要作出长期的投资才见成效。

地产代理的工作,不会完全由人工智能取代,但若能有效运用科技,将会令代理工作更上一层楼,成效与收益也自然理想得多。

“真心待您”李峻铭与您全析香港房产市场

横琴烂尾楼风波有损大湾区融合 | 居外专栏

自从内地政府推出「三条红线」,发展商资金紧绌,烂尾楼的出现自然并不是甚么新鲜事。上月笔者也曾撰文谈及此问题,但涉及的城市大多数在湖南、湖北、江西等等中西部城市,而本月初还有KOL在YouTube频道讲大湾区并没有栏尾楼的出现。

言犹在耳上周一班香港苦主向特首求助,他们是在2017年购入了一个位于横琴口岸上盖的楼盘。

笔者还记得当年开盘非常震撼,由于物业位置优越,紧贴横琴口岸及结合交通枢纽,加上外型设计时尚,即使呎价高达港币6000元以上,销售成绩也非常理想。

在电视上看到影片,也见到外墙已经大致完成,确实是一个标志性项目,对其要烂尾收场,笔者也感到震惊及可惜。

以往在港人最热衷置业的珠海及中山,间中也有小型烂尾个案,但大都是小型开发商或商舖㓥场。

物业去货难,开发商多数利用高回报包租等手段,吸引经验少的投资者上钓,真真正正的烂尾楼事件,已经是很久之前的历史了。

其中最重要的改变是开发商要预售楼花,必须获得「五证二书」等不同部门批文,证明已具备开工的条件,而且出售楼花获得的款项,必须存入指定户口受到监管,确保发展商不能胡乱挪用楼款于其他用途。

今次这大型项目,根据报导有齐相关文件,而且销售成绩非常理想,理论上应该没有资金断裂的问题。

横琴爆烂尾风波

除了烂尾,货不对办也是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这个项目的用途是商业用途,产权也只有40年,跟一般70年产权的住宅有显著分别。

但开发商却包装成为「公寓」,可以商住两用,并以4米9的特高楼底作卖点,可以建复式设计,结果珠海政府其后否定这种做法,发展商固然未能实现4米9楼底的承诺。

据一些苦主诉说,连供应水及天然气的管道也没有建好,换句话说只能作商业用途,之前承诺的「商住」用途也泡汤了。

其实,这种货不对办在珠海并不是单一事件,在2021年珠海保税区也有些项目发生类似纠纷,开发商职员及代理中介在美轮美奂的示范单位内所承诺的,跟收楼时完全不一样。

根据笔者跟内地人士了解,在横琴置业也有些国企发展商出现类似问题,但处理得宜,肯对买家作出赔偿,事情没有闹大。由此可见,这种事情在当地并不罕见。

无论楼盘烂尾或货不对办,开发商固然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作为监管机构,也是需要负上一定责任。

在大湾区置业,对融入大湾区有莫大的帮助,但置业是重大投资,信心是重要基础,令苦主得到合理的赔偿及适当的协助,将有助重建买家的信心,希望政府能介入协调,令事情得到完满解决。

“真心待您”李峻铭与您全析香港房产市场

要做对的事就不要怕做错 | 居外专栏

上周在网络上分享了一篇文章,讲及Nokia CEO在2013年被微软(Microsoft)公布收购的新闻发布会上的最后一句说话︰「我们没有做错任何事,但不知何故,我们输了!」

对于一些年轻读者,可能不太熟识Nokia这个品牌,其实Nokia曾经是手机的一哥。1982年他们推出全世界第一款安装在汽车里的车载移动电话,1987年又开发全世界第一台手持式行动电话。

90年代是Nokia的辉煌时代,手机里加上许多功能,包括简讯、电子邮件、传真等等,至1987年Nokia 6110更是世界上首款内建游戏的行动电话,经典游戏「贪食蛇」更是风靡全球。

当今手机的多媒体功能,照相、听音乐、上网等,Nokia比苹果更早引入成为手机功能。2007年苹果推出第一代iPhone时,Nokia手机的市场占有率已达41%,远远抛离苹果手机。

随著苹果在用户介面及外观设计上,令用家有更好的体验,加上其自行研发的作业系统iOS,比Nokia运行的Symbian系统更流畅,网络更快速,Nokia开始走下坡,之后再加上Google结合Android系统,令Nokia的市占率进一步下滑。

虽然Nokia被微软收购后改行Window系统,但为时已晚,无法扭转败局,2016年微软只以3.5亿美元卖出Nokia。

曾经是一家非常成功的企业,但管理层对世界的变化反应太慢,只求没有做错事,便以为可以维持霸主地位,结果连生存也成为问题。

其实,笔者也见过不少上车一族,他们有居住需求,每月向业主支付租金,有能力供楼,但在旺市时觉得楼价升太快不要追价,在市淡时又害怕楼价再跌不敢入市,心底里就是害怕做错决定。

套用市场一句名言「买有风险,不买也有风险」,如果大家要做对的事,首先不要怕做错的决定,任何决定都有风险,问题是对风险的了解有多少,自己能否承担而已。

“真心待您”李峻铭与您全析香港房产市场

楼市淡静,买楼良机?| 居外专栏

早前,十大屋苑成交又回落至十宗以下,中原表示只有七宗,比上周减少6宗,零成交的屋苑共有5个。成交淡静不只是上周的事,整个七月份十大屋苑合共只有143宗成交,是两年半以来的按月新低。

其实,本港物业市场去年非常活跃,成交金额更突破1997年水平,创历史新高,唯主要倚靠成交宗数带动,楼价升幅其实有限。

踏入2022年,成交宗数大逆转,连中原施永青,也宣布上半年罕有地录得亏蚀,要节省开支。

而且强调成交量不足以支持行内从业员数目,人数可能会减少20-30%,施生更估计2022年下半年情况不会改善太多,预料中原全年都会亏蚀。

楼市淡静,买楼良机?李峻铭
对于广大的置业人士或业主,代理行的盈亏,关注度正常一般不会太大。但代理行的成绩跟成交量存在直接关系,而成交量又跟楼价有一定的关系。

2021年,全球主要大城市楼价都大升,主要是QE低息发挥了效果,香港受疫情影响,购买力固然受到一定影响,但移民潮令放盘量大增,缓和了楼价的升幅。

去到2022年,除了疫情、移民因素,再加上加息、衰退,甚至台海战争的阴霾,令购买力进一步减弱,减幅多少就要视乎需要减价出售的业主所面对的压力。

笔者曾经亲身体验过最大的抛售潮,发生在97年,当时按揭借款比率是70%,即三成首期,但关键是没有中央借贷资料库,买家可以利用一份的入息证明,向不同银行借款。

一个业主有三个物业是很平常的事,但收入并不足够供三个物业,而租金收入大约有5%,但利息是10%,租金也不足以支付利息支出。

所以楼市一旦遇到逆转,业主除了沽出物业,别无选择。与今天的情况截然不同,中央资料库加上金管局的压力测试措施,令大部份业主都有足够供款能力。

当今愿意减价出售的二手业主,主要是移民及换楼业主,除非台海真的出现战争情况,上述业主出售的压力有限,跟1997年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

笔者再翻查自1981年至今,除了97年的大跌市外,每次不同原因的楼市调整也在10%左右,今次调整自去年中开始大约已跌5%,所以指数上还有5%左右跌幅。

在当今楼市淡静的背景下,遇到业主要移民急让,大家不妨大胆还价,减幅超过10%也非难事,静市随时变成买到笋盘的良机。

“真心待您”李峻铭与您全析香港房产市场

内银或出手管制停还贷烂尾楼业主 | 居外专栏

内地业主买了楼花,发展商却资金链断裂,无法建成物业,变成烂尾楼

业主集体不偿还银行按揭贷款,情况最初始于河南、湖南、湖北、江西、重庆等中西部地区,涉及的楼盘由最初几十个,慢慢遂步扩展至超过100、150、甚至有报导指已超过200个。

事件亦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大家要明白,在国内不还贷款,会影响个人的信贷记录,连坐高铁都可能有问题,买家若非迫不得已也未必有此决心。

而内地业主抱有希望可以不还款,是由于内地今年2月在浙江嘉兴出现首宗「业主购买烂尾楼可不还贷」的判决。

内银或出手管制停还贷烂尾楼业主

事主许氏在2014年向银行贷款392万,2018年发展商破产,楼盘未完工成为烂尾楼,许氏因无法收楼而停止供楼。

2020年银行将许氏告上法庭,最初一审银行胜诉,而今年2月二审上诉则由许氏获胜,间接鼓励买家不还款。

其实,发展商售出楼花获得的资金,应该全部存入专用监管帐户。在完成主体结构前,不得使出总额的50%,竣工前不得使用超过95%,所以烂尾楼事件往往涉及银行是否按规定发放资金的疑问。

自从内地政府严格执行「三条红线」,发展商的资金已经非常紧张,事件一旦扩大,涉及的楼盘可能更多,对社会稳定也可能构成威胁。

执笔时,也有报导指政府已经督促内银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协助烂尾楼地盘重新开工,完成交楼。

国内大部分银行是国营,相信必定会配合,何况一旦更多业主断供对银行也会造成更大的信贷危机。而且,前文也提及银行在资金监管方面,有不到位的地方。

所以笔者估计,断供潮在政府介入后,应该不会再大幅扩大,但银行会更严格执行资金监管,内房发展商的资金链也将更为紧张。

反之,香港的发展局资金非常充裕,即使有恒大等内房出现财困,也可以将地盘售于香港的同业,相信香港出现烂尾楼的机会很低。

“真心待您”李峻铭与您全析香港房产市场

同行创未来,香港房产充满机遇 | 居外专栏

回顾过去25年,香港的楼市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大波动,由97年高位连续下跌六年至2003年,幅度达到2/3,社会经济大受打击。

但当2003年开始重回升轨,一直到当今已经连升19个年头,升幅差不多有600%,现在香港楼价也比97年高峰高出80%以上。香港大部分市民的财富都与物业价值息息相关。

只要大家对国家有信心,未来10年国家将会超越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所以笔者对香港物业市场的未来是充满信心的。

至于笔者的老本行 ——地产代理行业,在过去25年也出现不少变化。首先参与代理的人数不断上升,在2001年持牌代理有14,792,代理公司1,019间及分行数目为1839间,至2022年6月持牌人数上升至41,657,公司3,925间及分行数目更达7,129间。

在97之前市场大旺,发展商不愁买家,一开盘就大排长龙,留位费、排队费、买筹费等等交易层出不穷,而地产代理主要做二手市场物业。

当时炒风旺盛,炒家每天都会流连于各间代理公司,以捕捉业主放盘的一手资料,代理公司品牌也是百花齐放,大、中、小型代理都活跃于市场。

随著97年亚洲金融风暴爆发,代理二手生意一落千丈,不少代理公司倒闭,中型行利嘉阁及香港置业先后易主,并入中原及美联集团,而鸿运地产最后也挨不过低潮而结业,令代理行业被两大集团所垄断,中型行只余下极少数。

小型代理虽然在数字上仍是大多数,不过随著发展商委托大型代理销售一手楼,小型代理的生存空间都越来越细,市场份额也不断下降。

面对科技的提升,疫情也加速市场数码化,将为地产代理带来新挑战,肯学肯变的代理将会令物业市场运作变得更有效率。但笔者也不相信科技可以完全取替代理,相反科技能令代理展望未来。在香港这福地,无论物业市场还是代理行业,仍然充满机遇,前景一片光明。大家一齐为香港未来25年加油!

 

“真心待您”李峻铭与您全析香港房产市场

加息困扰楼市 上车换楼良机 | 居外专栏

美国联储局又议息,加息半厘已无疑问,但当美国发表5月消费物业指数达到8.6%及核心消费物价指数上升至6%,令市场估计加息幅度可能去到0.75%,而美国股市在上星期五应声急挫880点。

 

回到香港楼市,可谓冰火两重天,周末白石角新盘一Q清袋,向隅者众;相反二手成交则疏落,十大屋苑周末成交少于十宗,当然也因连日天雨有关。

 

再看本年度首五个月二手住宅成交只有15,356宗,平均每月3,071宗,比去年全年平均每月4,333宗大幅下降,当然第一季度香港受疫情严重影响,成交量下跌也是自然不过的事情。

笔者再将数据范围放大,自1980年1月,香港私人住宅楼价指数为18.3,升至去年2021年9月历史新高398.10,升幅超过20倍,而今年2022年4月为384,即自高位回落了3.7%左右。

 

综观这42年的走势,可谓大涨小回。最瞩目的当然是1997年至2003年的跌幅,由高峰172.9跌至82.4,幅度为66%,之后一直上升。至2008年金融海啸才有较大的跌幅,由08年6月126.6跌至同年12月的104.8,跌幅为8%。

 

之后就由15年尾至16年头美国加息收水,也令楼价由306.10跌至271.4,幅度近11%2018年中美贸易战,也曾令楼价由7月份的394.8跌至12月的359.40,幅度为9%

 

笔者的结论是楼市大涨小回的过程中,除97年那次外,每一次回落幅度都在10%左右,而且都是跟金融问题息息相关。97年的大风暴则是金融加「八万五」的政策,加上刚回归的政治气候,才会为楼市造成极大的跌幅。

 

今年楼价又受到美国滞涨风险上升而困扰,加上俄乌战争加强了通涨的恐惧,但笔者却发现中国5月的CPI远低于美国,国内没有滞涨的风险,反而是需求不足,中国并不会加息反而减息。

 

市场上不少基金,在美国衰退的背景下,反而更乐于投资在中国,加上港股A股都处于低位,基金大户宁愿蚀息,也乐于持有港元,等候投资机会。港元贷款利率上升的幅度,在今年内也是有限。

 

除非美国利息上升似70年代,超过10厘就会为全球经济带来灾难性影响,香港当然也难幸免。不过,笔者相信这风险太明显,任何财金高手也不会重蹈覆辙,所以笔者反而认为随著疫情回稳及通关,利好因素即将浮现,今次楼价稍为回调,实际是上车换楼的置业良机。

“真心待您”李峻铭与您全析香港房产市场

长远土地储备 需求远高于供应 | 居外专栏

上周香港团结基金发表了新一份研究报告,标题是︰「短期供应已技穷,长远储备现暗涌」,报告中详细列出香港过去及未来的住宅供应情况。

 

单看2021年的实际供应量只有14,386伙,比2020年的20,888伙下跌了31%,也比差饷物业估价署的预测量18,228伙为少。疫情全地盘停工,及劳工短缺是主要原

 

其实,落成量比预期少也是司空见惯,2019年预测20,415伙,结果落成了14,093伙;2016年预测18,200伙,实际落成只有14,595伙。虽然如此,2017年至2021年五年间,平均每年有17,500伙落成,已比2007年至2016年的平均10,900伙大幅改善。

至于2022年至2026的短期供应,报告中也估计有平均17,300伙落成,与过去五年的平均数相若。不过更严重的问题,将会发生在2027年至2031年的中期供应。

 

报告估计正常只会有12,000伙,一旦有所延误(经常发生),落成量可能进一步下跌至平均10,400伙,又回复2007年至2016年间的低数量供应。

 

当中原因是政府手上的熟地已发展的七七八八,新供应集中在新发展区,要2030年后再出现,而铁路项目上盖的土地供应,亦有相似的情况。供应短缺有数得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需求又如何?

 

这个数字就比较难准确评估,经济好的话,更多年青人倾向独立自主,相反经济不景,也可以返回老家暂住。政府过往在不同的报告中,一般用20,000为基准,但自从长远房屋策略将公私营房屋供应目标比例改至7:3,私人住宅土地大幅减少,就很少主动谈论这个数字。

 

笔者先从结婚数字推算,以往每年结婚的新人都超过40,000对,而2020年由于疫情关系,异地婚姻大幅减少,令新人数字减至29,000对。

结婚要组织新家庭,自然对房屋产生新的需求。

近年另一个新增需求,是国内到港的大专学生不断增加,由2000年只有1,882个,至2010年已有17,959个,而2018年为42,653,2019年开始受疫情影响回落至20,000个左右。

 

由于数量庞大,学生宿舍自然不足,学生被迫转向私人市场全租,而毕业后留港就业,满七年又可以取得永久居留权,数量估计每年有超过万伙单位的需求。

 

单单计算结婚及国内大专生的需求,已经远远超过每年的新增供应,长远而言新政府必须改善现有程序,立刻加快土地供应。

 

否则到2027年供不应求的情况又会再度恶化,远水不能救近火,要立即行动,才能缓和未来短缺的景况。

 

“真心待您”李峻铭与您全析香港房产市场